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四世三公 作者:120笑话
第五七九章 庞统之死
“母亲,孩儿想在离去之前,与几位好友辞别,不知可否?”徐庶向母亲询问到,目光却是不着痕迹的扫了上官海棠和归海一刀二人一眼。,
徐母并没有立即回答,隐晦的瞥了一眼上官海棠,见上官海棠示意,她这才说道:“我儿有此心,那我自当如此!”
徐母和上官海棠之间的眼神交流,徐庶自然是看在眼里,因此,更加确定他的母亲已经遭到了胁迫。但是,对于当前的形势,徐庶也表示无可奈何。上官海棠和归海一刀是幽州牧派来“请”他们一家去幽州效力,如此一来,徐庶在他们眼中的地位应当不会低,按理来说他的母亲是不会受到伤害的;但是,徐庶作为一名孝子,不敢拿母亲的生命开玩笑。徐庶曾经也曾仗剑江湖过,自然能够感受到上官海棠和归海一刀二人的强悍实力。
徐庶之所以当场说出要与好友辞别,就是在隐隐的告诉上官海棠和归海一刀二人,他没有逃跑的意图,你们尽可放心。而上官海棠和归海一刀知道徐庶是袁常“请”去的谋士,自然不会过多束缚,毕竟日后说不定还是同僚,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商妥之后,徐庶和徐母二人便各自回屋收拾东西,此去幽州,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此前因为董卓作乱,徐庶已经搬家一次了;在这樊城还没待几年,现在又要搬家了,而且这一次搬家似乎比上次还让人郁闷。至少,上一次搬家徐庶是作为主动的一方;而这一次,却是被人胁迫着搬家,怎么想心里都不会太舒服。
徐庶和徐母二人收拾完毕之后,徐庶说了一声,便离开家门,向他的几个朋友辞别了。第一站,自然就是庞德公的家中。不曾想,到了庞德公家中之时,庞统却是也在此处。
“元直,你缘何又来了?”
庞德公看到徐庶又来到自己家中,当即有些不解的询问到。原来,前几日徐庶就是在庞德公家中与庞德公、司马徽二人畅谈,纵论天下大势。昨日才回去,今天就又出现了。当然,并不是说庞德公不欢迎徐庶,而是往常徐庶并不曾有过这样的举动。隐隐的,庞德公感觉到徐庶有些不对劲,再仔细查看徐庶的脸色,似乎真的如此。
“尚长兄,吾此番前来,是与兄辞别的!”
徐庶经过一日的考虑,心里也平静了下来。既然事已至此,无法改变,那他也只能接受了。庞德公虽然从年纪上来说,足够做徐庶的叔伯辈了,但是,与徐庶他们交往,却是以兄弟相称,可见庞德公之洒然心性。
“哦?这是何故?”
“幽州牧遣人来吾家中‘邀请’吾前往幽州相助,盛情难却,吾却是不得不去,故而来与尚长兄辞别。”徐庶苦笑一声,简单的解释了一句。不过听徐庶话语中的幽怨,显然对于幽州牧的“邀请”,徐庶心里还是感到有些别扭。
“幽州牧?莫不是汉室宗亲刘伯安,他又如何得知于你?”庞德公听了徐庶的话,心中却是更加疑惑了。
对于庞德公的话,徐庶无奈的苦笑一声,稍微的解释了一番。
原来,庞德公是一心当一名隐士,根本不了解如今天下的局势。因为知道庞德公的心思,故而每次徐庶、司马徽与庞德公交谈之时,都不会去讨论天下各方势力,更多的商谈的还是各种政策,民生的问题。对于各方势力谁更有前途,谁实力更强,庞德公是一概不会过问。若非交往的几个好友都是胸有大志的人物,或许他连这些都不会谈,只是一心游山玩水,不亦乐乎!
“原来如此,那刘伯安竟是已经身死,幽州也两易其主,不想,如今天下已经乱成如此模样,可叹!”
经过徐庶的解说,庞德公总算明白了当今天下已经乱到何等地步,幽然的感慨了一句。不过,只是感慨一番而已,之后庞德公便不再多说,若非是因为徐庶的缘故,庞德公连问都懒得问了。
“幽州牧远在幽州,且知世间有你元直这一号人,想来,元直此去幽州,必定能够一展所长,实现心中抱负。”
“借兄长吉言,如今天色不早了,吾还要与德操兄辞别,便不在此久留了。”
徐庶作揖行礼一番,便与庞德公辞别,往司马徽家中行去。庞德公虽然是襄阳人,但是,他却并没有住在城府之中,而是居住在在岘山南沔水中的鱼梁洲上。从这里到襄阳城还需一些时间,可见庞德公隐士之心是何等的强烈。
“侄儿拜见叔父!”
当屋子里就剩庞德公和庞统之时,庞统端正的向庞德公行了一礼,正襟危坐,一丝多余的动作都没有。
庞统如今十三岁,人长得有些瘦弱。本来一个少年郎应该是五官清秀俊朗,可是,这些词跟庞统都搭不上边,对于庞统而言,只有一个丑字才能形容。当然,对于庞德公这样的隐士而言,人长得丑不丑,并不是关键,心性和品德才是最关键的。庞德公所在的庞家在荆州也是一个士族,而在庞家子弟之中,庞德公却是唯独对庞统看上眼。其他子弟想要来拜见他,连门都不让进,唯有庞统,能够聆听庞德公的教诲。
“嗯!”
不知是怎么回事,庞德公此刻看起来似乎有些心不在焉的,对于庞统的问候并没有多说什么,眼神游移,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庞统有些不解的看着自家叔父,心中暗自猜想,庞德公此时如此表现,或许与先前的徐庶有关。
庞统的想法无疑是正确的,庞德公思虑之事,正是与徐庶有关。
庞统小时候看起来呆笨、木讷,并不是很聪明,因此,庞家中人都不是很喜欢庞统。其实,他们都不知道的是,庞统并不是笨,相反,庞统别任何人都要聪明,而且是远超常人的聪明。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就如两个人在走象棋,普通人走象棋是走一步想一步;高手则是走一步,则想到后面的两三步;还有一种人,则是已经想到百步、千步胜利之后,下一局要怎么开始了。无疑,庞统就是这一类人。这一类人在普通人眼中,往往就是让人难以理解。正如某个伟人说的,超前一步是天才,超前一百步,那就是疯子了。庞统心思聪慧,自然明白别人的想法,但是,他却并不在意,依然静静的一个人在运转脑筋。
庞统的才智是毋庸置疑的,就连诸葛亮这样的人物,都称庞统的能力是他的十倍。当然,或许有些夸张,或许是事实。但是,只能说明一点的是,庞统的能力绝对不比诸葛亮差。其中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夺取益州的战斗中,就可以看出来,庞统的能力比诸葛亮只强不弱。因此,明显强于诸葛亮的庞统,又怎么会轻易的在刘备夺取益州成功之前丧命,还是死在一个并没有什么名气,还不算谋士,只是一个武将的张任手上?
其中,似乎存在着很大的疑点。那么,庞统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
三国之中,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四人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们不但与水镜先生司马徽都有过交往,还依次以才识相差“十倍”自谦。其实,他们属于同门校友类型的集团。只是合作较为松散、隐形,仅限于推动哲学从新法家到新儒家,再到儒法混的精神层面。
他们所谓的“十倍”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差,高人往往眼界远,能沉得住气,出道更晚,他们四人的出场顺序也正是昱、庶、亮、统;二是空间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强,管理范围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说法,他们的初始战功也确乎如此,程昱取东阿县,徐庶取樊城,诸葛亮取荆州,庞统取西川。
但有一个问题,程昱、诸葛亮的终生成就要远大于徐庶、庞统。这又是何故呢?原来他们还存在第三方面的差异——阴阳差。前面“十倍”说的都是表面的毕业考试成绩,我们可以称之为智谋或阳谋。但在实战中还会有人违背忠孝、信义,用到权谋或者说阴谋。四人中,统、庶仅善阳谋,亮、昱则兼善阴谋,其中亮又较昱为高。专注阳谋者往往忠顺,精于阴谋者往往逆反。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篡逆”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洪水猛兽,但对于“民族”这一生命体而言,却是必不可少的阴阳顺逆,即新陈代谢,只分合理与不合理。再者,兵不厌诈,孙子甚至说自己的阳谋也皆为诡计,所以阴阳与忠逆一样,本身也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均衡掌握,合理运用。准确地说阴谋属于攻心术的范畴。不过,在阳尊阴卑的封建社会,阴谋是从老师和书本上学不到的,只能靠自我参悟、自主研发。可一旦拥有就能出奇制胜,改变自己的命运。程昱、诸葛亮就是因为谋略全面才从排行榜中脱颖而出的。
庞统起初是完全忠于刘备的,他先去东吴寄寓就是为了与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应,决胜赤壁,曲线救刘。所以赤壁大战一结束,庞统就直接来投刘备了。为了不让刘备为难,他情愿从最底层做起,并不急于出示鲁肃和孔明的推荐信。果然,他在耒阳以真才实学征服了刘备,孔明也不得不承认庞统高自己十倍。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庞统若真想进入谁的班子,是总能想出办法的。如果连进门的本事都没有,还敢号称“凤雏”吗?想当初连曹操的水寨都能任意出入呢,他在东吴“面试”时冲撞孙权,只不过是要在不得罪人的情况下开溜。
诸葛亮能帮刘备拿下荆州,面对“民强地险”的西川却无计可施,既不知如何劝说假装仁义的刘备篡夺刘璋,也不敢为西川再打一场赤壁大战。于是他就借吊孝周瑜之机去东吴请比自己高一筹的庞统(这里孔明还有一层用意就是在刘家宗亲面前继续恪守疏不间亲,以掩饰异志,保持愚忠形象)。此后,两人就一个守荆州,一个攻西川,同时成为了刘备的左膀右臂。
庞统的确是比孔明有才,他意识到刘备在取荆州时必须装仁义,因为还要图将来刘璋的好感,但到刘璋这里就可以彻底撕破脸“逼宫”了。理论上,他只用“逆取顺守”四个字就将刘备轻松说服;武功上,他只用黄忠、魏延两位孔明不要的“末将”就实现了西川突围。然而就在西川势在必得、大功告成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折,孔明向庞统发出了一封死亡恐吓信。此举与前面程昱骗徐庶大同小异,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诸葛亮则是利用庞统对刘备的至忠,刘备对庞统的至爱,先动摇刘备之心,再灭掉庞统。两位阴谋家就像是排球运动员,将球扣到对方两个人的中间,迫使他们在互让时出现失误。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有个广汉人彭漾向刘备密告说,敌方有人要决涪江之水淹魏延、黄忠的前寨。还说:“罡星在西方,太白临于此地,当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这一情报不但救了刘备数万人的性命,还斩了敌方主谋泠苞,化凶为吉。
那么是谁制造了这命悬一线的险情呢?是刘备。川将泠苞先前本已被魏延活捉,但刘备偏要将他释放。魏延说:“此人不可放回。若脱身一去,不复来矣。”玄德说:“吾以仁义待人,人不负我。”在你死我活的前沿阵地,在优势尚未确立的攻坚时刻,竟能这样不结合实际情况而滥施仁义,真是可笑至极。既然仁义都可以换仁义,还用得着逆取吗?既然仁义可以换仁义,曹操怎么没给过你一寸土地呢?可见刘备已经从“儒仁”颓堕成“愚仁”了,刘家的遗传病发作了,不再是以前对付曹操时那个明辨真仁假义的玄德了。这次若不是彭漾帮忙,庞统必定会功亏一篑。刚刚化险为夷,诸葛亮却派马良送信说:“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同一种星象,诸葛亮提出了第二种解释。而庞统对诸葛亮的“善意”嗤之以鼻,又进一步提出第三种解释:“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将泠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真正是一象三说。
龙凤的意见分歧让刘备狐疑不定,一方面他十分珍爱庞统这位能力超强的谋臣,另一方面又十分信服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备决定退守荆州。第二天他还以自己的梦劝庞统说:“吾夜梦一神人,手执铁棒击吾右臂,觉来犹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来果敢不信邪的庞统哪里受得了这种患得患失、软弱无能的言行,他回答说:“壮士临阵,不死带伤,理之自然也。何故以梦寐之事疑心乎?”又说:“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则致梦,何凶之有?统肝脑涂地,方称本心。主公再勿多言,来早准行。”说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贪功小人一般见识。不过就在庞统作这番慷慨陈词之时,他的忠心急转直下—不想再为刘备卖力—刘备现已愚仁愚义又愚信,全无可取之处了。
由于庞统秉承忠义之德,从未作过篡夺天下的打算,所以他想让位于孔明。庞统就像一个自由体操运动员一样,在前冲惯性太大而不能急停时,临时来了个绝妙的“回笼”。动作可分解为,一是维护自己男儿和战士的尊严,宁可马革裹尸也不当逃兵。按说此时的庞统可以选择引退,以保全性命,但他没有这样做。这也是他与刘备性格的最大区别。二是为了不影响诸葛亮而将自己的死因略略推给刘备。为什么他的马“久乘,不曾如此”却突然前失蹄呢?难道他也开始起疑、怕死,情绪影响到马了?非也!他是看到刘备迷信这些,所以也玩了个自己将自己掀下来的戏法,以促使刘备为关心他而与他换马。骑上刘备的白马之后不但死得快,还可以将过失归于刘备。这样刘备也就不会迁怒于孔明了,刘备梦见神人击臂即表明潜意识中有点怀疑孔明,只有孔明才是刘备心中的神人啊。三是他选择死在“落凤坡”则又是反过来安慰宿命的刘备:我是命里该死,你也不必过分自责。四是庞统为什么要反复揭露诸葛亮的来信是出自妒忌呢?为什么在树木丛杂的小路上行军,却将魏延远远地安排在前队呢?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守在更危险的后队有什么作用?贴着魏延走不行吗?原来,庞统是要用这一显著的行阵破绽向同行诸葛亮表明:我是心甘情愿让功、让位与你,并非屈死在你的手中,更不是不识你的险恶用心。
由此可见,孔明的确不是庞统之死的直接责任人,如果真要说其中有什么关联,那就是孔明先发射了一枚远程攻心导弹,但庞统随即作出了精准拦截。导弹真正的作用在于让庞统发觉了刘备愚仁愚义之外的怯懦和愚信,进而坚定了他反主的决心——庞统便应着弹声假摔了。
事实上,像庞统这种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超级谋士,如果不是想自杀,一般人是放不倒他的,哪怕比他高的谋士也很难。他即便不能取胜,也能自保性命,更何况对手是个无名川将(张任)。
可谁能想到,乱箭穿胸、肝脑涂地的窝囊死相竟然是一代凤雏精心策划的自杀方式,世间还有比这更能彰显大智若愚、舍生取义的行为语言吗?毫无疑问,庞统是当时唯一有才华打通蜀道的人,但他却在黎明到来之前毅然将接力棒传给了才识低一等、志向高一筹的孔明。
英雄所见略同,孔明又何尝不能重新认识同窗好友庞统的宽阔胸怀,只见他刚刚擦干眼泪就开足马力进川,同时也迈出了反刘的实质性步伐:调走张飞和赵云,只留关羽一人守荆州,借以从关羽开始打断刘备的兄弟链。诸葛亮最终不但没有辜负庞统的期望,先后“灭掉”了刘璋、刘备,还在西川实施了较刘汉“仁”政先进的“儒法混”新政。而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后来在碰到同样进退两难的困境时,也仿效庞统选择理智让贤:明忠蜀汉,暗降司马懿,果断地交出了校友团队中的最后一棒。
诸多谋士,从郭嘉到程昱,从徐庶到诸葛亮,再到庞统,特长和价值观或许各有差别,但都是清一色的好男儿——不退缩、不逞强,只求生命无怨无悔、纵情燃烧。
长期以来,人们都在疑惑,刘备得了一龙一凤怎么仍旧没能安天下?原来他只摸到了凤毛龙角,从来就没有真正得到过他们。唯有司马昭具备乘龙驾凤的能力,还记得邓艾结结巴巴说的“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吗?还记得钟会在定军山感应诸葛亮显圣吗?此即指明邓艾是庞统式的凤,钟会是孔明式的龙,也同样是一忠一逆。诚所谓:龙凤常有,而安天下的主公不常有!
如此一分析,庞统的死因就很明了,感情是精心安排的自杀,而非是中了张任的奸计而死。庞统也果然不愧是才能胜过诸葛亮的凤雏,一个自杀都安排的如此周祥紧密,让人无迹可寻。
且不说庞统的死因到底什么,另一边似乎走神的庞德公也已经回过神来,双目炯炯的盯视着庞统,似乎在做着什么决定。
第五七九章 庞统之死
第五七九章 庞统之死
“母亲,孩儿想在离去之前,与几位好友辞别,不知可否?”徐庶向母亲询问到,目光却是不着痕迹的扫了上官海棠和归海一刀二人一眼。,
徐母并没有立即回答,隐晦的瞥了一眼上官海棠,见上官海棠示意,她这才说道:“我儿有此心,那我自当如此!”
徐母和上官海棠之间的眼神交流,徐庶自然是看在眼里,因此,更加确定他的母亲已经遭到了胁迫。但是,对于当前的形势,徐庶也表示无可奈何。上官海棠和归海一刀是幽州牧派来“请”他们一家去幽州效力,如此一来,徐庶在他们眼中的地位应当不会低,按理来说他的母亲是不会受到伤害的;但是,徐庶作为一名孝子,不敢拿母亲的生命开玩笑。徐庶曾经也曾仗剑江湖过,自然能够感受到上官海棠和归海一刀二人的强悍实力。
徐庶之所以当场说出要与好友辞别,就是在隐隐的告诉上官海棠和归海一刀二人,他没有逃跑的意图,你们尽可放心。而上官海棠和归海一刀知道徐庶是袁常“请”去的谋士,自然不会过多束缚,毕竟日后说不定还是同僚,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商妥之后,徐庶和徐母二人便各自回屋收拾东西,此去幽州,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此前因为董卓作乱,徐庶已经搬家一次了;在这樊城还没待几年,现在又要搬家了,而且这一次搬家似乎比上次还让人郁闷。至少,上一次搬家徐庶是作为主动的一方;而这一次,却是被人胁迫着搬家,怎么想心里都不会太舒服。
徐庶和徐母二人收拾完毕之后,徐庶说了一声,便离开家门,向他的几个朋友辞别了。第一站,自然就是庞德公的家中。不曾想,到了庞德公家中之时,庞统却是也在此处。
“元直,你缘何又来了?”
庞德公看到徐庶又来到自己家中,当即有些不解的询问到。原来,前几日徐庶就是在庞德公家中与庞德公、司马徽二人畅谈,纵论天下大势。昨日才回去,今天就又出现了。当然,并不是说庞德公不欢迎徐庶,而是往常徐庶并不曾有过这样的举动。隐隐的,庞德公感觉到徐庶有些不对劲,再仔细查看徐庶的脸色,似乎真的如此。
“尚长兄,吾此番前来,是与兄辞别的!”
徐庶经过一日的考虑,心里也平静了下来。既然事已至此,无法改变,那他也只能接受了。庞德公虽然从年纪上来说,足够做徐庶的叔伯辈了,但是,与徐庶他们交往,却是以兄弟相称,可见庞德公之洒然心性。
“哦?这是何故?”
“幽州牧遣人来吾家中‘邀请’吾前往幽州相助,盛情难却,吾却是不得不去,故而来与尚长兄辞别。”徐庶苦笑一声,简单的解释了一句。不过听徐庶话语中的幽怨,显然对于幽州牧的“邀请”,徐庶心里还是感到有些别扭。
“幽州牧?莫不是汉室宗亲刘伯安,他又如何得知于你?”庞德公听了徐庶的话,心中却是更加疑惑了。
对于庞德公的话,徐庶无奈的苦笑一声,稍微的解释了一番。
原来,庞德公是一心当一名隐士,根本不了解如今天下的局势。因为知道庞德公的心思,故而每次徐庶、司马徽与庞德公交谈之时,都不会去讨论天下各方势力,更多的商谈的还是各种政策,民生的问题。对于各方势力谁更有前途,谁实力更强,庞德公是一概不会过问。若非交往的几个好友都是胸有大志的人物,或许他连这些都不会谈,只是一心游山玩水,不亦乐乎!
“原来如此,那刘伯安竟是已经身死,幽州也两易其主,不想,如今天下已经乱成如此模样,可叹!”
经过徐庶的解说,庞德公总算明白了当今天下已经乱到何等地步,幽然的感慨了一句。不过,只是感慨一番而已,之后庞德公便不再多说,若非是因为徐庶的缘故,庞德公连问都懒得问了。
“幽州牧远在幽州,且知世间有你元直这一号人,想来,元直此去幽州,必定能够一展所长,实现心中抱负。”
“借兄长吉言,如今天色不早了,吾还要与德操兄辞别,便不在此久留了。”
徐庶作揖行礼一番,便与庞德公辞别,往司马徽家中行去。庞德公虽然是襄阳人,但是,他却并没有住在城府之中,而是居住在在岘山南沔水中的鱼梁洲上。从这里到襄阳城还需一些时间,可见庞德公隐士之心是何等的强烈。
“侄儿拜见叔父!”
当屋子里就剩庞德公和庞统之时,庞统端正的向庞德公行了一礼,正襟危坐,一丝多余的动作都没有。
庞统如今十三岁,人长得有些瘦弱。本来一个少年郎应该是五官清秀俊朗,可是,这些词跟庞统都搭不上边,对于庞统而言,只有一个丑字才能形容。当然,对于庞德公这样的隐士而言,人长得丑不丑,并不是关键,心性和品德才是最关键的。庞德公所在的庞家在荆州也是一个士族,而在庞家子弟之中,庞德公却是唯独对庞统看上眼。其他子弟想要来拜见他,连门都不让进,唯有庞统,能够聆听庞德公的教诲。
“嗯!”
不知是怎么回事,庞德公此刻看起来似乎有些心不在焉的,对于庞统的问候并没有多说什么,眼神游移,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庞统有些不解的看着自家叔父,心中暗自猜想,庞德公此时如此表现,或许与先前的徐庶有关。
庞统的想法无疑是正确的,庞德公思虑之事,正是与徐庶有关。
庞统小时候看起来呆笨、木讷,并不是很聪明,因此,庞家中人都不是很喜欢庞统。其实,他们都不知道的是,庞统并不是笨,相反,庞统别任何人都要聪明,而且是远超常人的聪明。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就如两个人在走象棋,普通人走象棋是走一步想一步;高手则是走一步,则想到后面的两三步;还有一种人,则是已经想到百步、千步胜利之后,下一局要怎么开始了。无疑,庞统就是这一类人。这一类人在普通人眼中,往往就是让人难以理解。正如某个伟人说的,超前一步是天才,超前一百步,那就是疯子了。庞统心思聪慧,自然明白别人的想法,但是,他却并不在意,依然静静的一个人在运转脑筋。
庞统的才智是毋庸置疑的,就连诸葛亮这样的人物,都称庞统的能力是他的十倍。当然,或许有些夸张,或许是事实。但是,只能说明一点的是,庞统的能力绝对不比诸葛亮差。其中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夺取益州的战斗中,就可以看出来,庞统的能力比诸葛亮只强不弱。因此,明显强于诸葛亮的庞统,又怎么会轻易的在刘备夺取益州成功之前丧命,还是死在一个并没有什么名气,还不算谋士,只是一个武将的张任手上?
其中,似乎存在着很大的疑点。那么,庞统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
三国之中,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四人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们不但与水镜先生司马徽都有过交往,还依次以才识相差“十倍”自谦。其实,他们属于同门校友类型的集团。只是合作较为松散、隐形,仅限于推动哲学从新法家到新儒家,再到儒法混的精神层面。
他们所谓的“十倍”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差,高人往往眼界远,能沉得住气,出道更晚,他们四人的出场顺序也正是昱、庶、亮、统;二是空间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强,管理范围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说法,他们的初始战功也确乎如此,程昱取东阿县,徐庶取樊城,诸葛亮取荆州,庞统取西川。
但有一个问题,程昱、诸葛亮的终生成就要远大于徐庶、庞统。这又是何故呢?原来他们还存在第三方面的差异——阴阳差。前面“十倍”说的都是表面的毕业考试成绩,我们可以称之为智谋或阳谋。但在实战中还会有人违背忠孝、信义,用到权谋或者说阴谋。四人中,统、庶仅善阳谋,亮、昱则兼善阴谋,其中亮又较昱为高。专注阳谋者往往忠顺,精于阴谋者往往逆反。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篡逆”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洪水猛兽,但对于“民族”这一生命体而言,却是必不可少的阴阳顺逆,即新陈代谢,只分合理与不合理。再者,兵不厌诈,孙子甚至说自己的阳谋也皆为诡计,所以阴阳与忠逆一样,本身也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均衡掌握,合理运用。准确地说阴谋属于攻心术的范畴。不过,在阳尊阴卑的封建社会,阴谋是从老师和书本上学不到的,只能靠自我参悟、自主研发。可一旦拥有就能出奇制胜,改变自己的命运。程昱、诸葛亮就是因为谋略全面才从排行榜中脱颖而出的。
庞统起初是完全忠于刘备的,他先去东吴寄寓就是为了与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应,决胜赤壁,曲线救刘。所以赤壁大战一结束,庞统就直接来投刘备了。为了不让刘备为难,他情愿从最底层做起,并不急于出示鲁肃和孔明的推荐信。果然,他在耒阳以真才实学征服了刘备,孔明也不得不承认庞统高自己十倍。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庞统若真想进入谁的班子,是总能想出办法的。如果连进门的本事都没有,还敢号称“凤雏”吗?想当初连曹操的水寨都能任意出入呢,他在东吴“面试”时冲撞孙权,只不过是要在不得罪人的情况下开溜。
诸葛亮能帮刘备拿下荆州,面对“民强地险”的西川却无计可施,既不知如何劝说假装仁义的刘备篡夺刘璋,也不敢为西川再打一场赤壁大战。于是他就借吊孝周瑜之机去东吴请比自己高一筹的庞统(这里孔明还有一层用意就是在刘家宗亲面前继续恪守疏不间亲,以掩饰异志,保持愚忠形象)。此后,两人就一个守荆州,一个攻西川,同时成为了刘备的左膀右臂。
庞统的确是比孔明有才,他意识到刘备在取荆州时必须装仁义,因为还要图将来刘璋的好感,但到刘璋这里就可以彻底撕破脸“逼宫”了。理论上,他只用“逆取顺守”四个字就将刘备轻松说服;武功上,他只用黄忠、魏延两位孔明不要的“末将”就实现了西川突围。然而就在西川势在必得、大功告成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折,孔明向庞统发出了一封死亡恐吓信。此举与前面程昱骗徐庶大同小异,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诸葛亮则是利用庞统对刘备的至忠,刘备对庞统的至爱,先动摇刘备之心,再灭掉庞统。两位阴谋家就像是排球运动员,将球扣到对方两个人的中间,迫使他们在互让时出现失误。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有个广汉人彭漾向刘备密告说,敌方有人要决涪江之水淹魏延、黄忠的前寨。还说:“罡星在西方,太白临于此地,当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这一情报不但救了刘备数万人的性命,还斩了敌方主谋泠苞,化凶为吉。
那么是谁制造了这命悬一线的险情呢?是刘备。川将泠苞先前本已被魏延活捉,但刘备偏要将他释放。魏延说:“此人不可放回。若脱身一去,不复来矣。”玄德说:“吾以仁义待人,人不负我。”在你死我活的前沿阵地,在优势尚未确立的攻坚时刻,竟能这样不结合实际情况而滥施仁义,真是可笑至极。既然仁义都可以换仁义,还用得着逆取吗?既然仁义可以换仁义,曹操怎么没给过你一寸土地呢?可见刘备已经从“儒仁”颓堕成“愚仁”了,刘家的遗传病发作了,不再是以前对付曹操时那个明辨真仁假义的玄德了。这次若不是彭漾帮忙,庞统必定会功亏一篑。刚刚化险为夷,诸葛亮却派马良送信说:“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同一种星象,诸葛亮提出了第二种解释。而庞统对诸葛亮的“善意”嗤之以鼻,又进一步提出第三种解释:“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将泠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真正是一象三说。
龙凤的意见分歧让刘备狐疑不定,一方面他十分珍爱庞统这位能力超强的谋臣,另一方面又十分信服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备决定退守荆州。第二天他还以自己的梦劝庞统说:“吾夜梦一神人,手执铁棒击吾右臂,觉来犹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来果敢不信邪的庞统哪里受得了这种患得患失、软弱无能的言行,他回答说:“壮士临阵,不死带伤,理之自然也。何故以梦寐之事疑心乎?”又说:“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则致梦,何凶之有?统肝脑涂地,方称本心。主公再勿多言,来早准行。”说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贪功小人一般见识。不过就在庞统作这番慷慨陈词之时,他的忠心急转直下—不想再为刘备卖力—刘备现已愚仁愚义又愚信,全无可取之处了。
由于庞统秉承忠义之德,从未作过篡夺天下的打算,所以他想让位于孔明。庞统就像一个自由体操运动员一样,在前冲惯性太大而不能急停时,临时来了个绝妙的“回笼”。动作可分解为,一是维护自己男儿和战士的尊严,宁可马革裹尸也不当逃兵。按说此时的庞统可以选择引退,以保全性命,但他没有这样做。这也是他与刘备性格的最大区别。二是为了不影响诸葛亮而将自己的死因略略推给刘备。为什么他的马“久乘,不曾如此”却突然前失蹄呢?难道他也开始起疑、怕死,情绪影响到马了?非也!他是看到刘备迷信这些,所以也玩了个自己将自己掀下来的戏法,以促使刘备为关心他而与他换马。骑上刘备的白马之后不但死得快,还可以将过失归于刘备。这样刘备也就不会迁怒于孔明了,刘备梦见神人击臂即表明潜意识中有点怀疑孔明,只有孔明才是刘备心中的神人啊。三是他选择死在“落凤坡”则又是反过来安慰宿命的刘备:我是命里该死,你也不必过分自责。四是庞统为什么要反复揭露诸葛亮的来信是出自妒忌呢?为什么在树木丛杂的小路上行军,却将魏延远远地安排在前队呢?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守在更危险的后队有什么作用?贴着魏延走不行吗?原来,庞统是要用这一显著的行阵破绽向同行诸葛亮表明:我是心甘情愿让功、让位与你,并非屈死在你的手中,更不是不识你的险恶用心。
由此可见,孔明的确不是庞统之死的直接责任人,如果真要说其中有什么关联,那就是孔明先发射了一枚远程攻心导弹,但庞统随即作出了精准拦截。导弹真正的作用在于让庞统发觉了刘备愚仁愚义之外的怯懦和愚信,进而坚定了他反主的决心——庞统便应着弹声假摔了。
事实上,像庞统这种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超级谋士,如果不是想自杀,一般人是放不倒他的,哪怕比他高的谋士也很难。他即便不能取胜,也能自保性命,更何况对手是个无名川将(张任)。
可谁能想到,乱箭穿胸、肝脑涂地的窝囊死相竟然是一代凤雏精心策划的自杀方式,世间还有比这更能彰显大智若愚、舍生取义的行为语言吗?毫无疑问,庞统是当时唯一有才华打通蜀道的人,但他却在黎明到来之前毅然将接力棒传给了才识低一等、志向高一筹的孔明。
英雄所见略同,孔明又何尝不能重新认识同窗好友庞统的宽阔胸怀,只见他刚刚擦干眼泪就开足马力进川,同时也迈出了反刘的实质性步伐:调走张飞和赵云,只留关羽一人守荆州,借以从关羽开始打断刘备的兄弟链。诸葛亮最终不但没有辜负庞统的期望,先后“灭掉”了刘璋、刘备,还在西川实施了较刘汉“仁”政先进的“儒法混”新政。而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后来在碰到同样进退两难的困境时,也仿效庞统选择理智让贤:明忠蜀汉,暗降司马懿,果断地交出了校友团队中的最后一棒。
诸多谋士,从郭嘉到程昱,从徐庶到诸葛亮,再到庞统,特长和价值观或许各有差别,但都是清一色的好男儿——不退缩、不逞强,只求生命无怨无悔、纵情燃烧。
长期以来,人们都在疑惑,刘备得了一龙一凤怎么仍旧没能安天下?原来他只摸到了凤毛龙角,从来就没有真正得到过他们。唯有司马昭具备乘龙驾凤的能力,还记得邓艾结结巴巴说的“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吗?还记得钟会在定军山感应诸葛亮显圣吗?此即指明邓艾是庞统式的凤,钟会是孔明式的龙,也同样是一忠一逆。诚所谓:龙凤常有,而安天下的主公不常有!
如此一分析,庞统的死因就很明了,感情是精心安排的自杀,而非是中了张任的奸计而死。庞统也果然不愧是才能胜过诸葛亮的凤雏,一个自杀都安排的如此周祥紧密,让人无迹可寻。
且不说庞统的死因到底什么,另一边似乎走神的庞德公也已经回过神来,双目炯炯的盯视着庞统,似乎在做着什么决定。
第五七九章 庞统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