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如此谦虚谨慎,郭鹏自然高兴。
    但是情况并非那么简单。
    对于特殊的人才,朝廷自然有特殊的待遇。
    “寻常官吏是如此,二千石以上的官员调入洛阳,还是会有一些特殊优待和安排的,立下功劳政绩亮眼的也有优待,主动要求前往荒凉边地为官的,更能得到优先提拔。”
    “还能如此?”
    诸葛亮有些吃惊。
    “当然,世人都知洛阳好,全都往洛阳跑,边境苦寒之地难道就不需要官员了吗?一个个的都喜欢繁华之地,厌恶苦寒之地,朝廷当然要有区别的对待。
    你这一类主动愿意前往苦寒地区治理地方并且做出政绩的官员,是优先提拔的第一队列,有待遇优厚的要紧职位,是紧着你们这些人挑选,然后才能轮到其他人。”
    “臣闻所未闻……”
    “嗯,我打算马上就和皇帝说,然后让皇帝把这个规矩对外公布,这个规矩其实一直都有,只是不曾对外正式公布罢了,所以有些人不知道,这不怪他们。”
    郭鹏微微的笑了笑。
    诸葛亮的心里顿时充斥着异样的情绪。
    这……是真的?
    的确是真的。
    但是诸葛亮脸皮薄,始终不好意思自己选择自己想要的职位,所以到头来也不肯说,郭鹏只能让郭瑾自行斟酌了。
    什么人该动一动,什么人可以保留,那是郭瑾该去考虑的事情。
    谈完了这些事情,郭鹏又和诸葛亮谈起了安息国和罗马帝国之间的战争问题。
    而让他感到有些意外的是,诸葛亮对这件事情也有了了解。
    “臣常常会去各地的城池巡查,巡视市集,观看商贸状况,随机调整施政,大约两月之前,臣发现,往来贸易的安息客商的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这在往年是不正常的。
    于是臣安排通译接触那些还在进行交易的安息客商,得知安息和娄摩发生战争? 娄摩国节节胜利? 安息国节节溃败,臣料想如此一来? 安息国客商必然减少? 大幅降低,乃至于完全不来。”
    一旁旁听的郭承志感到惊讶。
    郭鹏一路走来安排帝国西陲的官僚们所正在做的事情? 就是为了这件事情的发生而做准备,其他官僚尚且不知道不关注此事? 诸葛亮居然关注到并且有所了解。
    果然? 此人很不一般。
    郭承志有了如此的想法。
    郭鹏也感到些许意外,但是并不觉得惊奇,以诸葛亮的缜密作风,得知这样的事情并且做出预判并不难。
    “得知这件事情之后? 臣便不断的搜集情报? 准备写奏表递给陛下,让陛下知道这件事情并且早做准备,不曾想太上皇已经知道了,那么陛下那边……”
    “嗯,皇帝也是知道的? 我知道的应该比你要早一点,我还知道安息国的国都已经被娄摩人攻克? 安息皇帝受伤逃跑,安息国危如累卵? 所以你所担心的事情,正在发生。”
    郭鹏的话让诸葛亮眉头紧锁? 大为担忧。
    “如此一来? 西域三府? 还有凉州、雍州都要出问题了,太上皇,您……应该已经有了对策吧?”
    诸葛亮本来非常担忧,可是忽然想到郭鹏既然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情,就不可能不对此做出反应,他能说出来,就代表他已经有了应对之策。
    郭鹏点了点头。
    “应对之策算不上,只是做出些许亡羊补牢之事,能让损失降低一些,但是损失一定会有,所以孔明,你这一次回去,搞不好还会受到一些朝臣的攻讦。”
    “臣……太上皇,您是否觉得臣提出这样的策略是有问题的?”
    诸葛亮稍微犹豫一下,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他询问道:“您是否觉得臣这样做,会给西域三府和雍凉二州带来更大的危难?”
    郭鹏端起茶碗喝了口茶,然后摇了摇头。
    “孔明,我素来不是因噎废食之人,如果我不赞同这件事情,你,还有毛玠,根本就不可能有在雍凉二州和西域做这样的事情的可能,你们能做,本身就说明我是同意的。”
    诸葛亮对此并不感到疑惑,这当然是真的。
    “雍州也就算了,凉州、西域,也有数百万人生活,他们无论怎么努力耕种土地,也不可能过得比中原地区的人更好,同属魏国子民,我不愿意看到他们一直过苦日子。
    种地不能让他们吃饱肚子,那就要让他们去做生意,不能因为重农抑商的国策就让他们饿肚子,国策是国策,但是魏国是大国,东西差异南北差异大到令人咂舌,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孔明,因地制宜才是魏国这样的大国最适合的发展方式,中原适合种地产粮,那就种地产粮,西域和雍凉适合经商,那就去经商,彼此之间可以分工合作。”
    郭鹏看着诸葛亮。
    诸葛亮微微点头,越想越觉得就是如此。
    “可是问题依旧存在。”
    “问题当然存在,不可能存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情,这件事情的坏处就在于过于依靠域外之邦,需要靠他们来购买我们的商品,一旦他们本身出了问题,我们也就要出问题。”
    郭鹏摇了摇头:“这是不可避免的,也将长期存在,是发展商业不可回避的危险,没有应对这种问题的措施,就别想着能稳妥的发展商业,孔明,你要记住。”
    “臣记得。”
    诸葛亮条件反射般的点了点头,随后又有些疑惑,不知道郭鹏让他记住这样的事情是为了什么。
    他本身就会牢牢的记住这件事情,不会忘记。
    随后,郭鹏让诸葛亮把毛玠在雍州、吕虔在凉州所需要做的事情都跟着做一遍,限制民间商业的发展,严格控制规模,回笼资金,然后等待中央的支援。
    对于这件事情,郭鹏其实是感到些许无奈的。
    初次应对经济萧条冲击的魏帝国的官员们还显得颇为稚嫩。
    他们普遍不擅长应对小农危机之外的经济危机,对于纯粹商品经济方面的危机,他们很不适应。
    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经济是个很复杂的东西,需要非常广泛的情报网和高速的讯息传递才能搞起来,而且概念较为抽象,不是那么容易搞清楚。
    一个脑袋转的不够快的人,是很难搞懂经济学原理的。
    相比之下,前人留下丰富经验的农业就好搞多了,应对农业危机也是中国官僚们的老本行。
    虽然做起来不能说总是成功,也会造成农民起义之类的事情,但是总归能套公式,研究农业的书籍一部接着一部层出不穷。
    最后成就了小农经济的巅峰——精耕细作,把种地研究出了花儿,研究到了极致。
    与之相对的,研究商业的古代经济学书籍则极为稀少。
    除了少数有名气的如管仲之类的商业天才提出过一些经济问题的研究之外,大部分时期,中国人更愿意研究农业,而不是商业。
    这当然是现实的逼迫,生产力的限制所限,商业的发展不能毫无限制,但是这是很难把握的事情,限制与不限制之间如何找平衡是很为难的。
    所以先人干脆选择了舒适的一刀切——重农抑商。
    长期生产力的限制和土地兼并问题使得重农抑商逐渐教条化,这使得中国人没能及时打开视野,跟上第一波全球化的大浪潮。
    明末清初,中国人打败了第一拨西方殖民者,把他们驱赶走,却未能真正的注意到来自海上的威胁并且敞开胸怀去直接面对。
    高产作物的引入和生产力的提升以及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本该让中国积累起足够面向大海的原始资本,跳出精耕细作的怪圈,吸纳欧洲技术,奋起直追,开始大航海时代。
    可取代明政府拥有统治权的满清政府却没有改变明政府僵化的统治手段,受限于本身的局限性和僵化的儒家思想而不能也不愿去做。
    他们为了尽快获取统治权、稳固统治地位,在大力镇压江南地主士绅反抗的同时,也与更多的地主士绅达成妥协。
    蛇吞象的建国方式让他们的统治始终战战兢兢如临大敌,紧张无比,除了雍正皇帝以外,几乎没有敢于做出任何革新的皇帝。
    这使得中国人失去了跟上西方脚步避免沉沦的宝贵窗口期。
    魏帝国眼下无法突破生产力的限制,但是郭鹏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一个让官员和民众、让魏帝国上上下下的人们普遍感受一次除了农业危机之外的其他危机的机会。
    不仅要感受,要面对,还要记录下来,传于后世,让后世人知道魏帝国是怎么应对这一次极为特殊的经济危机的。
    帝国不仅仅有农业危机,也会有商业危机。
    只要发展商业,发展经济,就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应该如同农业问题一样得到研究和解答,让后世能够学习前人的经验。
    帝国官员和百姓不仅仅要熟悉农业危机,更要熟悉商业危机,从而展开研究、学习,诞生中国本土得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
    这是魏帝国十分需要的宝贵财富。

章节目录


东汉末年枭雄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御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御炎并收藏东汉末年枭雄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