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寒蝉】在中华武术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武术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宗教与武术究竟有哪些关系?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关系?如何评价宗教在中华武术史上所起的作用?研究中华武术史,以过些问题是不应回避的。

    宗教与武术的关系宗教与武术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两个子系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之间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而言之,宗教对武术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既有表面的、一般性的影响,又有内在的、实质性的影响;既有思想、理论性的影响,又有实践、功能性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又有消极方面的影响。

    一、从武术内容的分类看宗教与武术的关系中华武术内容丰富,流派众多。很多不同名称的武术套路,因为在形成中彼此之间有亲缘关系,或相互间有某些共同的技法特点,而同属于一定的拳系范畴。

    武术家们依照自己的理解,对分属于不同拳系范畴的武术流派进行分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法。

    大体而言,历来较通行的有三种分类法:1.按武术门类分类法依此类分法,中华武术的代表门类主要有:主要传承于河南嵩山佛教名刹少林寺的少林门,主要传承于湖北均县道教名山武当山的武当门,以伊斯兰教穆斯林查密尔始创拳技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查拳门;此门,还有所谓达摩门、罗汉门、二郎门、大圣门、醉八仙、佛山、万法归宗门等名目。显然,这些名目均带有宗教色彩。

    2.按武术功类分类法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按武术功类将其分为内、外两家。他在所撰王征南墓志铭中云:“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其子黄百家在所著内家拳法中亦云:“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以后,有人遂将武术分别归入内家与外家。曹秉仁宁波府志云:外家“其法主于搏人,而跳踉奋跃”;内家“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

    内家的代表是道教武当派的武功,外家则以佛教少林派武功为代表。万籁声武术汇宗云:“宗派分少林、武当两派:少林宗初祖菩提达摩大师,武当宗洞玄真人张三丰祖师。少林为外功,武当为内功,各有精微造诣。”

    3.按地域分类法有人按地域之不同,将武术分为南、北两派,提出“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同样也是将武当武功、少林武功作其代表。

    上述三种分门别类法是否严格准确姑置认论,其共同特点则都是以少林、武当两派武功为其主要的代表。宗教对武术之影响于此确可略窥一斑了。

    二、从民间传说中各流派武术创始人看宗教与武术的关系在民间传说中,许多主要武术流派的创始人都是宗教信仰者。

    在少林武功。民间传说始于南北朝时期南印度禅师菩提达摩所授十八罗汉手及易筋经中的十二式运动法。

    武当武功。民间传说“内家拳发源于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此说又分为两种:其一是指宋代武当丹士张三峰,称三峰曾“夜梦玄帝授之拳法”,“以单手杀贼百余”,百年后其术流传于陕西,由王征南、陈州同、张松溪等。

    其二是指明代道士张三丰。大岳太和山志载:三丰“研磨太极阴阳之奥蕴,静观龟鹤之动态,探究其长寿之源,顿有所得”,遂创武当武功。

    太极拳。民间传说有二:一是张三丰创太极拳;一是陈王廷创太极拳。陈虽非道士,但据其所作长短句可知,他应是一位深受道教思想影响、熟读道教经典的道教信仰者。

    形意拳。据说初名心意拳或心意六合拳,创始人为山西姬际可。据姬氏自述云:他曾上嵩山少林寺习武近十年,“颇得少林秘法,尤擅大枪诀术八卦掌。据传创始人为河北文安县朱家坞村董海川。

    然据清光绪九年(1883)春所立《董先生墓志铭》载,海川“少任豪侠”,“性好田猎”,“后遇黄冠,授以武术,遂精拳勇”。照此而论,董氏武功并非其所创,而是从“黄冠”道士那里学来的。黄冠者何人也?

    吴图南先生在国术史略中云:海川“尝于山中遇道干毕澄霞者,见其演习掌于青石之上,伶俐活泼,轻巧动人,遂师事焉。山居三载,造旨颇深,创八卦拳,以教后世。”

    武当武功一书的编者也说,海川之艺源自道士毕澄霞、郭济元:毕在九华山,郭在武当山,二人俱传徒董海川。董氏八卦拳艺精盖世,传有八卦八翻掌,即今之武当太极拳云云。可邮,董氏之所以成为一代武师,是接受道士毕澄霞、郭济元所传武功的结果。

    太极梅花螳螂拳。据郝恒禄先生在太极梅花螳螂拳略论中考证,此拳为明代两涧山(田比)卢禅院一老僧与一位叫王郎的武师,在观察螳螂互斗的启发下共同研创的。

    八极拳。据朱宝德先生八极拳祖先,其创始人是癞蓝在。

    癞氏原姓名不详,清康熙年间(1662~1722)陕西乾县人,在参加天地会起义失败后,隐姓埋名,入浙江少林寺削发为僧。此后,他接触了许多来寺隐居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在此基础上,他根据八卦学说的原理,博采众长,创出内外兼修的八极拳,故该拳又称“癞八极”。

    岭南白眉派武功。据传说,该派武功为峨嵋山白眉道人独创,故名。白眉道人留有遗训,该派武功只传出家的僧道中人,不准传给世俗之徒。陈宗良先生在岭南白眉派与张礼泉一文中对此所述甚详。

    燕青拳、迷踪拳、迷踪艺、秘踪拳,民间传说,系唐代少林僧在猿状动物相斗的启发下所创。宋代河北卢俊义曾在少林寺不密闭、研究此拳,使其特点益加突出。后来,卢氏以此拳授燕青,燕青公开授徒,遂使之公诸于世。

    青萍剑术。据传为江西龙虎山潘真道人所创。道人号元圭,擅武功。他博采众家,潜心钻研,参照天地玄机,编创出以轻柔矫捷、洒脱飘逸为特色的青萍剑术。

    五童气功拳。该拳武道兼修,功拳并练,据云为大别山天柱峰吴道人所发明,后传给安徽太湖县的方良寅。

    大悲陀罗尼拳。是佛僧练身、修心、养性的佛门秘拳,创始人为上方山兜率寺少林密宗高僧奇云。传说奇云遍游名山宝刹时,尝遇隐衲授以无名神拳。后拜诵大悲陀罗尼忏时,敬观图像,顿悟与隐衲所授拳式融通;按像寻索拳式,觉姿式庄严,动作圆和,与大悲陀罗尼忏图像契合,知隐衲所授乃失传已久之大悲陀罗尼拳。奇云复融合各家拳术之精华,征引印证,丰富发展,使此佛门秘拳益加精妙。

    查拳。据传始创者为明工西域(指今新疆)地区穆斯林查密尔,是**穆斯林的代表性拳种,俗有所谓“教门拳”、“回回拳”之称。此外,由穆斯林所创并明显带有**特色的还有十趟弹腿、三路腿拳、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式拳、西域鞭(杆子鞭)、五虎群羊棍、龙爪钩等。俗谚云:“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

    对于以上这些传说应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应盲目地一味听信,也不宜盲目地一概否定,它反映了某个历史阶段宗教与武术的特定关系。

    诚然,传说毕竟是传说,以讹传讹,牵强附会,托名仙圣,自炫神奇之处,历来有之,自不可免;尤其是夹杂的那些荒诞不经的迷信成分,显系出于虚构与杜撰,不可置信。如达摩折苇渡江、张三峰夜梦玄帝授拳等,即属此类。

    此外,传说中有些内容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甚至根本相悖,亦不可信。如所谓达摩驻锡少林、面壁九年后坐化事,历史上绝无此事。查中国佛教史可知,菩提达摩与当时少林寺前两任住持跋陀、僧稠,分属于互相敌对的水火不容的禅学派别:达摩派在当时备受冷遇,皆以游化为生,奉头陀行;跋陀、僧稠派受官方保护,有权、有势、有钱,不可能将达摩请上自己的山头,让他驻锡少林,任其“面壁九年”并宣传其禅学主张。达摩不是安然坐化的;恰恰相反,他多次遭到敌对禅僧毒害,最后终于饮毒而死于非命。所谓易筋经作者,实际上是明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而非达摩。所谓虬髯客,本是晚唐传奇中的虚构人物,将他说成是易筋经之传人,实属荒诞不经。

    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在这些传说中确实有许多合理因素。如菩提达摩是南北朝时期禅师,他本是否擅武虽说是谜,但他所处时代已有佛僧习武则是可以肯定的。中国佛教史上所载当时那十多次沙门僧众的武装起义,敦煌石窟中迄今仍存的那一幅幅罗汉练功习武壁画,就是有力的证据。

    又如易筋经的作者虽非达摩,但毕竟是僧道中人;就该经内容而言,说它出于僧道之手也是可信。僧道为了更好地进行宗教修行,需要健全的体魄,故习武强身、易筋健体,为防惰怠而搞健身运动是顺理成章之事,绝非无稽之谈。佛道教徒多在深山老林的寺观修行,有条件接触因反抗封建王朝失自由诗而避居山林寺观的武功高手。

    有机会观察野生**竞食互斗,思索龟鹤等动物长寿之因,探索人体养生之奥。在此基础上,他们编创出一些防身健体的武功套路应是很自然的事情。

    总之,剔除传说中那些不可信的成分,接受其中合理之说,可以认定很多武术流派确由宗教信仰的武师所创。

    三、从历史上许多宗教信仰者擅武看宗教与武术的关系中华武术史的大量资料表明,许多名播遐迩的武术大师都有宗教信仰。

    佛教徒武林中佛门弟子甚伙。如北齐时少林寺曾慧光与稠禅师;唐代少林寺以昙宗为代表的十三棍僧;宋代有编撰第一套少林拳谱的少林寺方丈福居,有“少林第一武尼”美称的智瑞,有曾率僧兵击败金后于黄河岸边的少林寺僧惠盛。

    金代有曾编撰七十四散手和少林擒敌一百招,被誉为少林武功“中兴之祖”的少林寺僧觉远及受其影响并对少林武功做出重大的贡献的白玉峰。

    明代有曾为国立功的抗倭武僧边澄、大造化、月空、洪转、普从、宗擎等,有撰写出珍贵的少林拳法著作拳经和拳经·拳法备要的少林僧人玄机,有托名达摩编撰易筋经的天台山紫凝道人宗衡;清代有岭南一派之宗的著名武僧一贯禅师及其弟子蔡九仪、胡某,有发明少林地术犬法之武尼五枚大师,有擅长罗汉拳与花拳的至善禅师,有创《峨嵋拳谱》的僧湛然,有传梅花枪法给陆桴亭的峨嵋山僧,有授八卦掌予廖四公的静法和尚,有向吴钟传授拳法与枪术的浙江少林寺僧“癞”、“癖”二道人。

    近现代有著少林拳解等多部武林典籍的“金罗汉”妙兴大师,有曾著太祖拳法三卷并以医拳济世的泉州紫帽山妙月和尚及其门师仰华和尚,有粗于高空摔叉、大悲陀罗尼拳、方便铲(九环禅杖)的上方山兜率寺少林密宗高僧奇云大师,有精于少林红拳及少林日月乾坤圈的少林武僧释德根,有精于孙膑拳的山东爱国居士徐自良。

    道教徒道教徒中亦不乏武林名家。中国早期道教徒曾掀起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如张角、张宝、张梁利用太平道发动的黄巾大起义;李流、李雄领导的以五斗米道徒为主的流民起义。

    孙思、卢循领导的反晋斗争;两晋时期到处打着李弘旗号进行的农民起义等等。其中,当有众多名不见经传的武功高手。此外,如那位称为内家拳创始人的张三丰,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武林高手。

    其他还有明末擅长弹腿及各种拳术的邋遢人,有剪灯余话·青城舞剑录所载“通剑术,晓兵,深于智略,号文武才”的青城山道士真本无和文固虚;清代擅长青萍剑术的江西龙虎山潘真道人及其弟子山东沂水县道人孟皎华、再传弟子临邑县道人冯希阳,传武功给董海种的道士毕澄霞、郭济元,创岭南白眉派武功的白眉道长,擅五童气功拳的大别山吴道人。近现代武当山全山道总道号乾乙真的徐本善等。

    穆斯林**穆斯林武功高手辈出,代有传人。元末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中,常遇春、胡大海、冯胜、沐英、蓝玉等一大批加族将领,俱身怀武功兼熟韬略。明末“老回回”马守应领导的**义军,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有清一代,各地各族穆斯林反抗封建王朝剥削压迫、反对分裂、反侵略的爱国斗争此起彼伏,其中自然亦不乏武功高手。

    **穆斯林好武,久为世人所周知。不少**大姓,历史上中武举人、武进士者甚多。据当代学者杨大业先生明清**进士考略可知,仅清代**武进士即38人。乾隆皇帝曾赞**哈氏习武有成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姓。

    其实,民间著名于武林中的穆斯林更多。如河北沧州有据传康熙御封“铁壮士武侠”之称的丁发祥,有“北方八极门拳术之初祖”并以“神枪”名闻天下的吴钟;河南有“心意大侠”买壮图以及共弟子马福图和马振泰、马振英父子。

    河北有传习六合枪法和劈刀的李冠铭,擅使双刀、大他的李凤岗,被梁启超誉为“幽燕大侠”的“大刀王五”王正谊;北京牛街有“精骑射,通教义”的杨祥宇,有“猿臂骑射,以骁勇著称”的任五槐,有“习诸家拳棒及各种兵器”的米祥所,有精拳扑之技的李三友,有“虎头猿臂,精于骑射”后累官至江西守备的张五,有“亦善骑射”后授千总,升大同守备的吴应彪。

    山东冠县有张乾、张坤、张其维、张锡颜、张锡泰、张英振、常振芳等查拳名家,济南有杨洪修及其名弟子“神力千斤王”王子平;沈阳查拳名师刘宝瑞及其诸师王镖师、沙长老、沈福臣、赵熙种等亦都是穆斯林;此外还有八极拳名家吴荣、吴荥、吴忠毓、吴惠清、吴秀峰;擅使铁(钅党)、铁鞭、虎头双钩的天津海朝英阿訇。

    擅长气功点穴和剑术的北京王崇明阿訇;弘扬近世劈挂及八极等拳法的沧州马凤图、马英图;一度被誉为“中国全能大力士”的河南丁全福;西安有心意拳名家穆子杰及马云青、穆长贵等;内蒙有八卦大师吴英、吴耀及其孙吴桐;跤师则有定居内蒙的白老八(儒珍),北京的沈三(友三);1933年全国武术比赛散打冠军周子和也是穆斯林。当代**穆斯林武术好手尤多,不胜枚举。

    其他宗教徒我国历史上曾有过许多民间宗教组织,如白莲教、罗教、黄天教、弘阳教、闻天教、圆顿教、八卦教、无为教、大乘教、混元教、龙天教、龙华教、收元教、清水教、长生教、天理教、白阳教、青莲教,义和团等等,教以百计。这些民间秘密宗教同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一样,都打着宗教的旗号发动过政治斗争和武装起义。

    总之,古往今来不少武功高手都有其一定的宗教信仰,他们对中华武术的丰富与发展都程度不同地做出过贡献,他们是中华武术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这种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应该予以注意、研究和实事求是地评价。

    四、从少林武术发展的文学记载上看宗教与武术的关系从唐宋以来,即已有少林寺僧人习武的文字记载。由这些文字记载中,不难看出宗教协助武术普及与发展的大致走向。

    北宋《景德传灯录》等,均有少林寺僧稠、慧光及唐代志操、惠(王)、昙宗等僧习武的记述。据这些记述,跋陀居少林后,一日在市井见一年仅12岁少儿“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钅左有)一连五百,佛陀奇之,遂劝度为僧”,是子即沙门慧光。僧稠尤擅武功,据上述诸书记载,其功得自神力,故能于殿堂之上“横踏壁行”,“其拳捷骁武劲”。

    僧稠继跋先后两次出任少林寺住持,故他领导下的少林诸僧习武是很自然的。至隋末,少林寺僧习武已有一定知名度,故有秦王李世民“告柏后坞少林寺上庙寺主以下徒众”之举,要寺僧们“深悟机变,早识妙因”,助他打败政敌王世充,“擒彼凶孽,廓兹净土”。少林寺僧志操等果然不负秦王所望,“执充侄仁则以归”,赢得李世民的喜爱,从而奠定了少林武僧的社会地位。

    唐太宗的支持给僧人习武不仅开了方便之门,而且在社会上也造成了一些影响。唐宋文学作品中,反映僧人擅武的现象多了起来。如唐人裴(钅刑)在所撰传奇中,即写了聂隐娘从女尼学剑的故事;陈鸿在《唐宋传奇集·东城老父传》中,写“(走乔)捷过人,能抟柱乘梁”的贾昌于安史之乱后出家为僧的故事;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写了精于武功的老和尚为侠盗的故事,写了贞元末年阆州僧灵鉴擅弹射且百发百中的故事;后世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及行者武松的故事在宋人话本中已具雏形……。

    另一方面,一些佛僧在所作禅诗中,亦出现了以武悟道的作品。如五代时禅僧灵云志勤三十诗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白云守端禅师(1025~1072)一拳诗云:“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踢踢翻鹦鹉洲。有意气时添意气,不**处也**。”

    佛鉴慧(勒心)禅师(1059~1117)《无题》诗云:“将军下令斩荆蛮,神剑一挥千里血。”天童正觉禅师(1091~1157)《凛凛》诗云:“提来剑气于牛斗,洗荡氛埃见太平。”

    诚然,这些禅诗并非号召僧人习武,而是在参禅悟道。然而这些禅诗无一不是在向人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参禅悟道无须循规蹈矩,毁伟骂祖、拳打脚踢、拆殿掀床均无不可,无贵无贱,不分圣凡,百无禁忌;只要能澄清心中氛埃,任何人均可通过自己的参禅途径去领司本性。佛法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就如春天处处都有百花的芳香一样。“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显然,这种修禅理论对僧人习武是一种思想上的解脱。[bookid=2871585,bookname=《灵时代》]

    ;

章节目录


大鸿儒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牧养众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牧养众生并收藏大鸿儒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