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寒蝉】“道”是中国乃至东方古代哲学的重要哲学范畴,表示“终极真理”。道不是概念,名才是概念。道生万物,道于万事万物中,以百态存于自然。此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诸子百家等所重视,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道有非恒道,恒道,可道,不可道,可感知,不可感知,可想象,不可想象,有属性,无属等等·.....之分。道,这个字包含无数法则,现已知的是道,现未知的也是道,而不是一个组织,一个家族,所谓悟道就是不停的升华,寻找生命的本源,成就永恒。《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意思是:阴阳的交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点。或者说:阴阳是世间万物的父母。
道教编辑。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道教历史。
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发端起源。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继承发扬。
战国中期的齐国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墨家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与内容,被道教涵盖;《易经》是道士的基本经典,易学理论渗透到神学哲学、符箓丹道和斋醮科仪各方面;先秦道士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黄老道教的《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东汉丹鼎道派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道教的养生炼丹术。
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陕西咸阳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于句曲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称为茅山道教祖师。三茅真君得道于茅山,开茅山道派。早于五斗米道的创立近300年。汉末军阀张鲁伪称其祖张陵于东汉顺帝年间,在蜀地鹤鸣山自称老君“授以正法,命为天师”,炮制其祖孙三张立教说以惑众。实际上是由被张鲁杀害的张修建立五斗米道(天师道),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基本经典,修行符箓咒祝、三官手书。后篡教成功的张鲁在汉中建立了地方割据的短暂政权。灵帝时期,黄老道教徒张角在中原地区创立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在疾疫流行时用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发展了几十万信徒并建立三十六方来管理。张角在184年领导发动了黄巾起义,遭受统治者的镇压而失败,太平道销声匿迹。
发展成熟。
魏晋时期,道教分化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和下层民间符水道教。茅山道人葛洪将道教神仙方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体系,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老庄玄学盛行,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
364年,上清祖师杨羲得南岳夫人魏华存授予《上清大洞真经》等天书玉册,传承上清派;同时期,葛巢甫传承灵宝派,以传授洞玄灵宝部经而得名。民间仍然传播着通俗的道教,巴蜀地区五斗米道继续发展,李特、李雄领导的流民起义得到天师道首领范长生的支持;江南地区流行帛家道、李家道和杜子恭的天师道。
北魏太武帝时期,封建史上第一位被皇帝承认的的天师——寇谦之,称奉太上老君之命,以去除“三张伪法”(张陵、张衡、张鲁)和礼教为原则对北朝道教进行改造,道教成为北魏国教,所以北朝历代皇帝都得临坛受道家法箓,老氏之教大行于天下;南朝宋文帝时期,上清派传人陆修静吸收儒家、佛教仪式对南天师道进行改造。寇谦之和陆静修的改革,使道教教规教戒、斋醮仪范基本定型,各种规章制度全面系统。南朝梁时期,茅山大宗师陶弘景继续充实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修炼理论,构建了道教神仙谱系,广大了茅山上清派,使之成为今后的道门正统。
佛教初来中土时有意和道家(道教)保持一致,而最早依傍道术而流行。佛教主要吸收道家义理与道教方术,而后在北魏僧人昙鸾亦曾从道教真人陶弘景学习“长生术”,唐代佛教禅宗思想的确立,也受到当时皇室推崇道教——老庄思想盛行的社会背景的影响。南北朝时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在北朝表现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在南朝只是《夷夏论》、《三破论》等义理争辩。同时佛道之间也相互交流,借鉴对方的教义理论。
繁荣兴盛。
隋朝实行佛道并重政策,隋文帝使用道教名词“开皇”作为开国年号,苏元朗开启了内丹学说,隋朝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时期。
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唐高祖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唐太宗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搜集晋魏时期隐流、秘传的道书,普传大道。唐高宗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积极推动道教内部改革,让道教回想黄老的辉煌时代,剔除天师道巫术迷信色彩。发展道家义理,使道教在偏离道家之后,再次对道家的回归。如果说寇谦之对道教改革未完成与彻底,那么唐玄宗时期基本已经完成,道教发展到全盛,社会上的崇道之风发展到极致。盛唐高道辈出,孙思邈的《千金方》推动了医药学的发展,李淳风的《乙巳占》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成玄英、李荣和王玄览的重玄学说发展了道教理论建设,茅山派宗师司马承祯、吴筠、杜光庭的《坐忘论》、《天隐子》、《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宗玄先生文集》、《道德真经广圣义》等提出的修炼方法成为内丹学先驱,道教学者对教义、修炼、斋醮及科学技术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时的道派在理论教义和法术科仪上相互融合,以终南山少阳派(全真道前身)、茅山宗为道教主流。
中晚唐和五代时期,由于战乱兵祸道教相对低迷,中晚唐的统治者延续尊本崇道政策,五代十国也有帝王信奉道教。其中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尊道最为突出,同时也采取了废除佛教的政策。此时一些道教学者为维护道教信仰而不懈努力,上清派杜光庭对老学研究、神仙学说作了总结,修订完善了斋醮科仪;全真祖师钟离权和吕洞宾的《钟吕传道集》促进了内丹学说的兴起;著名高道还有彭晓、谭峭、罗隐和韩国人金可记等。北宋统治者继承了唐朝崇奉道教的政策,宋太祖和宋太宗为此奠定了基础。宋真宗和宋徽宗掀起了两次崇道热潮,编修道藏,大建宫观,册封神仙。北宋时期符箓道法兴盛,以高道众多的茅山宗实力最强盛。内丹学经过全真教的陈抟、张伯端等真人的发扬而流行,陈抟在易学、黄老、内丹三方面都颇有建树,全真道南宗祖师张伯端的《悟真篇》是修炼术上一部承先启后的重要经典。
分化合流。
12世纪中原地区,不愿与金朝统治者合作的汉族士人在山东、河北建立了新道教:辅极帝君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继承了钟吕二人的金丹法脉,并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气、全神”和“苦己利人”为特点,并逐渐包容合并了萧抱珍创立的太一道和刘德仁创立的真大道,开启了道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南宋统治者对待道教的态度与北宋基本一致,宋理宗积极推广劝善书《太上感应篇》。张继先的“正一雷法”,得到北宋亡国之君宋徽宗的宠幸。另外,此时还衍生出了王文卿的神霄派、雷时中的天心派、黄舜申的清微派、宁全真的东华派和何真公的净明道等新道派。白玉蟾发展了内丹修炼,创立了先命后性、性命双修的金丹南宗。
元朝前期,全真龙门派祖师丘处机真人以74岁的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000里,在中亚机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杀”的历史性创举与汉蒙佳话,获得成吉思汗崇奉而呼之为“神仙”,拜之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为全真道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尹志平、李志长相继掌教,全真道进入鼎盛期,道门兴旺,宫观遍地。元朝统一全国后,全真道南下传教,并与金丹南宗交流丹道。两派有着共同的内丹理论渊源,陈致虚提出的“五祖七真”传承系统得到共识,元惠宗时全真道和金丹南宗正式合并为一。真大道也融入全真道。1277年,蒙古人册封张陵及其历代子孙为“天师”,命张宗演“领江南道教事”。茅山宗、太一道、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等符箓道派继续发展,宣扬“儒道合一”“忠孝净明”的净明道也在江西流行。1304年鞑子元成宗扶植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标志着正一道的正式建立。.
走向世俗。
明朝诸帝都对道教采取了尊崇的态度:明太祖推崇城隍和土地,在全国各地建设了成千上万座城隍庙和土地庙;明成祖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对全真道士张三丰及其门派极为尊崇;明代宗、明宪宗、明孝宗都任命道士为礼部尚书;明世宗以奉道为首务,宠信道士,热衷方术,爱好青词,使道教的兴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382年,明太祖设立道录司总理全国道教,并正式罢黜元朝授予龙虎山张氏子孙为“天师”的称号,分全真、正一两种分别管理,标志着道教由官方正式划为全真道、正一道两层次的道教。全真派隐仙张三丰强调“三教归一”,提出了筑基修性、还丹修命的内丹学。张宇初效仿全真宣扬“三教合一”,申明道统源流、整顿不良道风,竭力将内丹与符箓统为一体,但收效甚微。正一道“嗣汉真人”在民间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到了第46代正一真人张元吉,据《明史》记载:“素凶顽,至僭用乘舆器服,擅易制书。夺良家子女,逼取人财物。家置狱,前后杀四十余人,有一家三人者。事闻,宪宗怒,械元吉至京,会百官廷讯,论处死刑。
明朝道教最大的特点是世俗化和民间化。陆西星、伍守阳发展了内丹学说,使丹道修炼走向民间。罗梦鸿融通佛道创立罗教(无为教),提出“无生老母,真空家乡”,受其影响的各种民间宗教雨后春笋般出现。民间宗教最初基本上由道教演化而来,道教思想教义、神仙谱系、丹道法术为其吸收。道教对王阳明的心学和明末四大高僧都有很大影响,儒者林兆恩借鉴道教创立了三一教(夏教)。在文艺领域,出现了大量以神仙鬼怪为主题的神魔小说和戏曲剧目。明朝道教的神仙信仰、伦理道德、科仪方术深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供奉老君、玉帝、真武、三官、文昌、关帝、娘娘、城隍、土地等神仙的宫观祠庙星罗棋布于城镇街巷、乡村田野。
迈向近代。
清朝统一全国后接受了佛教,对道教采取了严格的防范和抑制的政策。清初的顺治、康熙、雍正从笼络汉人的角度出发,抑制程度较为宽松,雍正是唯一优待道教的皇帝。乾隆宣布藏传佛教为国教.,将正一教主的品秩由二品降为五品,以后的清朝皇帝对正一派限制不断加强。**战争后,国家落后衰弱,西方思潮入侵,正一道更是江河日下。清朝正一道地位很低,其中娄近垣是唯一能以著述流传后世者。
全真龙门派方丈大律师王常月祖师,提出了“戒行精严”的修道思想,开创“龙门中兴”,促进全真道复苏。全真道在阐发内丹学方面最是成绩斐然,有闵一得、刘一明、李西月、柳华阳等学者。清朝中后期,吕祖、妈祖、关帝、文昌、财神等各类民间信仰盛行,各种民间宗教也延续了明末的热潮,义和团、黄天教、红阳教、混元教等教派层出不穷。
玄门经典。
道教认为,道经是三清天尊——三洞教主为拯救宇宙众生,使用自然妙气书写的先哲圣典。道经藏于“七宝玄台”,神仙通过乩仙降笔等方式将经书传授给高道名士,再由他们传播布道于世间民众。道教经典卷帙浩繁,包罗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法术、斋醮科仪、传道弘道与风水推算等各方面内容。
基本经典。
四大基本经典老子《道德经》《黄帝阴符经》《周易参同契》《周易》道教四子真经《南华真经》《通玄真经》《冲虚真经》《洞灵真经》重要经典。
早期经典。
《太平经》《老子想尔注》《上清大洞真经》《正一经》《灵宝经》修炼经典。
《黄庭经》《心印经》《坐忘论》《悟真篇》《化书》度人经典。
《度人经》《玉皇经》《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北斗经》《玉枢经》法术经典。
《黄帝内经》《奇门遁甲》《皇极经世书》《麻衣神相》《果老星宗》宗师著作。
《文始真经》《抱朴子》《重阳立教十五论》《邱祖全书》《龙门心法》劝善经书。
《太上感应篇》《关帝觉世真经》《吕祖说三世因果经》《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相关经典。
《黄帝四经》《六韬》《鬼谷子》《墨子》《河图洛书》《淮南子》《孝经》《般若心经》《吕氏春秋》《韩非子》早晚功课。
《清静经》《护命妙经》《度厄真经》《心印经》《八大神咒》《诸真宝诰》《灵官咒》《邱祖忏文》《土地咒》《祝寿文》《三皈依》晚坛。
功课。
《救苦妙经》《得道真经》《拔罪妙经》《诸真宝诰》《报恩宝诰》《十二愿》《结经偈》神仙传记。
《山海经》、《游仙诗》、《楚辞》、《穆天子传》、《五岳真形图》、《列仙传》、《海内十洲记》、《玄中记》、《神仙传》、《墉城集仙录》、《洞仙传》、《续仙传》、《三洞群仙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神仙感遇传》、《博物志》、《三洞珠囊》、《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太平广记》、《玄品录》历代道藏。
陆静修的《三洞经书目录》为道教经典的编纂创立了三洞、四辅、十二部的体例和原则,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四辅指太平、太玄、太清、正一,十二类为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奏表。道藏是古代的大百科全书,载有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学、历史、艺术、医学、化学、天文、地理、数学、技术各方面的丰富的内容。1996至2004年,国内百位专家学者以明代正、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集中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编纂成了49册的《中华道藏》。
神仙谱系。
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神系纷繁复杂,神祇数量极多。“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教主要有四大神系:正统道教神系,民间信仰神系,上古神话神系,神魔小说神系(基本无用)。在道教中,“神”指先天自然化生之圣,“仙”指后天修炼得道之人。人们通常将神、仙二词合用或混用。正统道教之神称为“尊神”,民间信仰之神称为“俗神”,神魔小说中虚构的神仙一般不列在道教供奉范畴之内。
三清。
三清是道教的最高神与教主: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三清三位一体,是“道”的化身。《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元始天尊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的“无极”状态,灵宝天尊象征“混沌始判,阴阳初分”的“太极”状态,道德天尊象征“冲气为和,万物化生”的“冲和”状态。元始天尊造化天地,为龙汉祖劫玉清教主;灵宝天尊度化万物,为赤明中劫上清教主;道德天尊教化世人,为开皇末劫太清教主。道德天尊亦称为“太上老君”,圣人老子是他的第十八个化身。
玉帝。
玉皇赦罪天尊是众神之帝,全称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金阙云宫九穹历御万道无为通明大殿昊天金阙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玉帝统御所有仙佛神圣、人龙兽异、妖魔鬼怪,总管三界、四生、六道、十方的一切生老病死、兴衰成败、吉凶祸福。玉帝也是儒教的最高神——昊天上帝,还是中国民间信仰的最高神——天,民间尊称为上天、苍天、昊天、皇天、天帝、天公、老天爷等。
四御。
四御是辅佐玉帝、代天行化的四位天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南极长生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后土娘娘)。统御万天的昊天玉皇上帝、统御万地的后土皇地祇、统御万类的东极太乙天尊青玄上帝、统御万雷的西极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灵的南极长生大帝、统御万星的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合称为六御(六合),代表宇宙广袤无限的空间。此外还有东王公、五方五老、三十二天帝等天帝。
诸星曜神。
斗姆元君:北斗众星之母,接引众生,超离诸苦四方之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南斗六星君:司命星君,司禄星君,延寿星君,益算星君,度厄星君,上生星君北斗七星君:贪狼星君,巨门星君,禄存星君,文曲星君,廉贞星君,武曲星君,破军星君九曜星君,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琼台女神。
王母娘娘:女仙领袖,理宇宙之阴气,养育天地碧霞元君:泰山女神,掌管人间善恶,普济群生妈祖娘娘:中华海神,保护航运,尊称天妃天后九天玄女,百花仙子,送子娘娘,慈航真人,三霄娘娘,骊山老母,紫虚元君,眼光娘娘文化之神。
文昌帝君:掌管功名利禄,护佑文风昌盛;大魁星君:司职考试功名,庇护独占鳌头;天枢上相:姜子牙,张良,诸葛亮,魏征,文天祥,刘基;中华十圣:酒圣杜康,文圣孔子,史圣司马迁,医圣张仲景,武圣关羽,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茶圣陆羽;儒家四圣:至圣孔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子,亚圣孟子;诸子圣人:孙子,墨子,鲁班,邹衍,荀子,韩非子,董仲舒,颜廷利,韩愈,包拯,朱熹,王阳明。
忠武战神。
真武大帝:道教战神之首,涤荡宇内妖魔,明朝保护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雷祖,统领雷部诸将,掌物掌人,司生司杀;关圣帝君:神武善战,协天护国,扶正保民,驱邪除恶;护法四帅:赵玄坛,关帝君,马灵官,温元帅;王灵官:道教第一护法神;二郎神,托塔天王,三坛海会大神;雷公,电母,风伯,雨师,水神,火神;中华名将:伍子胥,项羽,韩信,卫青,霍去病,张飞,冉闵,秦琼,尉迟恭,岳飞,徐达,戚继光。
财富之神。
正财神赵公明: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宜利和合,无不如意;文财神比干:无偏无私,办事公道,买卖公平,童叟无欺;武财神关羽:善于理财,信义俱全,庇佑创业,护航经营;五路财神:玄坛真君和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准财神:财帛星君,五显神,刘海蟾,沈万三,儒商始祖子贡,道商始祖范蠡。
吉祥之神。
三官大帝:天官赐三元三官大帝感应天尊三元三官大帝感应天尊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八仙:吕洞宾,何仙姑,张果老,韩湘子,钟离权,曹国舅,蓝采和,铁拐李;福禄寿三星,和合二仙,石敢当,喜神,月老,彭祖,麻姑。
医药之神。
医神华佗,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保生大帝吴夲;十大神医: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葛洪,孙思邈,钱乙,朱丹溪,李时珍,叶天士。
行业祖师。
各行各业的祖师爷多是道教神仙人物,如金属业李老君、金融界赵公明、戏曲界李隆基、纺织业黄道婆、豆腐坊刘安等。[21]守护之神。
祖宗神灵:祖先荫庇子孙后代,敬天法祖慎终追远;十二生肖,六十太岁;灶王,门神,床神,厕神,井神。
地方俗神。
五岳大帝,四海龙王,城隍神,土地公,山神,水神,河伯。
地方特有俗神:东北五大仙,,兰州金花仙姑,皖南汪公大帝,镇江三茅真君,苏州张吴王,温州杨府爷,福州临水夫人,漳州开漳圣王,潮汕三山国王,**姓爷,河南冉闵天王,海南冼夫人,香港黄大仙、南安广泽尊王、惠泽尊王等。
上古诸神。
盘古大帝:开天辟地之祖,创造万事万物,元始天尊的化身;女娲娘娘:大地之母,炼石补天,捏土造人,上古第一女神;三皇五帝:轩辕黄帝,伏羲,炎帝,少昊,颛顼;创世之神:天吴,毕方,据比,竖亥,烛阴;四方天帝:昊天玉皇大帝,紫微太皇大帝,勾陈天皇大帝,真武荡魔大帝四大帝王:唐尧,虞舜,大禹,商汤。
高道真人。
道祖门下四大真人:南华真人,冲虚真人,通玄真人,洞灵真人;文始真人关尹子,王禅老祖鬼谷子,北极真人安期生,纯阳真人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陈抟老祖扶摇子,紫阳真人张伯端,辅极帝君王重阳,长春真人丘处机,显化真人张三丰。
幽冥鬼神。
太乙天尊:东方长乐世界大慈仁者,寻声救苦,超度幽冥鬼魂;酆都大帝:幽冥界最高神,主宰酆都地狱,考校群鬼阴魂;东岳大帝:统治泰山地狱,注死录生,掌握人间生死大权;十殿阎王: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钟馗天师:打鬼驱邪,斩妖除魔,赐福镇宅。
崇道皇帝。
秦始皇嬴政。
毕生致力于派遣方士东海寻仙,五次大规模东巡求取长生仙药。
汉武帝刘彻。
封禅五岳,大量重用神仙方士,效法秦始皇大搞祀神求仙活动。
唐太宗李世民。
实行道家无为治国政策,晚年热衷长生方术,喜好服食丹药。
唐高宗李治。
尊大圣祖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尊奉《道德经》为上经。
唐玄宗李隆基。
掀起老君崇拜热潮,规定玄学道举制度,编纂《开元道藏》。
宋真宗赵恒。
尊奉赵公明为圣祖,热衷天书祥瑞,册封东岳大帝、碧霞元君。
宋徽宗赵佶。
自号“道君皇帝”,加封玉皇大帝,首开册封关公、妈祖之先河。
宋理宗赵昀。
崇奉三山符箓,积极推广劝善书《太上感应篇》。
明成祖朱棣。
自诩为玄天真武大帝化身,推崇张三丰,建设宫观大兴武当山。
明世宗朱厚熜。
以奉道为首务,宠信道徒方士,热爱斋醮乩仙,迷恋丹药方术。
主要派别。
根据法术原理,道教可以分为上层丹鼎派和下等符箓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这也是各种道派经过上千年的分化合流的结果。全真道亦称为全真教、全真派,是由王重阳于北宋末年建立的钟吕丹鼎道派。全真道建立了传戒和丛林制度,要求道士出家住观修行,不鼓励娶妻,不茹荤饮酒;其教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其修炼要旨是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修心炼性,养气炼丹,以含耻忍辱为内修真功,以传道济世度人为外修真行,功行两全,证圣成真,谓之“全真”。经邱处机的推动而壮大了全真道,现为世界道教主流宗派,有龙门派、华山派、清静派、三丰派、老华山派(陈氏堪舆派)、金丹南宗等支派。正一道正式形成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鞑子册封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以扶乩巫蛊等迷信活动为主要谋生手段。正一道士中相当一部分有家室,不住宫观,吃荤饮酒,不守戒规。此外还有许多民间道教派别,如福建三一教、香港先天道、台湾**、韩国天道教、越南高台教、东南亚德教等。
玄门弟子。
道教弟子大致可以分为信士、居士、道士、法师四类,民间道教人士还有方士、术士、隐士等。信士是指没有经历正式的宗教认定仪式的信仰者;居士是指皈依道、经、师三宝并受持全真五戒而获得皈依证的正式弟子;道士是指经受全真冠巾和获得道士证的神职人员;法师是指修习科仪奥秘并在斋醮法事中担当领导角色的全真高戒位和拨过职的道士。
斋醮科仪。
在宫观中,人们常常看到道士们身着道袍、手持法器、演奏仙乐、吟唱道曲,在坛场翩翩起舞,这就是斋醮科仪,亦称为道场、法事、科教。“斋”指斋戒洁净,“醮”指祭祀祈祷,斋醮即供斋醮神,以求福免灾,其法为清心洁身、筑坛设供,书表章以祷神灵。斋醮是包罗方技术数、礼仪舞蹈、道具法器、书法绘画、道教服饰和道教音乐的综合艺术,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斋醮科仪分为阳事和阴事,即清礁和幽醮。清醮有祈福谢恩、却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太平醮之类的法事。幽醮有摄召亡魂、沐浴度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济幽度亡之类的法事。另外,宫观道众每逢朔望之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这些常行的仪规统属斋醮科仪。[在道教官观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法事。
叩拜礼仪。
道教礼仪源自《周礼》,涉及宗教活动、日常生活各方面,包含叩拜、供养、诵经、戒律、服饰等内容。信众对常人行拱手礼或作揖礼,而对神仙、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道教叩拜方式分为一礼三叩、三礼三叩、三礼九叩三种,其基础是拱手礼和作揖礼。拱手礼亦称为抱拳礼,分为两种:一种是儒家礼仪,两手相抱,举于胸前,立而不俯;另一种是左手抱右手,负阴抱阳、蕴含五行,内掐子午诀,外呈太极图。作揖礼动作为:一面躬身,一面抱拳,自下而上,向人行礼。宗教节日。
各洞神仙圣诞、得道之日,皆为道教节日。道教节日既传承上古华夏民俗,又与中国传统节日密切联系。主要节日有:三清节:冬至日元始天尊圣诞,夏至日灵宝天尊圣诞,二月十五道德天尊圣诞。三元节: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节),七月十五中元节(鬼节),十月十五下元节。五腊节:正月初一天腊之辰(春节),五月初五地腊之辰(端午节),七月初七道德腊之辰(七夕节),十月初一民岁腊之辰,十二月初八王侯腊之辰。诸神圣诞:正月初九玉皇大帝圣诞,二月初三文昌帝君圣诞,二月初六日全真道始祖东华帝君圣诞,二月十九慈航真人(观音)圣诞,三月廿八东岳大帝圣诞,三月初三王母娘娘圣诞、真武大帝圣诞、轩辕黄帝圣诞,三月十五玄坛财神圣诞,三月廿三妈祖娘娘圣诞,四月十四纯阳祖师圣诞,四月十八碧霞元君圣诞,六月廿四关圣帝君圣诞,九月初九斗姆元君圣诞、重阳祖师圣诞(重阳节),十一月十一太乙天尊圣诞。其他节日:正月初五接财神,祭祀祖先清明节,六月十九观音成道,八月十五嫦娥奔月(中秋节),腊月二十三祭灶节(小年)。[32]道教服饰。
冠服:道士平时穿戴的冠裳和免簪帔以及在斋醮仪式中穿着衣帔的总称。早期道教对于冠服之规定甚为简单,从南朝刘宋陆修静起,道士的冠服制度趋向严格,冠服区别愈加明显。据南北朝《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卷五,对各类道士的冠服作了明确规定。书称:“服以象德仪形,道士女冠,威仪之先参佩经法,各须具备如本法,不得叨谬。违夺算三千六百。”唐道士张万福《三洞法服科戒文》中的道士冠服分类已趋简化,按法派分为六类。
道教称谓。
方丈: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称谓,亦可称“住持”。方丈是受过三坛大戒,接过律师传“法”,戒行精严,德高望重,受全体道众拥戴而选的道士。
监院:亦称“当家”、“住持”。由常住道众公选,为道教丛林中总管内外一切事务者。当监院大任者,必须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义谦恭,宽宏大量,弱己卫众,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备。
知客:负责接待参访及迎送宾客,《三乘集要》记载:“知客应答高明言语,接待十方宾朋,须以深知事务,通达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于斋醮科仪,善于踏罡步斗,沟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灾,拔度幽魂,主持斋醮法会的道士,是经师的首领。
道人:最初与方士同义,最早出现于《汉书·京房传》。道教创立后,道人一词曾专指道士。南北朝时代,则以道人专指沙门,而区别于道士。唐朝以后,又以道人泛指有道术之人,或指道士。
道长:是当今教外人士对出家道士的尊称,而不是职称。
法师:精通经戒、主持斋仪,度人入道,堪为众范的道士,叫法师。精通道法,能养生教化,为人师表者叫法师。炼师:起初多指修习上清法者,后泛称修炼丹法达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师、宗师:各道派的创始人曰祖师;各派传道的首领称之为宗师。
真人:通常尊称那些体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黄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黄色,故世人根据道士衣冠颜色,称道士为黄冠。
羽客:亦称“羽士”、“羽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后世道士多取以自号。
先生:道士的尊称或谥号、赐号。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众。
道教不仅明文规定了各种修持戒律,也在祀神、修真、拜师、斋醮、参访、饮食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宗教禁忌。
四不吃:道教徒不吃四种肉食——牛肉、乌鱼、鸿雁、狗肉,因为牛、乌鱼、鸿雁、狗分别代表忠、孝、节、义。
道不言寿:道教重生恶死,忌讳询问年龄,所以问老道长高寿是不礼貌的行为。
戊不朝真:道教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午、戊寅、戊申、戊辰),不烧香、不诵经、不朝拜,不建斋设醮。
仙山道观。
道教的神仙境界主要分为六种,三十六天、神山仙岛、洞天福地是神仙的居所,名山大川、幽冥地府、人间宫观是仙境的延伸。
三十六天:从上到下依次为无极大罗天、三清天、四梵天、无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和欲界六天。
神山仙岛:主要有昆仑山、蓬莱三神山、大小方诸山和十洲三岛。
洞天福地:洞天,指山中有洞室通达天界,贯通诸山;福地,指得福之地,居住于此能够受福度世、修成地仙。洞天福地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幽冥地府:幽冥地府是鬼的世界,需要神仙监管,所以地狱是特殊的仙境。幽冥地府主要包括酆都地狱、泰山地狱和十王殿。
发源地。
甘肃崆峒山,周至楼观台,江苏茅山道家名山。
名山大川吸取天地灵气,是修炼的绝佳场所。
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符箓三山:江苏茅山,江西龙虎山,江西阁皂山。
四大名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
东北名山:黑龙江松峰山,辽宁千山,辽宁铁刹山。
华北名山:北京圣莲山,北京妙峰山,北京丫髻山,山西绵山,山西北武当山,河北张果老山,河北古武当山。
西北名山:陕西终南山,陕西白云山,甘肃崆峒山,新疆天山,青海昆仑山。
华东名山:苏州穹窿山,杭州玉皇山,山东崂山,山东昆嵛山,江西庐山,上饶三清山,安徽黄山,安徽天柱山,淮南八公山,台州天台山,绍兴会稽山,温州雁荡山,福建武夷山,泉州清源山。
中南名山:河南王屋山,洛阳老君山,南阳五朵山,襄阳真武山,咸宁九宫山,长阳中武当山,英山南武当山,湖南五雷山,广东罗浮山,南海西樵山,海南文笔峰。
西南名山:新津老君山,宜宾真武山,大理巍宝山,腾冲云峰山。
宫观。
人间的宫观是神仙的象征性住所,是向神灵祈祷的地方,道教活动场所主要称谓有宫、观、庙,还有院、殿、祠、堂、坛、馆、庵、阁、洞、府等称谓。
政治经济。
道教认为“身国同治”、“内圣外王”,清静无为是治国和修身的通用原理。细读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汉朝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朝仁宗盛世,明朝洪武之治、仁宣之治,清朝康乾盛世,这些鼎盛时期都使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方针。道教“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西方“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思想不谋而合。事实上,每当统治者以黄老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时,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垂拱而治,就会“天下自正”,生产恢复发展,经济繁荣发达,出现太平盛世。
封建统治者常常利用道教为巩固统治服务,祈求国家长治久安,秦皇汉武热衷神仙方术,唐宗宋祖尊崇扶植道教,明朝盛行崇道之风;另一方面,民间道教经常成为农民起义的思想武器和组织形式,从汉末黄巾起义、南北朝李弘起义,到元末白莲教起义、清末义和团运动,各种起义络绎不绝,“替天行道”成为农民起义的鲜明旗帜。道教与兵家有渊源关系,兵家军事谋略和道教修炼法门相互影响,《道德经》、《阴符经》常被视为兵书,“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以奇用兵”等思想被兵家研究应用,奇门遁甲等道术也在军事中实践使用。
文学艺术。
道教的玄妙思想、神仙境界、奇异方术、逍遥精神、贵生伦理渗透到文学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道教的自然情怀、浪漫主义深深影响着传统文艺的审美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南北朝以来的《搜神记》、《酉阳杂俎》、《聊斋志异》等志怪小说与道教密切相关,唐宋传奇《枕中记》、《太平广记》等包含大量的道教元素。唐诗受道教渲染形成了古奥华丽的风格,宋词中大量词牌名源自道教,元曲中神仙飞升题材的曲目十分突出;明清小说包括四大名著都蕴含道教神学思想,形成了“智者形象道士化”的传统。此外还有独特的道教文学形式被衍生出来,如李白的游仙诗、明朝盛行的青词,以及《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魔小说。当代流行的修真小说以丹道为主题,玄幻小说、盗墓小说、仙侠小说也与道教紧密相连。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追求写意、神似、自然的风格和神韵。王羲之、顾恺之、吴道子、赵孟頫、黄公望、祝枝山、徐渭、朱耷、郑板桥等书画家都是道教徒,其作品深受道教思想浸润。道教音乐的曲调、唱腔促进了音乐戏曲的发展,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都充分汲取其营养。天人合一思想、风水堪舆道术影响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选址、布局和建造。
科学技术。
道教具有征服自然的精神,各种追求突破生命极限的方术实践推动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道教术数学与古代数学有不解之缘,也在光学、磁学、声学、天文学领域颇有建树;四大发明中,火药源自道士炼制外丹,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也和道教密切联系;道教在炼丹实践中促进了冶炼技术的发展,道士为实现“御风而行”推动了机械制造的进步;道教为酒、水泥、颜料的制造做出了贡献,豆腐是淮南王炼丹的产物;道士炼丹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炼丹术西传到欧洲成为现代化学的先驱。
医道通仙道,道教为追求延年益寿、长生久视而极大地推动了医药学、养生学的发展,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刘守真、傅山、刘一明等众多高道都是医学家。道教治未病、天人同构、自然无为思想成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外丹术开创了化学制药的先河,道教在生理学、经络学、解剖学、药物学、性医学、心理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服食、行气、辟谷、导引、调息等方术以及内丹学成为养生的主体内容,道家养生衍生出各种强身健体的武术气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源自张三丰的内家拳。
国民性格。
道教对国人的性格心理、伦理道德和民族凝聚力的塑造是无与伦比的。周作人认为:“平常讲中国宗教的人,总说有儒释道三教,其实儒教的纲常早已崩坏,佛教也只剩了轮回因果几件和道教同化了的信仰还流行民间,支配国民思想的已经完全是道教的势力了。照事实看来,中国人的确都是道教徒。”
道教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人生哲学,激励国人刻苦磨练、知行合一,为求道得道而努力探索、不懈奋斗;道教贵生乐生、逍遥洒脱的精神,塑造了国人热爱生活、求真务实的品性;道教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心理;道教阴阳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决定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式;道教奉行“知常容,容乃公”的准则,形成了宽容谦让、包容开放的民族性格,促使中华文明经久不衰。
“仁义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最高准则,道教既奉行“尊道贵德”,又提倡“忠孝仁义”,把道德践履作为修仙条件,积极推广传播各种劝善书,对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道教大力宣扬始祖轩辕黄帝,使得海内外华人都尊黄帝为祖宗,形成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和战胜一切困难的民族凝聚力。
民间信仰、许地山认为:“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道教的信仰看来,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道教对民间信仰的一些内容进行吸收、改造,并将其重返民间来深刻影响民间信仰。道教积极“收编“民间俗神、吸取神话传说,纳入道教神仙谱系,如盘古、女娲、关公、妈祖、观音等,使民间信仰融入浓厚的道教色彩。
道教影响着明清时期兴起的民间宗教,各种民间宗教的最高神“无生老母”源自《道德经》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真空家乡”的世界观借鉴了道教的宇宙生成论,修炼方法来自于道教内丹学,并承袭了道教的信仰方式和组织形式。
中国的民俗基本上是属于道教的,道教信仰深深积淀在传统民俗里,影响着信仰习俗、祖宗崇拜、节日习俗、娱乐习俗和方术活动。本命年拜太岁,祭祀先人烧纸钱,春节祭灶王、贴对联、放鞭炮、接财神、拜天公、闹元宵,这些习俗都起源于道教。
道教与各种方技术数都以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为思想基础,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道教的理论、神仙、法术、科仪深刻影响着玄学方术。
国际影响。
道教在东亚、东南亚广泛流传,日本神道教、天皇信仰、民间信仰深受道教影响,韩国天道教、越南高台教是在道教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宗教,道教全真派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重要宗教。在欧美,《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在译成外文的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康德、尼采、黑格尔等哲学家,莱布尼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卡夫卡、托尔斯泰等文学家,里根、梅德韦杰夫等政治家都从中获得巨大启迪。内丹养生、星相医卜等道教文化也风靡全球,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练太极拳者达1.5亿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带给环保主义者很大的启示和思考。全真教为世界道教的主流。[bookid=2871585,bookname=《灵噬苍生》]
;
道教编辑。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道教历史。
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发端起源。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继承发扬。
战国中期的齐国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墨家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与内容,被道教涵盖;《易经》是道士的基本经典,易学理论渗透到神学哲学、符箓丹道和斋醮科仪各方面;先秦道士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黄老道教的《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东汉丹鼎道派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道教的养生炼丹术。
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陕西咸阳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于句曲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称为茅山道教祖师。三茅真君得道于茅山,开茅山道派。早于五斗米道的创立近300年。汉末军阀张鲁伪称其祖张陵于东汉顺帝年间,在蜀地鹤鸣山自称老君“授以正法,命为天师”,炮制其祖孙三张立教说以惑众。实际上是由被张鲁杀害的张修建立五斗米道(天师道),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基本经典,修行符箓咒祝、三官手书。后篡教成功的张鲁在汉中建立了地方割据的短暂政权。灵帝时期,黄老道教徒张角在中原地区创立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在疾疫流行时用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发展了几十万信徒并建立三十六方来管理。张角在184年领导发动了黄巾起义,遭受统治者的镇压而失败,太平道销声匿迹。
发展成熟。
魏晋时期,道教分化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和下层民间符水道教。茅山道人葛洪将道教神仙方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体系,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老庄玄学盛行,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
364年,上清祖师杨羲得南岳夫人魏华存授予《上清大洞真经》等天书玉册,传承上清派;同时期,葛巢甫传承灵宝派,以传授洞玄灵宝部经而得名。民间仍然传播着通俗的道教,巴蜀地区五斗米道继续发展,李特、李雄领导的流民起义得到天师道首领范长生的支持;江南地区流行帛家道、李家道和杜子恭的天师道。
北魏太武帝时期,封建史上第一位被皇帝承认的的天师——寇谦之,称奉太上老君之命,以去除“三张伪法”(张陵、张衡、张鲁)和礼教为原则对北朝道教进行改造,道教成为北魏国教,所以北朝历代皇帝都得临坛受道家法箓,老氏之教大行于天下;南朝宋文帝时期,上清派传人陆修静吸收儒家、佛教仪式对南天师道进行改造。寇谦之和陆静修的改革,使道教教规教戒、斋醮仪范基本定型,各种规章制度全面系统。南朝梁时期,茅山大宗师陶弘景继续充实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修炼理论,构建了道教神仙谱系,广大了茅山上清派,使之成为今后的道门正统。
佛教初来中土时有意和道家(道教)保持一致,而最早依傍道术而流行。佛教主要吸收道家义理与道教方术,而后在北魏僧人昙鸾亦曾从道教真人陶弘景学习“长生术”,唐代佛教禅宗思想的确立,也受到当时皇室推崇道教——老庄思想盛行的社会背景的影响。南北朝时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在北朝表现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在南朝只是《夷夏论》、《三破论》等义理争辩。同时佛道之间也相互交流,借鉴对方的教义理论。
繁荣兴盛。
隋朝实行佛道并重政策,隋文帝使用道教名词“开皇”作为开国年号,苏元朗开启了内丹学说,隋朝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时期。
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唐高祖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唐太宗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搜集晋魏时期隐流、秘传的道书,普传大道。唐高宗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积极推动道教内部改革,让道教回想黄老的辉煌时代,剔除天师道巫术迷信色彩。发展道家义理,使道教在偏离道家之后,再次对道家的回归。如果说寇谦之对道教改革未完成与彻底,那么唐玄宗时期基本已经完成,道教发展到全盛,社会上的崇道之风发展到极致。盛唐高道辈出,孙思邈的《千金方》推动了医药学的发展,李淳风的《乙巳占》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成玄英、李荣和王玄览的重玄学说发展了道教理论建设,茅山派宗师司马承祯、吴筠、杜光庭的《坐忘论》、《天隐子》、《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宗玄先生文集》、《道德真经广圣义》等提出的修炼方法成为内丹学先驱,道教学者对教义、修炼、斋醮及科学技术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时的道派在理论教义和法术科仪上相互融合,以终南山少阳派(全真道前身)、茅山宗为道教主流。
中晚唐和五代时期,由于战乱兵祸道教相对低迷,中晚唐的统治者延续尊本崇道政策,五代十国也有帝王信奉道教。其中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尊道最为突出,同时也采取了废除佛教的政策。此时一些道教学者为维护道教信仰而不懈努力,上清派杜光庭对老学研究、神仙学说作了总结,修订完善了斋醮科仪;全真祖师钟离权和吕洞宾的《钟吕传道集》促进了内丹学说的兴起;著名高道还有彭晓、谭峭、罗隐和韩国人金可记等。北宋统治者继承了唐朝崇奉道教的政策,宋太祖和宋太宗为此奠定了基础。宋真宗和宋徽宗掀起了两次崇道热潮,编修道藏,大建宫观,册封神仙。北宋时期符箓道法兴盛,以高道众多的茅山宗实力最强盛。内丹学经过全真教的陈抟、张伯端等真人的发扬而流行,陈抟在易学、黄老、内丹三方面都颇有建树,全真道南宗祖师张伯端的《悟真篇》是修炼术上一部承先启后的重要经典。
分化合流。
12世纪中原地区,不愿与金朝统治者合作的汉族士人在山东、河北建立了新道教:辅极帝君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继承了钟吕二人的金丹法脉,并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气、全神”和“苦己利人”为特点,并逐渐包容合并了萧抱珍创立的太一道和刘德仁创立的真大道,开启了道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南宋统治者对待道教的态度与北宋基本一致,宋理宗积极推广劝善书《太上感应篇》。张继先的“正一雷法”,得到北宋亡国之君宋徽宗的宠幸。另外,此时还衍生出了王文卿的神霄派、雷时中的天心派、黄舜申的清微派、宁全真的东华派和何真公的净明道等新道派。白玉蟾发展了内丹修炼,创立了先命后性、性命双修的金丹南宗。
元朝前期,全真龙门派祖师丘处机真人以74岁的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000里,在中亚机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杀”的历史性创举与汉蒙佳话,获得成吉思汗崇奉而呼之为“神仙”,拜之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为全真道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尹志平、李志长相继掌教,全真道进入鼎盛期,道门兴旺,宫观遍地。元朝统一全国后,全真道南下传教,并与金丹南宗交流丹道。两派有着共同的内丹理论渊源,陈致虚提出的“五祖七真”传承系统得到共识,元惠宗时全真道和金丹南宗正式合并为一。真大道也融入全真道。1277年,蒙古人册封张陵及其历代子孙为“天师”,命张宗演“领江南道教事”。茅山宗、太一道、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等符箓道派继续发展,宣扬“儒道合一”“忠孝净明”的净明道也在江西流行。1304年鞑子元成宗扶植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标志着正一道的正式建立。.
走向世俗。
明朝诸帝都对道教采取了尊崇的态度:明太祖推崇城隍和土地,在全国各地建设了成千上万座城隍庙和土地庙;明成祖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对全真道士张三丰及其门派极为尊崇;明代宗、明宪宗、明孝宗都任命道士为礼部尚书;明世宗以奉道为首务,宠信道士,热衷方术,爱好青词,使道教的兴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382年,明太祖设立道录司总理全国道教,并正式罢黜元朝授予龙虎山张氏子孙为“天师”的称号,分全真、正一两种分别管理,标志着道教由官方正式划为全真道、正一道两层次的道教。全真派隐仙张三丰强调“三教归一”,提出了筑基修性、还丹修命的内丹学。张宇初效仿全真宣扬“三教合一”,申明道统源流、整顿不良道风,竭力将内丹与符箓统为一体,但收效甚微。正一道“嗣汉真人”在民间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到了第46代正一真人张元吉,据《明史》记载:“素凶顽,至僭用乘舆器服,擅易制书。夺良家子女,逼取人财物。家置狱,前后杀四十余人,有一家三人者。事闻,宪宗怒,械元吉至京,会百官廷讯,论处死刑。
明朝道教最大的特点是世俗化和民间化。陆西星、伍守阳发展了内丹学说,使丹道修炼走向民间。罗梦鸿融通佛道创立罗教(无为教),提出“无生老母,真空家乡”,受其影响的各种民间宗教雨后春笋般出现。民间宗教最初基本上由道教演化而来,道教思想教义、神仙谱系、丹道法术为其吸收。道教对王阳明的心学和明末四大高僧都有很大影响,儒者林兆恩借鉴道教创立了三一教(夏教)。在文艺领域,出现了大量以神仙鬼怪为主题的神魔小说和戏曲剧目。明朝道教的神仙信仰、伦理道德、科仪方术深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供奉老君、玉帝、真武、三官、文昌、关帝、娘娘、城隍、土地等神仙的宫观祠庙星罗棋布于城镇街巷、乡村田野。
迈向近代。
清朝统一全国后接受了佛教,对道教采取了严格的防范和抑制的政策。清初的顺治、康熙、雍正从笼络汉人的角度出发,抑制程度较为宽松,雍正是唯一优待道教的皇帝。乾隆宣布藏传佛教为国教.,将正一教主的品秩由二品降为五品,以后的清朝皇帝对正一派限制不断加强。**战争后,国家落后衰弱,西方思潮入侵,正一道更是江河日下。清朝正一道地位很低,其中娄近垣是唯一能以著述流传后世者。
全真龙门派方丈大律师王常月祖师,提出了“戒行精严”的修道思想,开创“龙门中兴”,促进全真道复苏。全真道在阐发内丹学方面最是成绩斐然,有闵一得、刘一明、李西月、柳华阳等学者。清朝中后期,吕祖、妈祖、关帝、文昌、财神等各类民间信仰盛行,各种民间宗教也延续了明末的热潮,义和团、黄天教、红阳教、混元教等教派层出不穷。
玄门经典。
道教认为,道经是三清天尊——三洞教主为拯救宇宙众生,使用自然妙气书写的先哲圣典。道经藏于“七宝玄台”,神仙通过乩仙降笔等方式将经书传授给高道名士,再由他们传播布道于世间民众。道教经典卷帙浩繁,包罗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法术、斋醮科仪、传道弘道与风水推算等各方面内容。
基本经典。
四大基本经典老子《道德经》《黄帝阴符经》《周易参同契》《周易》道教四子真经《南华真经》《通玄真经》《冲虚真经》《洞灵真经》重要经典。
早期经典。
《太平经》《老子想尔注》《上清大洞真经》《正一经》《灵宝经》修炼经典。
《黄庭经》《心印经》《坐忘论》《悟真篇》《化书》度人经典。
《度人经》《玉皇经》《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北斗经》《玉枢经》法术经典。
《黄帝内经》《奇门遁甲》《皇极经世书》《麻衣神相》《果老星宗》宗师著作。
《文始真经》《抱朴子》《重阳立教十五论》《邱祖全书》《龙门心法》劝善经书。
《太上感应篇》《关帝觉世真经》《吕祖说三世因果经》《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相关经典。
《黄帝四经》《六韬》《鬼谷子》《墨子》《河图洛书》《淮南子》《孝经》《般若心经》《吕氏春秋》《韩非子》早晚功课。
《清静经》《护命妙经》《度厄真经》《心印经》《八大神咒》《诸真宝诰》《灵官咒》《邱祖忏文》《土地咒》《祝寿文》《三皈依》晚坛。
功课。
《救苦妙经》《得道真经》《拔罪妙经》《诸真宝诰》《报恩宝诰》《十二愿》《结经偈》神仙传记。
《山海经》、《游仙诗》、《楚辞》、《穆天子传》、《五岳真形图》、《列仙传》、《海内十洲记》、《玄中记》、《神仙传》、《墉城集仙录》、《洞仙传》、《续仙传》、《三洞群仙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神仙感遇传》、《博物志》、《三洞珠囊》、《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太平广记》、《玄品录》历代道藏。
陆静修的《三洞经书目录》为道教经典的编纂创立了三洞、四辅、十二部的体例和原则,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四辅指太平、太玄、太清、正一,十二类为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奏表。道藏是古代的大百科全书,载有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学、历史、艺术、医学、化学、天文、地理、数学、技术各方面的丰富的内容。1996至2004年,国内百位专家学者以明代正、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集中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编纂成了49册的《中华道藏》。
神仙谱系。
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神系纷繁复杂,神祇数量极多。“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教主要有四大神系:正统道教神系,民间信仰神系,上古神话神系,神魔小说神系(基本无用)。在道教中,“神”指先天自然化生之圣,“仙”指后天修炼得道之人。人们通常将神、仙二词合用或混用。正统道教之神称为“尊神”,民间信仰之神称为“俗神”,神魔小说中虚构的神仙一般不列在道教供奉范畴之内。
三清。
三清是道教的最高神与教主: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三清三位一体,是“道”的化身。《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元始天尊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的“无极”状态,灵宝天尊象征“混沌始判,阴阳初分”的“太极”状态,道德天尊象征“冲气为和,万物化生”的“冲和”状态。元始天尊造化天地,为龙汉祖劫玉清教主;灵宝天尊度化万物,为赤明中劫上清教主;道德天尊教化世人,为开皇末劫太清教主。道德天尊亦称为“太上老君”,圣人老子是他的第十八个化身。
玉帝。
玉皇赦罪天尊是众神之帝,全称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金阙云宫九穹历御万道无为通明大殿昊天金阙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玉帝统御所有仙佛神圣、人龙兽异、妖魔鬼怪,总管三界、四生、六道、十方的一切生老病死、兴衰成败、吉凶祸福。玉帝也是儒教的最高神——昊天上帝,还是中国民间信仰的最高神——天,民间尊称为上天、苍天、昊天、皇天、天帝、天公、老天爷等。
四御。
四御是辅佐玉帝、代天行化的四位天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南极长生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后土娘娘)。统御万天的昊天玉皇上帝、统御万地的后土皇地祇、统御万类的东极太乙天尊青玄上帝、统御万雷的西极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灵的南极长生大帝、统御万星的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合称为六御(六合),代表宇宙广袤无限的空间。此外还有东王公、五方五老、三十二天帝等天帝。
诸星曜神。
斗姆元君:北斗众星之母,接引众生,超离诸苦四方之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南斗六星君:司命星君,司禄星君,延寿星君,益算星君,度厄星君,上生星君北斗七星君:贪狼星君,巨门星君,禄存星君,文曲星君,廉贞星君,武曲星君,破军星君九曜星君,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琼台女神。
王母娘娘:女仙领袖,理宇宙之阴气,养育天地碧霞元君:泰山女神,掌管人间善恶,普济群生妈祖娘娘:中华海神,保护航运,尊称天妃天后九天玄女,百花仙子,送子娘娘,慈航真人,三霄娘娘,骊山老母,紫虚元君,眼光娘娘文化之神。
文昌帝君:掌管功名利禄,护佑文风昌盛;大魁星君:司职考试功名,庇护独占鳌头;天枢上相:姜子牙,张良,诸葛亮,魏征,文天祥,刘基;中华十圣:酒圣杜康,文圣孔子,史圣司马迁,医圣张仲景,武圣关羽,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茶圣陆羽;儒家四圣:至圣孔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子,亚圣孟子;诸子圣人:孙子,墨子,鲁班,邹衍,荀子,韩非子,董仲舒,颜廷利,韩愈,包拯,朱熹,王阳明。
忠武战神。
真武大帝:道教战神之首,涤荡宇内妖魔,明朝保护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雷祖,统领雷部诸将,掌物掌人,司生司杀;关圣帝君:神武善战,协天护国,扶正保民,驱邪除恶;护法四帅:赵玄坛,关帝君,马灵官,温元帅;王灵官:道教第一护法神;二郎神,托塔天王,三坛海会大神;雷公,电母,风伯,雨师,水神,火神;中华名将:伍子胥,项羽,韩信,卫青,霍去病,张飞,冉闵,秦琼,尉迟恭,岳飞,徐达,戚继光。
财富之神。
正财神赵公明: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宜利和合,无不如意;文财神比干:无偏无私,办事公道,买卖公平,童叟无欺;武财神关羽:善于理财,信义俱全,庇佑创业,护航经营;五路财神:玄坛真君和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准财神:财帛星君,五显神,刘海蟾,沈万三,儒商始祖子贡,道商始祖范蠡。
吉祥之神。
三官大帝:天官赐三元三官大帝感应天尊三元三官大帝感应天尊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八仙:吕洞宾,何仙姑,张果老,韩湘子,钟离权,曹国舅,蓝采和,铁拐李;福禄寿三星,和合二仙,石敢当,喜神,月老,彭祖,麻姑。
医药之神。
医神华佗,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保生大帝吴夲;十大神医: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葛洪,孙思邈,钱乙,朱丹溪,李时珍,叶天士。
行业祖师。
各行各业的祖师爷多是道教神仙人物,如金属业李老君、金融界赵公明、戏曲界李隆基、纺织业黄道婆、豆腐坊刘安等。[21]守护之神。
祖宗神灵:祖先荫庇子孙后代,敬天法祖慎终追远;十二生肖,六十太岁;灶王,门神,床神,厕神,井神。
地方俗神。
五岳大帝,四海龙王,城隍神,土地公,山神,水神,河伯。
地方特有俗神:东北五大仙,,兰州金花仙姑,皖南汪公大帝,镇江三茅真君,苏州张吴王,温州杨府爷,福州临水夫人,漳州开漳圣王,潮汕三山国王,**姓爷,河南冉闵天王,海南冼夫人,香港黄大仙、南安广泽尊王、惠泽尊王等。
上古诸神。
盘古大帝:开天辟地之祖,创造万事万物,元始天尊的化身;女娲娘娘:大地之母,炼石补天,捏土造人,上古第一女神;三皇五帝:轩辕黄帝,伏羲,炎帝,少昊,颛顼;创世之神:天吴,毕方,据比,竖亥,烛阴;四方天帝:昊天玉皇大帝,紫微太皇大帝,勾陈天皇大帝,真武荡魔大帝四大帝王:唐尧,虞舜,大禹,商汤。
高道真人。
道祖门下四大真人:南华真人,冲虚真人,通玄真人,洞灵真人;文始真人关尹子,王禅老祖鬼谷子,北极真人安期生,纯阳真人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陈抟老祖扶摇子,紫阳真人张伯端,辅极帝君王重阳,长春真人丘处机,显化真人张三丰。
幽冥鬼神。
太乙天尊:东方长乐世界大慈仁者,寻声救苦,超度幽冥鬼魂;酆都大帝:幽冥界最高神,主宰酆都地狱,考校群鬼阴魂;东岳大帝:统治泰山地狱,注死录生,掌握人间生死大权;十殿阎王: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钟馗天师:打鬼驱邪,斩妖除魔,赐福镇宅。
崇道皇帝。
秦始皇嬴政。
毕生致力于派遣方士东海寻仙,五次大规模东巡求取长生仙药。
汉武帝刘彻。
封禅五岳,大量重用神仙方士,效法秦始皇大搞祀神求仙活动。
唐太宗李世民。
实行道家无为治国政策,晚年热衷长生方术,喜好服食丹药。
唐高宗李治。
尊大圣祖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尊奉《道德经》为上经。
唐玄宗李隆基。
掀起老君崇拜热潮,规定玄学道举制度,编纂《开元道藏》。
宋真宗赵恒。
尊奉赵公明为圣祖,热衷天书祥瑞,册封东岳大帝、碧霞元君。
宋徽宗赵佶。
自号“道君皇帝”,加封玉皇大帝,首开册封关公、妈祖之先河。
宋理宗赵昀。
崇奉三山符箓,积极推广劝善书《太上感应篇》。
明成祖朱棣。
自诩为玄天真武大帝化身,推崇张三丰,建设宫观大兴武当山。
明世宗朱厚熜。
以奉道为首务,宠信道徒方士,热爱斋醮乩仙,迷恋丹药方术。
主要派别。
根据法术原理,道教可以分为上层丹鼎派和下等符箓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这也是各种道派经过上千年的分化合流的结果。全真道亦称为全真教、全真派,是由王重阳于北宋末年建立的钟吕丹鼎道派。全真道建立了传戒和丛林制度,要求道士出家住观修行,不鼓励娶妻,不茹荤饮酒;其教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其修炼要旨是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修心炼性,养气炼丹,以含耻忍辱为内修真功,以传道济世度人为外修真行,功行两全,证圣成真,谓之“全真”。经邱处机的推动而壮大了全真道,现为世界道教主流宗派,有龙门派、华山派、清静派、三丰派、老华山派(陈氏堪舆派)、金丹南宗等支派。正一道正式形成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鞑子册封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以扶乩巫蛊等迷信活动为主要谋生手段。正一道士中相当一部分有家室,不住宫观,吃荤饮酒,不守戒规。此外还有许多民间道教派别,如福建三一教、香港先天道、台湾**、韩国天道教、越南高台教、东南亚德教等。
玄门弟子。
道教弟子大致可以分为信士、居士、道士、法师四类,民间道教人士还有方士、术士、隐士等。信士是指没有经历正式的宗教认定仪式的信仰者;居士是指皈依道、经、师三宝并受持全真五戒而获得皈依证的正式弟子;道士是指经受全真冠巾和获得道士证的神职人员;法师是指修习科仪奥秘并在斋醮法事中担当领导角色的全真高戒位和拨过职的道士。
斋醮科仪。
在宫观中,人们常常看到道士们身着道袍、手持法器、演奏仙乐、吟唱道曲,在坛场翩翩起舞,这就是斋醮科仪,亦称为道场、法事、科教。“斋”指斋戒洁净,“醮”指祭祀祈祷,斋醮即供斋醮神,以求福免灾,其法为清心洁身、筑坛设供,书表章以祷神灵。斋醮是包罗方技术数、礼仪舞蹈、道具法器、书法绘画、道教服饰和道教音乐的综合艺术,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斋醮科仪分为阳事和阴事,即清礁和幽醮。清醮有祈福谢恩、却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太平醮之类的法事。幽醮有摄召亡魂、沐浴度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济幽度亡之类的法事。另外,宫观道众每逢朔望之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这些常行的仪规统属斋醮科仪。[在道教官观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法事。
叩拜礼仪。
道教礼仪源自《周礼》,涉及宗教活动、日常生活各方面,包含叩拜、供养、诵经、戒律、服饰等内容。信众对常人行拱手礼或作揖礼,而对神仙、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道教叩拜方式分为一礼三叩、三礼三叩、三礼九叩三种,其基础是拱手礼和作揖礼。拱手礼亦称为抱拳礼,分为两种:一种是儒家礼仪,两手相抱,举于胸前,立而不俯;另一种是左手抱右手,负阴抱阳、蕴含五行,内掐子午诀,外呈太极图。作揖礼动作为:一面躬身,一面抱拳,自下而上,向人行礼。宗教节日。
各洞神仙圣诞、得道之日,皆为道教节日。道教节日既传承上古华夏民俗,又与中国传统节日密切联系。主要节日有:三清节:冬至日元始天尊圣诞,夏至日灵宝天尊圣诞,二月十五道德天尊圣诞。三元节: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节),七月十五中元节(鬼节),十月十五下元节。五腊节:正月初一天腊之辰(春节),五月初五地腊之辰(端午节),七月初七道德腊之辰(七夕节),十月初一民岁腊之辰,十二月初八王侯腊之辰。诸神圣诞:正月初九玉皇大帝圣诞,二月初三文昌帝君圣诞,二月初六日全真道始祖东华帝君圣诞,二月十九慈航真人(观音)圣诞,三月廿八东岳大帝圣诞,三月初三王母娘娘圣诞、真武大帝圣诞、轩辕黄帝圣诞,三月十五玄坛财神圣诞,三月廿三妈祖娘娘圣诞,四月十四纯阳祖师圣诞,四月十八碧霞元君圣诞,六月廿四关圣帝君圣诞,九月初九斗姆元君圣诞、重阳祖师圣诞(重阳节),十一月十一太乙天尊圣诞。其他节日:正月初五接财神,祭祀祖先清明节,六月十九观音成道,八月十五嫦娥奔月(中秋节),腊月二十三祭灶节(小年)。[32]道教服饰。
冠服:道士平时穿戴的冠裳和免簪帔以及在斋醮仪式中穿着衣帔的总称。早期道教对于冠服之规定甚为简单,从南朝刘宋陆修静起,道士的冠服制度趋向严格,冠服区别愈加明显。据南北朝《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卷五,对各类道士的冠服作了明确规定。书称:“服以象德仪形,道士女冠,威仪之先参佩经法,各须具备如本法,不得叨谬。违夺算三千六百。”唐道士张万福《三洞法服科戒文》中的道士冠服分类已趋简化,按法派分为六类。
道教称谓。
方丈: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称谓,亦可称“住持”。方丈是受过三坛大戒,接过律师传“法”,戒行精严,德高望重,受全体道众拥戴而选的道士。
监院:亦称“当家”、“住持”。由常住道众公选,为道教丛林中总管内外一切事务者。当监院大任者,必须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义谦恭,宽宏大量,弱己卫众,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备。
知客:负责接待参访及迎送宾客,《三乘集要》记载:“知客应答高明言语,接待十方宾朋,须以深知事务,通达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于斋醮科仪,善于踏罡步斗,沟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灾,拔度幽魂,主持斋醮法会的道士,是经师的首领。
道人:最初与方士同义,最早出现于《汉书·京房传》。道教创立后,道人一词曾专指道士。南北朝时代,则以道人专指沙门,而区别于道士。唐朝以后,又以道人泛指有道术之人,或指道士。
道长:是当今教外人士对出家道士的尊称,而不是职称。
法师:精通经戒、主持斋仪,度人入道,堪为众范的道士,叫法师。精通道法,能养生教化,为人师表者叫法师。炼师:起初多指修习上清法者,后泛称修炼丹法达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师、宗师:各道派的创始人曰祖师;各派传道的首领称之为宗师。
真人:通常尊称那些体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黄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黄色,故世人根据道士衣冠颜色,称道士为黄冠。
羽客:亦称“羽士”、“羽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后世道士多取以自号。
先生:道士的尊称或谥号、赐号。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众。
道教不仅明文规定了各种修持戒律,也在祀神、修真、拜师、斋醮、参访、饮食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宗教禁忌。
四不吃:道教徒不吃四种肉食——牛肉、乌鱼、鸿雁、狗肉,因为牛、乌鱼、鸿雁、狗分别代表忠、孝、节、义。
道不言寿:道教重生恶死,忌讳询问年龄,所以问老道长高寿是不礼貌的行为。
戊不朝真:道教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午、戊寅、戊申、戊辰),不烧香、不诵经、不朝拜,不建斋设醮。
仙山道观。
道教的神仙境界主要分为六种,三十六天、神山仙岛、洞天福地是神仙的居所,名山大川、幽冥地府、人间宫观是仙境的延伸。
三十六天:从上到下依次为无极大罗天、三清天、四梵天、无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和欲界六天。
神山仙岛:主要有昆仑山、蓬莱三神山、大小方诸山和十洲三岛。
洞天福地:洞天,指山中有洞室通达天界,贯通诸山;福地,指得福之地,居住于此能够受福度世、修成地仙。洞天福地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幽冥地府:幽冥地府是鬼的世界,需要神仙监管,所以地狱是特殊的仙境。幽冥地府主要包括酆都地狱、泰山地狱和十王殿。
发源地。
甘肃崆峒山,周至楼观台,江苏茅山道家名山。
名山大川吸取天地灵气,是修炼的绝佳场所。
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符箓三山:江苏茅山,江西龙虎山,江西阁皂山。
四大名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
东北名山:黑龙江松峰山,辽宁千山,辽宁铁刹山。
华北名山:北京圣莲山,北京妙峰山,北京丫髻山,山西绵山,山西北武当山,河北张果老山,河北古武当山。
西北名山:陕西终南山,陕西白云山,甘肃崆峒山,新疆天山,青海昆仑山。
华东名山:苏州穹窿山,杭州玉皇山,山东崂山,山东昆嵛山,江西庐山,上饶三清山,安徽黄山,安徽天柱山,淮南八公山,台州天台山,绍兴会稽山,温州雁荡山,福建武夷山,泉州清源山。
中南名山:河南王屋山,洛阳老君山,南阳五朵山,襄阳真武山,咸宁九宫山,长阳中武当山,英山南武当山,湖南五雷山,广东罗浮山,南海西樵山,海南文笔峰。
西南名山:新津老君山,宜宾真武山,大理巍宝山,腾冲云峰山。
宫观。
人间的宫观是神仙的象征性住所,是向神灵祈祷的地方,道教活动场所主要称谓有宫、观、庙,还有院、殿、祠、堂、坛、馆、庵、阁、洞、府等称谓。
政治经济。
道教认为“身国同治”、“内圣外王”,清静无为是治国和修身的通用原理。细读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汉朝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朝仁宗盛世,明朝洪武之治、仁宣之治,清朝康乾盛世,这些鼎盛时期都使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方针。道教“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西方“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思想不谋而合。事实上,每当统治者以黄老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时,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垂拱而治,就会“天下自正”,生产恢复发展,经济繁荣发达,出现太平盛世。
封建统治者常常利用道教为巩固统治服务,祈求国家长治久安,秦皇汉武热衷神仙方术,唐宗宋祖尊崇扶植道教,明朝盛行崇道之风;另一方面,民间道教经常成为农民起义的思想武器和组织形式,从汉末黄巾起义、南北朝李弘起义,到元末白莲教起义、清末义和团运动,各种起义络绎不绝,“替天行道”成为农民起义的鲜明旗帜。道教与兵家有渊源关系,兵家军事谋略和道教修炼法门相互影响,《道德经》、《阴符经》常被视为兵书,“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以奇用兵”等思想被兵家研究应用,奇门遁甲等道术也在军事中实践使用。
文学艺术。
道教的玄妙思想、神仙境界、奇异方术、逍遥精神、贵生伦理渗透到文学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道教的自然情怀、浪漫主义深深影响着传统文艺的审美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南北朝以来的《搜神记》、《酉阳杂俎》、《聊斋志异》等志怪小说与道教密切相关,唐宋传奇《枕中记》、《太平广记》等包含大量的道教元素。唐诗受道教渲染形成了古奥华丽的风格,宋词中大量词牌名源自道教,元曲中神仙飞升题材的曲目十分突出;明清小说包括四大名著都蕴含道教神学思想,形成了“智者形象道士化”的传统。此外还有独特的道教文学形式被衍生出来,如李白的游仙诗、明朝盛行的青词,以及《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魔小说。当代流行的修真小说以丹道为主题,玄幻小说、盗墓小说、仙侠小说也与道教紧密相连。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追求写意、神似、自然的风格和神韵。王羲之、顾恺之、吴道子、赵孟頫、黄公望、祝枝山、徐渭、朱耷、郑板桥等书画家都是道教徒,其作品深受道教思想浸润。道教音乐的曲调、唱腔促进了音乐戏曲的发展,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都充分汲取其营养。天人合一思想、风水堪舆道术影响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选址、布局和建造。
科学技术。
道教具有征服自然的精神,各种追求突破生命极限的方术实践推动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道教术数学与古代数学有不解之缘,也在光学、磁学、声学、天文学领域颇有建树;四大发明中,火药源自道士炼制外丹,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也和道教密切联系;道教在炼丹实践中促进了冶炼技术的发展,道士为实现“御风而行”推动了机械制造的进步;道教为酒、水泥、颜料的制造做出了贡献,豆腐是淮南王炼丹的产物;道士炼丹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炼丹术西传到欧洲成为现代化学的先驱。
医道通仙道,道教为追求延年益寿、长生久视而极大地推动了医药学、养生学的发展,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刘守真、傅山、刘一明等众多高道都是医学家。道教治未病、天人同构、自然无为思想成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外丹术开创了化学制药的先河,道教在生理学、经络学、解剖学、药物学、性医学、心理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服食、行气、辟谷、导引、调息等方术以及内丹学成为养生的主体内容,道家养生衍生出各种强身健体的武术气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源自张三丰的内家拳。
国民性格。
道教对国人的性格心理、伦理道德和民族凝聚力的塑造是无与伦比的。周作人认为:“平常讲中国宗教的人,总说有儒释道三教,其实儒教的纲常早已崩坏,佛教也只剩了轮回因果几件和道教同化了的信仰还流行民间,支配国民思想的已经完全是道教的势力了。照事实看来,中国人的确都是道教徒。”
道教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人生哲学,激励国人刻苦磨练、知行合一,为求道得道而努力探索、不懈奋斗;道教贵生乐生、逍遥洒脱的精神,塑造了国人热爱生活、求真务实的品性;道教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心理;道教阴阳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决定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式;道教奉行“知常容,容乃公”的准则,形成了宽容谦让、包容开放的民族性格,促使中华文明经久不衰。
“仁义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最高准则,道教既奉行“尊道贵德”,又提倡“忠孝仁义”,把道德践履作为修仙条件,积极推广传播各种劝善书,对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道教大力宣扬始祖轩辕黄帝,使得海内外华人都尊黄帝为祖宗,形成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和战胜一切困难的民族凝聚力。
民间信仰、许地山认为:“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道教的信仰看来,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道教对民间信仰的一些内容进行吸收、改造,并将其重返民间来深刻影响民间信仰。道教积极“收编“民间俗神、吸取神话传说,纳入道教神仙谱系,如盘古、女娲、关公、妈祖、观音等,使民间信仰融入浓厚的道教色彩。
道教影响着明清时期兴起的民间宗教,各种民间宗教的最高神“无生老母”源自《道德经》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真空家乡”的世界观借鉴了道教的宇宙生成论,修炼方法来自于道教内丹学,并承袭了道教的信仰方式和组织形式。
中国的民俗基本上是属于道教的,道教信仰深深积淀在传统民俗里,影响着信仰习俗、祖宗崇拜、节日习俗、娱乐习俗和方术活动。本命年拜太岁,祭祀先人烧纸钱,春节祭灶王、贴对联、放鞭炮、接财神、拜天公、闹元宵,这些习俗都起源于道教。
道教与各种方技术数都以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为思想基础,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道教的理论、神仙、法术、科仪深刻影响着玄学方术。
国际影响。
道教在东亚、东南亚广泛流传,日本神道教、天皇信仰、民间信仰深受道教影响,韩国天道教、越南高台教是在道教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宗教,道教全真派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重要宗教。在欧美,《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在译成外文的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康德、尼采、黑格尔等哲学家,莱布尼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卡夫卡、托尔斯泰等文学家,里根、梅德韦杰夫等政治家都从中获得巨大启迪。内丹养生、星相医卜等道教文化也风靡全球,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练太极拳者达1.5亿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带给环保主义者很大的启示和思考。全真教为世界道教的主流。[bookid=2871585,bookname=《灵噬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