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森一脸懵逼样,“汝究竟想怎样?”
“就说你答不答应吧?”
郑森想了想,抬头道:“既然汝有意想让森劫掠过往海商……。”
“满口胡吣!”吴争喝斥道,“孤会让你劫掠过往海商?”
“那汝何意?”
吴争朝黄昌平呶了下嘴,黄昌平将一卷地图摊在地上。
“带你的船队,去这作贼!”吴争用鞋尖踩踩地图上的某处道。
郑森一看大惊失色,“……松浦津?!”
……。
此时东瀛已经结束了战国时代。
德川家康发动关原合战,打败西军,干掉了丰臣氏后人,建立了德川幕府。
松浦津,隶属于肥前国平户,这个臭名彰昭的一隅之地,才是倭寇诞生的摇篮。
被时称平户水军的倭寇,就一直袭扰大明沿海和朝鲜。
都说倭寇只是东瀛落魄武士、失意政客和浪人的集合,其实是不对的。
应该说,倭寇自其诞生那天起,就带着东瀛统治者的意念。
元朝时,忽必烈两次挥军攻打东瀛,松浦家族的领地首当其冲,松浦家借助“神风”与后来修筑的海滨防卫工事,两次“击退”元军。
为了报复元朝的侵略,松浦家族开始对朝鲜半岛沿海进行掠夺。
因他们来自平户藩掌控的三个岛(对马岛、壹岐岛、平户岛),所以被称为“三岛倭寇”。
后来,松浦家对朝鲜与大明沿海的侵扰,逐渐演变为纯粹经济性的掠夺,对实施海禁的明朝沿海边防造成了颇大的威胁。
但其间,倭寇犯边一度中止过。
洪武末年,统一东瀛的足利义满,希望肃清南朝的残余势力,同时也想发展与明朝的贸易。
于是,遣使至明朝,在明成祖时期,两国恢复了正常关系,双方建立了勘合贸易关系,明朝给予足利幕府贸易凭证,即勘合,日本方面凭勘合来“进贡”,实则是进行贸易。
明朝发展与日本的关系,主要为了消除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足利幕府也积极剿捕倭寇,于是,倭寇一度在明朝沿海消灭。
可在足利义满死后,其子足利义持改变政策,双方勘合贸易中断,日本不再剿捕倭寇,足利义满时期稍有收敛的倭寇劫掠又在中国沿海一带蔓延开来,直至今时。
所以,倭寇行为,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统治者的意志体现。
从战国初期,松浦隆信征服了肥前国北部及壹岐国成为了大名,而他本人就有直接参与倭寇行为。
之后,松浦家族又收留了明朝海盗汪直、徐海等人,被松浦隆信奉为上宾,还将松浦津划给汪直做为根据地。
从此,鸟不下蛋的平户,摇身一变,成了东瀛对外贸易的重镇。
到了崇祯年间,其子松浦镇信因在关原大战时,保持了中立,战后依旧领有北松浦郡与壱岐国,并得到了六万三千石的领地安泰。
由于财政窘迫,松浦镇信只能祖上重操旧业,于是大量的倭寇再次出现在了明朝沿海和朝鲜,而这个时候的倭寇,几乎来自此地,同时,成份有了极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这时的倭寇,已经有许多是大名收拢起来的武士,他们直接受大名的领导和指挥。
而郑森,其实就是他爹和松浦家臣田川氏女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平户南边的河内浦,是郑森的第二故乡。
那么,此时郑森听见吴争要他去松浦津作海贼,岂能不惊骇?又怎能不反对?
吴争神色不动,平淡地道:“孤不为难你,孤给你选择的权利……生或死,去或者不去的权利!”
郑森愤怒地喝道:“那汝就杀了我吧!”
吴争点点头,“可以……不过想来隆武帝在泉下有知,会后悔恩宠于你,并赐你国姓。”
“你……!”
“孤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或剿灭或招安……也不管你是否有意做个东瀛王……。”吴争悠悠道,“断绝倭寇袭扰我沿海,做到这事,孤给你重新上岸的机会……否则,你应该知道,就算孤赦免你的罪过,恐怕杭州府百姓都能撕了你!”
郑森沉默了,不知道是自知罪孽深重,还是为吴争那句“也不管你是否有意做个东瀛王”打动,反正不再愤怒了。
“别急,慢慢想……孤给你时间。”吴争转身,走到门口时,抛下一句,“你不去,孤可以另选人去……譬如,施琅!”
郑森愣了许久,颓然坐倒。
……。
吴争想要平定倭寇,可眼下确实抽不出手来。
虽然这几年,随着北伐军实力的不断壮大,浙东沿海倭寇是不敢来了,但福建沿海,倭寇依旧犯边。
征伐远在海外的一国,实力还达不到,至少目前是做不到的。
那么,如果有一支舰队,以海盗的名义,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效果应该会不错。
但水师不行,至少吴争不愿意。
在吴争看来,这种脏事,需要有适合的人去做。
王师一旦沾指这种事,不管是今时还是将来,都是一个无法洗白的污点。
吴争一直心里都有这个打算,只是人选一直未决。
郑森,主动“冒”出来了。
很合适。
郑家海盗出身,对东瀛又非常熟稔。
关键是,郑森手下的,大都是从良的“前海盗”,重操旧业不难,不,应该是物尽其用。
原本还犯愁,总不能将这数以万计的“叛军”全杀了吧。
这下好了,全送去海上,祸害倭人去。
吴争不免有些得意,他不怕郑森拒绝。
陆地上,已经容不下郑森了,吴争没夸张,郑军在杭州府可没少杀人,特别是城中,为了镇压平乱,郑军在大开杀戒。
那么现在做了阶下囚,自然到了清算的时候了。
所以,郑森没得选择,他只能从命,因为,就算没有郑森,要从这二、三万的郑军俘虏中,挑出一个能从命的人,应该不难。
况且,吴争还有施琅这个备选。
施琅是个狠人,被逼急了,啥事都肯做。
最重要的是,施琅有一颗“上进心”,他想升官,想光宗耀祖,想洗涮因郑森带给他的耻辱和不公。
这样的人,适合做一把刀,一把斩尽倭寇的刀。
“就说你答不答应吧?”
郑森想了想,抬头道:“既然汝有意想让森劫掠过往海商……。”
“满口胡吣!”吴争喝斥道,“孤会让你劫掠过往海商?”
“那汝何意?”
吴争朝黄昌平呶了下嘴,黄昌平将一卷地图摊在地上。
“带你的船队,去这作贼!”吴争用鞋尖踩踩地图上的某处道。
郑森一看大惊失色,“……松浦津?!”
……。
此时东瀛已经结束了战国时代。
德川家康发动关原合战,打败西军,干掉了丰臣氏后人,建立了德川幕府。
松浦津,隶属于肥前国平户,这个臭名彰昭的一隅之地,才是倭寇诞生的摇篮。
被时称平户水军的倭寇,就一直袭扰大明沿海和朝鲜。
都说倭寇只是东瀛落魄武士、失意政客和浪人的集合,其实是不对的。
应该说,倭寇自其诞生那天起,就带着东瀛统治者的意念。
元朝时,忽必烈两次挥军攻打东瀛,松浦家族的领地首当其冲,松浦家借助“神风”与后来修筑的海滨防卫工事,两次“击退”元军。
为了报复元朝的侵略,松浦家族开始对朝鲜半岛沿海进行掠夺。
因他们来自平户藩掌控的三个岛(对马岛、壹岐岛、平户岛),所以被称为“三岛倭寇”。
后来,松浦家对朝鲜与大明沿海的侵扰,逐渐演变为纯粹经济性的掠夺,对实施海禁的明朝沿海边防造成了颇大的威胁。
但其间,倭寇犯边一度中止过。
洪武末年,统一东瀛的足利义满,希望肃清南朝的残余势力,同时也想发展与明朝的贸易。
于是,遣使至明朝,在明成祖时期,两国恢复了正常关系,双方建立了勘合贸易关系,明朝给予足利幕府贸易凭证,即勘合,日本方面凭勘合来“进贡”,实则是进行贸易。
明朝发展与日本的关系,主要为了消除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足利幕府也积极剿捕倭寇,于是,倭寇一度在明朝沿海消灭。
可在足利义满死后,其子足利义持改变政策,双方勘合贸易中断,日本不再剿捕倭寇,足利义满时期稍有收敛的倭寇劫掠又在中国沿海一带蔓延开来,直至今时。
所以,倭寇行为,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统治者的意志体现。
从战国初期,松浦隆信征服了肥前国北部及壹岐国成为了大名,而他本人就有直接参与倭寇行为。
之后,松浦家族又收留了明朝海盗汪直、徐海等人,被松浦隆信奉为上宾,还将松浦津划给汪直做为根据地。
从此,鸟不下蛋的平户,摇身一变,成了东瀛对外贸易的重镇。
到了崇祯年间,其子松浦镇信因在关原大战时,保持了中立,战后依旧领有北松浦郡与壱岐国,并得到了六万三千石的领地安泰。
由于财政窘迫,松浦镇信只能祖上重操旧业,于是大量的倭寇再次出现在了明朝沿海和朝鲜,而这个时候的倭寇,几乎来自此地,同时,成份有了极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这时的倭寇,已经有许多是大名收拢起来的武士,他们直接受大名的领导和指挥。
而郑森,其实就是他爹和松浦家臣田川氏女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平户南边的河内浦,是郑森的第二故乡。
那么,此时郑森听见吴争要他去松浦津作海贼,岂能不惊骇?又怎能不反对?
吴争神色不动,平淡地道:“孤不为难你,孤给你选择的权利……生或死,去或者不去的权利!”
郑森愤怒地喝道:“那汝就杀了我吧!”
吴争点点头,“可以……不过想来隆武帝在泉下有知,会后悔恩宠于你,并赐你国姓。”
“你……!”
“孤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或剿灭或招安……也不管你是否有意做个东瀛王……。”吴争悠悠道,“断绝倭寇袭扰我沿海,做到这事,孤给你重新上岸的机会……否则,你应该知道,就算孤赦免你的罪过,恐怕杭州府百姓都能撕了你!”
郑森沉默了,不知道是自知罪孽深重,还是为吴争那句“也不管你是否有意做个东瀛王”打动,反正不再愤怒了。
“别急,慢慢想……孤给你时间。”吴争转身,走到门口时,抛下一句,“你不去,孤可以另选人去……譬如,施琅!”
郑森愣了许久,颓然坐倒。
……。
吴争想要平定倭寇,可眼下确实抽不出手来。
虽然这几年,随着北伐军实力的不断壮大,浙东沿海倭寇是不敢来了,但福建沿海,倭寇依旧犯边。
征伐远在海外的一国,实力还达不到,至少目前是做不到的。
那么,如果有一支舰队,以海盗的名义,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效果应该会不错。
但水师不行,至少吴争不愿意。
在吴争看来,这种脏事,需要有适合的人去做。
王师一旦沾指这种事,不管是今时还是将来,都是一个无法洗白的污点。
吴争一直心里都有这个打算,只是人选一直未决。
郑森,主动“冒”出来了。
很合适。
郑家海盗出身,对东瀛又非常熟稔。
关键是,郑森手下的,大都是从良的“前海盗”,重操旧业不难,不,应该是物尽其用。
原本还犯愁,总不能将这数以万计的“叛军”全杀了吧。
这下好了,全送去海上,祸害倭人去。
吴争不免有些得意,他不怕郑森拒绝。
陆地上,已经容不下郑森了,吴争没夸张,郑军在杭州府可没少杀人,特别是城中,为了镇压平乱,郑军在大开杀戒。
那么现在做了阶下囚,自然到了清算的时候了。
所以,郑森没得选择,他只能从命,因为,就算没有郑森,要从这二、三万的郑军俘虏中,挑出一个能从命的人,应该不难。
况且,吴争还有施琅这个备选。
施琅是个狠人,被逼急了,啥事都肯做。
最重要的是,施琅有一颗“上进心”,他想升官,想光宗耀祖,想洗涮因郑森带给他的耻辱和不公。
这样的人,适合做一把刀,一把斩尽倭寇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