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寒蝉】关于长篇连载小议玄幻小说的巧合,伏笔与合理性巧合,伏笔和合理性,就这三项而言,任其中一项也足以洋洋洒洒写上一大篇,且各人观点不一,恐怕写出来的也千差万别,在此不过就个人的意见对其中的联系略加评论。篇幅所限,文之草草,也只谈得上小议而已。
最近也颇看了些玄幻小说,为了主角的快速强大,作者可谓各展所长,让各自的主人公奇遇连连。只是看得多了,总有些难以接受。缺少了伏笔的铺垫,巧合的频繁出现使得文章给人以突兀的感觉,且使得文章的合理性下降。虽然不可否认这也是一种写作风格,只是这种近似荒谬的成长,个人不是很能接受。喜爱这种写法的读者,可以就此关闭此文的阅读了。
在此先随便说上几个相当常见的关于巧合的例子吧。例子1:a被人追杀,眼看到了生死关头,最后一招出尽,闭目待死时,高人b从天而降,将a救下,将杀手赶走。例子2:a游荡中偏偏遇见高人b,b大呼a为奇才,坚持将a收为徒弟,a成为又一高人。例子3:a路遇一乞丐被打,救之,乞丐为高人b,从此b暗中帮助a度过难关。例子4:a逃难,走过一个地方,发现一队人行踪诡异,杀之,救一少女c,后来发现c为某公主。
个人意思并非指这些情景不应该出现,而是指在没有铺垫的情况下这样的出场总是太棱角分明了。从例子1说起:为什么高人总能在最后关头出现,主角总是有那样的好运气?将这个归结为巧合当然可以,不过假如能够缩小巧合的范围,使文章合理性增高似乎更好些。
打个比方,如改1:先打下伏笔,伏笔1,某名人d举办生日庆典,其朋友遍布天下,纷纷往贺。伏笔2,传说高人b和名人d的关系也非浅。正题,主人公a被人追杀,听说了这些消息,偷偷逃往d所在城,因为其生日来往人等龙蛇混杂,更易于脱身,结果在通往d处的树林中被堵截。
在追杀a过程中,b由于遥遥闻到血腥味(所以说高人不愧为高人),怕对朋友d不利,于是打算过去看看。在打斗过程中,其实b早到了,可是高人自有高人的行事原则,并不打算插手,直到看到a最后一刻使出了某密传绝学,使b确认了a的身份或引发了b强烈的好奇心,这才在最后一刻出手相救。单单从现象和结果上看,改1和例子1是一样的。
可是通过伏笔和设定,改1虽然也有巧合,可是总比b忽然跳出,救人就走的巧合看起来要合理些。毕竟纯粹的巧合很难让人相信,巧合的存在也有其存在的基础,通过各方面因素的综合,才得以促使其产生。
再看例子2,原来高人都有随便收徒加在主角所在处找徒弟的习惯,且主人公需要是千年难遇的奇才,这种奇才用眼睛就能看出来或用一两句话就能体现出来。个人以为这样似乎合理性又差了些。
继续打个比方,改2:设定1,高人b浪荡四海数十年,晚年想收个徒弟。设定2,高人b想找个合适人选,却由于其要求严格,虽四处寻找,却每每无法通过其考验。伏笔1,主角a所在地人杰地灵,出过不少人才。正题,主角a遇见高人b,高人b为a言谈或某天赋所吸引,暗叹多亏听说此处人杰地灵,果然没有白来。
b也曾遇见天赋高者,但人总有缺陷,那些人总是在某项考验中无法通过。b暗中对a进行考验,a除了有天分外,在性格,人品等方面也均合b意(未必是性格好或人品好,看b的喜好了),加上几分运气,无意中竟然通过b刁难的考验。
于是b大喜,死活要收a为徒。a在b**下,终成又一高人……设定1可以在b首度为a吸引时写出,设定2可以在b对a的考验中写出。这样的线索伏笔布置,便促成了事件的发生,更易于让人接受些。
接着看例子3好了,高人难道总是躺在地上考验人的善心,而会去救人的也只有主角吗?假如好多人救过了高人,那高人岂不是要为了帮人而四处救火,同时拿个水晶球预测该去救谁了?改3:设定1,高人b由于朋友的背叛,伤心欲绝,从此不相信世间还有好人,酗酒度日。
伏笔1,a虽面冷,但心肠好,每次见到乞丐,都会施舍。伏笔2,a脾气极为倔强。正题,a又一次遇见一个乞丐醉酒后无钱被打,上前欲救助。乞丐b不仅不领情,反而大骂a虚情假意,执意不要a救,说a救他就是为了让他欠a人情。打人的酒保冷笑,说此乞丐疯了,见人就骂。
a牛脾气上来了,偏要救他,又不要他的人情。a,b纠缠不清,酒保拿钱离去。b问a想要的是什么,a嗤之以鼻。b不信a,从此紧跟a要还此人情,以免以后为a所要挟。a有难关偏偏不要b帮助,虽然过关总少不了b的少许提示。冷战长时间后,两人终惺惺相惜,默认对方为挚友。设定1随着b冰封心灵的慢慢解冻,从只言片语开始慢慢的交代其以往的心灵创伤。
最后是例子4,唉,现在公主真的是不值钱了,随便主角救个女的大多能发现这个女的有公主头衔。难道公主就这么多,让主角走在路上能随便一救一个?
改4:正题:a在逃难,正准备往e国跑,忽然听商人说e国公主失踪,e国内正在四处搜捕可疑人等,于是不敢深入,在国境边森林中游荡。f等劫持公主,正逃出国境,由于追捕严密,也选择了森林这条道路。f等发现a,怕其透露行踪,派人杀a,反被a杀。a知其必难以善罢甘休,索性先下手为强,斩杀f等后,却发现一少女c.至于是否立即猜出其身份,就看a的性格而定了。
这里只不过是随便举的几个例子,实际上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而完善这种巧合的方法也很多。我这次这样写的目的,只不过是随我所想摆出个大概的情节框架。
各人有各人的写法与设定,我也无意干涉作者的写作风格,只是现在发现很多作者为了赶情节,写起作品来如同记流水帐,完全看不出有什么设定,伏笔。
一个人物的出场,一个事件的发生,都几乎是独立的,缺乏必要的因果关系。作者想到什么写什么,写到那算那。这种做法,虽然对于网络贴文聊博一笑的作品算不得什么,但假如真想写出一部值得推敲的作品来,显然是行不通的。如何写作,就要看本身作者想写的作品是什么样的了。
本人虽然算不上写手,以前也小写过些文,因此深深明白,通常一个很简单的构思,想要完美的表达出来,没有一定数量的文字是很难的。这也是困扰很多作者的问题:自己的构思很宏伟,可是发现写来写去才只写了如此一点,作品的完结似乎遥遥无期不说,连进入自己想要描述的正题都显得那样困难。
个人的意见是,不要急。建议首先写写短篇,练练笔。然后,有了对于情节架构的把握,再开始构思长篇。开始写长篇前,应该要有个打长期抗战的思想准备。既然开始写了,就不要急,一点点写好总比以后回头来重写舒服些。
好了,扯远了,回到正题上来,做个总结吧。个人以为,要完成一部好的作品,不要为了节省篇幅,让巧合百出,更抛弃掉伏笔,否则文章的合理性便会大大下降,让作品读来有种荒谬的感觉。
巧合归巧合,也该有种水到渠成的样子,或者开始看起来似乎是太巧了,慢慢的对于此巧合便有了解释,让人恍然大悟般,原来是这样。就这个方面而言,古龙的小说(个人以为,玄幻和武侠本来就很相近)就是这样的典型。
呵呵,说了这么多,一看写这篇文又花了几个小时,真的是想个大概方向容易,写起来难呀。好了,看看刚才想到的似乎也说的差不多了,就不硬凑字数了。如果大家有什么意见,欢迎一起探讨一番。最后感谢大家坚持看到最后,谢谢了。
谈谈设定与文章的融合如果看过我上篇评论的也许还记得我在里面举的几个例子,举例的时候列出了设定,同时也列出了将设定溶入文章的阶段。当然,我举例不过是纸上谈兵,未必足以服众,在此仅作为一个参考。
近来对文章做的书评,大多非常荣幸的得到了作者的回复,在回复中也大多谈到了对我所挑出的毛病所做的解释;同时大多毛病经过了解释,也都能够得到解决。
可惜,这种文章外的解释功夫,个人觉得应该放到文章内去方能使读者看个明白。我自认为看书算是仔细的了,若是我在文章中看不出作者为事件的发生而事先所做的铺垫设定,恐怕不少读者也会有着这样那样的疑惑。
当然,我没看出来并不代表作者没有提到,可能作者描写得过于简单或过于隐晦。读小说能够一个字一个字琢磨的读者估计不多,要想给读者留下印象,应该把要表现出来的东西着重描写或多次提到。
例如主角身上发生的某个事件。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为什么要写这个情节,这个事件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还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果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人物的心理描写便省不了。他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会这样说话都应该有所交代,其中可能会涉及主角以往的成长历程。
这样,便将主角的性格做了个交代,让读者明白了设定。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不要贪多,在一个事件中表现主要人物的所有性格是很难的,真想表现其性格,应该通过一连串的事件来充实和强化。可惜由于网络作品的弊病,片面的求快,使得这样的写作极少。
而做好了性格的塑造,在推动情节的事件中就方便些了。假如某个事件的发生,是鉴于主角的性格,正因为他是这样的性格,才会使事件向着某个方向发展。
这时,就应该做到让读者看到主角的一句话,觉得他就是应该这么说,看到主角的一个动作,觉得他就是应该会这么做。到了这里,主角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这样做的交代就都可以免去了,多了反而累赘。假如少了前面融入设定的文章,让读者读得摸不着头脑,文章便有些问题了。
说了这么多,显得有些空泛,不知各位看了《夜雨打金荷》没有,在此谈谈耿苍怀的塑造。在城中酒店里算是一个铺垫。开头的一个‘赊’字,显示了其做人的正直。
可是,读者能看得如此仔细,从他一句话的一个字中领悟出其性格吗?怕是未必,于是作者先通过店小二的迟疑,然后加上沈放的一番思考,强调了写这个‘赊’字的含义。至此,耿苍怀的正直便深深印入人心。
这便是人物性格设定的一个交代。到了后来在郊外小店中托孤于人时,先将“其中利害一一说清,由人自择,不肯贻人他日之悔”,便是其正直的体现了。
不需多废语言,他能这么做,就因为他的正直,就因为他耿苍怀是条汉子。随后一连串的事件,将耿苍怀这个人物逐渐完善,各方面的性格都显现出来,直到第三部,袁老大的那句话,才真正为他定了性——儒。这就没有显得突然。
在一定的条件,即通称的设定下,很多事件是能够发生的,可是脱离了这些条件的事件就让人难以理解了。作者在写作前,总是先有了个设定,再来写文。
可是在写作中,若是依照了这个设定来写,写完了却忘了把设定交代于其中,则读者看文,不免有些不明不白。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了用数学归纳法做数列通项证明,首先证明n=1成立,然后假定n成立,只要证明n+1也成立就可以了。
作题时,难在证明最后的n+1,可是有时费尽心思证明了n+1,却忘记了验算前面的n=1的成立,结果被判做错。这时的心里当然很委屈,心想,一点疏忽,这难道还需要证明吗?
殊不知没有了前面的n=1时的成立,便得不到最后证明的成功。说了这么多,不过是想引回来,作者有时花费不少心思构思了一个情节,结果被挑出了毛病。也许作者会觉得,从某个角度看来,这个情节是成立的,可是疏忽的是,读者未必从同样的角度来看问题。所以,作者应该给读者一个交代,不要忘了将最基础的设定融合到文章当中去。
如一场战斗,a方为某佣兵团300人,b方为某盗贼团1000人,ab交战,b大败,a有伤无亡。显然如果就这么写,读者总会有些疑问,战斗力怎么可能如此悬殊。
如果有了一个设定,佣兵团出动的是整个团万人中选出好手中的好手,战斗前有僧侣祝福,战斗中有神官战士不断医疗(即事先要交代队伍的组成),同时敌人已经被黑魔法诅咒,这种战果当然是有可能的。显然,仅仅一句“这三百人都是精选的好手”是无法涵盖这些内容的。这样的解释要放在文中,不能问题出来了才说其实这三百人是这样设定的。
此外,还有很多由于作者想当然的东西,到了读者眼中就不是如此了。一个队长可能是由于其武艺高超而就任,可是一个团长,元帅却未见得其武功就高得到什么地步。
武功好的人未必适合统御大型部队,同样统御大型部队的未必一定武功就是第一。简单点说,将才未必等于帅才。假如作者不加以阐述,便让集团首领动辄杀入敌阵,未免有些说不过去了。至少应该先说明,此人以武功见长,且喜欢杀入敌阵,甚至说上几个以往的事例。
[bookid=2871585,bookname=《灵噬苍生》]
最近也颇看了些玄幻小说,为了主角的快速强大,作者可谓各展所长,让各自的主人公奇遇连连。只是看得多了,总有些难以接受。缺少了伏笔的铺垫,巧合的频繁出现使得文章给人以突兀的感觉,且使得文章的合理性下降。虽然不可否认这也是一种写作风格,只是这种近似荒谬的成长,个人不是很能接受。喜爱这种写法的读者,可以就此关闭此文的阅读了。
在此先随便说上几个相当常见的关于巧合的例子吧。例子1:a被人追杀,眼看到了生死关头,最后一招出尽,闭目待死时,高人b从天而降,将a救下,将杀手赶走。例子2:a游荡中偏偏遇见高人b,b大呼a为奇才,坚持将a收为徒弟,a成为又一高人。例子3:a路遇一乞丐被打,救之,乞丐为高人b,从此b暗中帮助a度过难关。例子4:a逃难,走过一个地方,发现一队人行踪诡异,杀之,救一少女c,后来发现c为某公主。
个人意思并非指这些情景不应该出现,而是指在没有铺垫的情况下这样的出场总是太棱角分明了。从例子1说起:为什么高人总能在最后关头出现,主角总是有那样的好运气?将这个归结为巧合当然可以,不过假如能够缩小巧合的范围,使文章合理性增高似乎更好些。
打个比方,如改1:先打下伏笔,伏笔1,某名人d举办生日庆典,其朋友遍布天下,纷纷往贺。伏笔2,传说高人b和名人d的关系也非浅。正题,主人公a被人追杀,听说了这些消息,偷偷逃往d所在城,因为其生日来往人等龙蛇混杂,更易于脱身,结果在通往d处的树林中被堵截。
在追杀a过程中,b由于遥遥闻到血腥味(所以说高人不愧为高人),怕对朋友d不利,于是打算过去看看。在打斗过程中,其实b早到了,可是高人自有高人的行事原则,并不打算插手,直到看到a最后一刻使出了某密传绝学,使b确认了a的身份或引发了b强烈的好奇心,这才在最后一刻出手相救。单单从现象和结果上看,改1和例子1是一样的。
可是通过伏笔和设定,改1虽然也有巧合,可是总比b忽然跳出,救人就走的巧合看起来要合理些。毕竟纯粹的巧合很难让人相信,巧合的存在也有其存在的基础,通过各方面因素的综合,才得以促使其产生。
再看例子2,原来高人都有随便收徒加在主角所在处找徒弟的习惯,且主人公需要是千年难遇的奇才,这种奇才用眼睛就能看出来或用一两句话就能体现出来。个人以为这样似乎合理性又差了些。
继续打个比方,改2:设定1,高人b浪荡四海数十年,晚年想收个徒弟。设定2,高人b想找个合适人选,却由于其要求严格,虽四处寻找,却每每无法通过其考验。伏笔1,主角a所在地人杰地灵,出过不少人才。正题,主角a遇见高人b,高人b为a言谈或某天赋所吸引,暗叹多亏听说此处人杰地灵,果然没有白来。
b也曾遇见天赋高者,但人总有缺陷,那些人总是在某项考验中无法通过。b暗中对a进行考验,a除了有天分外,在性格,人品等方面也均合b意(未必是性格好或人品好,看b的喜好了),加上几分运气,无意中竟然通过b刁难的考验。
于是b大喜,死活要收a为徒。a在b**下,终成又一高人……设定1可以在b首度为a吸引时写出,设定2可以在b对a的考验中写出。这样的线索伏笔布置,便促成了事件的发生,更易于让人接受些。
接着看例子3好了,高人难道总是躺在地上考验人的善心,而会去救人的也只有主角吗?假如好多人救过了高人,那高人岂不是要为了帮人而四处救火,同时拿个水晶球预测该去救谁了?改3:设定1,高人b由于朋友的背叛,伤心欲绝,从此不相信世间还有好人,酗酒度日。
伏笔1,a虽面冷,但心肠好,每次见到乞丐,都会施舍。伏笔2,a脾气极为倔强。正题,a又一次遇见一个乞丐醉酒后无钱被打,上前欲救助。乞丐b不仅不领情,反而大骂a虚情假意,执意不要a救,说a救他就是为了让他欠a人情。打人的酒保冷笑,说此乞丐疯了,见人就骂。
a牛脾气上来了,偏要救他,又不要他的人情。a,b纠缠不清,酒保拿钱离去。b问a想要的是什么,a嗤之以鼻。b不信a,从此紧跟a要还此人情,以免以后为a所要挟。a有难关偏偏不要b帮助,虽然过关总少不了b的少许提示。冷战长时间后,两人终惺惺相惜,默认对方为挚友。设定1随着b冰封心灵的慢慢解冻,从只言片语开始慢慢的交代其以往的心灵创伤。
最后是例子4,唉,现在公主真的是不值钱了,随便主角救个女的大多能发现这个女的有公主头衔。难道公主就这么多,让主角走在路上能随便一救一个?
改4:正题:a在逃难,正准备往e国跑,忽然听商人说e国公主失踪,e国内正在四处搜捕可疑人等,于是不敢深入,在国境边森林中游荡。f等劫持公主,正逃出国境,由于追捕严密,也选择了森林这条道路。f等发现a,怕其透露行踪,派人杀a,反被a杀。a知其必难以善罢甘休,索性先下手为强,斩杀f等后,却发现一少女c.至于是否立即猜出其身份,就看a的性格而定了。
这里只不过是随便举的几个例子,实际上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而完善这种巧合的方法也很多。我这次这样写的目的,只不过是随我所想摆出个大概的情节框架。
各人有各人的写法与设定,我也无意干涉作者的写作风格,只是现在发现很多作者为了赶情节,写起作品来如同记流水帐,完全看不出有什么设定,伏笔。
一个人物的出场,一个事件的发生,都几乎是独立的,缺乏必要的因果关系。作者想到什么写什么,写到那算那。这种做法,虽然对于网络贴文聊博一笑的作品算不得什么,但假如真想写出一部值得推敲的作品来,显然是行不通的。如何写作,就要看本身作者想写的作品是什么样的了。
本人虽然算不上写手,以前也小写过些文,因此深深明白,通常一个很简单的构思,想要完美的表达出来,没有一定数量的文字是很难的。这也是困扰很多作者的问题:自己的构思很宏伟,可是发现写来写去才只写了如此一点,作品的完结似乎遥遥无期不说,连进入自己想要描述的正题都显得那样困难。
个人的意见是,不要急。建议首先写写短篇,练练笔。然后,有了对于情节架构的把握,再开始构思长篇。开始写长篇前,应该要有个打长期抗战的思想准备。既然开始写了,就不要急,一点点写好总比以后回头来重写舒服些。
好了,扯远了,回到正题上来,做个总结吧。个人以为,要完成一部好的作品,不要为了节省篇幅,让巧合百出,更抛弃掉伏笔,否则文章的合理性便会大大下降,让作品读来有种荒谬的感觉。
巧合归巧合,也该有种水到渠成的样子,或者开始看起来似乎是太巧了,慢慢的对于此巧合便有了解释,让人恍然大悟般,原来是这样。就这个方面而言,古龙的小说(个人以为,玄幻和武侠本来就很相近)就是这样的典型。
呵呵,说了这么多,一看写这篇文又花了几个小时,真的是想个大概方向容易,写起来难呀。好了,看看刚才想到的似乎也说的差不多了,就不硬凑字数了。如果大家有什么意见,欢迎一起探讨一番。最后感谢大家坚持看到最后,谢谢了。
谈谈设定与文章的融合如果看过我上篇评论的也许还记得我在里面举的几个例子,举例的时候列出了设定,同时也列出了将设定溶入文章的阶段。当然,我举例不过是纸上谈兵,未必足以服众,在此仅作为一个参考。
近来对文章做的书评,大多非常荣幸的得到了作者的回复,在回复中也大多谈到了对我所挑出的毛病所做的解释;同时大多毛病经过了解释,也都能够得到解决。
可惜,这种文章外的解释功夫,个人觉得应该放到文章内去方能使读者看个明白。我自认为看书算是仔细的了,若是我在文章中看不出作者为事件的发生而事先所做的铺垫设定,恐怕不少读者也会有着这样那样的疑惑。
当然,我没看出来并不代表作者没有提到,可能作者描写得过于简单或过于隐晦。读小说能够一个字一个字琢磨的读者估计不多,要想给读者留下印象,应该把要表现出来的东西着重描写或多次提到。
例如主角身上发生的某个事件。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为什么要写这个情节,这个事件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还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果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人物的心理描写便省不了。他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会这样说话都应该有所交代,其中可能会涉及主角以往的成长历程。
这样,便将主角的性格做了个交代,让读者明白了设定。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不要贪多,在一个事件中表现主要人物的所有性格是很难的,真想表现其性格,应该通过一连串的事件来充实和强化。可惜由于网络作品的弊病,片面的求快,使得这样的写作极少。
而做好了性格的塑造,在推动情节的事件中就方便些了。假如某个事件的发生,是鉴于主角的性格,正因为他是这样的性格,才会使事件向着某个方向发展。
这时,就应该做到让读者看到主角的一句话,觉得他就是应该这么说,看到主角的一个动作,觉得他就是应该会这么做。到了这里,主角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这样做的交代就都可以免去了,多了反而累赘。假如少了前面融入设定的文章,让读者读得摸不着头脑,文章便有些问题了。
说了这么多,显得有些空泛,不知各位看了《夜雨打金荷》没有,在此谈谈耿苍怀的塑造。在城中酒店里算是一个铺垫。开头的一个‘赊’字,显示了其做人的正直。
可是,读者能看得如此仔细,从他一句话的一个字中领悟出其性格吗?怕是未必,于是作者先通过店小二的迟疑,然后加上沈放的一番思考,强调了写这个‘赊’字的含义。至此,耿苍怀的正直便深深印入人心。
这便是人物性格设定的一个交代。到了后来在郊外小店中托孤于人时,先将“其中利害一一说清,由人自择,不肯贻人他日之悔”,便是其正直的体现了。
不需多废语言,他能这么做,就因为他的正直,就因为他耿苍怀是条汉子。随后一连串的事件,将耿苍怀这个人物逐渐完善,各方面的性格都显现出来,直到第三部,袁老大的那句话,才真正为他定了性——儒。这就没有显得突然。
在一定的条件,即通称的设定下,很多事件是能够发生的,可是脱离了这些条件的事件就让人难以理解了。作者在写作前,总是先有了个设定,再来写文。
可是在写作中,若是依照了这个设定来写,写完了却忘了把设定交代于其中,则读者看文,不免有些不明不白。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了用数学归纳法做数列通项证明,首先证明n=1成立,然后假定n成立,只要证明n+1也成立就可以了。
作题时,难在证明最后的n+1,可是有时费尽心思证明了n+1,却忘记了验算前面的n=1的成立,结果被判做错。这时的心里当然很委屈,心想,一点疏忽,这难道还需要证明吗?
殊不知没有了前面的n=1时的成立,便得不到最后证明的成功。说了这么多,不过是想引回来,作者有时花费不少心思构思了一个情节,结果被挑出了毛病。也许作者会觉得,从某个角度看来,这个情节是成立的,可是疏忽的是,读者未必从同样的角度来看问题。所以,作者应该给读者一个交代,不要忘了将最基础的设定融合到文章当中去。
如一场战斗,a方为某佣兵团300人,b方为某盗贼团1000人,ab交战,b大败,a有伤无亡。显然如果就这么写,读者总会有些疑问,战斗力怎么可能如此悬殊。
如果有了一个设定,佣兵团出动的是整个团万人中选出好手中的好手,战斗前有僧侣祝福,战斗中有神官战士不断医疗(即事先要交代队伍的组成),同时敌人已经被黑魔法诅咒,这种战果当然是有可能的。显然,仅仅一句“这三百人都是精选的好手”是无法涵盖这些内容的。这样的解释要放在文中,不能问题出来了才说其实这三百人是这样设定的。
此外,还有很多由于作者想当然的东西,到了读者眼中就不是如此了。一个队长可能是由于其武艺高超而就任,可是一个团长,元帅却未见得其武功就高得到什么地步。
武功好的人未必适合统御大型部队,同样统御大型部队的未必一定武功就是第一。简单点说,将才未必等于帅才。假如作者不加以阐述,便让集团首领动辄杀入敌阵,未免有些说不过去了。至少应该先说明,此人以武功见长,且喜欢杀入敌阵,甚至说上几个以往的事例。
[bookid=2871585,bookname=《灵噬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