明末好国舅 作者:泉释一切

    72、谁说大明没有揽权的外戚?

    人逢喜事精神爽,瞧今天的天启,就是如此。

    他的气色很好,笑吟吟地登上龙椅后,便唤起了文武百官,大婚也就此进入了正式部分。

    礼部尚书孙慎行,手捧用明黄色的布,包裹在案上的金宝、金册、金印,走到大殿正中朗声宣读皇帝册命皇后、贵妃的册文、宝文。

    金宝,即为皇后、贵妃的宝印;金册,即为册立皇后之文书;金印,亦可称为凤印,其和金宝意思差不多,却为皇后独有,乃是皇后坐镇中宫,管理六宫的权利证明。

    其实,除却金印为皇后独有外,金宝也应为皇后独有,只是到了如今有了改变。

    大明开国初,朝廷规定,册立皇后时,皇后有金册、金宝、金印,而其余贵妃等,却是有册无宝。

    不过在宣宗章皇帝朱瞻基掌权时,因朱瞻基极宠孙氏,即位后便册立其为贵妃,并且有册有宝,待遇一如皇后。

    后来朱瞻基在宣德三年时,废了胡皇后,令其退居长安宫,并晋封册立孙贵妃为皇后,始开大明贵妃有册有宝之先河,并演变延续下来。

    虽然按理来说孙氏后来成了皇后,她得金宝,应该也算名正言顺,但毕竟孙氏得宝是在她为贵妃时,所以朱瞻基此举,其实说到底也是违背祖制了。

    可是,木已成舟,孙氏终究是贵妃得宝,礼制已变,因此大明后来也逐渐将贵妃得金宝,引为制度。

    当然,后来事实也证明,孙氏后来的行为,也对得起朱瞻基给她如此殊荣。

    那时,朱瞻基驾崩,皇太子朱祁镇继位,登基为皇帝,年号正统,孙皇后也被尊为皇太后。

    后至正统十四年,瓦剌背信弃义,犯边挑衅,寇掠大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当即果断决定,北征瓦剌,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爆发,为瓦剌所俘,大明数十万精锐也因此尽失,朝廷文武重臣共有百余人丧命殉国,京师告急,大明陷入自开国以来的空前危机。

    是时,正是这位时为皇太后的孙氏,果断摈弃了部分朝臣的南渡陪都的主张,采纳了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的意见,让庶子朱祁钰即位,年号景泰,他便是后来的代宗恭仁康定景皇帝。

    之后,随着大明忠臣,汉族英雄于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以京师所剩老弱残兵和抽调来的各地疲惫之师,共计二十二万,关闭北京九门,并列阵九门外,以血肉之躯,抵御瓦剌大军,守住北京,化解了危机,充分证明了孙氏值得朱瞻基如此做。

    而后来的“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其中也有孙太后的功劳。

    若非是孙太后允许,孙氏外戚的暗中辅助,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人才更容易完成那复辟之事。

    否则,若是没有孙太后允许,英宗不能复辟,没有子嗣的代宗,又不肯立亲兄英宗之子,大明兄终弟及的法统制度不能正确运行,也不知大明之后又会出现怎样的关于皇位的腥风血雨。

    随着皇极殿的礼仪完毕,便见礼部安排的鸿胪官接了节、册、宝、印,便直趋午门去迎接皇后和贵妃三人去了。

    看着那鸿胪官离去,张璟心里不由自主的心热起来。

    他知道,再过不久,张嫣就将成为大明的国母,而他张璟,也将正式确立自己国舅的身份。

    只是,这一世,张璟还能让大明亡国?

    张嫣如真实历史一样殉国?

    华夏大地为鞑子所占,汉族为异族奴役凌辱?

    不能!

    绝对不能!

    不说大明忘了,他张璟的好日子也没了,就是为了汉民族不再被打断脊梁,为异族奴才,张璟都不能让这事情发生。

    只是,将来的他该如何去做,才能挽救这一切?

    毕竟,大明有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定下的祖制,外戚不得干政揽权,这就极大的限制了张璟。

    虽说在明初朱元璋、朱棣、朱允炆这三人,都没有完全按这祖制行事,但到了后来,基本成了惯例,后代之中,几乎没出过揽权外戚。

    若是原本,张璟的想法是利用自己的一些知识,在不违背身份原则的情况下,通过他对皇帝朱由校的影响力,不断改变大明这还没有彻底烂掉的摊子,令其再次崛起。

    可是,受制于人,那终究太慢了,而且有些事情,不经他自己控制,很难办成。

    更何况,若是做得太越界,还会被清流文官那帮人弹劾,实在得不偿失。

    不过,在刚刚看到那金宝,想到孙太后和她那搏命一押,支持英宗复辟的孙氏家族时,一个不成熟却有人实践过的想法,出现在他心头。

    孙氏家族当时在英宗复辟后,不就成了揽权的外戚吗?

    其家族一门在那场政变中,都获得巨大利益,其中孙太后兄长孙继宗更是再次之后,与石亨、曹吉祥等人共同揽权,势力庞大。

    孙继宗,字光辅,忠会昌伯孙忠之子,天顺元年发动夺门之变使英宗复位,因功进侯爵,加号“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自身可免二死,子免一死,世袭侯爵;诸弟为都指挥佥事者,都改为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而孙继宗死后更是赠郯国公,谥荣襄。

    当然,仅仅如此,还不算什么,孙家那时权利大,还在于不仅仅孙家人官大,连孙家家奴也跟着获利。

    后来孙继宗利用政变之功,上书言道:“臣与弟显宗率子、婿、家奴四十三人,参加夺门之变,有功,乞加恩宠。”

    其意便是向英宗求官,英宗碍于孙家那时势大,之后又下了进升显宗为都指挥同知,其子琏授锦衣卫指挥使,其婿指挥使武忠进升都指挥佥事,再令授官孙家家奴十七人,之后更是命继宗督五军营军务兼掌后军都督府事,将京师兵营之权,尽赐孙氏。

    孙家由此,成为难得一见的掌兵外戚,要知道,那时的京营,可都是土木堡之变后,北京保卫战后,大明火速补充的精锐。

    有了这些精锐兵,孙家在朝堂之上,想不立足都难?

    而且,极为恐怖的一点,那就是朝堂清流文官,对此都是听之任之,未用什么外戚不得掌权的言语来劝阻。

    这里面,除了有土木堡之变后,京师武勋家族人才凋零,陷入青黄不接之地的原因,比如按理来说最应该英国公张家,自张辅土木堡兵败殉国,便进入后辈在兵事上,没有什么能力突出者。

    另外的原因就是朝中文臣不敢弹劾,毕竟,挽救大明的功臣于谦,都因为政变的原因,不得不被英宗治罪,蒙冤而死,其他的文臣,哪里敢忤逆英宗的意思?

    因此,英宗刚刚复辟的那几年里,孙继宗和他背后的孙家可是势力滔天,得宠之极。

    不过,臣子贪得无厌,不知收敛,必然被皇帝所忌讳。

    英宗刚刚复辟上台,为了巩固政权,需要依靠石亨、曹吉祥、孙继宗这些人,所以对他们听之任之,有求必应,但等权利稳固,自然不会再如此纵容。

    先是石亨贪得无厌,被英宗下狱,后来曹吉祥想要更多权利,谋反事败,被灭族,到了孙继宗,作为当时身份最尊贵的外戚的孙家,在英宗不断赏赐后,还是不满足,屡屡以复辟旧事不断向英宗求赏,因此自然犯了忌讳,不过因为其母孙太后之故,只是拒绝赏赐,隐忍不发,并未实施行动。

    后来随着孙太后,在天顺六年薨了后,英宗和孙家再也没有太多阻碍,找了孙家侵占了官地,建立私庄的理由,将除了孙太后兄弟孙继宗几人以外的孙氏宗族子弟、家奴,尽数罢官,同时解除了孙继宗的兵权,只保留爵位,以闲职安排。

    可谓是一招就把原本势力庞大的孙家解散,否则,若是孙家没因此事惹恼英宗,恐怕现在大明最尊贵的勋臣家族得是这个毫无武勋的孙家了吧!

    72、谁说大明没有揽权的外戚?

章节目录


明末好国舅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泉释一切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泉释一切并收藏明末好国舅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