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高兴的时候,很容易听进去劝谏,李纲小心的组织了自己的语言,尽量不触碰到老赵家的底线。
    当初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一直是烙印在老赵家身上的铁一样的事实。
    欺负孤儿寡母这种事,说出去是真的不好听。
    但当时是五代十国的黑道政治,谁的拳头大谁就是爹,谁就是皇帝,这是不争的事实。
    况且第一个干出黄袍加身这种把戏的,也不是赵大。
    五代十国天福十二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逝,在其临终之际,刘知远命郭威辅佐他的幼子刘承祐。
    当时的郭威是后汉的枢密使。
    郭威和朝中大臣杨邠、史弘肇、王章把持朝政。
    刘承祐想要亲政,四个大臣,谁都不让。刘承祐只好和亲信密谋,埋伏了刀斧手在了宫门。
    趁着上朝的时间,杀死了杨邠、史弘肇、王章,并且将他们所有的族人,杀的干干净净。
    郭威在邺城,侥幸躲过一劫。
    他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大败了后汉的禁军,汉隐帝刘承祐逃亡途中被杀。
    郭威进入汴京,请太后临朝称制,并且立了新的皇帝刘赟(yun)作为皇帝。
    在刘赟还未走到京城的时候,郭威指使人假报契丹入寇。
    他自己本人率大军出京迎敌,行至中途,兵士哗变,将黄袍加于郭威之身,拥立为帝,然后他转回汴梁。
    刘赟行至宋州时,被人杀害。
    郭威正式登基,成为了后周的开国皇帝。
    而后,郭威传位给了自己的义子柴荣,柴荣和赵匡胤联手,打下了大片的江山,可惜柴荣英年早逝,传位给了幼帝。
    赵匡胤几乎和郭威一样,带领军卒北上抗辽,走到陈桥驿,被黄袍加身,登基称帝。
    本身后周就是黄袍加身来的皇位,被赵匡胤用同样的黄袍加身灭国。形成了一种历史非常常见的循环。
    赵匡胤当年的黄袍加身,不管他到底愿不愿意意,陈桥驿,彻底成了他身上永远洗不掉的污点,陈桥驿也成了武夫乱国的象征。
    而现在的赵家人可是太宗一系,赵光义的血脉,自然对这件事防范更深。
    李纲认为陈桥驿不能碰,赵桓却偏偏一直对陈桥驿有想法。
    “太宰啊,一百六十年过去了。应该转变下大宋国民对大宋武人的看法了。陈桥驿是个不错的选择。”赵桓反过来劝说李纲。
    在陈桥驿接王禀回朝,在赵桓看来是对王禀最高的认可。
    “官家,你这不是在迎王禀,是在杀了他啊。届时朝政必然议论纷纷,时日一久,王禀如何自处?狄青之事,一如昨日。”
    李纲反手将了赵桓一军,官家你可以永远信任王禀,但是朝臣绝对不会,那王禀他自己呢?
    朝政议论抹黑,逼迫武将,狄青的例子可就在这文德殿发生的!
    赵桓一惊,他光想着改变大宋人对武人的看法,但是忘记了王禀本人。
    自己这是在消费王禀的忠诚啊!
    有一种杀人不见血的手段,叫做捧杀,把人捧得高高,捧到天上去,然后摔死他。
    自己这是把王禀放在火架上烤,王禀杀人打仗那是一等一的强,但这朝中的明枪暗箭,王禀能应付?
    改变大宋百姓对武人的看法很多很多,潜移默化最为合适。
    赵桓点了点头,李纲这个宰执当的很好。
    “行了,行了,你们文臣一张嘴,能把死的说成活的。那就换个地方,换个地方行了吧,怕了你了。”
    “即使不在陈桥驿办了,也要办的盛大,办得体面。”
    李纲听到官家不在陈桥驿,搞天子亲自出城相迎,他松了一口气,这世界上有一种死法,叫君恩难受。
    “叫李邦彦过来一趟,好不容易出了个人物,一定要好好宣传一下。”赵桓笑着对赵英说道。
    赵桓当然不打算捧杀王禀,但是必要的宣传还是要有的。
    他准备让王禀在汴京过个年,过几天的舒心日子,再去云中路。
    王禀这样的锋利的剑,窝在朝中实在是太浪费了,王禀归京授勋之后,过个舒心的年,安排他回到云中路去。
    待在朝堂这个阴谋场里,整天跟文臣们搞什么唇枪舌战,气都要气死。
    军人的归宿,就是战场。
    李邦彦来到了文德殿,献上了他最新写的大宋英豪传。
    官家让他宣传王禀,当然不能只写王禀的丰功伟绩,那样百姓们只能抱有崇敬,却没有亲切。
    李邦彦从宋江起义开始写起,贴合实际的把王禀平叛和被人误会渲染的极其到位,把河东路的关键之战,太原守城的二百天,从地理位置到王禀的种种应对,写的一清二楚。
    “士美写的这个大宋英豪传,一经刊印,大家又要骂童贯了。”赵桓无奈的说道。
    童贯当年到底是赵佶授意令其千里赴阙,还是他自己决定,这个问题,土里的童贯回答不出来了。
    “就这样刊印吧。”赵桓想了想,还是决定就这样刊印,求仁得仁,童贯到最后用自己的自杀,为赵佶换取生机,赵桓也不想再计较了。
    “还有这个官家,臣随册刊印了一组王禀的画像,还有烘焙好的王禀的陶塑。”
    “大宋书局刊印的三国演义卖的很好,典藏版一出,就是哄抢一空,和三国杀那副牌,有很大的关系,臣就想到了这个。”
    李邦彦将另外一组物件递了上去,是来自大宋书局刊印的画像和陶塑。陶塑的个头不高,但是非常的精致,看来是下了不少的功夫。
    赵桓拿着王禀的陶塑看了半天,这李邦彦还真是有点商业头脑啊。
    写的书引人入胜也就罢了,这做买卖,都直接学自己搞起了周边?
    “臣也找到好多茶社的说书人,还有不少的民艺社,让他们出了不少说书人用的话本,专门用来说王禀的事。”李邦彦又掏出了一沓札子,递了上去。
    从官方媒体,到民间口舌,没有一处放过的全方位宣传攻势。
    赵桓看着李邦彦的袖子,寻思着,里面是不是还有东西可以掏出来。
    “没了,官家。”李邦彦无奈的摊了摊手。
    “李太宰,朕决议仿照前汉的麒麟阁十一功臣,东汉的云台阁二十八将,前唐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做一个咱们大宋的昭勋阁。”
    赵桓直接抛出去扔出去一个蒺藜炮的药包,炸的李纲和李邦彦目瞪口呆。
    李纲犹豫的说道:“官家,大宋中兴在即,不适合建阁。”
    “不管是麒麟阁、云台阁和凌烟阁多数都是纪念死去的元勋。朕知道,朕这个昭勋阁是给天下人看的,不是给朕一个人看的。不是建在宫内,而是建在城外。”赵桓解释道。
    麒麟阁、云台阁、凌烟阁都是皇帝拟好名单,画好画像,放在宫里,而赵桓却打算建在城外,雕上雕塑,告诉大宋所有人。
    青史留名,就在此时。
    “建在城外?”李纲一脸茫然,官家又准备搞什么幺蛾子?
    赵桓解释道:“就是专门兴建一个从太祖时候起的名臣名将阁,左为功高宰辅,右为功高侯王。雕陶塑题功过。隔外面次第功臣,挂画像书事迹。此举旨在激励民心。”
    李纲这才明白官家的意思,主意倒是不错,看起来是个虚名,但是人这一生,不就是争名夺利吗?
    不过他很快的想到了一个问题,轻声问道:“那太宗朝怎么办?”
    赵桓这才想起来,赵光义的名臣都是赵大留给他的。
    为了凑数,太宗朝配享太庙还有个懿德皇后符氏。这是从配享太庙这个待遇,唯一的一例。
    太宗朝配享太庙的其他人,都是赵大的人。
    比如薛居正,就跟着他赵光义混了五年。比如潘美,那是从赵匡胤还未称帝就鞍前马后。
    赵桓当初给种师道配享太庙的时候,专门研究过这件事。
    有点难办啊!
    赵桓挠头。

章节目录


北宋振兴攻略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吾谁与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吾谁与归并收藏北宋振兴攻略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