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寒蝉】兴修水利造福于民。
古往今来治理黄河的办法,不外乎西汉人贾让的上中下三策。南河蓄积清水治理黄河泥沙,实际上能够成功,其余的只是以增高黄河的堤防为重要任务。堤坝一天天增高,水亦随着上涨,汛期水涨冲决,实在令人忧患,这就是贾让所说的虽耗费钱粮而无助于防洪的办法。直隶省因为永定河为害,入海口不通畅,年复一年地疏浚支流,这大概算是中策吧?至于把历年治理黄河的经费,用来安置黄泛区的迁徙百姓,使其能够生存,不与水争地盘,这是贾让的上策,可实际上没有人能够推行。
治理黄河要弄明水的源头和水的归宿,下流通畅上流才波澜不兴。直隶省只有京师东西的滦河、蓟水、运河等水系能流入大海,不从天津经过。其余的南运河、北运河、东淀、西淀,加上永定河、子牙河、七十二清河,都在天津与海河汇合。从三岔口到大沽口,长一百二十里,各条河流,竟相奔赴,潮汐往来。一到夏、秋,山水、河水都注于三岔口,一地宣泄不及,以致造成河水横溢冲决堤坝的险情,这正是尾部排泄不畅,祸及胸腹的表现。
雍正三、四年以来,在南北运河兴修水利,各建堤坝,挖掘河道,减少水量,分流排泄,进入三岔口的水量减少了,流入大海的海口就显得稍微宽绰一点,这也是一种随时补救的方法。
桑乾河发源于太原的天池,从地蔑流行到山西朔县雷山金龙池的浑泉溢出,向东流经大同,抵达河北的宣化、陕西的保安和宗山,向西流至看丹口分为两条河流:一条由河北通县高丽庄汇入口河、白河的,称作潞河。一条向南流,从卢沟桥经历固安、永清、霸州至天津丁字沽流入大海,长二百余里,因其色混浊,因此叫作浑河。又由于它迁改频繁,又称作无定河。康熙三十七年改为永定河。河水泥沙容易淤积,每年水淹的地方,留沙肥沃,种植麦子成倍地收获,所以称为一年一麦的地方。老百姓贪图小利,开荒耕种,与水争地,一旦汛期来临,河水暴涨,不能容纳,极易造成河水横溢,冲决堤坝的灾难。
西淀取纳西南众流,沿着千里长堤,与白沟、拒马北来的水流汇合,向东流至河北霸县的玉带河。这是咽喉之地,排泄宣导不畅。雍正五年,另外开凿中亭河以分流。然而河身窄小,首尾部都是泥沙淤积,分泄的水流并不多,从会同河以东才开始得到分流,进入东淀。还有真顺广南泊的水注入北泊,共出滏阳之道,汇合滹沱河水,由子牙河注入东淀。东淀也容易出现淤积,近来用挖土船深挖,获益非浅。那些河岸坦坡以及河心淤积增高的地方,私自占耕,种植芦苇和一切造埂护田、筑堰取鱼的举动,都对水道的通畅有危害,应当加以禁止,以期使东淀能够调节宣泄各条河流,从而扩大它的蓄积能力。
千里长堤,从清苑到献县的臧家桥,连绵横亘经历顺天、保定、河问三府的境地。只有保定县以东,长堤渐向北绕,如善来营等地方,河床最为窄小,水受阻碍向北冲流,霸县就很危险。长堤垮决,河水向南,文安、大城又很忧虑。明代司农王恭肃老先生说:从保定县东北路疃村起,东由周家庄、鲁家庄、西营村直至唐头村,修筑大堤总长四十里,大约耗费六千两黄金,可保护文安城;而把路疃村北面的善来营、苑家口、苏家桥的长堤全部挖掉,则河身宽大而水可容纳,无壅滞泛滥的忧患。这种说法很好,但是抛弃的土地较多,村落迁徙也不少,没有能够看到它的施行。人们都争着谈水利,只有能够去除它的害处,才能收到好处啊。
就好嫁人身上的血脉,使它流通而不发生壅滞阻碍,难道不是“利”吗?然而,有利必然有害,雍正四年,把磁州改属广平,整个滏河从宁晋泊以上部分,引流种稻,百姓都赖以为生,而靠河边的村庄有时也遭受水灾。最终流出宁晋泊的衡水与滹沱河相邻近,水势急近凶悍,老百姓的堤坝难以防御。雍正八年,衡水河的长堤垮决,冲溢的水流直接进犯青县,滹沱河又一天天逼近正定,十分可怕。又如唐、沙、滋三水,对于唐县、曲阳、亲乐、定州、深泽都有好处,交汇于祁州的三岔口,称作潴龙河。流经博野、蠡县、高阳进入白洋淀,水势奔涌急近,沿途经常遭受它的危害。
漳河与滏阳河合流,曲周、鸡泽害怕水淹。现在向东,流经魏县、元城、馆陶注入运河。漳水泥沙混浊,容易淤积,有人想把它引入山东省德州附近的古黄河,但是地隔两省,不易实行。
水利是农业的根本。作为地方官,疏浚河道,化害为利是应有的责任。
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变水害为便利,五谷丰登,造福于民。
屯田大计须察地势。
屯田并非没有利益,明代徐贞明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是很详细的。要得到这种利益,就应该认真勘察地理形势,因地、制宜,适时地耕种。雍正三、四年京东、京西、京南和天津分四局营治水田,借助老百姓的力量,生产粮、棉等生活必需品,以期取得永远的利益。但是,有的地势本来较高,水源不足。有的是从黄河引一支流进行灌溉,遇到天旱则干涸,水源问题解决不好,只能改为旱地。这是地理形势决定的,不能蛮干。又有的地方土质多沙性,不适宜于营造稻田。
堤埂渗水,天旱则水从内出而无法蓄积,岁涝则水从外入而无法防御。屯田副使正钧在丰润、霸州捐钱修筑围堤、建立水闸,营治稻田各五十顷,至今没有收获多少粮食,从而老百姓欠债愈多,老百姓不借则没有力量继续耕种。
地方官不过是循规蹈矩、补益缺漏,并没有长远的谋划来求得久远的利益,将来难以保证屯田不废置。善于屯田的人,水田、旱田各顺其宜而不强行划一。土地是属于老百姓的,应该鼓励他们自行开垦种植。土地属于国家的,则应派遣亲信、亲友统率、监督开垦耕种。供给成本,使责任落实,选择有经验的南方老农作为他们的教师。作父母官的,应该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让老百姓从屯田中得到好处,这样才算是称职的。
屯田之制是兵民结合,因地结合的一种妙举。但任何事情都须察明其生存的客观条件才可行。不能因为古代屯田是解决军粮,现在屯田就不能种棉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品种适时播种,而不能蛮干。不光屯田应该这样,做事也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可以主观臆断,长官意志,违背客观规律,违背实际需求。这是一个方法问题,对个人来说,做错事只影响到自己一个人,一个有官职,有权力的人,决策错误将影响一大片,甚至于满盘皆输,全军覆没。
虚心求教幕僚品行。
言出必行的人,其不足之处在于自以为是,这样做有时是不允许的。作为一个幕僚,与主人之间的道义关系,完全应该把公事放在首要地位来考虑。
古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正是这个道理。
况且幕僚的智慧和能力,不一定就比当官的人强多少,只不过当官的人,往往碍于利害关系,在考虑问题处理事务时,进退维谷,犹豫不定。而当幕僚的人就不同了,他们考虑问题处理事物时,只依据事理而不考虑情势如何,也就不会在事局中迷惑糊涂。然而不管怎么说,隔壁听一个人说话的声音,或许不如当场面对面地观察一个人的表情。也有为官的人能力比幕僚强的,那就只坚持正确的。这种做法,对于自己的声价毫无损害。幕僚一味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固执己见也会把事情搞坏。因此,作为一个入幕辅佐的读书士人,在向知己朋友申述自己的观点时,尤其不可以不虚心向别人学习,听取别人的意见。
给为官者作秘书当幕僚关键在于要多看多学别人的长处,倾听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应该认真分析,认真思考,“择其善者而从之”。即就是别人的意见不高明,对自己帮助不大,那毕竟也会有所启发。求官应从锻炼做人刻苦修身做起。因此,做人应戒骄戒满,虚心学习。只有这样,人才能不断进步。
藏富于民为治要道。
把财富珍藏在老百姓的手中,并不是专门为老百姓考虑。假如一碰上水灾、旱灾和战争年代,除了钱财的力量是不能够真正帮助老百姓的,一贯保护人民财富,遇到需要这些财富的时候,诚恳动情地劝说大家,他们也一定能够捐献财物,接济穷困的。即使是那些视财如命的守财奴们,也会因为受了感动,而群起听从官家的号召,捐献出自己所珍视的财产,这样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了。况且,富裕的人,是贫困的人赖以生存的对象。地方上如果有富裕的人家,凡是自食其力的贫穷人,都可以依靠他们而得以生存下去。
如果等到了有钱人都变得穷苦不堪的时候,那些原来就十分贫穷的人,就变得更没有什么依靠了,在这个时候,如果刚好遇上什么公事要办,那办起来就会遇到许多无法逾越的障碍,从而留下不少无法治理的祸患。因此,保持自己辖区内的富裕,是治理好政务的主要途径和办法。
任何时代,政权建立都要有经济实力作后盾。作为地方官,它不依靠当地的财税收入,又能依靠准呢?不过,应对富有人晓之以理,明之以法,使他们依法经营。热心社会公益,给政府捐献得多了,说话的份量就重了。
公告号令不宜轻发。
发布号令,是把一件事情公布出来,让人知晓,原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但是令不宜随意发布。所要公布的那件事必须是关系重大,且明确指出发布号令的必要性。让老百姓都晓得事情的原委,或者劝戒勉励,或者警戒注意,而非满纸空话套话,才会有作用。假如文书官吏把它当成一张没有用途的废纸,缙绅、士子、百姓也把它看成是老生常谈、形式主义,是随随便便涂抹两下的结果,那么张贴告示就没有一点必要。因为这样不仅是省事的办法,也算是为老百姓多造点福。我经常看到贴告示的地方,那墙壁之下,有一条阴沟流着污水,有时甚至还安放着大粪缸和小便桶之类秽浊不堪的东西。所贴告示经雨打风吹之后,就掉落在这些肮脏的东西之内,亵渎了上面的公文和所写的内容,造下了罪孽。这些损失和伤害就不细说了。
官府衙门发出号令告示,是带有规范与指导性的,尤其是在文化与印刷不甚发达的古代,更有法规的味道,所以事无轻重,随意轻发,便失其严肃性与应有的权威。不能不分轻重缓急,重要与否,有无必要而乱出。
告下之语必须详细勤惩二端为官秘诀。
告下之语必须详细。
在官府当差的人与乡下的老百姓,见识都很浅薄。凡是叫他们去办点什么事情,或者叫他们办理案件,如果不把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交待清楚,他们就会懵然行事,而不讲究办事的方式方法。当差的就会因多费周折而误事,老百姓也会因此时当局不信任。这些对于治理一个地方都有很大的影响。
当官的应了解手下人的业务素质,办事能力和为人品德,这样做事情才可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委派不同的人去办理。分派事物尤其应当指示清楚,要求明确,下属才可能把事情办好。也才好检查办事的结果。下级工作没有作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往往是由于上级的指示不明确。
勤惩二端为官秘诀。
教化老百姓的秘决,不外乎是勤于政事,惩治奸民两方面。比如,在每月初一、十五焚香拜神之际,适合宣讲皇上的旨意。勉励老百姓务农,考查读书人学习,同老百姓一起喝酒,设宴招待客人,遵守礼仪,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在各地表彰节妇和孝子,这些都是勤于政事,惩治奸民的事情。
近些年来,大家都把它当作纸上的东西,没有真正干起来。我在宁远刚刚上任之时,那时正是初夏,我派手下贴出告示,鼓励老百姓栽桑种田,同事们都觉得非常惊讶。我多次到乡下同老百姓喝酒,可主持的司仪官居然不知道席间礼节。于是,我也就顾不得别人说我迂腐,将所有的礼节,一一做给他们看。三四年,这里的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使人耳目一新。刁民们都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读书人发奋追求科举功名,女人也知道节烈操守。我费力不大,但收效却很显著。大都市的官员们公务繁忙,顾不上这些事情。但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公务怎么会繁忙到连礼仪这类大事都顾不上管的地步呢?希望治理好地方的官员,就应该从这里做起!
勤于政事和惩治奸民,这是古代地方官员的两大任务。如果说这个地方**当道,地痞横行,人们不知道敬父母,爱子女,辨荣辱,崇节操,那么这个地方的官员还能被认为是能干和有才吗?还能被认为是尽职尽责了吗?
讲求礼仪是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保证,舍此就难以求得社会的安定。[bookid=2871585,bookname=《灵噬苍生》]
;
古往今来治理黄河的办法,不外乎西汉人贾让的上中下三策。南河蓄积清水治理黄河泥沙,实际上能够成功,其余的只是以增高黄河的堤防为重要任务。堤坝一天天增高,水亦随着上涨,汛期水涨冲决,实在令人忧患,这就是贾让所说的虽耗费钱粮而无助于防洪的办法。直隶省因为永定河为害,入海口不通畅,年复一年地疏浚支流,这大概算是中策吧?至于把历年治理黄河的经费,用来安置黄泛区的迁徙百姓,使其能够生存,不与水争地盘,这是贾让的上策,可实际上没有人能够推行。
治理黄河要弄明水的源头和水的归宿,下流通畅上流才波澜不兴。直隶省只有京师东西的滦河、蓟水、运河等水系能流入大海,不从天津经过。其余的南运河、北运河、东淀、西淀,加上永定河、子牙河、七十二清河,都在天津与海河汇合。从三岔口到大沽口,长一百二十里,各条河流,竟相奔赴,潮汐往来。一到夏、秋,山水、河水都注于三岔口,一地宣泄不及,以致造成河水横溢冲决堤坝的险情,这正是尾部排泄不畅,祸及胸腹的表现。
雍正三、四年以来,在南北运河兴修水利,各建堤坝,挖掘河道,减少水量,分流排泄,进入三岔口的水量减少了,流入大海的海口就显得稍微宽绰一点,这也是一种随时补救的方法。
桑乾河发源于太原的天池,从地蔑流行到山西朔县雷山金龙池的浑泉溢出,向东流经大同,抵达河北的宣化、陕西的保安和宗山,向西流至看丹口分为两条河流:一条由河北通县高丽庄汇入口河、白河的,称作潞河。一条向南流,从卢沟桥经历固安、永清、霸州至天津丁字沽流入大海,长二百余里,因其色混浊,因此叫作浑河。又由于它迁改频繁,又称作无定河。康熙三十七年改为永定河。河水泥沙容易淤积,每年水淹的地方,留沙肥沃,种植麦子成倍地收获,所以称为一年一麦的地方。老百姓贪图小利,开荒耕种,与水争地,一旦汛期来临,河水暴涨,不能容纳,极易造成河水横溢,冲决堤坝的灾难。
西淀取纳西南众流,沿着千里长堤,与白沟、拒马北来的水流汇合,向东流至河北霸县的玉带河。这是咽喉之地,排泄宣导不畅。雍正五年,另外开凿中亭河以分流。然而河身窄小,首尾部都是泥沙淤积,分泄的水流并不多,从会同河以东才开始得到分流,进入东淀。还有真顺广南泊的水注入北泊,共出滏阳之道,汇合滹沱河水,由子牙河注入东淀。东淀也容易出现淤积,近来用挖土船深挖,获益非浅。那些河岸坦坡以及河心淤积增高的地方,私自占耕,种植芦苇和一切造埂护田、筑堰取鱼的举动,都对水道的通畅有危害,应当加以禁止,以期使东淀能够调节宣泄各条河流,从而扩大它的蓄积能力。
千里长堤,从清苑到献县的臧家桥,连绵横亘经历顺天、保定、河问三府的境地。只有保定县以东,长堤渐向北绕,如善来营等地方,河床最为窄小,水受阻碍向北冲流,霸县就很危险。长堤垮决,河水向南,文安、大城又很忧虑。明代司农王恭肃老先生说:从保定县东北路疃村起,东由周家庄、鲁家庄、西营村直至唐头村,修筑大堤总长四十里,大约耗费六千两黄金,可保护文安城;而把路疃村北面的善来营、苑家口、苏家桥的长堤全部挖掉,则河身宽大而水可容纳,无壅滞泛滥的忧患。这种说法很好,但是抛弃的土地较多,村落迁徙也不少,没有能够看到它的施行。人们都争着谈水利,只有能够去除它的害处,才能收到好处啊。
就好嫁人身上的血脉,使它流通而不发生壅滞阻碍,难道不是“利”吗?然而,有利必然有害,雍正四年,把磁州改属广平,整个滏河从宁晋泊以上部分,引流种稻,百姓都赖以为生,而靠河边的村庄有时也遭受水灾。最终流出宁晋泊的衡水与滹沱河相邻近,水势急近凶悍,老百姓的堤坝难以防御。雍正八年,衡水河的长堤垮决,冲溢的水流直接进犯青县,滹沱河又一天天逼近正定,十分可怕。又如唐、沙、滋三水,对于唐县、曲阳、亲乐、定州、深泽都有好处,交汇于祁州的三岔口,称作潴龙河。流经博野、蠡县、高阳进入白洋淀,水势奔涌急近,沿途经常遭受它的危害。
漳河与滏阳河合流,曲周、鸡泽害怕水淹。现在向东,流经魏县、元城、馆陶注入运河。漳水泥沙混浊,容易淤积,有人想把它引入山东省德州附近的古黄河,但是地隔两省,不易实行。
水利是农业的根本。作为地方官,疏浚河道,化害为利是应有的责任。
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变水害为便利,五谷丰登,造福于民。
屯田大计须察地势。
屯田并非没有利益,明代徐贞明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是很详细的。要得到这种利益,就应该认真勘察地理形势,因地、制宜,适时地耕种。雍正三、四年京东、京西、京南和天津分四局营治水田,借助老百姓的力量,生产粮、棉等生活必需品,以期取得永远的利益。但是,有的地势本来较高,水源不足。有的是从黄河引一支流进行灌溉,遇到天旱则干涸,水源问题解决不好,只能改为旱地。这是地理形势决定的,不能蛮干。又有的地方土质多沙性,不适宜于营造稻田。
堤埂渗水,天旱则水从内出而无法蓄积,岁涝则水从外入而无法防御。屯田副使正钧在丰润、霸州捐钱修筑围堤、建立水闸,营治稻田各五十顷,至今没有收获多少粮食,从而老百姓欠债愈多,老百姓不借则没有力量继续耕种。
地方官不过是循规蹈矩、补益缺漏,并没有长远的谋划来求得久远的利益,将来难以保证屯田不废置。善于屯田的人,水田、旱田各顺其宜而不强行划一。土地是属于老百姓的,应该鼓励他们自行开垦种植。土地属于国家的,则应派遣亲信、亲友统率、监督开垦耕种。供给成本,使责任落实,选择有经验的南方老农作为他们的教师。作父母官的,应该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让老百姓从屯田中得到好处,这样才算是称职的。
屯田之制是兵民结合,因地结合的一种妙举。但任何事情都须察明其生存的客观条件才可行。不能因为古代屯田是解决军粮,现在屯田就不能种棉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品种适时播种,而不能蛮干。不光屯田应该这样,做事也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可以主观臆断,长官意志,违背客观规律,违背实际需求。这是一个方法问题,对个人来说,做错事只影响到自己一个人,一个有官职,有权力的人,决策错误将影响一大片,甚至于满盘皆输,全军覆没。
虚心求教幕僚品行。
言出必行的人,其不足之处在于自以为是,这样做有时是不允许的。作为一个幕僚,与主人之间的道义关系,完全应该把公事放在首要地位来考虑。
古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正是这个道理。
况且幕僚的智慧和能力,不一定就比当官的人强多少,只不过当官的人,往往碍于利害关系,在考虑问题处理事务时,进退维谷,犹豫不定。而当幕僚的人就不同了,他们考虑问题处理事物时,只依据事理而不考虑情势如何,也就不会在事局中迷惑糊涂。然而不管怎么说,隔壁听一个人说话的声音,或许不如当场面对面地观察一个人的表情。也有为官的人能力比幕僚强的,那就只坚持正确的。这种做法,对于自己的声价毫无损害。幕僚一味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固执己见也会把事情搞坏。因此,作为一个入幕辅佐的读书士人,在向知己朋友申述自己的观点时,尤其不可以不虚心向别人学习,听取别人的意见。
给为官者作秘书当幕僚关键在于要多看多学别人的长处,倾听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应该认真分析,认真思考,“择其善者而从之”。即就是别人的意见不高明,对自己帮助不大,那毕竟也会有所启发。求官应从锻炼做人刻苦修身做起。因此,做人应戒骄戒满,虚心学习。只有这样,人才能不断进步。
藏富于民为治要道。
把财富珍藏在老百姓的手中,并不是专门为老百姓考虑。假如一碰上水灾、旱灾和战争年代,除了钱财的力量是不能够真正帮助老百姓的,一贯保护人民财富,遇到需要这些财富的时候,诚恳动情地劝说大家,他们也一定能够捐献财物,接济穷困的。即使是那些视财如命的守财奴们,也会因为受了感动,而群起听从官家的号召,捐献出自己所珍视的财产,这样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了。况且,富裕的人,是贫困的人赖以生存的对象。地方上如果有富裕的人家,凡是自食其力的贫穷人,都可以依靠他们而得以生存下去。
如果等到了有钱人都变得穷苦不堪的时候,那些原来就十分贫穷的人,就变得更没有什么依靠了,在这个时候,如果刚好遇上什么公事要办,那办起来就会遇到许多无法逾越的障碍,从而留下不少无法治理的祸患。因此,保持自己辖区内的富裕,是治理好政务的主要途径和办法。
任何时代,政权建立都要有经济实力作后盾。作为地方官,它不依靠当地的财税收入,又能依靠准呢?不过,应对富有人晓之以理,明之以法,使他们依法经营。热心社会公益,给政府捐献得多了,说话的份量就重了。
公告号令不宜轻发。
发布号令,是把一件事情公布出来,让人知晓,原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但是令不宜随意发布。所要公布的那件事必须是关系重大,且明确指出发布号令的必要性。让老百姓都晓得事情的原委,或者劝戒勉励,或者警戒注意,而非满纸空话套话,才会有作用。假如文书官吏把它当成一张没有用途的废纸,缙绅、士子、百姓也把它看成是老生常谈、形式主义,是随随便便涂抹两下的结果,那么张贴告示就没有一点必要。因为这样不仅是省事的办法,也算是为老百姓多造点福。我经常看到贴告示的地方,那墙壁之下,有一条阴沟流着污水,有时甚至还安放着大粪缸和小便桶之类秽浊不堪的东西。所贴告示经雨打风吹之后,就掉落在这些肮脏的东西之内,亵渎了上面的公文和所写的内容,造下了罪孽。这些损失和伤害就不细说了。
官府衙门发出号令告示,是带有规范与指导性的,尤其是在文化与印刷不甚发达的古代,更有法规的味道,所以事无轻重,随意轻发,便失其严肃性与应有的权威。不能不分轻重缓急,重要与否,有无必要而乱出。
告下之语必须详细勤惩二端为官秘诀。
告下之语必须详细。
在官府当差的人与乡下的老百姓,见识都很浅薄。凡是叫他们去办点什么事情,或者叫他们办理案件,如果不把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交待清楚,他们就会懵然行事,而不讲究办事的方式方法。当差的就会因多费周折而误事,老百姓也会因此时当局不信任。这些对于治理一个地方都有很大的影响。
当官的应了解手下人的业务素质,办事能力和为人品德,这样做事情才可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委派不同的人去办理。分派事物尤其应当指示清楚,要求明确,下属才可能把事情办好。也才好检查办事的结果。下级工作没有作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往往是由于上级的指示不明确。
勤惩二端为官秘诀。
教化老百姓的秘决,不外乎是勤于政事,惩治奸民两方面。比如,在每月初一、十五焚香拜神之际,适合宣讲皇上的旨意。勉励老百姓务农,考查读书人学习,同老百姓一起喝酒,设宴招待客人,遵守礼仪,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在各地表彰节妇和孝子,这些都是勤于政事,惩治奸民的事情。
近些年来,大家都把它当作纸上的东西,没有真正干起来。我在宁远刚刚上任之时,那时正是初夏,我派手下贴出告示,鼓励老百姓栽桑种田,同事们都觉得非常惊讶。我多次到乡下同老百姓喝酒,可主持的司仪官居然不知道席间礼节。于是,我也就顾不得别人说我迂腐,将所有的礼节,一一做给他们看。三四年,这里的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使人耳目一新。刁民们都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读书人发奋追求科举功名,女人也知道节烈操守。我费力不大,但收效却很显著。大都市的官员们公务繁忙,顾不上这些事情。但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公务怎么会繁忙到连礼仪这类大事都顾不上管的地步呢?希望治理好地方的官员,就应该从这里做起!
勤于政事和惩治奸民,这是古代地方官员的两大任务。如果说这个地方**当道,地痞横行,人们不知道敬父母,爱子女,辨荣辱,崇节操,那么这个地方的官员还能被认为是能干和有才吗?还能被认为是尽职尽责了吗?
讲求礼仪是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保证,舍此就难以求得社会的安定。[bookid=2871585,bookname=《灵噬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