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远掌控朝廷后,就占据了大义,势力的目标,自然就是席卷天下。
有感于征战天下无兵不行,而在击败袁绍后,获得了六万多降兵,其中良莠不齐,因此高远下令重整军队。
以万人为单位,建立十个主力军团。由于收服了匈奴,又在与曹操和袁绍的作战中获得了大量的马匹和物资,因此大手一挥,建立五万骑兵部队。其中一万陷阵狼骑,四万并州狼骑。
因此,高远虽然只有一州之地,但由于发展的好,地理位置好,反而拥有了诸侯中首屈一指的骑兵部队。
高远有感于壶关外袁军的威胁,深知兵力悬殊的自己要走精兵路线。因此规定十八岁为从军标准,三十五岁为普通士兵的必须复员年限。并借鉴后世,根据服役年限和当年物价水平给与安置费用,并额外在地方上给与五亩良田。
众所周知,对于普通人来说,三十五岁以上,体能等各方面素质就已经过了巅峰期。然而回家进行耕种等工作,则与十**的年轻人没有差距。由于高远治下人口不多,征兵太多就会影响到地方上的生产力,因此需要调动青壮年从军,进而走精兵路线。
这边三十五岁就复员,也就保证地方上的劳动力数量。
随后,高远又大胆借鉴后世经验,由于他在民间拥有无人能契机的声望,果断开启义务兵制度,为期三年,到期复员回家。其中的精英,可进入主力部队,成为职业军人。这些义务兵,将会成为地方上的守备兵。
主力军团全天候训练,守备兵则半日训练,半日开荒种地。如此一来,高远治下的军队,实际上已经可以自给自足。
高远又继续推动乡间民兵组织。各村联防布控,有效打击匪徒宵小。民兵组织的核心力量,就是退伍军人。有这些退伍军人组成的民兵,高远的治下渐渐到达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治安状态。
这义务兵制度非常重要,相信不用几年时间,高远治下的适龄青壮年,大多都能够拥有一定的军事素质。若是出现大规模战事并兵力匮乏的时候,就能够马上组织起庞大的武装力量。对并州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这些都是高远总结后世千年多年的经验,结合如今情况,完善了自己的军事制度。司马懿等人初闻时个个惊叹,齐声称赞主公睿智,便是前辈孙吴这样的大兵法家,也无法相比。
为了保证治下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入伍积极性,高远继续推动教导员制度的发展,大力宣传保家卫国的重要性,而这一切并不是某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而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重点强调百姓的社会地位,士兵的社会地位。这让百姓以从军保家卫国为荣,以勤劳致富建设家园为荣。
这又与高远实行的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分不开,百姓过上了真正幸福的生活,自然会全力以赴保卫家园。
人们喊出了口号,“保卫丞相,保卫家园,打倒土豪劣绅。”
这让百官肝胆俱裂,好在他们来到并州后,并没有土地。也就无从成为土豪劣绅了。当然,打倒的只是土豪劣绅,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家致富的开明绅士,不在此列。
另一方面。虽然高远的领地没有临海,但他依旧在河内、河东等临江的地段,建造船坞,大力发展水军建设。
“总有一天,水军将会从很为胜败的关键。”高远这样说道。
而司马懿等人不住点头,赞叹主公高瞻远瞩。不说别的,就说有一天南下,就需要大量的水军部队。另外,虽然黄河的水量不及长江,但建设正规的水军,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攻守作用。
这些是军事方面的,政务方面,高远持续忽悠汉献帝,这让汉献帝极其死忠只以为高远乃是周公在世。这就为高远聚拢了太多声望,其实他将来是要自己当皇帝,只不过越晚暴露越好不是。
另一方面,高远继续推动治下农业区、畜牧业区、商业区、制造业区,四个区的建设。
山西各方面事业蒸蒸日上,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
这几个月,可把高远忙的晕头转向,一天就睡两三个小时。汉献帝和朝廷百官见到高远累死累活是一个好丞相,那看他的眼神,都跟看当年的周公一样。
汉献帝十分喜悦,逢人就说高远乃是大汉第一丞相,是大大的忠诚,比周公还周公。所以这几个月时间里,非但没有对高远主持的政务指手画脚,还屡屡派人送给高远赏赐。
高远接到后,也就是微微一笑,心说皇帝就是皇帝,那我的东西送给我,我想要我感恩,这不是扯淡嘛。
不过,汉献帝还真是大大的赐了高远没有了,就是曹氏三姐妹。汉献帝是绝对不会待见曹家人的,所以就做了顺水人情。
而在太夫人这边,高远虽然是女婿,但当成儿子一样看待。眼看着吕慕绮和蔡琰大肚子了,又想着袁绍声势极大,我儿若是能够娶了曹操的闺女,两家就能够更加联合起来,对抗袁绍。
因此太夫人就做主,高远先与曹宪成婚,至于曹节和曹华先订婚,以后完婚。
可估摸着,是高远这一段时间最开心的事情了。
事业也好,家庭也好,总之虽然累,但都好。
然而当一切走向正规的时候,汉献帝就开始有感觉,他感觉到并州繁华富裕,群臣忠心耿耿,是到了中兴汉室的时候了。不过汉献帝中兴开头跟他老祖宗刘秀不一样,他先要盖宫殿,在他看来,有了恢弘的宫殿,就是中兴的开端。
这一日,老伏完,老杨彪,颤颤巍巍来到了丞相府,拜道:“丞相。”
高远知道这两个老家伙是来做什么的,但还是笑道:“原来是太尉、司徒大人,快快请起。”
伏完作为国丈,每天琢磨着就是如何复兴汉室,如此一来,将来自己的外孙就不会受到磨难了,起身后道:“丞相,如今并州安定,府库充盈,该到了立社稷,建宗庙的时候了。”
“立社稷,建宗庙?”这话听着大气,其实说白了,就是盖宫殿,没有宫殿那里有宗庙,那里有社稷。
杨彪急忙拿出一副图纸,道:“不劳丞相费心,这里已经有了图纸,只需调拨钱粮民夫就行了。”
高远面庞一阵抽搐,心说你说的好听,不劳我费心,钱粮哪一个不是我费心得?
高远那过图纸一看,可了不得了,这宫殿气派,恢弘,宏达,雄伟,壮丽,在他的印象里,估摸着只有后世数百年不断修建起来的紫禁城能够相比了。占地数千亩,房舍近万间,主殿名叫德阳殿,预计高度五十丈,当然,基座就有三十丈。见过影视里皇帝气喘吁吁爬台阶不,就是那一种。
高远心里一阵哆嗦,心说建这新未央宫,都够我再建设一座晋阳城了。
这要建设下来,几十万民工是要用进去的,多年的积蓄是要填进去的。估摸着还没有建成,袁绍就又打来了,到时候要钱没钱,要粮没粮,除非剥削百姓,不让没有任何筹集物资的办法。
也就是说,多年心血付之东流,没准基业小命都没有了。
“这不是要宫殿呀,这是要我的老命呀。”高远不禁想到。(未完待续。)
有感于征战天下无兵不行,而在击败袁绍后,获得了六万多降兵,其中良莠不齐,因此高远下令重整军队。
以万人为单位,建立十个主力军团。由于收服了匈奴,又在与曹操和袁绍的作战中获得了大量的马匹和物资,因此大手一挥,建立五万骑兵部队。其中一万陷阵狼骑,四万并州狼骑。
因此,高远虽然只有一州之地,但由于发展的好,地理位置好,反而拥有了诸侯中首屈一指的骑兵部队。
高远有感于壶关外袁军的威胁,深知兵力悬殊的自己要走精兵路线。因此规定十八岁为从军标准,三十五岁为普通士兵的必须复员年限。并借鉴后世,根据服役年限和当年物价水平给与安置费用,并额外在地方上给与五亩良田。
众所周知,对于普通人来说,三十五岁以上,体能等各方面素质就已经过了巅峰期。然而回家进行耕种等工作,则与十**的年轻人没有差距。由于高远治下人口不多,征兵太多就会影响到地方上的生产力,因此需要调动青壮年从军,进而走精兵路线。
这边三十五岁就复员,也就保证地方上的劳动力数量。
随后,高远又大胆借鉴后世经验,由于他在民间拥有无人能契机的声望,果断开启义务兵制度,为期三年,到期复员回家。其中的精英,可进入主力部队,成为职业军人。这些义务兵,将会成为地方上的守备兵。
主力军团全天候训练,守备兵则半日训练,半日开荒种地。如此一来,高远治下的军队,实际上已经可以自给自足。
高远又继续推动乡间民兵组织。各村联防布控,有效打击匪徒宵小。民兵组织的核心力量,就是退伍军人。有这些退伍军人组成的民兵,高远的治下渐渐到达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治安状态。
这义务兵制度非常重要,相信不用几年时间,高远治下的适龄青壮年,大多都能够拥有一定的军事素质。若是出现大规模战事并兵力匮乏的时候,就能够马上组织起庞大的武装力量。对并州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这些都是高远总结后世千年多年的经验,结合如今情况,完善了自己的军事制度。司马懿等人初闻时个个惊叹,齐声称赞主公睿智,便是前辈孙吴这样的大兵法家,也无法相比。
为了保证治下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入伍积极性,高远继续推动教导员制度的发展,大力宣传保家卫国的重要性,而这一切并不是某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而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重点强调百姓的社会地位,士兵的社会地位。这让百姓以从军保家卫国为荣,以勤劳致富建设家园为荣。
这又与高远实行的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分不开,百姓过上了真正幸福的生活,自然会全力以赴保卫家园。
人们喊出了口号,“保卫丞相,保卫家园,打倒土豪劣绅。”
这让百官肝胆俱裂,好在他们来到并州后,并没有土地。也就无从成为土豪劣绅了。当然,打倒的只是土豪劣绅,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家致富的开明绅士,不在此列。
另一方面。虽然高远的领地没有临海,但他依旧在河内、河东等临江的地段,建造船坞,大力发展水军建设。
“总有一天,水军将会从很为胜败的关键。”高远这样说道。
而司马懿等人不住点头,赞叹主公高瞻远瞩。不说别的,就说有一天南下,就需要大量的水军部队。另外,虽然黄河的水量不及长江,但建设正规的水军,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攻守作用。
这些是军事方面的,政务方面,高远持续忽悠汉献帝,这让汉献帝极其死忠只以为高远乃是周公在世。这就为高远聚拢了太多声望,其实他将来是要自己当皇帝,只不过越晚暴露越好不是。
另一方面,高远继续推动治下农业区、畜牧业区、商业区、制造业区,四个区的建设。
山西各方面事业蒸蒸日上,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
这几个月,可把高远忙的晕头转向,一天就睡两三个小时。汉献帝和朝廷百官见到高远累死累活是一个好丞相,那看他的眼神,都跟看当年的周公一样。
汉献帝十分喜悦,逢人就说高远乃是大汉第一丞相,是大大的忠诚,比周公还周公。所以这几个月时间里,非但没有对高远主持的政务指手画脚,还屡屡派人送给高远赏赐。
高远接到后,也就是微微一笑,心说皇帝就是皇帝,那我的东西送给我,我想要我感恩,这不是扯淡嘛。
不过,汉献帝还真是大大的赐了高远没有了,就是曹氏三姐妹。汉献帝是绝对不会待见曹家人的,所以就做了顺水人情。
而在太夫人这边,高远虽然是女婿,但当成儿子一样看待。眼看着吕慕绮和蔡琰大肚子了,又想着袁绍声势极大,我儿若是能够娶了曹操的闺女,两家就能够更加联合起来,对抗袁绍。
因此太夫人就做主,高远先与曹宪成婚,至于曹节和曹华先订婚,以后完婚。
可估摸着,是高远这一段时间最开心的事情了。
事业也好,家庭也好,总之虽然累,但都好。
然而当一切走向正规的时候,汉献帝就开始有感觉,他感觉到并州繁华富裕,群臣忠心耿耿,是到了中兴汉室的时候了。不过汉献帝中兴开头跟他老祖宗刘秀不一样,他先要盖宫殿,在他看来,有了恢弘的宫殿,就是中兴的开端。
这一日,老伏完,老杨彪,颤颤巍巍来到了丞相府,拜道:“丞相。”
高远知道这两个老家伙是来做什么的,但还是笑道:“原来是太尉、司徒大人,快快请起。”
伏完作为国丈,每天琢磨着就是如何复兴汉室,如此一来,将来自己的外孙就不会受到磨难了,起身后道:“丞相,如今并州安定,府库充盈,该到了立社稷,建宗庙的时候了。”
“立社稷,建宗庙?”这话听着大气,其实说白了,就是盖宫殿,没有宫殿那里有宗庙,那里有社稷。
杨彪急忙拿出一副图纸,道:“不劳丞相费心,这里已经有了图纸,只需调拨钱粮民夫就行了。”
高远面庞一阵抽搐,心说你说的好听,不劳我费心,钱粮哪一个不是我费心得?
高远那过图纸一看,可了不得了,这宫殿气派,恢弘,宏达,雄伟,壮丽,在他的印象里,估摸着只有后世数百年不断修建起来的紫禁城能够相比了。占地数千亩,房舍近万间,主殿名叫德阳殿,预计高度五十丈,当然,基座就有三十丈。见过影视里皇帝气喘吁吁爬台阶不,就是那一种。
高远心里一阵哆嗦,心说建这新未央宫,都够我再建设一座晋阳城了。
这要建设下来,几十万民工是要用进去的,多年的积蓄是要填进去的。估摸着还没有建成,袁绍就又打来了,到时候要钱没钱,要粮没粮,除非剥削百姓,不让没有任何筹集物资的办法。
也就是说,多年心血付之东流,没准基业小命都没有了。
“这不是要宫殿呀,这是要我的老命呀。”高远不禁想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