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电子帝国 作者:麻辣斯基
第651章 组合拳(下)
之前嘉道理家族因为触发了对大酒店集团的全面收购,所以总共需要筹集100亿资金。他们手中的资产主要可以分为三块,持有的中华电力公司股权、大酒店集团股权、以及物业和其他投资。
这其中占大头的自然是中华电力公司的那部分股权,现在中电的总市值在300亿港币左右。嘉道理家族持有30%的股权,也就是市值90亿。
香港银行对于股权质押的抵押利率,通常不会超过6折。也就是说嘉道理家族把持有的全部中电股权抵押给银行,最多也就能换回55亿现金。
这离100亿筹款总目标还差45亿!而嘉道理家族持有的物业、以及其他投资,抵押给银行后就算能换回20亿现金好了,也还有25亿缺口。
而剩下的这部分缺口,这就需要用大酒店集团来向银行抵押了。因为嘉道理家族是对大酒店集团发起全面收购,所以可以先把整个大酒店集团预抵押给银行。
当然市值不可能按嘉道理家族给出的溢价来计算,而是要按收购战爆发前的80亿总市值来算。也就是说嘉道理家族用整个大酒店集团作抵押,差不多能从银行换回50亿资金。
扣除之前完成收购所需的25亿缺口,这样算下来他们能动用的剩余资金只有25亿港币!
而嘉道理家族想要保住中电公司的控制权,肯定要把股份提高到50%以上。姑且不说后面会不会触发全面收购的问题,他现在只持有30%的股份,剩余20%的股份,即使不溢价,只按市价进行收购,也至少需要60亿资金。
这还是一切都在最理想的状况下,来估算嘉道理家族的资金链。实际上在李轩这个二股东的压迫下,中电公司近几年一直通过增发新股,来筹集扩增发电产能所需的资金。
嘉道理家族为了保证自身持股比例不被稀释,只能按比例不断增持新股。而这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于是嘉道理家族选择向银行抵押部分股权来筹集资金。
他们持有的中电公司30%股权中,正没被抵押的大概只剩20%左右。也就是说嘉道理家族实际上的资金链,要比之前估算中来得紧张得多。他们手头可以动用的剩余资金不是25亿,而是最多只有几个亿罢了。
另一边,李嘉诚出手之前可是进行了充足的准备,其手中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两家上市公司,能为他带来充足的银行授信。
更何况李轩转让给他的14.5%中电股份,并不要求他立刻付款,而是可以等到资金安排比较宽裕时再来结算。
所以在双方资金实力相差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中华电力公司最终会落入谁手,已经毫无悬念了。
除非嘉道理家族能从银行那里获得巨额无抵押授信,但这可不是一两亿能解决问题的,而是至少50亿港币起步。
试问哪家银行敢置巨大风险于不顾,给嘉道理家族做如此巨额的背书?
李轩倒是巴不得汇丰的浦伟士,这个时候能头脑发昏跳出来当救世主。
之前香港舆论已经把李嘉城和嘉道理的中电公司收购战,形容成为继李轩和怡和集团争夺置地公司之后,又一次华英资本间的史诗级对决!
如果汇丰选择在这个关口全力支持嘉道理家族,李轩正好借机脏对方一手,先把恶意打压华资的帽子扣到汇丰头上再说!
要知道李嘉城同样是汇丰银行的重要客户之一,汇丰这个时候就算不能完全做到一碗水端平,于情于理也不能拉偏帮架!
只可惜浦伟士和汇丰的头脑都很清醒,很明白自己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所以舆论期待中的龙争虎斗没能上演,反而是一场令人震惊的碾压式大屠-杀!嘉道理家族几乎没怎么反抗,眼睁睁看着自家一手发展起来的中电公司,最后落入了李嘉城手中。
估计连李嘉城自己都不敢相信会赢得如此轻松,但事实就摆在眼前。全港哗然,而这也正是李轩想要达到的效果!
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年的殖民统治,让大部分香港人潜意识中就把自己当成了二等公民。实际上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华人资本在香港经济中的比重,就已经开始逐渐追上并反超英国资本。
九龙仓、和记黄埔、会德丰,这些历史悠久的英资洋行一家接一家被华人资本所控制。但直到李轩从怡和集团手中强夺置地公司时,香港人才发现自己的力量原来已经如此强大!
但是,李轩在大部分香港人心中属于一个异类,只用短短几年时间就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如此惊人的财富增长速度别说在香港前无古人,就算全世界也是独此一例!
所以在不少香港人看来,李轩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相比之下,从五十年代开始白手起家的李嘉城,是香港战后崛起的新一代华人企业家中最杰出的代表。
和战前华人买办资本家不同,李嘉城这代大亨是筚路蓝缕,靠着勤奋拼搏的狮子山精神,一步步发家致富,更能引起普通香港人的公民!
而李嘉城这次的对手——嘉道理家族,则是在怡和集团逐渐衰弱之后,本港现在的头号英资财阀。李嘉城与嘉道理之间的对决,名副其实的代表了香港顶尖华资与英资之间的比拼!
现在,李嘉城既然能把嘉道理斩落马下,那么与他同一辈的包俞刚、霍营东、郭德胜、郑玉彤、李昭基这些本港华资大亨,是不是也能和太古集团的施怀雅掰一掰手腕?
可以说中电公司一役在香港所引起的震动,比几年前李轩收购置地公司还要来得深远。当初李轩的举动所造成的影响,更多的是奠定了他和东方集团在香港的特殊地位。
而这次不一样,李嘉城这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让整个华人资本圈子都开始泛起了各种涟漪。
很快就还真的有人盯上了太古集团的施怀雅,想要劝说李轩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这个全港仅次于嘉道理的第二大英资财阀也掀翻在地,再狠狠地踩几脚。
“曹先生,我倒是非常愿意把国泰航空收入囊中,但何奈从1986年上市至今,太古集团对其的持股比例从未低于过50%。
您也知道国泰航空为整个太古集团贡献了将近一半的利润,施怀雅绝不可能把这只会下金蛋的金鸡卖给别人!
实话实说,港龙航空走到现在这个地步,虽说和港府当局的刻意打压逃脱不了干系,但你们自身发展定位的失误也难辞其咎!”面对坐在自己面前,年龄比他父亲还大几十岁的曹光标,李轩毫不留情的评价道。
曹光标是香港有名的“纺织大亨”,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毛衣制造商。香港战后工业起步阶段,纺织工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随着1974年,《国际纺织品贸易协定》生效之后,香港纺织品出口受到配额限制,从而由盛转衰。而进入八十年代之后,香港本地的劳务成本开始飙升,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更是首当其冲。
纺织大亨们纷纷开始突围,有的迁厂北上,有的选择转行。其中还有许多转型非常成功的例子,比如林白欣、陈庭骅都成了港九有名的地产大亨,家族资产翻了好几倍。
有青云直上的,自然也就时运不济的,最典型失败案例就是曹光标。他当时没有选择进军地产业,而是羡慕赚的盆满钵满的国泰航空,于是成立了港龙航空,想要从航空业中分一杯羹!
第651章 组合拳(下)
第651章 组合拳(下)
之前嘉道理家族因为触发了对大酒店集团的全面收购,所以总共需要筹集100亿资金。他们手中的资产主要可以分为三块,持有的中华电力公司股权、大酒店集团股权、以及物业和其他投资。
这其中占大头的自然是中华电力公司的那部分股权,现在中电的总市值在300亿港币左右。嘉道理家族持有30%的股权,也就是市值90亿。
香港银行对于股权质押的抵押利率,通常不会超过6折。也就是说嘉道理家族把持有的全部中电股权抵押给银行,最多也就能换回55亿现金。
这离100亿筹款总目标还差45亿!而嘉道理家族持有的物业、以及其他投资,抵押给银行后就算能换回20亿现金好了,也还有25亿缺口。
而剩下的这部分缺口,这就需要用大酒店集团来向银行抵押了。因为嘉道理家族是对大酒店集团发起全面收购,所以可以先把整个大酒店集团预抵押给银行。
当然市值不可能按嘉道理家族给出的溢价来计算,而是要按收购战爆发前的80亿总市值来算。也就是说嘉道理家族用整个大酒店集团作抵押,差不多能从银行换回50亿资金。
扣除之前完成收购所需的25亿缺口,这样算下来他们能动用的剩余资金只有25亿港币!
而嘉道理家族想要保住中电公司的控制权,肯定要把股份提高到50%以上。姑且不说后面会不会触发全面收购的问题,他现在只持有30%的股份,剩余20%的股份,即使不溢价,只按市价进行收购,也至少需要60亿资金。
这还是一切都在最理想的状况下,来估算嘉道理家族的资金链。实际上在李轩这个二股东的压迫下,中电公司近几年一直通过增发新股,来筹集扩增发电产能所需的资金。
嘉道理家族为了保证自身持股比例不被稀释,只能按比例不断增持新股。而这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于是嘉道理家族选择向银行抵押部分股权来筹集资金。
他们持有的中电公司30%股权中,正没被抵押的大概只剩20%左右。也就是说嘉道理家族实际上的资金链,要比之前估算中来得紧张得多。他们手头可以动用的剩余资金不是25亿,而是最多只有几个亿罢了。
另一边,李嘉诚出手之前可是进行了充足的准备,其手中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两家上市公司,能为他带来充足的银行授信。
更何况李轩转让给他的14.5%中电股份,并不要求他立刻付款,而是可以等到资金安排比较宽裕时再来结算。
所以在双方资金实力相差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中华电力公司最终会落入谁手,已经毫无悬念了。
除非嘉道理家族能从银行那里获得巨额无抵押授信,但这可不是一两亿能解决问题的,而是至少50亿港币起步。
试问哪家银行敢置巨大风险于不顾,给嘉道理家族做如此巨额的背书?
李轩倒是巴不得汇丰的浦伟士,这个时候能头脑发昏跳出来当救世主。
之前香港舆论已经把李嘉城和嘉道理的中电公司收购战,形容成为继李轩和怡和集团争夺置地公司之后,又一次华英资本间的史诗级对决!
如果汇丰选择在这个关口全力支持嘉道理家族,李轩正好借机脏对方一手,先把恶意打压华资的帽子扣到汇丰头上再说!
要知道李嘉城同样是汇丰银行的重要客户之一,汇丰这个时候就算不能完全做到一碗水端平,于情于理也不能拉偏帮架!
只可惜浦伟士和汇丰的头脑都很清醒,很明白自己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所以舆论期待中的龙争虎斗没能上演,反而是一场令人震惊的碾压式大屠-杀!嘉道理家族几乎没怎么反抗,眼睁睁看着自家一手发展起来的中电公司,最后落入了李嘉城手中。
估计连李嘉城自己都不敢相信会赢得如此轻松,但事实就摆在眼前。全港哗然,而这也正是李轩想要达到的效果!
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年的殖民统治,让大部分香港人潜意识中就把自己当成了二等公民。实际上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华人资本在香港经济中的比重,就已经开始逐渐追上并反超英国资本。
九龙仓、和记黄埔、会德丰,这些历史悠久的英资洋行一家接一家被华人资本所控制。但直到李轩从怡和集团手中强夺置地公司时,香港人才发现自己的力量原来已经如此强大!
但是,李轩在大部分香港人心中属于一个异类,只用短短几年时间就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如此惊人的财富增长速度别说在香港前无古人,就算全世界也是独此一例!
所以在不少香港人看来,李轩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相比之下,从五十年代开始白手起家的李嘉城,是香港战后崛起的新一代华人企业家中最杰出的代表。
和战前华人买办资本家不同,李嘉城这代大亨是筚路蓝缕,靠着勤奋拼搏的狮子山精神,一步步发家致富,更能引起普通香港人的公民!
而李嘉城这次的对手——嘉道理家族,则是在怡和集团逐渐衰弱之后,本港现在的头号英资财阀。李嘉城与嘉道理之间的对决,名副其实的代表了香港顶尖华资与英资之间的比拼!
现在,李嘉城既然能把嘉道理斩落马下,那么与他同一辈的包俞刚、霍营东、郭德胜、郑玉彤、李昭基这些本港华资大亨,是不是也能和太古集团的施怀雅掰一掰手腕?
可以说中电公司一役在香港所引起的震动,比几年前李轩收购置地公司还要来得深远。当初李轩的举动所造成的影响,更多的是奠定了他和东方集团在香港的特殊地位。
而这次不一样,李嘉城这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让整个华人资本圈子都开始泛起了各种涟漪。
很快就还真的有人盯上了太古集团的施怀雅,想要劝说李轩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这个全港仅次于嘉道理的第二大英资财阀也掀翻在地,再狠狠地踩几脚。
“曹先生,我倒是非常愿意把国泰航空收入囊中,但何奈从1986年上市至今,太古集团对其的持股比例从未低于过50%。
您也知道国泰航空为整个太古集团贡献了将近一半的利润,施怀雅绝不可能把这只会下金蛋的金鸡卖给别人!
实话实说,港龙航空走到现在这个地步,虽说和港府当局的刻意打压逃脱不了干系,但你们自身发展定位的失误也难辞其咎!”面对坐在自己面前,年龄比他父亲还大几十岁的曹光标,李轩毫不留情的评价道。
曹光标是香港有名的“纺织大亨”,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毛衣制造商。香港战后工业起步阶段,纺织工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随着1974年,《国际纺织品贸易协定》生效之后,香港纺织品出口受到配额限制,从而由盛转衰。而进入八十年代之后,香港本地的劳务成本开始飙升,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更是首当其冲。
纺织大亨们纷纷开始突围,有的迁厂北上,有的选择转行。其中还有许多转型非常成功的例子,比如林白欣、陈庭骅都成了港九有名的地产大亨,家族资产翻了好几倍。
有青云直上的,自然也就时运不济的,最典型失败案例就是曹光标。他当时没有选择进军地产业,而是羡慕赚的盆满钵满的国泰航空,于是成立了港龙航空,想要从航空业中分一杯羹!
第651章 组合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