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4章仁义无双
    疤痕老者却笑道:“嘉宾,事情不能只看表面,你要学会用天下大势去看。惜日霸王攻破咸阳,分封十八路诸候王,号令天下何等意气风发?然而他自分封诸候王伊始,就给自己埋下了败亡之根。即使当初没有汉高祖,亦会有其他人出面反他。原因其实很简单,自春秋诸候争霸,天下战乱,百姓困苦,早已不堪忍受,所以人心思安,都想一统天下,享受万世太平!今时今日,与当年何等相似?自永嘉丧乱以来,天下经受近六七十年战乱,民不聊生,早已不堪忍受,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这就是人心!”
    郗超非常遗憾的道:“多么好的机会啊,多么巧妙的布置,硬是被那些刁民给破坏了,也幸亏见趁得早,否则我们也不一定逃脱得掉。冉明可比他老子冉闵更难对付?”
    桓温道:“这件事是我考虑不周了,某煽动白亚栗斯发动叛乱,然而这个蠢货居然心存幻想。没有背水一战的勇气,如果他当时攻破安民城之后,把城中所有人口全部杀掉,然后劫掠财物,沿铁路而下,沿途挟裹诸胡奴隶,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进可危胁河内,退可据守上党。然而这么好的局势,居然被这个蠢货给糟蹋了。真是一群扶不上墙的烂泥,如果他再有勇气一些,不给魏国反应的时机,不心存被魏国招降的念头,说不定当时魏国并州早已糜烂了。”
    “明公!”郗超道:“不得不说,魏国人现在非常悍勇,魏国也太强大了,他们强大得让人窒息。他们四处开战,但是却每战必胜,军队越战越勇,版图越开越大,长此以往,恐怕冉氏父子或者真的可以做出秦始汉武的功业!”
    桓温道:“嘉宾,你看到的只是魏国的表面现象,事实上魏国如今绝对不像表面上那么平静,我敢断定魏国将来肯定会发生一场大的动乱,那个时候就是我们的机会!”
    “根据情报,冉昐如今就在南安县的流民之中,如果我们派出人把南安的流民全部杀光,肯定可以激怒冉明,只要冉明失去理智,倒时候就会失去人心。”
    “你看看,正所谓当局者迷!”桓温道:“在这个世界上,堡垒都是从内部最容易攻破的,一个死了的冉昐,哪怕让冉明真的失去理智,尽屠南安之民,那又得如何?到时候冉明可以推得一干二净,把动手的人砍了脑袋,从而平息民愤。冉明照样还是那些愚民愚妇心中的圣君。可是我们把给魏国除去了他们内部最不安稳的根子。说不定冉明做梦都会笑醒的。”
    这个时候郗超突然想起,冉明的长子和次子,都是一样的出类拔萃,一样的精明能干。这样的儿子有一个就好,如果多了,就会让老子头疼。如果是平民之家,这倒是广大门楣的契机,可是生在帝皇之家,这就是骨肉兄弟相残的征兆,皇位只有一个,毕竟谁都想做。
    桓温道:“嘉宾啊,赶紧通知咱们的人,立即停止眼下的动作,把那些不坚定的人,容易出卖咱们的人都处理掉。我们虽然在努力地匿影潜行,终究会留下一些痕迹,最近高原上风起云涌,高原虽然蛮荒,终究还算是帝皇之基。咱们这次进军高原,做得聪明一些,可以夺得苻坚小儿的基业。”
    郗超辞别桓温之后,开始动手向高原转移。
    成都虽然是桓温的崛起之地,在这里有着非常不错的人心基础,然而时过境迁,桓温已经不是从前的蜀王了,他已经是昨日黄花,几乎没有人愿意提着脑袋跟他干了。
    桓温一个人独坐着,他现在行动不便,脑袋越发越变得灵活了。桓温有时都在想自己一生做了什么?当初他曾发出若不能流芳百世,则遗臭万年。现在他已经再也没有可能流芳百世了,因为魏国已经把他钉在了耻辱的柱子上,除非他可以灭掉魏国,君临天下,掌握着史官之笔,肆意的篡改历史。
    渐渐的他的眼睛变得迷离,又想起了那个我见犹怜的李静姝。他突然发现自己一生之中最值得骄傲的时光,那就是策马扬刀入成都,擒获成汉末代皇帝李势,将其亲眷数十人擒至建康。特别是初见李静妹,惊为天人。自己青衫飘飘,武功风流,对坐的美人如玉,歌舞翩翩,那是一个怎样美好的夜晚啊……
    魏国邺城皇宫,冉明看完情报,心中暗暗惊出一口凉气。桓温居然没死,他居然还在阴谋颠覆这个国家。
    对于冉明来说,他灭亡的国家已经数十了,无论是后来成为简文帝的司马昱,或是成为孝武帝的司马曜,或者是成为后燕武帝的慕容垂,或者是成为西燕开国烈帝的慕容泓,西燕威帝慕容冲。再或者是建立后秦,成为后秦武昭帝的姚苌。再或者是成为前凉重振的张天赐,冉明其实都没有放在心上。
    因为他们的成功都有非常大的偶然因素,失去原来时空的那个契机,他们也是庸人一个。可是桓温却不同,柦温父早亡,可以说正是因为桓温,让龙亢桓氏能与陈郡谢氏分庭抗争数十年,若非桓温早死,恐怕桓氏未必会败给谢安。这可是完全依靠自己一刀一剑杀出来的军事藩镇家族。
    虽然在原来的时空里,氐族苻坚也同样统一了北方,成为雄霸天下的霸主。他东扫鲜卑,后灭拓跋,威慑诸胡,莫敢不从。好几个开国割据皇帝都在他麾下为将。只不过苻坚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与自己逐鹿天下的根本。高原虽然易守难攻,却并非无法攻取。更何况冉明依靠庞大的魏国实力,就要可以把苻坚耗死。
    如果桓温真正扯旗造反,冉明反而不会担心,可是最担心的是,桓温在魏国内部到处煽风点火,制造动乱。在这个时候,冉明道:“王首相!”
    “臣在!”
    “这件事情,内阁不必处理了!”
    “是臣遵旨!”
    冉明又道:“宣李业!”
    时间不久,皇家特卫已经出现在太武殿内。望着皇家特卫三巨头李业、杜聪和刘召,冉明道:“皇家特卫立即调拨人手,给朕狠狠地查,从邺城到成都,从成都到建康、江州、京口,荆州,一个个的给朕查清楚,到底是什么人还跟桓温藕断丝连,居然有这样的胆子包庇桓温,但凡与桓温勾结的家族,一律不论大小,全部抄家,举族流配碎叶新城,不得回乡。”
    看到冉明震怒,杜聪、李业和刘召不敢怠慢,他们急忙下去安排得力干将,去严查桓温余党。王简得知桓温余党仍在魏国兴风作浪,特别是安民县胡人暴乱,居然是桓温在后面蛊惑的,也非常愤恨。得知冉明居然绕开内阁,命皇家特卫处置此事,他感觉脸上火辣辣的,像是被甩了一个响亮的耳光。
    王简作为首相,其实非常担心冉明意气用事,如果任由皇家特卫立案处置,那些皇家特卫成员,肯定会小事办成大事,大事变成祸事,弄不好会有无数人被波及。不过,看着冉明正在气头上,他也不敢触冉明的眉头,而是忧心忡忡的回到了内阁衙门。
    内阁今日当值的不是别人,正是魏国财相谢安。王简把此事跟谢安一说,谢安听闻此事,猛地打了个冷颤,而后脑子嗡嗡作响。耳边有人急切地道:“谢公,谢公。”谢安竟发现自己喉头一甜,这呼唤自己的声音愈来愈远。
    “快,叫御医,叫御医来。”内阁里已是慌乱成了一团,所有人都闻讯而来,好不容易,谢安这才幽幽醒转,他张开眼睛后的第一句话便是:“千万不能让皇家特卫处理桓温余党一案!”
    皇家特卫是一个什么样子的组织,在魏国没有人不清楚,皇家特卫的前身,就是冉闵建立的“天聋地哑”和冉明组建的“粘杆处”。这样一个组织成员,无人不是冉明的狂热追随者。一旦冉明放权给皇家特卫,那么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别人不清楚,而谢安却非常清楚。
    特务组织在中国历史上,古已有之。史载,中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特务是夏朝的汝艾和季抒。这两位被夏王少康派往过、戈两个方国刺探军情,为平灭这两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到了汉朝特务组织就开始形成了诏狱这样的常设组成,而负责诏谕狱的就叫大谁何。其实汉朝的招狱还只是特务组织的初级阶段。到了东汉末年,诸候争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为了监察百官,布控内外,曹操置校事官职以伺察大臣,开了中国别看生面的特务政治先河。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一个新政权的建立往往都会经历很长的动荡时期。魏武帝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无论身前与身后都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求贤若渴,并三下求贤令,为免绝天下英雄之望能容忍刘备等人的反叛。可他同样也利用特务杀了很多人(当然,这些人都是名士,无名角色杀了也就杀了,没有人会注意。)像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应该出现在初中语文中(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我们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都以为杨修是自作聪明,惹怒曹操,才被曹操杀害。然而真正的原因是杨修参与了魏国立储之争,是曹植的羽翼。曹植虽然才高八斗,但是他只适合当一个才子,当不了帝王。所以曹操杀杨修是因为杨修参与太子之争。三国名士被曹操杀掉的还有孔融、崔琰、许攸等。
    当然,这样特务政治的恐怖之处,就是谁也不知道这柄刀会落在谁在头上。谢安其实也非常清楚,桓温一生交友广阔,天下士族门阀,几乎无不例外,多多少少都有桓温有些交情,多少都会有书信往来,一旦桓温余党这个罪名成立,天知道会有多少人倒霉?况且谢安也知道皇家特卫尤其擅长刑讯逼供,多少钢筋铁骨的汉子,在皇家特卫的刑狱之下,无不妥协。而这些士族子弟,怎么可能经得起严刑拷打?一旦进入皇家特卫的招狱,有罪没罪,都会屈打成招,到时候再胡乱攀咬,恐怕举国震动了。
    谢安其实也挺恨那些墙头草,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把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士族门阀的生存法则,可是他们私底下帮助桓温,却给魏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谢安主管财政,特别清楚安民之乱,足足造成了二十余万金的损失。虽然如今魏国财大气粗,可是这二十余万金是原本可以避免的,用这二十万金就可以多开数十上百所学校,培养数千英才。如果把这二十余万斤赈灾,就可以让数万上获得生机,恢复家园。然而这都已经造成了。
    如果说冉明想在全国范围内清查桓温余党,严厉打击,谢安是举双手赞成。可是让皇家特卫单独负责,那就万万不可以了。
    谢安想起了安民之乱,那些无辜的死难者,那些原本不用死的将士还有几乎被破坏成废墟的安民城,想到了许多许多的事,谢安无比痛心地道:“悔不当初,悔不当初啊,早知如此哎!”
    王简、王宁等内阁大臣们也也沉重的看着谢安,他们都非常清楚,皇家特卫负责诏狱,口子一开,这个事态就严重了。这些闻讯而来的内阁大臣也是心乱如麻,现在说什么都已经迟了,
    如今冉明圣谕已下,金口已开,该怎么办呢?
    可是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考虑的是,君臣有别。冉明放权给内阁,全国大事小事都让内阁处理,内阁的权柄非常大,冉明几乎不会干涉内阁决策。哪怕是西征西域这样的大事,冉明也是尽可能的说服内阁成员,然后这才制定计划。冉明把脸已经给了内阁诸公,皇帝给你脸了,你得接着,千万不能登鼻子上脸。
    此时,王简道:“谢公,不如我们现在入宫见驾,请陛下收回成命!”
    “不!”谢安摇摇头道:“此事恐怕不能收回了。”
    让皇帝收回成命,看似乎事情不大,事实上本质却不同。在政治场中,这就是内阁在挑衅皇帝的权威。当今天子可不是汉献帝刘协,也不是东晋的傀儡木偶,这可是手握天下兵马,拥有着无尚威望的冉明。如果这个事情被传扬出去,内阁就不用再混了,光口水就能把内阁诸公淹死。百姓不会分什么是非对错,他们知道皇帝是好人,反对的皇帝的,肯定都是坏人,都是奸臣。
    经过谢安提醒,王简长长了叹了口气。其他内阁大臣也苦丧着脸,一脸无奈。就在这个时候,秘书郎习辟疆道:“其实此事倒也容易解决,只要诸位相公向陛下请旨,恳请三司会审既可!”
    “三司会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三司”是中国古代三个主要的中央司法机关,源于战国时期的太尉、司空、司徒三法官,后世也称三法司。汉代的三法司是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而魏国虽然承袭汉制,但是在名称上却已经发现了重大的变化。魏国的三司使是指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和大理寺卿(相当于中国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如果真是三司会审,那么内阁至少可以出三名副相参加,那么就可以避免皇家特卫一家独大,胡作非为了。内阁诸公一听这话,眼前陡然一亮。他们其实也不是想不到这一层,有道是关心则乱,当局者迷。
    大理之意:古谓掌刑曰士,又曰理。汉景帝加大字,取天官贵人之牢曰大理之义。大理寺所断之案,须报刑部审批。决狱之权三在刑部,但大理寺不同意时,可上奏圣裁。而御史大夫则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监督办安过程是否存在徇私舞弊的现象。事实上后世所谓的民主制定,其实都是咱们老祖宗早就玩剩下的。
    当时冉明在气头上,当既命令皇家特卫负责严查桓温余党,可是事后冉明也清醒了过来。如果真给了皇家特卫司法、刑侦、诉讼、审判之权,那么魏国的皇家特卫就会变成另一个时空的大明锦衣卫。

章节目录


大魏霸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tx程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tx程志并收藏大魏霸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