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猛人 作者:梁方阳
第一百一十三章 皇帝赐?
明朝第一猛人 作者:梁方阳
第一百一十三章 皇帝赐?
徐四岳抄了两份试卷,一份自然是带回《〈邸报〉增刊》编辑部,供内侍刻版用,而另一份则交给一名太监,让他贴在皇宫门口张贴布告的位置——那里张贴的大小公告是《邸报》的内容来源。
张贴朱由诚的试卷是魏忠贤的主意。魏公公是个很爱出风头的人物,否则后来也不会创出九千九百九十九岁这一冠绝大明的称号。外孙的答卷做得如此精彩,一定要让全大明——至少北京是街知巷闻。当然,魏公公还吩咐徐四岳把前十名的试卷都贴出来,好文章是比出来的,没有榜眼等人的衬托,怎么显出朱由诚的状元之才呢?
皇宫里,朱由诚越坐越不耐烦,便到观战的信王那里拿了一本书出来看,是凌濛初写的《初刻拍案惊奇》。这个时候,凌濛初只写了四十卷,汇成一本,原定名字为《拍案惊奇》,不过朱由诚知道他在历史上写了八十卷,汇成两本书,便劝他把书名改为“初刻拍案惊奇”,并且勉励他写出一百二十卷,编成三本书,不让冯梦龙专美于前。
朱由诚展开书卷,不一会儿便沉入书籍的世界中。
众考官暗暗记住朱由诚看的书名,准备散朝后——那肯定是来不赢了,还是等明天吧,去书店买上几本。状元郎爱看的书,那还差得了吗?朱由诚不知道他为凌濛初做了一次活广告。正因为他在殿试中看这本书,从此以后,这本书便畅销大明,凌濛初狂收了一大笔稿费。
------------------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提前交卷,剌激了许多考生,午时前便有许多考生也交了卷。不过他们和朱由诚一样,交了卷也不许离开考场,要等成绩出来以后方可离开。他们可没有朱由诚那样的好运,没有兄弟为他们带消闲的书,只能坐在位置上发呆,不时抓耳挠腮,可没有朱由诚坐得那样端正。
认真的男儿最英俊,朱由诚本来就是个美男子,又在认真百~万\小!说,真是有说不出的风情。许多考官不由想到,朱由诚才貌双全,这次恐怕又是状元,实在是个佳婿呀。本来应该轮到皇上先选,不过皇上已经赐他姓朱,而且入了皇家族谱。同姓不得婚配,公主们还是留在家里吧。自己的女儿、孙女倒是有点希望,过两天得找媒人上门说合说合,争取提前把婚事定下。
大明有“捉皇榜”的惯例,就是富贵人家派人守在皇榜前,等候前来看榜的举子,如果考中的是年青俊才,便拉进家里,与自己的女儿成亲。当然得问明情况,万一碰到已经成亲的,那就晦气了。因此,大臣们这样想,也不足为奇。
午时已到,御膳房端来午餐,在场的官员和考生人人都有份。午餐很丰盛,三菜一汤,外加几个白面大馒头。不这内容丰富,不代表味道不错。八百多人的饭菜,要御膳房一上午准备出来,确实有点紧张。因此,菜都是大锅煮出来的,青菜叶子都黄了。
官员平时都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主儿,这等粗粝的食物怎能下咽,只好安慰自己,这也算是皇上赐筵了,光宗耀祖的事儿,得记入族谱,便咬牙硬咽。
有人眼尖,看见朱由诚的桌案上居然放着六菜二汤。嗯?这小子吃独食,看来皇上对他真有天高地厚之宠啊,竟在大庭广众下给他加菜。看看三位内阁阁老,他们都没有菜加,凭什么给这小子加菜?不过众人心中不平,却没人说出来。说到底,龙椅上坐着的是皇帝,他爱给谁加菜,就给谁加菜,谁敢说什么,谁又能说什么?
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些菜不是给朱由诚一个人吃的。一名内侍搬了一个凳子过去,另一个穿着蟒袍的少年也跟了过去。有人认识,他正是信王爷朱由检。看来朱由诚和信王两人真是像传说中的那样,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啊。
朱由诚拿起一个馒头,轻轻掰开,用筷子夹了一筷子青菜,又夹了一片烧得软烂的肉片,再夹了一样蔬菜,然后把馒头合起来递给信王。有人认识这种吃法,这不是河北的火烧吗?
毕竟是天家子弟,信王的吃相非常文雅,但朱由诚的吃相就非常凶猛了。大家看着朱由诚吃馒头,就像看到猛虎在“啊呜啊呜”地吃猎物,真的,连声音也像,三两下一个馒头就不见了。
说来也怪,看到朱由诚吃得那么香,大家不由得口中生津。有几个大臣偷偷地学朱由诚的吃法,果然馒头好吃了不少。
不管好不好吃,反正这一顿大家算是对付过去了。内侍上来将残羹撤去,信王也退回原位,朱由诚依然是一个人在场中百~万\小!说。
在沉闷的考生答卷中,时间一刻一刻地过去。傍晚,御膳房准时送来晚餐,晚餐是烩面。烩面是河南美食,一些河南籍官员看到烩面上来,不由食指大动——宫廷御厨做的烩面味道自然不错。而非河南籍官员却心生抱怨,心道,这天启皇帝当真小气,在陕西,路已经快修好了,大家看得真真的,日进斗金。可是他宴请大明精英却只是馒头、烩面。
朱由诚虽然是沧州人,但不喜面食,除了早点之外,顿顿都要吃白米饭,先帝和当今圣上每次留他在宫中就餐,都要备下米饭。天启皇帝今天忘了吩咐御膳房,结果中餐和晚餐两顿都是北方人喜食的面点。
不过朱由诚的口很糙,烩面就烩面,照样“唏哩呼噜”,吃得那叫一个香啊。弄得被朱由诚影响得不喜欢吃面食的信王,也吃得津津有味。
吃完饭,大部分士子的答卷已经上交,考官也是收一份试卷批阅一份试卷。不过放在天启皇帝面前的试卷仍然只有朱由诚的那一份,因为后面的试卷因为各位考官的品味不同,再没有得到十个圈圈的试卷。
当皇宫内燃起灯火时,最后一名士子交卷了。
各个已经交卷的考生都是大喜,他们没法带闲书进来,枯坐大半天,已经是极度不耐烦了。
考官们交头接耳一阵后,把九份试卷放在天启皇帝面前,加上开始放在他面前的朱由诚的试卷,一共是十份,由他决定本科殿试的前十名。
天启皇帝决定前十名的时候,众考官也把剩下的试卷排好了顺序。没办法,家中的娇|妻美妾还在等着他们回去,不加快速度怎么行呢?
天启皇帝站起身来,他要亲自宣布前三名的人选。
“状元,顺天府考生朱由诚;榜眼,江苏长洲府考生文震孟;探花,江西南昌府考生傅冠。”
接着,内阁次辅孙承宗便宣布了第二甲士子的名次,内阁次辅文东来宣布了第三甲士子的名次,这些名次基本上与贡士的名次相差无几——实力摆在那里,考多少次都是一样的。内阁首辅顾秉谦代表天启皇帝发表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特地强调,考中的士子已经是朝廷的命官,但职务未定,要到大明行政学院学习为官之道后,才可以奔赴各地为官。
考生们一个个面面相觑,大明行政学院是什么东东,没人知道,至少没有人在北京城内看到过有挂着类似牌子的机构。
众考生散朝后,少不得四处打听,但都得不到准确消息。有个太监收了重金后透露了一点,据说大明行政学院的祭酒是天启皇帝。士子们大喜,虽说中了进士以后,有资格被称为天子门生,但真正让天子教育的门生又有几个呢?他们这些人真是赶上了好时代,有些人迫不及待地把消息传回家,让家人把这件事记入族谱里。
等顾秉谦发表完讲话,已经是月明星稀。众考生由内侍带领着从皇极门出宫。
天启皇帝命魏忠贤通知朱由诚,明天进宫,商量一下武科考的事情。
“不会吧,明目张胆地舞弊?皇帝哥哥也未免太照顾自己了吧。”朱由诚有点无奈地想——他根本不用舞弊,铁板钉钉的武状元。
(求收藏,求推荐票,下章预告:第一百一十四章独占鳌头)
第一百一十三章 皇帝赐?
第一百一十三章 皇帝赐?
第一百一十三章 皇帝赐?
明朝第一猛人 作者:梁方阳
第一百一十三章 皇帝赐?
徐四岳抄了两份试卷,一份自然是带回《〈邸报〉增刊》编辑部,供内侍刻版用,而另一份则交给一名太监,让他贴在皇宫门口张贴布告的位置——那里张贴的大小公告是《邸报》的内容来源。
张贴朱由诚的试卷是魏忠贤的主意。魏公公是个很爱出风头的人物,否则后来也不会创出九千九百九十九岁这一冠绝大明的称号。外孙的答卷做得如此精彩,一定要让全大明——至少北京是街知巷闻。当然,魏公公还吩咐徐四岳把前十名的试卷都贴出来,好文章是比出来的,没有榜眼等人的衬托,怎么显出朱由诚的状元之才呢?
皇宫里,朱由诚越坐越不耐烦,便到观战的信王那里拿了一本书出来看,是凌濛初写的《初刻拍案惊奇》。这个时候,凌濛初只写了四十卷,汇成一本,原定名字为《拍案惊奇》,不过朱由诚知道他在历史上写了八十卷,汇成两本书,便劝他把书名改为“初刻拍案惊奇”,并且勉励他写出一百二十卷,编成三本书,不让冯梦龙专美于前。
朱由诚展开书卷,不一会儿便沉入书籍的世界中。
众考官暗暗记住朱由诚看的书名,准备散朝后——那肯定是来不赢了,还是等明天吧,去书店买上几本。状元郎爱看的书,那还差得了吗?朱由诚不知道他为凌濛初做了一次活广告。正因为他在殿试中看这本书,从此以后,这本书便畅销大明,凌濛初狂收了一大笔稿费。
------------------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提前交卷,剌激了许多考生,午时前便有许多考生也交了卷。不过他们和朱由诚一样,交了卷也不许离开考场,要等成绩出来以后方可离开。他们可没有朱由诚那样的好运,没有兄弟为他们带消闲的书,只能坐在位置上发呆,不时抓耳挠腮,可没有朱由诚坐得那样端正。
认真的男儿最英俊,朱由诚本来就是个美男子,又在认真百~万\小!说,真是有说不出的风情。许多考官不由想到,朱由诚才貌双全,这次恐怕又是状元,实在是个佳婿呀。本来应该轮到皇上先选,不过皇上已经赐他姓朱,而且入了皇家族谱。同姓不得婚配,公主们还是留在家里吧。自己的女儿、孙女倒是有点希望,过两天得找媒人上门说合说合,争取提前把婚事定下。
大明有“捉皇榜”的惯例,就是富贵人家派人守在皇榜前,等候前来看榜的举子,如果考中的是年青俊才,便拉进家里,与自己的女儿成亲。当然得问明情况,万一碰到已经成亲的,那就晦气了。因此,大臣们这样想,也不足为奇。
午时已到,御膳房端来午餐,在场的官员和考生人人都有份。午餐很丰盛,三菜一汤,外加几个白面大馒头。不这内容丰富,不代表味道不错。八百多人的饭菜,要御膳房一上午准备出来,确实有点紧张。因此,菜都是大锅煮出来的,青菜叶子都黄了。
官员平时都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主儿,这等粗粝的食物怎能下咽,只好安慰自己,这也算是皇上赐筵了,光宗耀祖的事儿,得记入族谱,便咬牙硬咽。
有人眼尖,看见朱由诚的桌案上居然放着六菜二汤。嗯?这小子吃独食,看来皇上对他真有天高地厚之宠啊,竟在大庭广众下给他加菜。看看三位内阁阁老,他们都没有菜加,凭什么给这小子加菜?不过众人心中不平,却没人说出来。说到底,龙椅上坐着的是皇帝,他爱给谁加菜,就给谁加菜,谁敢说什么,谁又能说什么?
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些菜不是给朱由诚一个人吃的。一名内侍搬了一个凳子过去,另一个穿着蟒袍的少年也跟了过去。有人认识,他正是信王爷朱由检。看来朱由诚和信王两人真是像传说中的那样,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啊。
朱由诚拿起一个馒头,轻轻掰开,用筷子夹了一筷子青菜,又夹了一片烧得软烂的肉片,再夹了一样蔬菜,然后把馒头合起来递给信王。有人认识这种吃法,这不是河北的火烧吗?
毕竟是天家子弟,信王的吃相非常文雅,但朱由诚的吃相就非常凶猛了。大家看着朱由诚吃馒头,就像看到猛虎在“啊呜啊呜”地吃猎物,真的,连声音也像,三两下一个馒头就不见了。
说来也怪,看到朱由诚吃得那么香,大家不由得口中生津。有几个大臣偷偷地学朱由诚的吃法,果然馒头好吃了不少。
不管好不好吃,反正这一顿大家算是对付过去了。内侍上来将残羹撤去,信王也退回原位,朱由诚依然是一个人在场中百~万\小!说。
在沉闷的考生答卷中,时间一刻一刻地过去。傍晚,御膳房准时送来晚餐,晚餐是烩面。烩面是河南美食,一些河南籍官员看到烩面上来,不由食指大动——宫廷御厨做的烩面味道自然不错。而非河南籍官员却心生抱怨,心道,这天启皇帝当真小气,在陕西,路已经快修好了,大家看得真真的,日进斗金。可是他宴请大明精英却只是馒头、烩面。
朱由诚虽然是沧州人,但不喜面食,除了早点之外,顿顿都要吃白米饭,先帝和当今圣上每次留他在宫中就餐,都要备下米饭。天启皇帝今天忘了吩咐御膳房,结果中餐和晚餐两顿都是北方人喜食的面点。
不过朱由诚的口很糙,烩面就烩面,照样“唏哩呼噜”,吃得那叫一个香啊。弄得被朱由诚影响得不喜欢吃面食的信王,也吃得津津有味。
吃完饭,大部分士子的答卷已经上交,考官也是收一份试卷批阅一份试卷。不过放在天启皇帝面前的试卷仍然只有朱由诚的那一份,因为后面的试卷因为各位考官的品味不同,再没有得到十个圈圈的试卷。
当皇宫内燃起灯火时,最后一名士子交卷了。
各个已经交卷的考生都是大喜,他们没法带闲书进来,枯坐大半天,已经是极度不耐烦了。
考官们交头接耳一阵后,把九份试卷放在天启皇帝面前,加上开始放在他面前的朱由诚的试卷,一共是十份,由他决定本科殿试的前十名。
天启皇帝决定前十名的时候,众考官也把剩下的试卷排好了顺序。没办法,家中的娇|妻美妾还在等着他们回去,不加快速度怎么行呢?
天启皇帝站起身来,他要亲自宣布前三名的人选。
“状元,顺天府考生朱由诚;榜眼,江苏长洲府考生文震孟;探花,江西南昌府考生傅冠。”
接着,内阁次辅孙承宗便宣布了第二甲士子的名次,内阁次辅文东来宣布了第三甲士子的名次,这些名次基本上与贡士的名次相差无几——实力摆在那里,考多少次都是一样的。内阁首辅顾秉谦代表天启皇帝发表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特地强调,考中的士子已经是朝廷的命官,但职务未定,要到大明行政学院学习为官之道后,才可以奔赴各地为官。
考生们一个个面面相觑,大明行政学院是什么东东,没人知道,至少没有人在北京城内看到过有挂着类似牌子的机构。
众考生散朝后,少不得四处打听,但都得不到准确消息。有个太监收了重金后透露了一点,据说大明行政学院的祭酒是天启皇帝。士子们大喜,虽说中了进士以后,有资格被称为天子门生,但真正让天子教育的门生又有几个呢?他们这些人真是赶上了好时代,有些人迫不及待地把消息传回家,让家人把这件事记入族谱里。
等顾秉谦发表完讲话,已经是月明星稀。众考生由内侍带领着从皇极门出宫。
天启皇帝命魏忠贤通知朱由诚,明天进宫,商量一下武科考的事情。
“不会吧,明目张胆地舞弊?皇帝哥哥也未免太照顾自己了吧。”朱由诚有点无奈地想——他根本不用舞弊,铁板钉钉的武状元。
(求收藏,求推荐票,下章预告:第一百一十四章独占鳌头)
第一百一十三章 皇帝赐?
第一百一十三章 皇帝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