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夏的能力且先不论,他做官的水平要真的只是个“小白”级,他怎么混到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来的?他的官场、士林名声又是怎么来的?
    论带兵打仗(工作业绩),他比不过秦纮、王轼。更别说弘治初年知兵的兵部尚书余子俊。
    那为何“弘治三君子”中有他?
    如今京师人称“东山先生”,连高丽使者都知道他的名字?
    所以说,此人还是很有两把刷子的。
    …
    同样的把戏,不同样的花样。
    刘大夏还是“乞骸骨”这招,但是这次玩出新花样来。他不和张昭去哔哔,他很清楚他的优势所在。兵事,他和张昭比那估计真的算外行。但是,政务呢?
    弘治皇帝要依赖他处理朝政。他直接和弘治皇帝对话,将压力给到弘治皇帝。
    这种行为可以叫做“凌迫君上”,但是张昭一个十九岁的小年轻,一个武勋,公然的侮辱大明兵部尚书,两榜进士,翰林出身的文官,就只是不痛不痒的“罚俸”一年?
    这道理说不过去吧?
    这是一个很扯淡的逻辑。大明朝文贵武贱,而且张昭的年纪是硬伤。资历更是硬伤。真没人觉得他的政治地位和刘大夏相当。所以这个扯淡的逻辑偏偏又成立。
    你换一个和刘大夏地位相当的文臣,骂他两句“尸位素餐”算什么?骂你咋地?
    所以说,刘兵部“变戏法”的水平不弱啊。
    刘大夏对张昭的反击来了。
    …
    …
    场面略尴尬。
    礼部尚书张升起身奏道:“陛下,张昭言语骄狂,屡次羞辱大臣。臣以为是其年轻的缘故。臣请陛下夺其议事之权,令其列席御前会议即可。”
    他同样被张昭嘲讽了两次,这会儿加一把火:釜底抽薪。
    礼部在六部之中稳居第二梯队。吏部是公认的六部、外朝之首,独占鳌头。但接下里的座次,礼部、户部都想要争一争,谁也不服谁。
    而弘治朝比较奇葩,两任兵部尚书先是马文升,后是刘大夏,都是天下公认的名臣,被弘治皇帝倚为左膀右臂,治理朝政。
    所以,张升这个礼部尚书,话语权并没有往日重。而张升在御前的对人不对事,屡屡为其减分。说话的份量越来越低。比如:此时。
    人刘尚书营造出这个局面,那是本事、手段。你帮忙吆喝一下,这算什么?
    礼部尚书给兵部尚书打下手,当小弟?
    这谁还看得起你!
    坐着列席的几名储相如王鏊、杨廷和、梁储都看得出来:礼部尚书张升此人色厉内荏,才具平平,外强中干。
    …
    弘治皇帝沉吟着。
    他心中真没想处罚张昭。兵部的做法,他是不满意的。有好兵器不装备起来,反倒要限制国泰商行生产?有这样做事情的?但,看这架势不处罚是不行的。
    这时,一直眯着眼睛养神的吏部尚书马文升淡然的开口道:“刘东山,你以‘乞骸骨’凌迫君父,又该当何罪?
    有事说事。不要动辄‘乞骸骨’浪费议事时间。京师诸军换装的事情,你处理不来,不代表别人处理不来。
    张昭,你打算怎么做?”
    马文升这话就有点公然偏袒张昭的意思。但究其原因,还是刘大夏事情办的不地道。户部的铸币技术找张昭要,兵部的铸造技术还是找张昭要。
    你们还要不要脸?有没有点大臣的体统?
    另外,这里还有三个原因。
    第一,马文升和弘治皇帝君臣相得十六年,感情还是有的。他不想让弘治皇帝被臣子逼迫得当场下不了台。
    第二,以马文升对张昭的了解,既然张昭敢提出来给京师诸营换装,怎么可能没有方案呢?
    刘大夏这些人连张昭的意见问都不问,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这是处理国事的态度?
    他处事向来以公心为先。
    第三,马文升和刘大夏不对付。
    名臣和名臣之间,一样会有矛盾的。在原本的明史中,正德元年,马文升在李东阳和刘大夏联手之下被迫辞官。
    刘大夏面对弘治皇帝跪着。心里对七十七岁的马文升这话极其的不满。打脸是吧?
    张昭知道马天官的脾气、性情,脸上的表情并未表现出心里正偷着乐,站起来,拱手一礼,利落的道:“
    下官以为有两条策略。其一,将各军淘汰下来的旧兵器折价出售给国泰商行,用以充抵新雁翎刀的银子。
    其二,裁掉各军中的老弱病残,转为民籍。这部分数万名额节省出来的钱粮用来支付新兵器的花费。”
    正殿中寂静。
    难题解决了。
    马文升就“呵呵”的笑一声,对弘治皇帝拱手一礼,坐回去。
    十几名文武大臣外加储相、司礼太监们,没有一个人出声。
    如礼部尚书张升这样脑子不灵光,完全是被张昭这个思路搞懵。我草,还能这样办?
    还有如户部尚书侣钟这样的旁观者,微微惊讶。张昭还真有办法啊。但他们在御前肯定不会失态。
    现在谁发声,地位不够,不管是指责还是安慰,正免冠跪地的刘东山老大人都会记着。
    还有一些时间空闲调查过情况,脑子又好使的,露出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比如:王鏊、杨廷和、梁储他们三个。
    张昭的办法,不是什么新鲜事,后军都督府正在整训蓟镇军,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你只要不带着对张昭的偏见,略微想一想就明白。试问,国泰商行是天子的产业,张昭真的会拿国泰商行的利润去补贴蓟镇军?肯定不会!
    蓟镇军虽然归张昭整训,但这整编后的1.5万人纯火器军队,还有2万守备军肯定不会归张昭管辖。他犯得着去补贴吗?
    所以,结论是很明确的。
    张昭把旧兵器卖给奴儿干都司下的海西四部,换取银子,那么为何不能卖给国泰商行。还有裁军后空出的钱粮。
    但是,为何上次议事时其他人不提出来?难道大明朝的庙堂诸公都是饭桶?显然不是。
    裁军,特别是裁撤京营、十二团营、御马监下属的腾骧四卫,这里头有太多的利益纠葛啊!
    而且,腾骧四卫里面滥竽充数的人还是弘治皇帝拍板招进去的。
    干这种事,一个不好就会翻船。
    但是张昭完全是债多不愁。他废除卫所已经把京中权贵都给“践踏”一番。
    而以他和弘治皇帝的亲近程度,他是真的敢提出来,敢负责此事。
    …
    弘治皇帝对马文升点点头,心里暖和,再一次温言安抚刘大夏,道:“兵部领天下军政,事关重大。朕信赖卿的才干。”
    又道:“传朕旨意,削新秦伯张昭食禄一百户。”
    这里子、面子都给足,刘大夏见张昭真把问题给解决了,再顶着弘治皇帝也没用,传出去他就是个笑话,见好就收,叩首道:“臣惶恐。臣谢陛下信赖。”
    弘治皇帝心里叹口气,等这位能臣坐回去,再道:“令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张昭负责京师诸军整编、兵器更换之事。”
    腾骧四卫的锅,弘治皇帝显然当然想起来。但他很清楚,有新军营在京师,他根本没有必须要维持一支三四万人的腾骧四卫。
    张昭躬身道:“臣遵旨。”
    弘治皇帝道:“刘先生,继续吧。”
    …
    …
    谢迁喝茶,借着眼角的余光瞥一眼首辅刘健,然后把茶杯轻轻的放下。
    如果说银元之事,算是“偷袭”成功。这兵器更换之事,那就算张昭搬回一局。
    虽然会让张昭损失一点在天子面前的印象分,且继续加深张昭和刘大夏之间的矛盾,但张昭毕竟是实现其意图。
    张昭揽了一堆麻烦事上身。腾骧四卫是御马监的地盘。十二团营里有多少军中的关系?京营里的二十万人更是英国公等武勋权贵的自留地。
    但同样的,张昭的职权又一次扩大。
    接下来,要是不能压制住张昭,那关注这场“御前会议”的人,就会有人押注张昭。
    &lt;a href=&quot;<a href="http://com&quot;" target="_blank">http://com&quot;</a> target=&quot;_blank&quot;&gt;<a href="http://com&lt;/a&gt;" target="_blank">http://com&lt;/a&gt;</a>

章节目录


明帝国的崛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九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九悟并收藏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