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寒蝉】三伏与狗肉酱汤: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可是朝鲜族在三伏天却有宰狗吃狗热汤的习俗。这种酱汤别有风味,在三伏天吃狗肉酱汤可大补。朝鲜族大多数人爱吃狗肉。
然而在节日,或办红白喜事时是绝对不准吃狗肉的。这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礼节。
五谷饭:朝鲜族吃五谷饭由来已久。
新罗国时;把正月十五这天叫做“乌忌之日”,用五谷饭祭扫乌鸦。每逢正月十五,农民用江米、大黄米、小米、高粱米、小豆做成五谷饭吃。还拿一些放到牛槽中,看牛先吃哪一种,便表示哪种粮食这一年能获丰收。这种风俗,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米酒:朝鲜族爱喝的一种饮料。米酒是他们招待客人的佳品,如有客人来访,主人总要端上来一碗自家酿制的米酒。这种酒比黄酒的色稍白一点,而且还略带甜味。这种米酒后劲十足。长辈一起喝酒时,要把头移到旁边去喝,切不可面对着长辈举杯饮酒,否则就是对长辈的不尊重。
辣白菜:朝鲜族最爱吃的传统食品之一。每年冬天,大白菜下来后,他们就开始制作辣白菜了。此时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家家都要做,少则几百斤,多则上千斤,因为要持续吃到第二年的春天。
辣白菜,清香爽口,有解腻解酒、助消化、增食欲之功效,既是平日家中的常菜,又可以上宴席。因此它倍受欢迎,成了朝鲜族日常饮食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达斡尔族的饮食达斡尔族的主食以饭(巴达)、饼(午图莫)、粥(兴恩巴达)为主,每顿饭总配肉类和粗菜。米面较之,以米为主。住在黑龙江北岸时,兽肉曾经是主食之一。迁徙嫩江流域以来,肉类减少,菜类增加了,粮食逐渐变为唯一主食了。主副食种类繁多,营养丰富,别具风味。
叫“花林坡”,带有狍子肉或牛奶的燕麦粥叫“花林坡巴达”。这是达斡尔人尤其老年人爱吃的一种饭。
炒熟的燕麦面粉叫“哈格”;炒熟后碾成的碎粒叫“欣特勒”。哈格和欣特勒常拌白糖、黄油、牛奶吃。由于哈格和欣特勒抗饿性强,干燥,便于携带,受到猎手、放排人、农民的欢迎。
稷子米叫“敖斯莫”,将糜子(芒格勒莫)烀熟炕干后碾制而成。
稷子米饭是达斡尔人最喜欢吃的传统饭,那黄澄澄的大圆粒儿,就象一颗颗金珠子。
做热气蒸腾的稷子米干饭时,通常爱掺芸豆;吃时不泡鲜、酸牛奶,就泡鲤鱼汤;有时也直接做牛奶稷子米粥吃,叫“苏提切”。
据清代汪昂辑著的本草备要上记载:稷,补。甘草,益气和中,宣(上升下行曰宣)利脾胃。
可见稷子营养丰富,大有益于人类健康。
稷子之所以这样好,在于它加工前用锅烀过,使糠皮中的营养元素无保留地浸入米中,减少了维生素在碾米过程中的损失,保存了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
因而吃起来有股香味,碾制过程中也不易碎,提高了出米率。锅烀还破坏了稷中的酶,杀死了害虫,因而稷米的保存时间也较别的米长。糜子不经锅烀直接碾的米叫穄子,达斡尔语称“西吉莫”。西吉莫米色发白,酷似颗颗玉珠。用它做饭时也掺芸豆。吃时泡**肉汤或鲜、熟牛奶、酸奶。
西吉莫还可做黏稠粥——西吉莫拉勒,吃时拌黄油、白糖。
“瓦热勒拉勒”,是用西吉莫拌下犊乳牛头三天的高质乳做成的。吃时通知本莫昆(姓)各户,选一代表,怀揣碗匙前来聚尝;既使散居邻屯的本莫昆户,接到通知也要骑马赶来;因为这是达斡尔人象征莫昆内部求团结,共甘苦的古风之一。而今虽不通知本莫昆了,但也要通知左邻右舍来品尝。拉勒不仅平素吃,每逢腊月初八每家必吃。
西吉莫面粉还可做发糕(浩日吾图莫)、黏豆包(啤斯格吾图莫)和柳叶形煎饼。
用西吉莫面粉做的带有吉祥花纹的糕点——油炸的果子叫“西日格勒”,内拌糖油叫“霍日勒格”,掺和山丁子面、牛油、白糖做的叫“瓦特”。这些糕点均可用于婚宴、喜庆节日和招待贵宾上。大盘子里堆满的各色各样的糕点,吃起来又软又黏,又脆又松,又甜又酸,味道醇厚而鲜香。
荞麦叫“蒿勒”。用荞面做的饸饹叫“达勒巴达”,是达斡尔人主食中的上品。吃时拌牛奶或浇野禽肉汤、鸡肉汤。荞面还可做拇指甲状的面疙瘩拌肉汤吃,叫“何日格依巴达”。
内夹苏子泥馅的荞面饼叫“巴勒提吾图莫”,这种饼也可拿白面做。
荞面做的盅状馍叫“绰莫吾图莫”,此种馍通常放到菜锅里煮,煮熟了单独捞出来吃;菜味调料味均渗进馍里,吃起来别有风味。
牛奶煮荞面面片,拌白糖黄油吃,叫“托古列”。这种面片也可拿白面做。做时用手揪或用刀切成菱形。
荞面切面拌肉汤或牛奶者叫“拉日斯巴达”,荞面削面拌牛奶或肉汤者叫“何日克木勒巴达”;荞面削面拌小米混合的粥叫“沙布日旦巴达”。
用荞面摊的薄饼叫“敖日库莫勒吾图莫”或“烤勺勒吾图莫”;做时拌葱花和荤油,吃起来也别有香味。
用荞麦粒儿做的饭叫“阿拉莫巴达”,达斡尔族老人最喜欢吃带狍子肉的阿拉莫粥;阿拉莫和小米或稷子米合着可做二米饭,吃时泡牛奶或肉汤。
荞麦脐子叫“尼吉”,用尼吉做拉勒吃,也是达斡尔人爱吃的主食。
达斡尔人还喜欢用荞面包蒸饺吃。
大麦粒儿饭叫“木日古勒巴达”,做粥的时候较多。
白面除吃面片、面条、烙饼、饺子、馅饼、包子以外,还吃油炸饼,叫“图瓦吾图莫”。
民国以前,达斡尔人吃面食,尤其吃白面比较单纯,通常只知吃揪面片;民国以后,与汉族接触日渐频繁,学会了吃饺子,半月形馅饼(韭菜盒子)、包子和豆包等等。现在经常吃的主食有白面、荞面、稷子米、小米、苞米楂子、高粱米。
达斡尔族的副食以肉、奶、菜为主。菜总称为“萨斯贡”;以吃烩菜、咸菜、炖菜为主。
达斡尔女子在园田里种植的菜蔬,品种相当多,故有“园田半年粮”之说。
豆荚菜叫“包日绰萨斯贡”。秋后把豆荚剪成细条晒干,以备冬春吃。
豌豆和倭瓜、土豆一块炖着吃,也是达斡尔人常吃的菜。
长白菜叫“努嘎”,做菜以炖、熬、烩为主。秋天腌酸菜时,将长白菜浸入开水里煮片刻,拿出来空水片刻,然后放入缸里腌制冬藏。做白菜泥时,将切剁的白菜帮和叶子,连同蒜、盐、辣椒混在一起,放到碾盘上碾碎成泥;它有别于韭菜泥和辣椒泥,自成一味。秋后还采取窖储和晒干等冬储办法。
向来缺乏熘炒等高级烹调艺术的达斡尔人,唯做柳花芽菜最拿手。
柳花芽菜叫“昆米勒”、“昆必勒”或“库木勒”,是达斡尔人自古至今最喜欢吃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野生副食品。做菜时配以猪肥肠、猪肉、鱼肉、狍子肉、芸豆或土豆。那深绿色的柳花芽菜和紫红色的芸豆粒、白色的肉片相杂,就像红玛瑙、白玉片镶嵌在墨绿色的绒毡里,格外协调雅观。
柳花芽菜的浓郁香味,每每催人食欲大增,族人被其馥香迷得往往直至饱腹也想不起吃主食;再好的主食在柳花芽菜桌上,也会遭到族人冷待的。
据中外医学界考证,常吃这种别致风味的柳花芽菜,对人具有清热解毒败火防癌的作用。
族人,尤其妇女,每年端午节前后,成群结队地赶往江河沿岸潮湿的柳丛地带采集;既或园田丰收了,储存了用不完的蔬菜,也毫不减免柳花芽菜的采量和晒干储量。
达斡尔人除了采柳花芽菜以外,还采些满格日特(形似马莲的野菜)、野葱和野韭菜(挂格斯)等做调料或做菜做馅吃。野韭菜花则被掐来,碾成韭菜花泥(索日斯)吃。
茄子切成片,葫芦旋成条晒干冬藏。
达斡尔人腌制咸菜的本领也很高,各种咸菜五花八门。如把胡萝卜和长白菜切成丝腌到一起;大萝卜整块或切成若干块腌,吃时切成丝条,或切成小丁与野味肉丁炒在一起,就成了类醢菜;黄瓜切成片或整个腌;腌茄子时,把茄子从中间豁开一个口子,里面塞进辣椒、蒜、芹菜、香菜等调味品,使腌的茄子有五香俱全的味道。
达斡尔人还善于用黄豆自制大酱当调料吃;也生黄豆芽做菜吃。
在做肉汤或炖肉时,达斡尔人喜欢加些蘑菇、木耳、黄花等土特产品,以强化馔味,食之可口。
达斡尔人的肉食包括鱼、狍、牛、羊、家猪、野猪、鸡、野鸡、沙鸡、兔子、飞龙等**、动物肉。吃鱼是达斡尔人素有的习惯,以清炖为主,鲤鱼通常先煎后炖,吃其肉喝其汤。
达斡尔人的筵席,以肉为上品,猪肉骨节分上下等次,成块煮,手把着吃为贵。
手把着吃时,蘸着漂葱花的盐水或韭菜花泥、白菜泥吃;尤其每年除夕的晚餐,讲究阖家围着饭桌吃手把肉。
猪的上等肉叫“瓦奇”,即*背;二等肉叫“达勒”,即肩胛;三等肉叫“叟吉”,即胯臀。瓦其和达勒,仅敬供长辈和尊贵客人享用;普通亲友则用叟吉肉招待就够了。其他动物和兽类的珠勒德(心、肝、肺、气管、舌头),也被认为是肉餐之尊,只馈赠贵宾、尊长和神佛享用。
除了吃手把肉外,达斡尔人还善于晒狍、羊、牛、鱼肉干,吃时泡煮、油煎加工。
肉类平素主要用于烩菜、炖饪;狍肉也有在野外串烤着吃的;民国以来做馅吃的很普遍。
达斡尔人原来只吃自制的苏子油(巴立托斯)和麻油(麻罗托斯);现在普遍吃豆油、菜籽油和花生油。
牛奶也是达斡尔人主要副食品之一,除了用于米饭面食,还制做奶皮(吾如莫)、黄油(高等日托斯)、酸奶(其嘎、吉斯恩苏)等各种高级营养品。
达斡尔人还嗜好烟酒。原来喝自制的牛奶酒、燕麦粒和小米酿的米酒、杜柿酿的果酒;现在普遍从市场买现成酒喝。
烟是敬客的贵品。不论是敬客还是自己抽,都用自己栽培、烘干的叶烟。
达斡尔人还以野果汁露、各种茗茶做饮料。敬茶也是达斡尔人待客礼节之一。
女人们一到秋季,就到山野、河套采集杜柿、稠李、榛子、草莓、玫瑰果、山丁等野果山珍,除生吃外,还磨成合成性野果粉,做糕点馅,还可用开水冲融当饮料;这种野果汁露,具有浓烈的酸、甜、香三种味道,饮之清香可口,是达斡尔族独具的,富有特殊风味的,滋补效果很强的高级饮料,专供婚姻喜事和敬待贵宾时沏用。因此,达斡尔族姑娘、媳妇、老妪们很重视野果的采集。
达斡尔人的主副食里,可以做为年节礼物的也不少,这可从民间舞词年节的礼物中看出:给爸爸敬的是白酒,给妈妈敬的是片肉,给儿子送的是核桃,给媳妇送的是馒头;给公公敬的是仙桃,给姑爷送的是餄餎,给姑娘送的是红枣。
傣族饮食傣族地区以产米著称,糯米是主要食品。用糯米加工成的食品有香竹饭、黄米饭、紫米饭、米干、米线、粽子、千层年糕、各种糯米粑粑等,多达数十种。
傣族菜肴琳琅满目,有浓郁的民族风味。这些菜肴色、香、味、形俱佳,具有香、酸、冷、辣等特点。从制作方法上分为烤、蒸、炸、腌等几大类,从原料上分又可分为肉类、水产类、禽蛋类、山珍类和蔬菜类等。
肉类以猪肉为主,牛肉次之,常食用的还有鸡、鸭、鹅等。傣族近水居,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鱼是他们生活中经常吃的食物。禽蛋是家常菜。蔬菜类有瓜类、豆类、白菜、青菜、萝卜、竹笋等。山珍类有蟒蛇肉、麂子肉、竹鼠肉、山鸡肉、马鹿肉和野猪肉等。
傣族有吃异物的习俗,百夷传载:“其饮食之异者:鳅、鳝、蛇、鼠、蜻蜓、蜉、蛟、蝉、蝗、蚁、硅、土蜂之类以为食。”他们还吃沙土中的沙蛆和生在竹节中的竹虫等许许多多奇异的食物。
饮酒是傣族的一大嗜好。平日进餐,常要喝一些酒。每到节日喜庆之际,一定要开怀畅饮。傣族善于用谷米酿酒,西双版纳所产的一种糯米烧酒,酒味香醇,入口甘甜,远近驰名。
傣族的菜肴多喜好酸辣味,辣椒、姜、葱、蒜、花椒、八角(大料)、香茅草、香菜、薄荷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辅料。傣家人还喜欢吃保健养生的特有植物,如苦凉菜、刺五加嫩枝叶、水厥菜、香菜等绿色植物,因为这些菜有清肺解毒、明目健脑等功能。
德昂族饮食德昂族人好饮茶,饮食以大米为主,玉米、小麦、豆类次之。
茶叶:德昂民族好饮浓茶,并以善于种植茶树闻名,因而被称为“古老的茶农”。茶叶在该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他们对茶叶也有特殊的感情。德昂族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都好饮浓茶,传说从古老的时候就这样了。
说起德昂族饮的浓茶,那真是名不虚传,他们把一大把茶叶投入能容纳的一百亳升水的罐内加水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将茶水倒入人们常称之为“牛眼晴杯”(比水牛眼大不了多少)中即喝。外来人喝这种茶往往要渗入几倍的开水才行。
由于德昂族人常饮浓茶,久而久之就有了茶瘾,茶瘾发作时会使人四肢无力,特别在走长路时使人难于行进,但只要煮一罐茶喝几杯后,精神就抖擞起来了。人们常说,德昂族办事情离不开茶叶,他们常把茶叶作为礼品,它表明“茶到意到”。
如果去探望久别的亲戚朋友,见面礼就是一包茶叶,有客人来了,主人家总是先烧水煨茶招待,男青年求婚请媒人去说亲时,首先带往女方家的也是一包两、三斤重的茶叶。
若有喜庆事邀请亲朋好友光临,送一小包扎有红十字线的茶叶作表示。如果群众之间发生纠纷,某一方因有过失,要求得到对方谅解时,也先送一包茶叶给对方,当有过失的一方主动送了茶叶,另一方再有理也要加以原谅,这是德昂族的礼俗,若不送茶叶而是送钱物,那就被认为是不懂德昂族的“礼”,也不会得到谅解,甚至会将事情办坏。
若相互之间的纠纷自己不能解决而需请头人调解时,也要裹一小条茶叶和一小象草烟交叉成“x”形交给头人,然后再申述各自的理由。由于茶叶在德昂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广泛的用途,因此家家户户都习惯在住宅周围或村寨附的山坡上栽培一些茶树,供自己采摘揉晒干备用。
除干茶外,德昂人也制作一种湿茶(酸茶),史书称为“谷(沽)茶”,他们把菜摘来的新鲜茶叶,放入大竹筒内压紧密封,使之糖化后食用。食用湿茶不必煎煮,从筒内取出即可放入口中咀嚼,茶味微酸苦,略带甜味。这种茶能解暑清热,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人们都喜好嚼酸茶。
东乡族饮食东乡族居住在甘肃中部的干旱山区,耕地主要是山地。粮食作物有小麦、青稞、洋芋、豆子、谷子、苦荞等。所以东乡族的风味食品和日常便饭都离不开这些,下面介绍的是东乡族的几种风味食品。
烧洋芋:东乡族种植的洋芋淀粉含量高、沙质、味甘,煮、烧、炒都可餐用,尤以冬春二季以炕洞烫灰里烧焐的洋芋为最佳。剥掉一层皮,便呈现出烤成油黄的内质,又脆又沙又香。冬季寒冷的清晨,妇女们揽出洋芋,不洗不摘,焐在炕洞滚烫的土灰里,过一个时辰,掏出来即可烤熟。
锅塌:青稞面发酵后,做成块状,贴在锅上蒸或烙熟,这种食品东乡族称它为“锅塌”。
米面窝窝:把米面用滚烫的开水搅拌成团块,装在琼锅里,在炕洞里烧熟,带甜味,有时窝窝里还放上甜枣。
油香:油炸的小饼子,中间需切两个小缝。
酥散:油炸的**花,有人的胳膊粗细,扭成盘旋状,一尺见方,食用时掰开分食。东乡人对所有的面食,无论大小,都得掰开吃,不得一拿上就囫囵吞吐,这是规矩。
馓子:油炸食品,酵面中和上清油、鸡蛋清,尔后象柱面一样,拉成筷子粗细,盘成一尺见方。
罗婆弱:一般混煮一些青稞、小麦、豆子或大豆,多喜用羊头及羊蹄杂碎一齐煮用。羊蹄杂碎,燎掉毛,反复冲洗干净,再放上花椒,青盐,和粮食混煮在一起,讲究要煮熟煮烂,是可口的美味食品。
三香茶:待客饮茶,除了茶叶以外,还在盖碗内放上冰糖、几枚桂圆或是烧枣,俗叫“三香茶”。
东乡族的饮食上喜吃饭菜合一的食品,家家都有小石磨。东乡族每日三餐不离洋芋。洋芋既可当菜,又可当饭。煮、烧、烤、炒均可,特别是冬春二季。东乡族还喜把青稞面,大麦面做成“锅塌”或“琼锅馍”作为主食。
东乡族热情好客,以鸡待客是东乡人的传统礼节。东乡人在宴席上吃鸡十分讲究,通常把鸡的各个部位分成13个等级,按辈份吃相应等级的部位。在13个部位中,鸡尖(鸡尾部)最为尊贵,一般只有席间主客和年长者才有资格享用。
东乡族制作“栈羊”肉,独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锅上蒸“发子”,屠宰栈羊吃发子是东乡族改善生活的一种形式,当地有句谚语说:“先来的发子比后来的肉香”。东乡族还善于把栈羊肉制成清汤羊肉,美味可口,滋补营养,老少皆宜。
东乡族人喜欢喝紫阳茶和细毛尖茶,一般每餐离不开茶,多数用盖碗泡茶,也有用小茶壶的。盖碗亦称“三炮台”,即由茶盖、茶碗和底盘座组成。
侗族的饮食文化自成一体,大致可用“杂”(膳食结构)、“酸”(口味嗜好)、“欢”(筵宴氛围)三个字来概括。在其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神奇的内容。[bookid=2871585,bookname=《灵时代》]
;
然而在节日,或办红白喜事时是绝对不准吃狗肉的。这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礼节。
五谷饭:朝鲜族吃五谷饭由来已久。
新罗国时;把正月十五这天叫做“乌忌之日”,用五谷饭祭扫乌鸦。每逢正月十五,农民用江米、大黄米、小米、高粱米、小豆做成五谷饭吃。还拿一些放到牛槽中,看牛先吃哪一种,便表示哪种粮食这一年能获丰收。这种风俗,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米酒:朝鲜族爱喝的一种饮料。米酒是他们招待客人的佳品,如有客人来访,主人总要端上来一碗自家酿制的米酒。这种酒比黄酒的色稍白一点,而且还略带甜味。这种米酒后劲十足。长辈一起喝酒时,要把头移到旁边去喝,切不可面对着长辈举杯饮酒,否则就是对长辈的不尊重。
辣白菜:朝鲜族最爱吃的传统食品之一。每年冬天,大白菜下来后,他们就开始制作辣白菜了。此时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家家都要做,少则几百斤,多则上千斤,因为要持续吃到第二年的春天。
辣白菜,清香爽口,有解腻解酒、助消化、增食欲之功效,既是平日家中的常菜,又可以上宴席。因此它倍受欢迎,成了朝鲜族日常饮食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达斡尔族的饮食达斡尔族的主食以饭(巴达)、饼(午图莫)、粥(兴恩巴达)为主,每顿饭总配肉类和粗菜。米面较之,以米为主。住在黑龙江北岸时,兽肉曾经是主食之一。迁徙嫩江流域以来,肉类减少,菜类增加了,粮食逐渐变为唯一主食了。主副食种类繁多,营养丰富,别具风味。
叫“花林坡”,带有狍子肉或牛奶的燕麦粥叫“花林坡巴达”。这是达斡尔人尤其老年人爱吃的一种饭。
炒熟的燕麦面粉叫“哈格”;炒熟后碾成的碎粒叫“欣特勒”。哈格和欣特勒常拌白糖、黄油、牛奶吃。由于哈格和欣特勒抗饿性强,干燥,便于携带,受到猎手、放排人、农民的欢迎。
稷子米叫“敖斯莫”,将糜子(芒格勒莫)烀熟炕干后碾制而成。
稷子米饭是达斡尔人最喜欢吃的传统饭,那黄澄澄的大圆粒儿,就象一颗颗金珠子。
做热气蒸腾的稷子米干饭时,通常爱掺芸豆;吃时不泡鲜、酸牛奶,就泡鲤鱼汤;有时也直接做牛奶稷子米粥吃,叫“苏提切”。
据清代汪昂辑著的本草备要上记载:稷,补。甘草,益气和中,宣(上升下行曰宣)利脾胃。
可见稷子营养丰富,大有益于人类健康。
稷子之所以这样好,在于它加工前用锅烀过,使糠皮中的营养元素无保留地浸入米中,减少了维生素在碾米过程中的损失,保存了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
因而吃起来有股香味,碾制过程中也不易碎,提高了出米率。锅烀还破坏了稷中的酶,杀死了害虫,因而稷米的保存时间也较别的米长。糜子不经锅烀直接碾的米叫穄子,达斡尔语称“西吉莫”。西吉莫米色发白,酷似颗颗玉珠。用它做饭时也掺芸豆。吃时泡**肉汤或鲜、熟牛奶、酸奶。
西吉莫还可做黏稠粥——西吉莫拉勒,吃时拌黄油、白糖。
“瓦热勒拉勒”,是用西吉莫拌下犊乳牛头三天的高质乳做成的。吃时通知本莫昆(姓)各户,选一代表,怀揣碗匙前来聚尝;既使散居邻屯的本莫昆户,接到通知也要骑马赶来;因为这是达斡尔人象征莫昆内部求团结,共甘苦的古风之一。而今虽不通知本莫昆了,但也要通知左邻右舍来品尝。拉勒不仅平素吃,每逢腊月初八每家必吃。
西吉莫面粉还可做发糕(浩日吾图莫)、黏豆包(啤斯格吾图莫)和柳叶形煎饼。
用西吉莫面粉做的带有吉祥花纹的糕点——油炸的果子叫“西日格勒”,内拌糖油叫“霍日勒格”,掺和山丁子面、牛油、白糖做的叫“瓦特”。这些糕点均可用于婚宴、喜庆节日和招待贵宾上。大盘子里堆满的各色各样的糕点,吃起来又软又黏,又脆又松,又甜又酸,味道醇厚而鲜香。
荞麦叫“蒿勒”。用荞面做的饸饹叫“达勒巴达”,是达斡尔人主食中的上品。吃时拌牛奶或浇野禽肉汤、鸡肉汤。荞面还可做拇指甲状的面疙瘩拌肉汤吃,叫“何日格依巴达”。
内夹苏子泥馅的荞面饼叫“巴勒提吾图莫”,这种饼也可拿白面做。
荞面做的盅状馍叫“绰莫吾图莫”,此种馍通常放到菜锅里煮,煮熟了单独捞出来吃;菜味调料味均渗进馍里,吃起来别有风味。
牛奶煮荞面面片,拌白糖黄油吃,叫“托古列”。这种面片也可拿白面做。做时用手揪或用刀切成菱形。
荞面切面拌肉汤或牛奶者叫“拉日斯巴达”,荞面削面拌牛奶或肉汤者叫“何日克木勒巴达”;荞面削面拌小米混合的粥叫“沙布日旦巴达”。
用荞面摊的薄饼叫“敖日库莫勒吾图莫”或“烤勺勒吾图莫”;做时拌葱花和荤油,吃起来也别有香味。
用荞麦粒儿做的饭叫“阿拉莫巴达”,达斡尔族老人最喜欢吃带狍子肉的阿拉莫粥;阿拉莫和小米或稷子米合着可做二米饭,吃时泡牛奶或肉汤。
荞麦脐子叫“尼吉”,用尼吉做拉勒吃,也是达斡尔人爱吃的主食。
达斡尔人还喜欢用荞面包蒸饺吃。
大麦粒儿饭叫“木日古勒巴达”,做粥的时候较多。
白面除吃面片、面条、烙饼、饺子、馅饼、包子以外,还吃油炸饼,叫“图瓦吾图莫”。
民国以前,达斡尔人吃面食,尤其吃白面比较单纯,通常只知吃揪面片;民国以后,与汉族接触日渐频繁,学会了吃饺子,半月形馅饼(韭菜盒子)、包子和豆包等等。现在经常吃的主食有白面、荞面、稷子米、小米、苞米楂子、高粱米。
达斡尔族的副食以肉、奶、菜为主。菜总称为“萨斯贡”;以吃烩菜、咸菜、炖菜为主。
达斡尔女子在园田里种植的菜蔬,品种相当多,故有“园田半年粮”之说。
豆荚菜叫“包日绰萨斯贡”。秋后把豆荚剪成细条晒干,以备冬春吃。
豌豆和倭瓜、土豆一块炖着吃,也是达斡尔人常吃的菜。
长白菜叫“努嘎”,做菜以炖、熬、烩为主。秋天腌酸菜时,将长白菜浸入开水里煮片刻,拿出来空水片刻,然后放入缸里腌制冬藏。做白菜泥时,将切剁的白菜帮和叶子,连同蒜、盐、辣椒混在一起,放到碾盘上碾碎成泥;它有别于韭菜泥和辣椒泥,自成一味。秋后还采取窖储和晒干等冬储办法。
向来缺乏熘炒等高级烹调艺术的达斡尔人,唯做柳花芽菜最拿手。
柳花芽菜叫“昆米勒”、“昆必勒”或“库木勒”,是达斡尔人自古至今最喜欢吃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野生副食品。做菜时配以猪肥肠、猪肉、鱼肉、狍子肉、芸豆或土豆。那深绿色的柳花芽菜和紫红色的芸豆粒、白色的肉片相杂,就像红玛瑙、白玉片镶嵌在墨绿色的绒毡里,格外协调雅观。
柳花芽菜的浓郁香味,每每催人食欲大增,族人被其馥香迷得往往直至饱腹也想不起吃主食;再好的主食在柳花芽菜桌上,也会遭到族人冷待的。
据中外医学界考证,常吃这种别致风味的柳花芽菜,对人具有清热解毒败火防癌的作用。
族人,尤其妇女,每年端午节前后,成群结队地赶往江河沿岸潮湿的柳丛地带采集;既或园田丰收了,储存了用不完的蔬菜,也毫不减免柳花芽菜的采量和晒干储量。
达斡尔人除了采柳花芽菜以外,还采些满格日特(形似马莲的野菜)、野葱和野韭菜(挂格斯)等做调料或做菜做馅吃。野韭菜花则被掐来,碾成韭菜花泥(索日斯)吃。
茄子切成片,葫芦旋成条晒干冬藏。
达斡尔人腌制咸菜的本领也很高,各种咸菜五花八门。如把胡萝卜和长白菜切成丝腌到一起;大萝卜整块或切成若干块腌,吃时切成丝条,或切成小丁与野味肉丁炒在一起,就成了类醢菜;黄瓜切成片或整个腌;腌茄子时,把茄子从中间豁开一个口子,里面塞进辣椒、蒜、芹菜、香菜等调味品,使腌的茄子有五香俱全的味道。
达斡尔人还善于用黄豆自制大酱当调料吃;也生黄豆芽做菜吃。
在做肉汤或炖肉时,达斡尔人喜欢加些蘑菇、木耳、黄花等土特产品,以强化馔味,食之可口。
达斡尔人的肉食包括鱼、狍、牛、羊、家猪、野猪、鸡、野鸡、沙鸡、兔子、飞龙等**、动物肉。吃鱼是达斡尔人素有的习惯,以清炖为主,鲤鱼通常先煎后炖,吃其肉喝其汤。
达斡尔人的筵席,以肉为上品,猪肉骨节分上下等次,成块煮,手把着吃为贵。
手把着吃时,蘸着漂葱花的盐水或韭菜花泥、白菜泥吃;尤其每年除夕的晚餐,讲究阖家围着饭桌吃手把肉。
猪的上等肉叫“瓦奇”,即*背;二等肉叫“达勒”,即肩胛;三等肉叫“叟吉”,即胯臀。瓦其和达勒,仅敬供长辈和尊贵客人享用;普通亲友则用叟吉肉招待就够了。其他动物和兽类的珠勒德(心、肝、肺、气管、舌头),也被认为是肉餐之尊,只馈赠贵宾、尊长和神佛享用。
除了吃手把肉外,达斡尔人还善于晒狍、羊、牛、鱼肉干,吃时泡煮、油煎加工。
肉类平素主要用于烩菜、炖饪;狍肉也有在野外串烤着吃的;民国以来做馅吃的很普遍。
达斡尔人原来只吃自制的苏子油(巴立托斯)和麻油(麻罗托斯);现在普遍吃豆油、菜籽油和花生油。
牛奶也是达斡尔人主要副食品之一,除了用于米饭面食,还制做奶皮(吾如莫)、黄油(高等日托斯)、酸奶(其嘎、吉斯恩苏)等各种高级营养品。
达斡尔人还嗜好烟酒。原来喝自制的牛奶酒、燕麦粒和小米酿的米酒、杜柿酿的果酒;现在普遍从市场买现成酒喝。
烟是敬客的贵品。不论是敬客还是自己抽,都用自己栽培、烘干的叶烟。
达斡尔人还以野果汁露、各种茗茶做饮料。敬茶也是达斡尔人待客礼节之一。
女人们一到秋季,就到山野、河套采集杜柿、稠李、榛子、草莓、玫瑰果、山丁等野果山珍,除生吃外,还磨成合成性野果粉,做糕点馅,还可用开水冲融当饮料;这种野果汁露,具有浓烈的酸、甜、香三种味道,饮之清香可口,是达斡尔族独具的,富有特殊风味的,滋补效果很强的高级饮料,专供婚姻喜事和敬待贵宾时沏用。因此,达斡尔族姑娘、媳妇、老妪们很重视野果的采集。
达斡尔人的主副食里,可以做为年节礼物的也不少,这可从民间舞词年节的礼物中看出:给爸爸敬的是白酒,给妈妈敬的是片肉,给儿子送的是核桃,给媳妇送的是馒头;给公公敬的是仙桃,给姑爷送的是餄餎,给姑娘送的是红枣。
傣族饮食傣族地区以产米著称,糯米是主要食品。用糯米加工成的食品有香竹饭、黄米饭、紫米饭、米干、米线、粽子、千层年糕、各种糯米粑粑等,多达数十种。
傣族菜肴琳琅满目,有浓郁的民族风味。这些菜肴色、香、味、形俱佳,具有香、酸、冷、辣等特点。从制作方法上分为烤、蒸、炸、腌等几大类,从原料上分又可分为肉类、水产类、禽蛋类、山珍类和蔬菜类等。
肉类以猪肉为主,牛肉次之,常食用的还有鸡、鸭、鹅等。傣族近水居,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鱼是他们生活中经常吃的食物。禽蛋是家常菜。蔬菜类有瓜类、豆类、白菜、青菜、萝卜、竹笋等。山珍类有蟒蛇肉、麂子肉、竹鼠肉、山鸡肉、马鹿肉和野猪肉等。
傣族有吃异物的习俗,百夷传载:“其饮食之异者:鳅、鳝、蛇、鼠、蜻蜓、蜉、蛟、蝉、蝗、蚁、硅、土蜂之类以为食。”他们还吃沙土中的沙蛆和生在竹节中的竹虫等许许多多奇异的食物。
饮酒是傣族的一大嗜好。平日进餐,常要喝一些酒。每到节日喜庆之际,一定要开怀畅饮。傣族善于用谷米酿酒,西双版纳所产的一种糯米烧酒,酒味香醇,入口甘甜,远近驰名。
傣族的菜肴多喜好酸辣味,辣椒、姜、葱、蒜、花椒、八角(大料)、香茅草、香菜、薄荷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辅料。傣家人还喜欢吃保健养生的特有植物,如苦凉菜、刺五加嫩枝叶、水厥菜、香菜等绿色植物,因为这些菜有清肺解毒、明目健脑等功能。
德昂族饮食德昂族人好饮茶,饮食以大米为主,玉米、小麦、豆类次之。
茶叶:德昂民族好饮浓茶,并以善于种植茶树闻名,因而被称为“古老的茶农”。茶叶在该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他们对茶叶也有特殊的感情。德昂族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都好饮浓茶,传说从古老的时候就这样了。
说起德昂族饮的浓茶,那真是名不虚传,他们把一大把茶叶投入能容纳的一百亳升水的罐内加水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将茶水倒入人们常称之为“牛眼晴杯”(比水牛眼大不了多少)中即喝。外来人喝这种茶往往要渗入几倍的开水才行。
由于德昂族人常饮浓茶,久而久之就有了茶瘾,茶瘾发作时会使人四肢无力,特别在走长路时使人难于行进,但只要煮一罐茶喝几杯后,精神就抖擞起来了。人们常说,德昂族办事情离不开茶叶,他们常把茶叶作为礼品,它表明“茶到意到”。
如果去探望久别的亲戚朋友,见面礼就是一包茶叶,有客人来了,主人家总是先烧水煨茶招待,男青年求婚请媒人去说亲时,首先带往女方家的也是一包两、三斤重的茶叶。
若有喜庆事邀请亲朋好友光临,送一小包扎有红十字线的茶叶作表示。如果群众之间发生纠纷,某一方因有过失,要求得到对方谅解时,也先送一包茶叶给对方,当有过失的一方主动送了茶叶,另一方再有理也要加以原谅,这是德昂族的礼俗,若不送茶叶而是送钱物,那就被认为是不懂德昂族的“礼”,也不会得到谅解,甚至会将事情办坏。
若相互之间的纠纷自己不能解决而需请头人调解时,也要裹一小条茶叶和一小象草烟交叉成“x”形交给头人,然后再申述各自的理由。由于茶叶在德昂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广泛的用途,因此家家户户都习惯在住宅周围或村寨附的山坡上栽培一些茶树,供自己采摘揉晒干备用。
除干茶外,德昂人也制作一种湿茶(酸茶),史书称为“谷(沽)茶”,他们把菜摘来的新鲜茶叶,放入大竹筒内压紧密封,使之糖化后食用。食用湿茶不必煎煮,从筒内取出即可放入口中咀嚼,茶味微酸苦,略带甜味。这种茶能解暑清热,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人们都喜好嚼酸茶。
东乡族饮食东乡族居住在甘肃中部的干旱山区,耕地主要是山地。粮食作物有小麦、青稞、洋芋、豆子、谷子、苦荞等。所以东乡族的风味食品和日常便饭都离不开这些,下面介绍的是东乡族的几种风味食品。
烧洋芋:东乡族种植的洋芋淀粉含量高、沙质、味甘,煮、烧、炒都可餐用,尤以冬春二季以炕洞烫灰里烧焐的洋芋为最佳。剥掉一层皮,便呈现出烤成油黄的内质,又脆又沙又香。冬季寒冷的清晨,妇女们揽出洋芋,不洗不摘,焐在炕洞滚烫的土灰里,过一个时辰,掏出来即可烤熟。
锅塌:青稞面发酵后,做成块状,贴在锅上蒸或烙熟,这种食品东乡族称它为“锅塌”。
米面窝窝:把米面用滚烫的开水搅拌成团块,装在琼锅里,在炕洞里烧熟,带甜味,有时窝窝里还放上甜枣。
油香:油炸的小饼子,中间需切两个小缝。
酥散:油炸的**花,有人的胳膊粗细,扭成盘旋状,一尺见方,食用时掰开分食。东乡人对所有的面食,无论大小,都得掰开吃,不得一拿上就囫囵吞吐,这是规矩。
馓子:油炸食品,酵面中和上清油、鸡蛋清,尔后象柱面一样,拉成筷子粗细,盘成一尺见方。
罗婆弱:一般混煮一些青稞、小麦、豆子或大豆,多喜用羊头及羊蹄杂碎一齐煮用。羊蹄杂碎,燎掉毛,反复冲洗干净,再放上花椒,青盐,和粮食混煮在一起,讲究要煮熟煮烂,是可口的美味食品。
三香茶:待客饮茶,除了茶叶以外,还在盖碗内放上冰糖、几枚桂圆或是烧枣,俗叫“三香茶”。
东乡族的饮食上喜吃饭菜合一的食品,家家都有小石磨。东乡族每日三餐不离洋芋。洋芋既可当菜,又可当饭。煮、烧、烤、炒均可,特别是冬春二季。东乡族还喜把青稞面,大麦面做成“锅塌”或“琼锅馍”作为主食。
东乡族热情好客,以鸡待客是东乡人的传统礼节。东乡人在宴席上吃鸡十分讲究,通常把鸡的各个部位分成13个等级,按辈份吃相应等级的部位。在13个部位中,鸡尖(鸡尾部)最为尊贵,一般只有席间主客和年长者才有资格享用。
东乡族制作“栈羊”肉,独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锅上蒸“发子”,屠宰栈羊吃发子是东乡族改善生活的一种形式,当地有句谚语说:“先来的发子比后来的肉香”。东乡族还善于把栈羊肉制成清汤羊肉,美味可口,滋补营养,老少皆宜。
东乡族人喜欢喝紫阳茶和细毛尖茶,一般每餐离不开茶,多数用盖碗泡茶,也有用小茶壶的。盖碗亦称“三炮台”,即由茶盖、茶碗和底盘座组成。
侗族的饮食文化自成一体,大致可用“杂”(膳食结构)、“酸”(口味嗜好)、“欢”(筵宴氛围)三个字来概括。在其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神奇的内容。[bookid=2871585,bookname=《灵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