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寒蝉】一,唐代的专业教育。
唐朝的时候,中国同日本的友好往来更是盛况空前。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先后派遣了13次“遣唐使”,还有6次迎送唐朝的使者。每次所派遣唐使团规模都很大,最多的时候达到了600人。留学生和留学僧都是跟随使团到达中国,使团回日本时,留学生(僧)们则仍留下来学习中国文化。
日本留学生一律被安排在国子监学习。唐朝国子监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各学招生对象不同。唐玄宗命国子监的四门助教赵玄默在鸿胪寺教授这些留学生们的功课。日本留学生们在中国学习几年甚至几十年,再回到日本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他们中间最有名的是从奈良来到中国的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
==========================
唐代的教育制度比较完善,学科设置也比较全面,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的“专科学校”门类繁多,除了常见的文科学校外,还有理工、医学、法律、技术、宗教等专科学校。
数学学校。据《唐六典》载:数学专科学校有“算学博士二人”,学生30名。其中学习《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邱建》、《夏候阳》、《周髀》、《五经算》等专业课的有15人;学习《缀术》、《缉古》专业课的也是15人。另外还要辅修《记遗》、《三等数》等课程。《唐六典》还规定了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孙子》、《五曹》学1年;《九章》、《海岛》学3年;《张邱建》、《夏候阳》学期都是1年;《周髀》、《五经算》共1年;《缀术》4年,《缉古》3年。
书法学校。有书学博士2人,开设的专业课是《石经》、《说文》、《字林》,还要辅修其他书法类的课程。《石经》三体书(楷书、行书、草书)学习3年;《说文》2年;《字林》1年。
司法专科学校。设律学博士1人,学生“以《律》、《令》为专业,《格》、《式》、《法令》亦兼习之”。
医药学校。在中央机构太医署下设立医药学校。医学教育由太医令掌管,有专业教师,如药园师、医师、针师、按摩博士、咒禁博士等。《唐六典》规定:医学诸生由各学科医师或医博士分科教授,“诸医针生读本草者即令识药形而知药性;读明堂者即令检图识其孔穴;读脉诀者即令递相诊侯,使知四时浮沉涩滑之状;读素问、黄帝针经、甲乙、脉经,皆使精熟”。并要求“博士月一次试,大医令丞季一试,太常丞年终总试”。在学习期间,如果学生的技艺超过老师,即可毕业,授予官职,但假如9年后仍一无所成,就做退学处理。
天文历法学校。设于太史局,由保章正(历博士)、灵台郎(天文博士)教授,学生分历生、天文生、漏刻生等专业。学生跟随博士学习历代的天文历书及数学著作,昼夜在灵台(国家天文台)“伺候天文气色”,佐助科研人员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天文现象、制作历书等。学生到了一定火候就可以毕业,成为国家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和职工。
职业技术学校。唐代经济的繁荣使得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日益增大,为了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政府设立了技工学校,规定了技工分类学习的时间和考核的具体办法。如镂细工学4年,车辂器乐之工学3年,冠冕弁帻之工学9个月等。每季由少府监和将作监丞对其进行考试,年终则由两监的主管再进行考试。
此外,由于李唐王朝自认是老子后裔,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在崇尚道教的思想指导下,又在礼部增设崇玄学,在府州亦设地方崇玄学,专门传授道教经典。
二,古代教育官员的称谓。
祭酒:封建王朝专门教育公卿大夫和三品以上官僚子弟的学校称国子监或国学、太学。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祭酒原非官名,古代人宴会或祭祀时,推一年高望重的人先举杯子以祭,称祭酒。隋唐以后始称国子监的主管官为祭酒),官多为从四品。
司业:隋后至清末,国子监设有司业官,为国子监的副长官,协佐祭酒掌国学诸生训导之政令,官为正五、六品。
博士:国子监的助手,官位多在正七品到正六品。为培养各类专门实用人才,从东汉到隋末,在当时的京城还建有各类专科学校,依据其专业,分别设立了律学博士、医学博士、武学博士、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学官,其官位在正九品到正七品。
学监:国子监协助祭酒督课业、监内务、查勤惰、纠师生过失的官员,官为正七品。
助教:国子监协佐博士理事的官员,负责教导学子的修身养性、崇志广业事宜,官位多在从七品上下。
学录:明清时国子监设有学录官,为助教的协佐,官为正八品。
教授:从宋元到明清,各府(路)、州、县均设有各级教育官员,其中最高一级为教授,设于府(路),官为正七品。
学正:明清时,国子监设立协佐助教的官员,称学正,官为正八品;各州亦设有学正官,与训导共同负责州学的管理与课业,官为正八品。
教谕:明清时,各县设有教谕官,与训导共同负责县学的管理与课业,官为正八品。
训导:明清时,各府、州、县均设训导官一人,协佐教授与学正、教谕的学校管理事务,官为从八品。
山长:唐宋元时,官立书院中担任主讲并总管院务的学官称山长。
少卿:明代为培养本国的通事(今称翻译)人员和外国留学生,在京城设有四夷馆和四夷馆翰林院,其最高长官称少卿,官为正四品。
郡文学:汉武帝时敕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称郡文学,专司所辖地域的教育行政事务。
卫儒学提督:宋明时,在兵员集中的要塞、卫所办有专教武官子弟的学校,授以五经四书、英武将军传略和骑射步战之术,其最高官员称卫儒学提督。
正科、典科、训科:明代各府、州、县各设一专司医学的官员,府称正科,官为从九品;州称典科,县称训科,均有官职无俸禄。
三,古代教师的称谓。
由于学校名称的繁杂,受教育的对象不同,在我国古代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教师的称谓不尽相同。
夫子:《始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泛指老师、教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傅:老师的通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保: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
先生:《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
宗师: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老师:教授学生的人。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
教习: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
教谕: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论,掌文庙祭把,教育所属生员。
教授: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学校课试等事。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置教授。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自以不习吏事,就教职,选授江南府教授。”
助教:国子监教师,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于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学博: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一人,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清代它又成为州县学官的别称。
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元代路、州、县及书院也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
学录: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元代路学设学录,协助教授教育所属生员。
学官:又称“教官”。指中国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监学:清代中等学堂以上设监学;掌稽察学生出入。考察学生功课勤惰等事。
司业: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历代沿置,为学官,至清末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司业博士为之师。”
祭酒:汉平帝时始置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后称国于监祭酒,至清末废。
学政:宋代太学的教官。《宋史·汪解传》:“熙宁大学成,分录学政。”
讲郎:讲授经书的官员。《后汉书·儒林传》:“又识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太保: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的官,也称太师太傅。[bookid=2871585,bookname=《灵噬苍生》]
;
唐朝的时候,中国同日本的友好往来更是盛况空前。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先后派遣了13次“遣唐使”,还有6次迎送唐朝的使者。每次所派遣唐使团规模都很大,最多的时候达到了600人。留学生和留学僧都是跟随使团到达中国,使团回日本时,留学生(僧)们则仍留下来学习中国文化。
日本留学生一律被安排在国子监学习。唐朝国子监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各学招生对象不同。唐玄宗命国子监的四门助教赵玄默在鸿胪寺教授这些留学生们的功课。日本留学生们在中国学习几年甚至几十年,再回到日本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他们中间最有名的是从奈良来到中国的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
==========================
唐代的教育制度比较完善,学科设置也比较全面,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的“专科学校”门类繁多,除了常见的文科学校外,还有理工、医学、法律、技术、宗教等专科学校。
数学学校。据《唐六典》载:数学专科学校有“算学博士二人”,学生30名。其中学习《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邱建》、《夏候阳》、《周髀》、《五经算》等专业课的有15人;学习《缀术》、《缉古》专业课的也是15人。另外还要辅修《记遗》、《三等数》等课程。《唐六典》还规定了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孙子》、《五曹》学1年;《九章》、《海岛》学3年;《张邱建》、《夏候阳》学期都是1年;《周髀》、《五经算》共1年;《缀术》4年,《缉古》3年。
书法学校。有书学博士2人,开设的专业课是《石经》、《说文》、《字林》,还要辅修其他书法类的课程。《石经》三体书(楷书、行书、草书)学习3年;《说文》2年;《字林》1年。
司法专科学校。设律学博士1人,学生“以《律》、《令》为专业,《格》、《式》、《法令》亦兼习之”。
医药学校。在中央机构太医署下设立医药学校。医学教育由太医令掌管,有专业教师,如药园师、医师、针师、按摩博士、咒禁博士等。《唐六典》规定:医学诸生由各学科医师或医博士分科教授,“诸医针生读本草者即令识药形而知药性;读明堂者即令检图识其孔穴;读脉诀者即令递相诊侯,使知四时浮沉涩滑之状;读素问、黄帝针经、甲乙、脉经,皆使精熟”。并要求“博士月一次试,大医令丞季一试,太常丞年终总试”。在学习期间,如果学生的技艺超过老师,即可毕业,授予官职,但假如9年后仍一无所成,就做退学处理。
天文历法学校。设于太史局,由保章正(历博士)、灵台郎(天文博士)教授,学生分历生、天文生、漏刻生等专业。学生跟随博士学习历代的天文历书及数学著作,昼夜在灵台(国家天文台)“伺候天文气色”,佐助科研人员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天文现象、制作历书等。学生到了一定火候就可以毕业,成为国家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和职工。
职业技术学校。唐代经济的繁荣使得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日益增大,为了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政府设立了技工学校,规定了技工分类学习的时间和考核的具体办法。如镂细工学4年,车辂器乐之工学3年,冠冕弁帻之工学9个月等。每季由少府监和将作监丞对其进行考试,年终则由两监的主管再进行考试。
此外,由于李唐王朝自认是老子后裔,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在崇尚道教的思想指导下,又在礼部增设崇玄学,在府州亦设地方崇玄学,专门传授道教经典。
二,古代教育官员的称谓。
祭酒:封建王朝专门教育公卿大夫和三品以上官僚子弟的学校称国子监或国学、太学。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祭酒原非官名,古代人宴会或祭祀时,推一年高望重的人先举杯子以祭,称祭酒。隋唐以后始称国子监的主管官为祭酒),官多为从四品。
司业:隋后至清末,国子监设有司业官,为国子监的副长官,协佐祭酒掌国学诸生训导之政令,官为正五、六品。
博士:国子监的助手,官位多在正七品到正六品。为培养各类专门实用人才,从东汉到隋末,在当时的京城还建有各类专科学校,依据其专业,分别设立了律学博士、医学博士、武学博士、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学官,其官位在正九品到正七品。
学监:国子监协助祭酒督课业、监内务、查勤惰、纠师生过失的官员,官为正七品。
助教:国子监协佐博士理事的官员,负责教导学子的修身养性、崇志广业事宜,官位多在从七品上下。
学录:明清时国子监设有学录官,为助教的协佐,官为正八品。
教授:从宋元到明清,各府(路)、州、县均设有各级教育官员,其中最高一级为教授,设于府(路),官为正七品。
学正:明清时,国子监设立协佐助教的官员,称学正,官为正八品;各州亦设有学正官,与训导共同负责州学的管理与课业,官为正八品。
教谕:明清时,各县设有教谕官,与训导共同负责县学的管理与课业,官为正八品。
训导:明清时,各府、州、县均设训导官一人,协佐教授与学正、教谕的学校管理事务,官为从八品。
山长:唐宋元时,官立书院中担任主讲并总管院务的学官称山长。
少卿:明代为培养本国的通事(今称翻译)人员和外国留学生,在京城设有四夷馆和四夷馆翰林院,其最高长官称少卿,官为正四品。
郡文学:汉武帝时敕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称郡文学,专司所辖地域的教育行政事务。
卫儒学提督:宋明时,在兵员集中的要塞、卫所办有专教武官子弟的学校,授以五经四书、英武将军传略和骑射步战之术,其最高官员称卫儒学提督。
正科、典科、训科:明代各府、州、县各设一专司医学的官员,府称正科,官为从九品;州称典科,县称训科,均有官职无俸禄。
三,古代教师的称谓。
由于学校名称的繁杂,受教育的对象不同,在我国古代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教师的称谓不尽相同。
夫子:《始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泛指老师、教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傅:老师的通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保: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
先生:《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
宗师: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老师:教授学生的人。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
教习: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
教谕: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论,掌文庙祭把,教育所属生员。
教授: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学校课试等事。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置教授。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自以不习吏事,就教职,选授江南府教授。”
助教:国子监教师,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于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学博: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一人,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清代它又成为州县学官的别称。
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元代路、州、县及书院也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
学录: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元代路学设学录,协助教授教育所属生员。
学官:又称“教官”。指中国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监学:清代中等学堂以上设监学;掌稽察学生出入。考察学生功课勤惰等事。
司业: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历代沿置,为学官,至清末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司业博士为之师。”
祭酒:汉平帝时始置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后称国于监祭酒,至清末废。
学政:宋代太学的教官。《宋史·汪解传》:“熙宁大学成,分录学政。”
讲郎:讲授经书的官员。《后汉书·儒林传》:“又识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太保: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的官,也称太师太傅。[bookid=2871585,bookname=《灵噬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