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袁隗打算做这样的事情,袁术和袁基在一开始都是不赞成的。
    袁基担心事情若发生了,会让袁隗的处境十分危险。
    袁隗摆摆手不这样认为。
    “我为董卓举主,董卓无论如何不敢杀我,这是天下最大的道理,董卓读过书,不敢违背,他若要违背,也要看看自己的身后会不会有祸患,他不敢的。”
    汉末政治的潜规则,故吏对举主的义务明明白白,袁隗据此认为董卓无论如何不敢杀自己,否则就是自绝于天下。
    以董卓的水平,不至于犯这种错误,否则他整个家族都很危险了。
    正如董卓夺权没有伤害袁氏一样,袁隗把权力夺回来的话,最多废掉董卓,也不会夷灭董卓的整个家族。
    袁隗的话让袁基和袁术十分认同,顿时觉得这一招很有意义,于是立刻按照袁隗的想法去安排。
    袁隗又安排袁术离开雒阳,想让袁术作为讨董的发起者,率领各地诸侯向京师进军。
    之所以不选择袁基,是因为袁基是嫡长子,务必要和自己一起稳住董卓,逃了一个袁术不碍事,要是逃了袁基,董卓立刻就会警觉。
    要争取时间,给大家争取起兵的时间。
    其后,在十分诡异的氛围之下,袁氏开始暗中联系士人,探他们的口风。
    这一试探,竟然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
    这些人纷纷向袁隗表示后悔,表示自己被董卓迷惑了,没有看穿他的真面目等等。
    袁隗十分想发火,但是现在需要争取到大家的合作,所以他也就一副既往不咎的样子,争取他们的暗中合作。
    并且这样一来,袁隗看出了董卓强横之下的虚弱,在政治方面的跛脚,一旦露出本性,立刻就会被那些野心家给抛弃。
    袁隗觉得自己的计划一定可以顺利掀翻董卓,夺回本该属于袁氏的荣耀和权力。
    这个计划在士人之中悄悄流传,很快便流传到了荀氏士子的耳朵里,荀氏在朝中的族人司空荀爽和黄门侍郎荀攸都知道了这个事情。
    荀爽有些犹豫,荀攸则是坚决反对。
    “叔祖,这种事情难道不荒谬吗?”
    “此话怎讲?”
    荀爽看向了素来以聪敏睿智著称的荀攸。
    荀攸缓缓说道:“董卓祸乱雒阳,若要除掉董卓,难道不应该在雒阳之内将他除掉吗?大将军招募外兵对付宦官我就十分不赞同,这是乱天下的举措,现在好不容易稳住天下,太傅又要做和大将军一样的事情!”
    荀爽想了想,觉得荀攸说的有道理。
    “继续说。”
    “招外兵入京,本来就是冒险的举措,从古至今,从未听说为了定祸乱而招募外兵讨伐京师的,赋予外地刺史太守军权,这是在分离国家,赋予容易,收回难,兵已到手,谁还愿意交出来?
    昔年孝桓为了夺回权柄诛灭梁冀,依靠的不过是一群宦官,梁氏一族是外戚,有太后,有故吏,势力远比董卓庞大,而孝桓只用宦官刺杀了梁冀,一切就得以平定了。
    如今只需要一名刺客刺杀董卓,则大事可定,太傅却要招外兵联合讨伐雒阳,这是以臣伐君,是在乱君臣尊卑,这才是真正的祸乱天下!”
    荀攸把话说得十分严重,荀爽虽然觉得这是有道理的,但是却对荀攸的计划十分担忧,并不太认可。
    “孝桓诛杀梁冀,是因为有大义名分,而且天时地利人和具备,刺杀之举本来就有极大的偶然性,若是失败,被董卓追究,又不知道要死掉多少人,这未免太冒险了。”
    荀攸忙说道:“再冒险,董卓再愤怒,也只是乱京师,乱雒阳,不会乱天下,而太傅要天下起兵,则天下熙熙攘攘,兵祸连接,兴起容易,消灭难,只怕天下从此大乱,不复安定!”
    荀爽思虑再三,还是摇头。
    “太傅既然有这样的想法,就一定有善后的手段,可以统御讨伐董卓的兵马,不使军队作乱。”
    “难道不会再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甚至第四个董卓吗?”
    荀攸反问,荀爽顿时无言以对。
    但是荀爽终究没有采用荀攸的建议,而是附和了袁隗的建议。
    荀攸长叹一声,不再说话。
    荀攸的族叔荀彧此时也在朝中任职,心中也颇为认同荀攸的意见,但是荀爽主意已定,荀彧也无可奈何。
    再一想大将军何进招募外兵入京,扰的京城大乱,现在好不容易稳定京师,结果袁隗又要闹事。
    荀彧预感有大的灾祸要来了,心中起了求去之心,只想尽快离开雒阳,去安全的地方避难。
    袁隗的计划于是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
    于是从某一日开始,不断有亲近的士人在董卓耳边对董卓建议,说董卓刚刚登上相国之位,应该向全天下表示自己的贤明,好让天下服从。
    董卓就担心这个事情,于是询问他们应该怎么办。
    这些心怀鬼胎的野心家们向董卓建议,分封朝中有名望的名士到各地做官。
    因为各地之前多有宦官集团的官员大逃亡,出现了很多空缺的官职,没有官员治理地方可是不行的。
    所以,这个时候应该将没有主官的地方安排名士做主官,这样就能安定天下,宣扬董相国的威望到天涯海角了。
    董卓被连番轰炸轰炸的晕晕乎乎的,觉得这样做是对的,于是以满满的优越感摆出了一副贤明的姿态,分封了一大批名士以官职。
    比如封韩馥为冀州牧,封刘岱为兖州刺史,封孔伷为豫州刺史、封张咨为南阳太守,封屡次顶撞自己的孔融为汝南太守,封应劭为泰山太守,封张邈为陈留太守,封荀彧为亢父县令。
    同时在最亲近的心腹四人——何颙、郑泰、周毖、伍琼的再三建议之下,董卓作为最高执政,要彰显自己作为执政者的气度和风范,这样才能让天下归心。
    于是董卓怀着良好的自我感觉,施舍般的原谅了袁绍的逃亡之举,并且得知他在冀州,就封了他渤海太守以为和解。
    又拜大将军旧部鲍信为济北相,拜王匡为河内太守,以示与他们和解。
    又逢青州刺史郭鹏上表称大破黄巾军三万,为部下请赏,董卓便做主,改青州刺史左将军郭鹏为青州牧,增强郭鹏的事权,同时显示拉拢之意。
    这些任命统统都写上是董卓表奏的他们为官,特意写的明明白白。
    董卓觉得这样一来足以彰显自己的『宽宏大量』,所以这些人一定会以自己为恩主,对自己感激涕零,诚心诚意的认同自己的统治。
    然后董卓便志得意满的开始享受自己作为天下第一臣的尊荣,随意进出皇宫,随意任免官员,对自己胃口的,提拔,不对自己胃口的,贬斥。
    他自以为情况已经稳定了,却不曾想一股强烈的政治军事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这股风暴愈演愈烈,愈演愈烈,直到天下熙熙攘攘,再不复安定,也不会停息。

章节目录


东汉末年枭雄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御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御炎并收藏东汉末年枭雄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