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四世三公 作者:120笑话
洛阳皇宫,大殿之上
今日是刘协返回洛阳都城第二次上朝,而昨日第一次朝会除了给各位此次护卫的功臣封赏之外,便是讨论了关于迁都的问题。说是迁都,其实也没有大臣们的建议,多是袁常和曹操二人作出决定。说起来,刘协有种被人逼迫的感觉,有些悲愤的情形下,刘协怕继续讨论会忍不住爆发。因此,才会决定把迁都的具体事宜放在今日的朝会来商议。
刘协目光扫过下方百官,平静道:“诸位爱卿,昨日商讨关于迁都幽州的决定是否还有其他意见,若是没有,便按照幽州牧的建议来执行。”
只是,面对刘协的询问,大臣们俱是闭口不答,只是静静的看着袁常和曹操二人装比。
连三公杨彪、赵温、张喜、董承和杨奉他们几人都没说话了,其他的大臣更是不会跳出来跟袁常和曹操二人硬杠。毕竟袁常和曹操二人虽然表现的强势了些,但是,却也没有跟董卓、李傕他们这些贼子一样,有些欺辱天子的嫌疑。若是那样的话,自然会有大臣跳出来,以死相谏,或许还能青史留名。如今,袁常和曹操二人没有如此趋势,他们跳出来,怕是只能自取其辱了。
“很好!”
刘协心中暗自咬着牙,轻声说了一句,接着道:“既然无人反对,那便采纳幽州牧和兖州牧的建议迁都幽州。接下来再商讨一下,迁都的具体事宜。”
“陛下,臣以为并不需要太过麻烦!”
刘协话音才落下,袁常便再次出列出言道。
很显然,刘协是想要借此来拖延时间,毕竟要迁都到幽州那般远的地方,跟从长安返回洛阳差太多,人员转移、各种仪仗等等事项,讨论个几年都很有可能。到时候,拖着拖着说不定就把这事给带过了。而袁常显然不可能在洛阳呆太久,毕竟他还要回去治理幽州,到那时,刘协便可掌控大权了。
不过,袁常显然不会给刘协这个机会。
只见袁常直视着刘协,道:“陛下,在臣出发之前,幽州便已经安排妥当,给陛下和各位大臣的住所已经在兴建之中;办公场所也同时进行,只要人员到达幽州,便可一切步入正轨。因此,臣以为此次前往幽州,陛下和诸位大臣们可轻车简行,保证朝廷的运转即可;至于亲眷及护卫家仆,可在稍后缓缓前往。”
“这…”
刘协的算盘落空,但是,如今也不好反驳袁常,他便将目光看向百官,问道:“幽州牧的提议,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杨彪知道不能让刘协太过难堪,出列问道:“幽州牧,我等先行自无不可。只是,如今天下不太平静,贼子出没,我等的亲眷如何保证安危?”
“太尉此言甚是,诸位爱卿的亲眷皆是老弱妇孺,虽有护卫家仆,恐怕也难以顾及。故而,朕以为此事当慎重对待,总不能让诸位爱卿前往幽州为国操心,而他们亲眷的安危却得不到保证,恐怕诸位爱卿们做起事来也不会安心。”
刘协见杨彪上前助攻,连忙顺着他的话补充说道。
“陛下和太尉所忧虑之事着实不错,臣为国效力自当义不容辞。然则,臣的亲眷若无保障,臣亦力不从心。”
“臣亦是如此!”
“臣附议!”
不少大臣紧随刘协和杨彪,也相继跳了出来。一个原因是他们真的替自己的亲眷担忧,这个理由很充分,袁常总不可能因为这样的原因怪罪他们;另一个,自然是趁机讨好刘协,在刘协面前表现一番,总能得到刘协的青眼相看。
当然,大多数的大臣还是比较明智的。袁常既然提出这一点,岂会没有准备?所以,他们都保持安静,不发表任何意见。刘协见状,有些失望,没想到站出来支持自己和太尉的大臣竟然这么少,可见多数大臣都不是忠心于朕的。这些家伙,朕早晚要将他们从朝堂上清除出去。
杨彪也有些无奈,他自然明白袁常有所准备。之所以提出这一点,是想着替刘协解围,不让他一直被袁常给逼迫,以致于太过难堪。谁知道,刘协竟然没有深思熟虑,就这样顺着他的话开口,一点沉稳的气势都没有。
“陛下,此事无妨!”
袁常淡定的说道:“陛下的妃嫔宫女以及诸位大臣的亲眷护卫家仆等人,臣自会留下一万兵马随行护卫,想来有这一万护卫,任何贼子都要三思而行,不知陛下以为可否?”
“幽州牧行事妥当,自是没有问题。”
刘协讪讪的称赞了一句,这时才反应过来刚才自己的行为有些冲动了。因此,他也不准备继续反驳了。否则,真的惹怒袁常,演变成董卓、李傕他们那样的情形,刘协觉得还不如死了算了。只是换个都城而已,想来也没什么大不了。情况再糟糕,难道还能比当初董卓的时代更糟糕?董卓完全不把天子和百官放在眼里,袁常和曹操明面上还把他当成天子,就冲这一点,比之董卓好了无数倍了。
只是,刘协打算放弃了,董承却是还打算努力一番。即便迁都幽州真的成了定局,也不能让袁常太过轻松。
因此,董承便出列,说道:“陛下,臣以为迁都幽州,确实可以更加及时的应对北方异族的情况。但是,中原腹地的情况也不能因此而松懈。即便天子仁德,也不乏有些不轨之徒,若是朝堂远离百姓,又能如何及时的应对这些情况?故而,幽州牧,本官以为要迁都幽州,这个问题不得不解决。否则,天下的百姓皆是陛下的子民,若是因为北方几个州的百姓而放弃其他各州的百姓,对于其他州的百姓来说,岂不是不太公平?”
“国舅所言甚是,这一点确实我的疏忽。”
袁常平淡的回应了一句,似乎也认可了董承的话。刘协听了眼睛一亮,如此一来,迁都似乎又有转圜的地步了?不过,吸取了之前的经验,刘协并没有立即跳出来跟风,保持淡定的姿态,只是目光扫了一眼袁常,意思是说这个问题交给袁常来解决了。
袁常当仁不让,开口道:“当然,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只需要再设立一个陪都便可。”
董承心中暗骂一声,自己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古往今来,多有国家设立陪都、或者下都等方式,来辅助都城。自己提了一个这么简单的问题,简直是给袁常送菜。他已经提出一个问题,袁常解决之后,他若是再提出一个问题,怕是被人看成是找茬的了。以如今的情形来看,董承悲哀的发现,没有人能够帮得了他。
“没错!”
袁常点了点头,肯定道:“就是设立一个陪都,如今各州州牧虽然名义上还是陛下的臣子,然而,他们却没有尽到臣子的职责。如臣和兖州牧这般忠心耿耿的臣子怕是也不多了,故而,臣以为,陪都可设立在兖州境内。与京中设立同样的部门,具有实际权力,可对各州州牧行使检察职责,让他们明白,如今的天下还是陛下的。”
袁常说他和曹操是忠心耿耿的臣子,在场的百官们虽然很想笑,但是,想想后果,他们还是强自忍着了。对于袁常这般逼迫天子的行径,哪里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能做出来的事情?
“对了,有一件事情臣却是忘了,如今见到陛下,自是物归原主。”
袁常突然冒出来的一句话,让刘协和百官们有些纳闷。随后,便见袁常从袖子中掏出一个方方正正的檀木盒子,在众人面前开启,而当看到盒子里躺着的东西时,不仅是刘协,百官们也都愣住了。
“这是…”
“真的假的,此物为何会在幽州牧手中?”
“传闻此物不是在孙坚之手,后来落入袁术手中,怎么会?”
没错,袁常献给刘协的便是传国玉玺。当初十常侍作乱之时,汉灵帝好歹还有一丝理智,知道只要传国玉玺还在皇室手中,大汉的江山便依然稳固。因此,他便将传国玉玺交给了万年长公主刘曦。他之所以没交给当时的太子刘辩,便是因为知道若是在刘辩身上,怕是会保不住,同样,他也没有交给刘协,原因也差不多。因此,他交给的是身为女儿身的刘曦,如此一来,怕是没人会想到传国玉玺会在刘曦的身上。而后,汉灵帝让工匠打造了多个假的传国玉玺,并且事后将那些工匠灭口,知道传国玉玺在刘曦身上的,除了他之外也就刘曦了。后来,袁常入宫诛杀宦官,传闻段珪带着刘辩出逃时传国玉玺失踪,这其实只是一个假的传国玉玺。直到后来袁常在井中发现刘曦,才知道这一切。然后,袁常想想孙坚原本会做出的举动,便也放了一个假的传国玉玺在京里。最终,孙坚还是因为这个假货把小命给丢了。
惊愕了半响,刘协才终于回过神,惊讶的他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带着颤音问道:“幽州牧,这传国玉玺可是真的?”
“自然!”
袁常很肯定的回了一句,随后解释道:“先帝在世之时,便明白失去了对宦官的掌控。唯恐这传国玉玺有失,便将传国玉玺交给了谁都想不到的人,那便是万年长公主。其后出现的传国玉玺,皆是先帝命人伪造的,真的一直都在万年长公主身上。”
“传闻传国玉玺被孙坚拾取,后来落入袁术手中,那…”
“没错,那个也是先帝命人仿造的一个假货。”
得知如此秘闻的刘协和百官皆是有些震惊,没想到汉灵帝临老了还能布下如此之局,也算是做了一些好事。
杨彪也有些激动,道:“可见真乃天佑陛下,如今传国玉玺重归朝廷,陛下兴盛大汉,指日可待矣!”
“幽州牧真乃国之忠臣!”
刘协忍不住感慨了一声,从太监的手中接过传国玉玺,仔仔细细的看了多遍。这传国玉玺他幼时亦曾亲手摸过,如今再次感受着传国玉玺上传来的冰凉之意,他可以确定眼前这传国玉玺是真的而非仿造的。
此刻,在刘协的心中袁常已经成了大大的忠臣了,连传国玉玺这样的宝物都献给朝廷,这样的人若不是忠臣,谁还是?
而百官们也都有些纳闷,袁常此前的行径算不上忠臣。但是,号称得传国玉玺者得天下这样的宝物都肯献给朝廷,这样的人说不是忠臣,谁都不会相信了。那么,可能是幽州牧行事风格便是如此,让他们误会了幽州牧。如今,也只能用这样的理由来解释了。
袁常脸上表情没有丝毫的波澜,但是,心中却是不屑。若是以为靠着一个传国玉玺就能夺得天下,那真的是没救了。而他之所以把传国玉玺给刘协,只是为了让刘协不太反对迁都,减少一些麻烦。毕竟,他准备前往西域昆仑山,能少些麻烦自然是好的。
在场的大臣们或许也就曹操一个人稍微有些明白袁常的意思,作为一名枭雄,他同样不认为兴盛一个国家靠的是那一方传国玉玺。
刘协将传国玉玺贴身收好,似乎如此才能感受到它真实的存在,略显激动的说道:“幽州牧寻回失踪许久的传国玉玺,此乃大功一件,朕当封赏。拟旨:幽州牧忠心为国,寻回传国玉玺,天地昭昭,封幽州牧为汝阳公,封地汝阳县,赐良田三千亩,黄金千两,婢女百人,东海明珠十对,蜀地锦绣百匹,西域宝马十匹。”
或许是得到传国玉玺,先前还对袁常不满的刘协,此刻怎么看怎么都觉得袁常顺眼,一口气便赏赐了一大堆的物品。虽然说当了多年的傀儡皇帝,国库也空虚,不过这些东西他还是拿的出来的。
“臣谢过陛下赏赐!”袁常也没有丝毫的客气。
大臣们看到袁常如此反应,心中暗道,看看,幽州牧果然是行事风格如此,并非是不忠于陛下。看来此前是他们冤枉幽州牧了,心中多少有些愧疚之意。
三国之四世三公
洛阳皇宫,大殿之上
今日是刘协返回洛阳都城第二次上朝,而昨日第一次朝会除了给各位此次护卫的功臣封赏之外,便是讨论了关于迁都的问题。说是迁都,其实也没有大臣们的建议,多是袁常和曹操二人作出决定。说起来,刘协有种被人逼迫的感觉,有些悲愤的情形下,刘协怕继续讨论会忍不住爆发。因此,才会决定把迁都的具体事宜放在今日的朝会来商议。
刘协目光扫过下方百官,平静道:“诸位爱卿,昨日商讨关于迁都幽州的决定是否还有其他意见,若是没有,便按照幽州牧的建议来执行。”
只是,面对刘协的询问,大臣们俱是闭口不答,只是静静的看着袁常和曹操二人装比。
连三公杨彪、赵温、张喜、董承和杨奉他们几人都没说话了,其他的大臣更是不会跳出来跟袁常和曹操二人硬杠。毕竟袁常和曹操二人虽然表现的强势了些,但是,却也没有跟董卓、李傕他们这些贼子一样,有些欺辱天子的嫌疑。若是那样的话,自然会有大臣跳出来,以死相谏,或许还能青史留名。如今,袁常和曹操二人没有如此趋势,他们跳出来,怕是只能自取其辱了。
“很好!”
刘协心中暗自咬着牙,轻声说了一句,接着道:“既然无人反对,那便采纳幽州牧和兖州牧的建议迁都幽州。接下来再商讨一下,迁都的具体事宜。”
“陛下,臣以为并不需要太过麻烦!”
刘协话音才落下,袁常便再次出列出言道。
很显然,刘协是想要借此来拖延时间,毕竟要迁都到幽州那般远的地方,跟从长安返回洛阳差太多,人员转移、各种仪仗等等事项,讨论个几年都很有可能。到时候,拖着拖着说不定就把这事给带过了。而袁常显然不可能在洛阳呆太久,毕竟他还要回去治理幽州,到那时,刘协便可掌控大权了。
不过,袁常显然不会给刘协这个机会。
只见袁常直视着刘协,道:“陛下,在臣出发之前,幽州便已经安排妥当,给陛下和各位大臣的住所已经在兴建之中;办公场所也同时进行,只要人员到达幽州,便可一切步入正轨。因此,臣以为此次前往幽州,陛下和诸位大臣们可轻车简行,保证朝廷的运转即可;至于亲眷及护卫家仆,可在稍后缓缓前往。”
“这…”
刘协的算盘落空,但是,如今也不好反驳袁常,他便将目光看向百官,问道:“幽州牧的提议,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杨彪知道不能让刘协太过难堪,出列问道:“幽州牧,我等先行自无不可。只是,如今天下不太平静,贼子出没,我等的亲眷如何保证安危?”
“太尉此言甚是,诸位爱卿的亲眷皆是老弱妇孺,虽有护卫家仆,恐怕也难以顾及。故而,朕以为此事当慎重对待,总不能让诸位爱卿前往幽州为国操心,而他们亲眷的安危却得不到保证,恐怕诸位爱卿们做起事来也不会安心。”
刘协见杨彪上前助攻,连忙顺着他的话补充说道。
“陛下和太尉所忧虑之事着实不错,臣为国效力自当义不容辞。然则,臣的亲眷若无保障,臣亦力不从心。”
“臣亦是如此!”
“臣附议!”
不少大臣紧随刘协和杨彪,也相继跳了出来。一个原因是他们真的替自己的亲眷担忧,这个理由很充分,袁常总不可能因为这样的原因怪罪他们;另一个,自然是趁机讨好刘协,在刘协面前表现一番,总能得到刘协的青眼相看。
当然,大多数的大臣还是比较明智的。袁常既然提出这一点,岂会没有准备?所以,他们都保持安静,不发表任何意见。刘协见状,有些失望,没想到站出来支持自己和太尉的大臣竟然这么少,可见多数大臣都不是忠心于朕的。这些家伙,朕早晚要将他们从朝堂上清除出去。
杨彪也有些无奈,他自然明白袁常有所准备。之所以提出这一点,是想着替刘协解围,不让他一直被袁常给逼迫,以致于太过难堪。谁知道,刘协竟然没有深思熟虑,就这样顺着他的话开口,一点沉稳的气势都没有。
“陛下,此事无妨!”
袁常淡定的说道:“陛下的妃嫔宫女以及诸位大臣的亲眷护卫家仆等人,臣自会留下一万兵马随行护卫,想来有这一万护卫,任何贼子都要三思而行,不知陛下以为可否?”
“幽州牧行事妥当,自是没有问题。”
刘协讪讪的称赞了一句,这时才反应过来刚才自己的行为有些冲动了。因此,他也不准备继续反驳了。否则,真的惹怒袁常,演变成董卓、李傕他们那样的情形,刘协觉得还不如死了算了。只是换个都城而已,想来也没什么大不了。情况再糟糕,难道还能比当初董卓的时代更糟糕?董卓完全不把天子和百官放在眼里,袁常和曹操明面上还把他当成天子,就冲这一点,比之董卓好了无数倍了。
只是,刘协打算放弃了,董承却是还打算努力一番。即便迁都幽州真的成了定局,也不能让袁常太过轻松。
因此,董承便出列,说道:“陛下,臣以为迁都幽州,确实可以更加及时的应对北方异族的情况。但是,中原腹地的情况也不能因此而松懈。即便天子仁德,也不乏有些不轨之徒,若是朝堂远离百姓,又能如何及时的应对这些情况?故而,幽州牧,本官以为要迁都幽州,这个问题不得不解决。否则,天下的百姓皆是陛下的子民,若是因为北方几个州的百姓而放弃其他各州的百姓,对于其他州的百姓来说,岂不是不太公平?”
“国舅所言甚是,这一点确实我的疏忽。”
袁常平淡的回应了一句,似乎也认可了董承的话。刘协听了眼睛一亮,如此一来,迁都似乎又有转圜的地步了?不过,吸取了之前的经验,刘协并没有立即跳出来跟风,保持淡定的姿态,只是目光扫了一眼袁常,意思是说这个问题交给袁常来解决了。
袁常当仁不让,开口道:“当然,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只需要再设立一个陪都便可。”
董承心中暗骂一声,自己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古往今来,多有国家设立陪都、或者下都等方式,来辅助都城。自己提了一个这么简单的问题,简直是给袁常送菜。他已经提出一个问题,袁常解决之后,他若是再提出一个问题,怕是被人看成是找茬的了。以如今的情形来看,董承悲哀的发现,没有人能够帮得了他。
“没错!”
袁常点了点头,肯定道:“就是设立一个陪都,如今各州州牧虽然名义上还是陛下的臣子,然而,他们却没有尽到臣子的职责。如臣和兖州牧这般忠心耿耿的臣子怕是也不多了,故而,臣以为,陪都可设立在兖州境内。与京中设立同样的部门,具有实际权力,可对各州州牧行使检察职责,让他们明白,如今的天下还是陛下的。”
袁常说他和曹操是忠心耿耿的臣子,在场的百官们虽然很想笑,但是,想想后果,他们还是强自忍着了。对于袁常这般逼迫天子的行径,哪里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能做出来的事情?
“对了,有一件事情臣却是忘了,如今见到陛下,自是物归原主。”
袁常突然冒出来的一句话,让刘协和百官们有些纳闷。随后,便见袁常从袖子中掏出一个方方正正的檀木盒子,在众人面前开启,而当看到盒子里躺着的东西时,不仅是刘协,百官们也都愣住了。
“这是…”
“真的假的,此物为何会在幽州牧手中?”
“传闻此物不是在孙坚之手,后来落入袁术手中,怎么会?”
没错,袁常献给刘协的便是传国玉玺。当初十常侍作乱之时,汉灵帝好歹还有一丝理智,知道只要传国玉玺还在皇室手中,大汉的江山便依然稳固。因此,他便将传国玉玺交给了万年长公主刘曦。他之所以没交给当时的太子刘辩,便是因为知道若是在刘辩身上,怕是会保不住,同样,他也没有交给刘协,原因也差不多。因此,他交给的是身为女儿身的刘曦,如此一来,怕是没人会想到传国玉玺会在刘曦的身上。而后,汉灵帝让工匠打造了多个假的传国玉玺,并且事后将那些工匠灭口,知道传国玉玺在刘曦身上的,除了他之外也就刘曦了。后来,袁常入宫诛杀宦官,传闻段珪带着刘辩出逃时传国玉玺失踪,这其实只是一个假的传国玉玺。直到后来袁常在井中发现刘曦,才知道这一切。然后,袁常想想孙坚原本会做出的举动,便也放了一个假的传国玉玺在京里。最终,孙坚还是因为这个假货把小命给丢了。
惊愕了半响,刘协才终于回过神,惊讶的他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带着颤音问道:“幽州牧,这传国玉玺可是真的?”
“自然!”
袁常很肯定的回了一句,随后解释道:“先帝在世之时,便明白失去了对宦官的掌控。唯恐这传国玉玺有失,便将传国玉玺交给了谁都想不到的人,那便是万年长公主。其后出现的传国玉玺,皆是先帝命人伪造的,真的一直都在万年长公主身上。”
“传闻传国玉玺被孙坚拾取,后来落入袁术手中,那…”
“没错,那个也是先帝命人仿造的一个假货。”
得知如此秘闻的刘协和百官皆是有些震惊,没想到汉灵帝临老了还能布下如此之局,也算是做了一些好事。
杨彪也有些激动,道:“可见真乃天佑陛下,如今传国玉玺重归朝廷,陛下兴盛大汉,指日可待矣!”
“幽州牧真乃国之忠臣!”
刘协忍不住感慨了一声,从太监的手中接过传国玉玺,仔仔细细的看了多遍。这传国玉玺他幼时亦曾亲手摸过,如今再次感受着传国玉玺上传来的冰凉之意,他可以确定眼前这传国玉玺是真的而非仿造的。
此刻,在刘协的心中袁常已经成了大大的忠臣了,连传国玉玺这样的宝物都献给朝廷,这样的人若不是忠臣,谁还是?
而百官们也都有些纳闷,袁常此前的行径算不上忠臣。但是,号称得传国玉玺者得天下这样的宝物都肯献给朝廷,这样的人说不是忠臣,谁都不会相信了。那么,可能是幽州牧行事风格便是如此,让他们误会了幽州牧。如今,也只能用这样的理由来解释了。
袁常脸上表情没有丝毫的波澜,但是,心中却是不屑。若是以为靠着一个传国玉玺就能夺得天下,那真的是没救了。而他之所以把传国玉玺给刘协,只是为了让刘协不太反对迁都,减少一些麻烦。毕竟,他准备前往西域昆仑山,能少些麻烦自然是好的。
在场的大臣们或许也就曹操一个人稍微有些明白袁常的意思,作为一名枭雄,他同样不认为兴盛一个国家靠的是那一方传国玉玺。
刘协将传国玉玺贴身收好,似乎如此才能感受到它真实的存在,略显激动的说道:“幽州牧寻回失踪许久的传国玉玺,此乃大功一件,朕当封赏。拟旨:幽州牧忠心为国,寻回传国玉玺,天地昭昭,封幽州牧为汝阳公,封地汝阳县,赐良田三千亩,黄金千两,婢女百人,东海明珠十对,蜀地锦绣百匹,西域宝马十匹。”
或许是得到传国玉玺,先前还对袁常不满的刘协,此刻怎么看怎么都觉得袁常顺眼,一口气便赏赐了一大堆的物品。虽然说当了多年的傀儡皇帝,国库也空虚,不过这些东西他还是拿的出来的。
“臣谢过陛下赏赐!”袁常也没有丝毫的客气。
大臣们看到袁常如此反应,心中暗道,看看,幽州牧果然是行事风格如此,并非是不忠于陛下。看来此前是他们冤枉幽州牧了,心中多少有些愧疚之意。
三国之四世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