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四世三公 作者:120笑话

    第四九六章 一点意外

    等陈宫和张邈、张超兄弟二人平静了一些之后,吕布微微一笑,这才继续说道:“这纸上的内容,乃是昔日本温侯出兵之时,前渤海郡太守,今幽州牧,亦是本温侯未来女婿袁承志所写。你们也看到纸上所写,一切都如承志所预料的一般,东阿,范县,鄄城并没有归顺。所以,本温侯接下来的行动,自然也会按照承志所说的,与曹操战过几场,便引兵前往徐州。不知,诸位有何意见?”

    此刻在场的众人哪还有意见,袁常都预料到东阿三城会死守,显然,袁常这般安排,自是有他目的。连吕布都听人家的话,他们这些做属下的哪里还会有意见?

    当然,陈宫和张邈自然对于那个素未谋面的袁常感到极为好奇。陈宫好奇的是袁常的预测,战事还未发生,远在千里之外竟然能够预测到兖州的情形,称呼袁常为鬼神都不为过;至于张邈,好奇的是袁常这个人,能让如此性格的吕布改变主意,张邈自然是要见识一番。

    陈宫想了想,问道:“温侯,既然东阿三城注定拿不下来,那是否还要继续出兵?”

    “为什么不出兵?”吕布淡淡的回应道,“出兵攻取东阿三城,一来可以训练士兵,经历过战火的锤炼,这些士兵才能成为军中精锐;二来,攻取东阿三城,曹操才会紧张从而加快回援的速度,接下来才会有激烈的战斗。若是不攻取东阿三城,若让曹操先取得徐州,岂不是坏了承志的安排。”

    而此刻平静下来的陈宫,也终于发现了吕布的不同。言语分析的头头是道,条理清晰,这样的吕布,还是天下间传闻的那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吕布?看来,天下人都误解了吕布。或许只有远在幽州的袁常才知道吕布,因此。吕布才会对其言听计从。

    若是吕布知道陈宫的想法,肯定会不屑的“呸”一句,想他堂堂一个问候,会对袁常言听计从?若非为了自家女儿的幸福着想。吕布才懒得鸟袁常。

    与此同时,在濮阳东面相距一百三十余里的鄄城,也自然收到了张邈下达的归顺的命令。不过,守在鄄城的是荀彧和程昱两个曹操的死忠分子,他们自然不可能归顺吕布。因此。荀彧和程昱二人也召开了紧急会议。

    程昱和荀彧二人碰面之后,程昱直接说道:“文若,今探子报来,吕布令陈宫取东阿,氾嶷取范县,张邈之弟张超,前兖州从事中朗许汜,王楷三人取鄄城,为之奈何?”

    荀彧思索了片刻,便说道:“主公将兖州托付于我等。我等却未能替主公守住兖州,如今只余鄄城,东阿和范县三城还未失守。吕布遣将攻取三城,如今唯有三城同心协力,共同坚守,方能等到主公回援。吾自率兵守住鄄城,范县令靳允为人忠义,必然不会从贼。不过,靳允家眷皆在濮阳,若是吕布以其家眷为质。怕是范县也难以保住;如此一来,便只剩东阿。东阿令枣袛颇有才能,且其甚得民心,若是坚守自是没有问题。不过。现在兖州境内多数郡县皆已归顺吕布,士气低落,仲德你在吏民之中威望身后,如今唯有让你去劝说三县吏民,如此,方能替主公守住最后的根基。”

    “既然文若你这般说了。吾又岂能推辞!”程昱也没有拒绝,一口应下荀彧的安排。却说程昱为何在兖州吏民之中威望深厚呢?此事,倒是要说起程昱当初在黄巾起义之时做出的一件事了。

    在黄巾起事时,东阿县县丞王度起而应之,更烧掉县中的仓库。县令逾城逃走,吏民负老携幼向东逃到渠丘山。此时尚在故乡的程昱命人去侦视王度,发现王度等人得空城不能固守,于是出城西五六里外止屯。程昱于是向县中大户薛房等人说:“如今王度等得到城郭也不能屯居,其势可以测知。他不过想趁机虏掠财物,并没有坚甲利兵以盈攻守之志。我们为何不相继回城守之?而且城高郭厚,又多谷米,如今若果还城找寻县令,共同坚守,王度必不能久待下去,那时向他攻击,王度便可破了。”

    薛房等以为然,吏民却不肯相从,程昱只得无奈地说:“愚民不可共计大事。”于是密遣数骑在东山上高举旗幡,令薛房等人望见,然后大呼:“贼兵已经攻至!”便下山取城,吏民见势便跟随同去,终于找到县令,一桶守城。后来王度等人来攻城,不能攻破,正欲退走。此时程昱率吏民开城门追击,王度败走。东阿由此得全,故此,程昱在兖州境内,特别是老家东阿吏民之间的威望颇为深厚。

    荀彧虽然分析范县令靳允或许因为家眷在吕布的手中而归顺吕布,但是,程昱心中却是想着要保全范县。

    鄄城在濮阳的东面,而范县则在鄄城的北偏东一些的位置,又在东阿的南偏西一些的位置。三座城池连城一线,守望相助。倘若范县也被吕布夺取,那无疑是在鄄城和东阿二城中间横亘一条阻隔,使得东阿和鄄城二城无法互为援助。一旦范县有失,很可能对东阿和鄄城造成极大的影响,故此,范县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至于范县令的家眷在吕布的手中,那就不是程昱该考虑的问题,对于狠辣的程昱而言,完成大业才是首要之事。

    不得不说,程昱和曹操其实是同一类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曹操当初投奔自家老子的结义兄弟吕伯奢,明知在杀错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吕伯奢报案,曹操毫不犹豫的杀害了吕伯奢;后来,曹操粮草不足,让粮官王垕“行小斛”,最后借王垕的人头,稳住了军心。而程昱,则是负责律法,非常严酷,一点小事都可以弄到杀头。所以说,程昱和曹洪二人是曹操麾下二个最不得同僚关系的。不过程昱是因为公事,倒也说的过去。当然,除此之外。程昱最狠辣的一点,无疑还是用人肉充当粮食,这一点,绝对是致命且让人无法苟同的。

    在整个世界的历史上。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吃人肉并非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无论是华夏,亦或是是西方世界,都有这种事情的发生。故此,程昱用人肉做粮草,其实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固定的说法。

    话说程昱听从荀彧的安排前往守御东阿,在路过范县的时候,则去见了范县令靳允一面。

    “靳县令,如今兖州吕布贼子夺走,唯剩下鄄城,范县,东阿三城。只有三城同心,坚守城池,方能抵挡住吕布的攻势,等到曹州牧的兵马回援。那么。现在你是准备向吕布投诚,还是要忠于曹州牧呢?”

    靳允也很是干脆的说道:“程县令(程昱被曹操任命为寿张令),如今我的弟弟,母亲,妻子和儿子都被吕布给拘捕了,心中也是很矛盾。身为下属,坚守城池乃是我的本分,可是,作为一个儿子,兄长、夫君和父亲。我又不能不顾他们的性命。若是程县令碰到这样的事,又该怎么办呢?”

    自古以来忠孝两难全一直都是个问题,靳允的家眷在濮阳,深陷危境。靳允无力解决,只好把这个问题抛给程昱了。不过,程昱是个狠人,靳允让程昱来回答,这不是作死嘛。

    程昱的脸上毫无感情波动,肃然说道:“你的弟弟。母亲,妻子和儿子被吕布给拘捕,这是任何一个孝子都无法忍受的。可是,现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必有命世,能够平息天下动乱的人,只有曹公,得主者昌,失主者亡,陈宫他背叛曹公(陈宫最早跟随曹操),迎接吕布进城,四周郡县皆响应,似乎有作为,然而观之,吕布何如人!吕布粗暴少亲信,刚直而又无礼,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陈宫等人不能相好君主。吕布兵虽然众多,但必将失败,曹公智略不世出,乃上天所授!你定要固守范县,我则守东阿,就可立田单之功,希望你好好考虑。”

    程昱虽然说让靳允好好考虑,但是,他又说让靳允固守范县。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让靳允放弃他的家眷,跟吕布反抗到底。

    靳允似乎愣了一下,最后哭着说道:“程县令放心,某不敢怀有二心。”

    靳允不哭不行啊,这摆明是要让他放弃家眷,想来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接受。可是,靳允不听又不行,自曹操任用程昱掌兖州律法以来,刑法都非常严厉。靳允绝对相信,范县内有程昱安排监视他的人,若是靳允怀有二心,必然不会有好结果。无奈之下,靳允也只能这般表示忠心了。

    安抚完靳允,程昱便前往东阿。先是派遣了兵马守住仓亭津,让陈宫兵马无法渡河,则要绕路到达东阿,争取时间。等到了东阿,东阿县令枣袛也早就安排士兵和百姓准备守城事宜。陈宫也知道了事实的真相,等攻打东阿的时候也没有用全力,自是使得东阿得以守住。

    一切都按照预料中的情形发展着,不过,范县这边,却是出现了一点意外。

    如果吕布被那个假吕布给干掉,自然是真的要拿下兖州,拿不下之后才前往徐州。那么,攻取鄄城,范县,东阿三城自然是全力进攻,能用的手段都用上,而靳允的家眷自然就是能够利用的手段。所以,倘若范县令家眷在手,假吕布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可是,吕布却并没有被取而代之,攻城也不过是假象。再说以吕布的性格,自然是不屑于用靳允的家人作为人质来威胁靳允。

    于是乎,在氾嶷攻打范县之前,将靳允的家眷给送到范县城内。然后,接下来的事情就让吕布和程昱都懵逼了。

    程昱让靳允死守范县,从而保证三城能够守望互助,让靳允不惜牺牲家人的性命也要守住城池。可是,人家吕布都不用靳允的家眷当人质,直接把靳允的家眷还给靳允,两相一对比,孰优孰劣自然是一目了然。接着,在氾嶷攻打范县的时候,靳允象征性的抵抗了一番,就让氾嶷攻下了城池。吕布得到消息的时候,愣了好一会儿,最后,却是没有其他的动作,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至于程昱则傻眼了,没想到他的一番游说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在加强防御的情况下,却是发现吕布方面没有其他的举动,还以为吕布有什么惊天阴谋在其中。和荀彧联络了一下,又连派三拨士兵将消息传到徐州战场去。

    ……

    袁常和一干麾下商议了半天,将衣食住行中的食住行的问题给解决了,而剩下一个衣的问题其实也不是什么问题。

    工业革命还未出现,以科技的手段改变纺织业自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麻布依然是眼下的主流。锦缎昂贵,且少,寻常百姓根本穿不上;麻布做的衣服倒是满大街都是,然而,麻布做的衣服不仅粗糙,而且御寒功能也差。至于那些裘衣同样是又贵又少,此外还有便是用蚕丝做的纺织品。同理,蚕丝做的纺织品比锦缎和裘衣多,且又比麻布做的衣服舒服。只是,蚕丝做的衣服同样不能普及。大部分的百姓养蚕制衣还是为了拿来销售,毕竟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所以,排除以上几个制作纺织品的原料之外,也就剩下一个棉花是最好的选择了。

    棉花早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就已经被引进了中原,然而,同样没有得到当权统治者的重视。故此,棉花多是被当成一种观赏物来看待,直到宋代(宋代很牛逼,堪称华夏的工业革命,只不过被外族入侵的背景给掩盖了)才得到普及,棉布和相关的纺织品才逐渐出现在百姓的视野之中。

    因此,袁常只需要将棉花推广,并且将弹花机给鼓捣出来,衣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商议完毕之后,除却袁常和几个心腹属下,其余人都散去,该干嘛干嘛去了。(未完待续。)

    第四九六章 一点意外

章节目录


三国之四世三公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120笑话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120笑话并收藏三国之四世三公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