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明珠现在已经是大学士了,还是军机大臣,他对康熙道:“陛下,班布尔善目前赋闲在家,不如让他领军,让姚启圣姚大人为副帅,多隆指挥汉军旗,张鹏指挥高句丽兵马,喀达尔汉指挥蒙古骑兵,另外让尚可喜部和吴三桂部两侧策应,一起攻入陕甘州,收复陕甘州。”
索额图站出来,“陛下,不如让老臣领军,让周培公作为老臣的副帅,让吴三桂和尚可喜策应我军。”
康熙摩挲着手里的两颗夜明珠,扫视了一下纳兰明珠和索额图两个人,这两个人自从帮助他搬倒了鳌拜以后,就针锋相对,次次都在朝堂上吵的不可开交,还在下面斗的十分厉害,这让他很是头疼。
这时候多隆出列替他解决麻烦了,他出列,众位武官和文臣看着他出列,一起回头朝他看,多隆虽然历经多次战斗,但这品级还是上不去,虽然他是宗亲,是满人,可他不是鳌拜一党,也不是什么十分高贵的宗亲,更加上他打了几次几乎让清军损失惨重的战斗。
因此他一直是一个参将,因为是宗亲,还在皇家大内领一个五品侍卫的官职,没有什么爵位,之所以能参加今天的朝会,还是因为他是一个侍卫,五品侍卫,同时索额图觉得应该把他这个同华夏军交过多次手的将领带来,能为皇帝提供一些建议。
多隆看着诸位大清国重臣,王爷,贝勒,郡王,还有诸多的汉臣,有些心里害怕,不过他怎么说也是领兵十几万打过大战的老将,还有一份镇定,稍微平复了一下心情,然后说道:“陛下,我认为可以结合两位大人的意见,由索大人率领一部分兵马绕过正面,从长城外侧进攻陕甘州的甘肃一地,哪里还有很多人心向我大清,还有很多蒙古部族,可以集合他们,由主要是蒙古骑兵的部队加上一些步兵和炮兵进攻,然后从甘肃府往陕甘州内地打。”
他略微抬头看了看一言不发,但下巴略微点了点的年轻的康熙,扫了一眼两旁的诸位能有幸参加这次君前合议的大臣们,继续道:“姚大人率领主力从山西州渡过黄河攻打陕甘州内地,让吴三桂和尚可喜部从旁协助,他们可是在陕甘州呆过不少时间,应该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他们作为先头部队,为大军打开一条通途,掩护大军渡过黄河。”
“好,好,这个可以。”康熙很高兴的说道。
他看了看几个王公和汉臣,“就这么办,索额图,姚爱卿,你们即刻筹措军资,调集兵马,三个月之后,发起对华夏王国陕甘州的兵马的进攻,不要让我失望。”
“是,陛下。”一干大臣恭送起身在太监搀扶下离去的康熙,别看到现在康熙还不大,才二十来岁,可那架势可是学足了帝王范儿,怪不得后世那么多汉人庄稼叫兽们仰慕他呢,而且大汉民族的爱国者们却心情复杂,因为你不承认它吧,它就是实实在在的嵌入你的历史长河中一个王朝,是你的历史的一部分,是屈辱,你承认他吧,这大汉民族也太憋屈了。
大汉民族里面有很多后人都是这个王朝大官的后代,他们比较团结,一门心思想着搞大汉民族,想要把他弄的破碎,大汉民族的人只要我自己有一口吃的,剩下的闲心都是为了巴结这些王朝大官的后代,把他们捧的高高的,他们说道德不适合汉人,于是汉人道德开始变质,他们说西方的才是好的,汉人没有什么好的,于是汉人自卑了。
他们说什么汉人搞什么,汉人里面的爱国人士被称为爱国贼,汉人为了维护汉人传统被称之为狭隘。
现在虽然说华夏王国,汉人民族已经崛起,可人家康熙根本不放心上,因为占了山西州,河北州,燕京,北直隶州,还有高句丽,人家的地盘已经是原先的几倍大了,人家不亏。
如果能把陕甘州从汉人哪里夺回来,人家更不亏,有赚,所以人家不着急。
着急的是想要早日统一华夏的张强,是汉人官府。
这次虽然要派遣不少部队,可是那些部队是什么人呀?
高句丽人,蒙古人,汉军旗,汉军旗,这就是一般挂着满族旗人名号的汉人后裔,还有吴三桂和尚可喜的兵马,这两个人的兵马听着好像是大清国的兵马,实际上都是从四山州和陕甘州弄来的四山州的土司兵和各族少数民族兵,以及一些死忠于他们两个的汉人后裔的兵马,陕甘州这边他们有回回兵,色目人兵,还有藏传佛教的喇嘛兵,以及哪里的汉人和土著人血统的混血兵,当然还有少数为了一口饭吃当兵的陕西州傻大憨的陕西汉人兵。
满族兵也有,不过这些人都是被他们的主子带着监视各部兵马的,人数少,绝对不超过五千兵马。
那些人都是老爷兵,都是没落的满清贵族子弟,有些甚至是被女真人抓住几十年的归化的包衣奴才后人,总之都不是正主的满族正兵。
就算这些人都死了,那也不过是为大清解决了一些多余的人口,减少了满清的粮食消耗,虽然这些人会耗费一些钱粮,不过能把他们送过去打华夏汉人,让双方拼死拼活的,自己在旁边看热闹,满人王爷和宗亲们可以一边在燕京茶楼喝茶,一边说着前方的战事,就当个乐子。
姚启圣和索额图接到圣旨已经全力开始备战,调集兵马。
初期索额图调集了神机营和五门提督的兵马各两千人,还有一千各府的满人包衣奴才家丁,这些都是武装家丁,当然这些人都不是打战去的,他们是保护索额图的兵马。
然后又调集了一营的满人骑兵,又有几百想要立功的满人王公子弟,大内侍卫参加,汉人官员哪里也把他们子弟送来一些,于是召集了七千兵马开赴山西州并州府,在哪里从满人将军哪里又调集了三千兵马凑足了一万兵马。
多隆则开始调集自己的兵马,汉军旗,各地汉军旗的兵马开始朝着并州府集结,从河北州抽调了两万他的老部下掌管的汉军旗兵马,又抽调了三万绿营兵马,三万民夫。
京师派出了两万汉军旗兵马,两千蒙古骑兵兵马。
姚启圣这边从山西州抽调了鳌拜原先的汉军旗兵马五万,绿营兵马三万人,抽调了燕京附近驻扎的十万高句丽和汉人绿营兵马,还得到了一万蒙古骑兵的兵马,另外有从辽东开来的三千满人兵马随行。
到三月份的时候,五万日本兵马到来,在并州换装以后,加入了姚启圣的队伍。
索额图这边还得到了一万高句丽兵马和辽东的一万汉军旗兵马,以及科尔沁蒙古的七千骑兵,喀尔喀蒙古的三千兵马。
并州府派出了他们的炮队五千兵马,并且为此征召了数十万民夫大军。
而这边吴三桂很是痛心的派出了两百蒙古骑兵和两千收编的大顺军骑兵,以及一万自己的辽东铁骑,一万火枪步兵,这些步兵有陕西州的汉人组成,同时朝廷派来两千满人兵马,有骑兵和步兵,这是为了监视他的。
尚可喜哪里只派了可怜的五千乌合之众,一千土司兵,一千苗族兵马,三百敦刻尔克步兵,五百骑兵,三千民夫,没办法,他是最受伤的那个,毕竟吴三桂经营陕甘州很久了,他是客军,没有那么多兵马还有陕甘州自古贫穷,他去了不久,除了搜刮了几千壮丁补充他的兵马以外,没有搜刮到多少就被华夏军给打出来了。
几家在拼命的聚集兵马,准备进攻刚刚被华夏军收复几个月的陕甘州。
姚启圣来到并州府,走进了专门为豪格修建的并州行宫,参观了一番,行宫占地五万亩,以紫禁城为蓝本,结合山西州特有的那种牌坊林立,小钟楼林立的特点,行宫大院里面林林总总的修建着不少的这种角楼,不时的还弄个转角,转角前面修个照壁,转角后面修个照壁,临进大院修个牌坊,让人从两侧转过去,可以说山西人把地方都林林总总的占用了,哪里都不会让你闲着,体现了山西人好赚钱,但十分吝惜小气的特点。
姚启圣来到了并州府,接待他的是于成龙,作陪的是陈延敬,这两个人算是清朝的廉吏和能官了,算是山西州的汉人才干。
山西州人以忍耐,机智,讲原则,但从来不愚忠而著称,做事圆滑,大多数人只要做官,都是官场的不倒翁,鲜有太傻人,在明清两代王朝中,他们大都是随波逐流,看准了浪头一跃而上,从来不莽撞行事,只要我感觉到无法战胜的时候,总是屈从,躲避,忍耐,等待时机,很多人丧失了很多机会,但很多人成功了,并且在其他州的人纷纷倒下的时候,他们往往是历代朝廷里面的不倒翁,常常一家历经四位皇帝而稳稳的成为朝中的宰相或者重臣,在历次的争斗中最后处于不败之地,善始善终。
陈延敬就是一个康熙十分看重的臣子,在后世的历史上,即便他最终告老还乡,安然从官场上走到了民间养老,最终还是被康熙招回,在相位上老死,没有人能做到如此让一个皇帝信任的。
索额图站出来,“陛下,不如让老臣领军,让周培公作为老臣的副帅,让吴三桂和尚可喜策应我军。”
康熙摩挲着手里的两颗夜明珠,扫视了一下纳兰明珠和索额图两个人,这两个人自从帮助他搬倒了鳌拜以后,就针锋相对,次次都在朝堂上吵的不可开交,还在下面斗的十分厉害,这让他很是头疼。
这时候多隆出列替他解决麻烦了,他出列,众位武官和文臣看着他出列,一起回头朝他看,多隆虽然历经多次战斗,但这品级还是上不去,虽然他是宗亲,是满人,可他不是鳌拜一党,也不是什么十分高贵的宗亲,更加上他打了几次几乎让清军损失惨重的战斗。
因此他一直是一个参将,因为是宗亲,还在皇家大内领一个五品侍卫的官职,没有什么爵位,之所以能参加今天的朝会,还是因为他是一个侍卫,五品侍卫,同时索额图觉得应该把他这个同华夏军交过多次手的将领带来,能为皇帝提供一些建议。
多隆看着诸位大清国重臣,王爷,贝勒,郡王,还有诸多的汉臣,有些心里害怕,不过他怎么说也是领兵十几万打过大战的老将,还有一份镇定,稍微平复了一下心情,然后说道:“陛下,我认为可以结合两位大人的意见,由索大人率领一部分兵马绕过正面,从长城外侧进攻陕甘州的甘肃一地,哪里还有很多人心向我大清,还有很多蒙古部族,可以集合他们,由主要是蒙古骑兵的部队加上一些步兵和炮兵进攻,然后从甘肃府往陕甘州内地打。”
他略微抬头看了看一言不发,但下巴略微点了点的年轻的康熙,扫了一眼两旁的诸位能有幸参加这次君前合议的大臣们,继续道:“姚大人率领主力从山西州渡过黄河攻打陕甘州内地,让吴三桂和尚可喜部从旁协助,他们可是在陕甘州呆过不少时间,应该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他们作为先头部队,为大军打开一条通途,掩护大军渡过黄河。”
“好,好,这个可以。”康熙很高兴的说道。
他看了看几个王公和汉臣,“就这么办,索额图,姚爱卿,你们即刻筹措军资,调集兵马,三个月之后,发起对华夏王国陕甘州的兵马的进攻,不要让我失望。”
“是,陛下。”一干大臣恭送起身在太监搀扶下离去的康熙,别看到现在康熙还不大,才二十来岁,可那架势可是学足了帝王范儿,怪不得后世那么多汉人庄稼叫兽们仰慕他呢,而且大汉民族的爱国者们却心情复杂,因为你不承认它吧,它就是实实在在的嵌入你的历史长河中一个王朝,是你的历史的一部分,是屈辱,你承认他吧,这大汉民族也太憋屈了。
大汉民族里面有很多后人都是这个王朝大官的后代,他们比较团结,一门心思想着搞大汉民族,想要把他弄的破碎,大汉民族的人只要我自己有一口吃的,剩下的闲心都是为了巴结这些王朝大官的后代,把他们捧的高高的,他们说道德不适合汉人,于是汉人道德开始变质,他们说西方的才是好的,汉人没有什么好的,于是汉人自卑了。
他们说什么汉人搞什么,汉人里面的爱国人士被称为爱国贼,汉人为了维护汉人传统被称之为狭隘。
现在虽然说华夏王国,汉人民族已经崛起,可人家康熙根本不放心上,因为占了山西州,河北州,燕京,北直隶州,还有高句丽,人家的地盘已经是原先的几倍大了,人家不亏。
如果能把陕甘州从汉人哪里夺回来,人家更不亏,有赚,所以人家不着急。
着急的是想要早日统一华夏的张强,是汉人官府。
这次虽然要派遣不少部队,可是那些部队是什么人呀?
高句丽人,蒙古人,汉军旗,汉军旗,这就是一般挂着满族旗人名号的汉人后裔,还有吴三桂和尚可喜的兵马,这两个人的兵马听着好像是大清国的兵马,实际上都是从四山州和陕甘州弄来的四山州的土司兵和各族少数民族兵,以及一些死忠于他们两个的汉人后裔的兵马,陕甘州这边他们有回回兵,色目人兵,还有藏传佛教的喇嘛兵,以及哪里的汉人和土著人血统的混血兵,当然还有少数为了一口饭吃当兵的陕西州傻大憨的陕西汉人兵。
满族兵也有,不过这些人都是被他们的主子带着监视各部兵马的,人数少,绝对不超过五千兵马。
那些人都是老爷兵,都是没落的满清贵族子弟,有些甚至是被女真人抓住几十年的归化的包衣奴才后人,总之都不是正主的满族正兵。
就算这些人都死了,那也不过是为大清解决了一些多余的人口,减少了满清的粮食消耗,虽然这些人会耗费一些钱粮,不过能把他们送过去打华夏汉人,让双方拼死拼活的,自己在旁边看热闹,满人王爷和宗亲们可以一边在燕京茶楼喝茶,一边说着前方的战事,就当个乐子。
姚启圣和索额图接到圣旨已经全力开始备战,调集兵马。
初期索额图调集了神机营和五门提督的兵马各两千人,还有一千各府的满人包衣奴才家丁,这些都是武装家丁,当然这些人都不是打战去的,他们是保护索额图的兵马。
然后又调集了一营的满人骑兵,又有几百想要立功的满人王公子弟,大内侍卫参加,汉人官员哪里也把他们子弟送来一些,于是召集了七千兵马开赴山西州并州府,在哪里从满人将军哪里又调集了三千兵马凑足了一万兵马。
多隆则开始调集自己的兵马,汉军旗,各地汉军旗的兵马开始朝着并州府集结,从河北州抽调了两万他的老部下掌管的汉军旗兵马,又抽调了三万绿营兵马,三万民夫。
京师派出了两万汉军旗兵马,两千蒙古骑兵兵马。
姚启圣这边从山西州抽调了鳌拜原先的汉军旗兵马五万,绿营兵马三万人,抽调了燕京附近驻扎的十万高句丽和汉人绿营兵马,还得到了一万蒙古骑兵的兵马,另外有从辽东开来的三千满人兵马随行。
到三月份的时候,五万日本兵马到来,在并州换装以后,加入了姚启圣的队伍。
索额图这边还得到了一万高句丽兵马和辽东的一万汉军旗兵马,以及科尔沁蒙古的七千骑兵,喀尔喀蒙古的三千兵马。
并州府派出了他们的炮队五千兵马,并且为此征召了数十万民夫大军。
而这边吴三桂很是痛心的派出了两百蒙古骑兵和两千收编的大顺军骑兵,以及一万自己的辽东铁骑,一万火枪步兵,这些步兵有陕西州的汉人组成,同时朝廷派来两千满人兵马,有骑兵和步兵,这是为了监视他的。
尚可喜哪里只派了可怜的五千乌合之众,一千土司兵,一千苗族兵马,三百敦刻尔克步兵,五百骑兵,三千民夫,没办法,他是最受伤的那个,毕竟吴三桂经营陕甘州很久了,他是客军,没有那么多兵马还有陕甘州自古贫穷,他去了不久,除了搜刮了几千壮丁补充他的兵马以外,没有搜刮到多少就被华夏军给打出来了。
几家在拼命的聚集兵马,准备进攻刚刚被华夏军收复几个月的陕甘州。
姚启圣来到并州府,走进了专门为豪格修建的并州行宫,参观了一番,行宫占地五万亩,以紫禁城为蓝本,结合山西州特有的那种牌坊林立,小钟楼林立的特点,行宫大院里面林林总总的修建着不少的这种角楼,不时的还弄个转角,转角前面修个照壁,转角后面修个照壁,临进大院修个牌坊,让人从两侧转过去,可以说山西人把地方都林林总总的占用了,哪里都不会让你闲着,体现了山西人好赚钱,但十分吝惜小气的特点。
姚启圣来到了并州府,接待他的是于成龙,作陪的是陈延敬,这两个人算是清朝的廉吏和能官了,算是山西州的汉人才干。
山西州人以忍耐,机智,讲原则,但从来不愚忠而著称,做事圆滑,大多数人只要做官,都是官场的不倒翁,鲜有太傻人,在明清两代王朝中,他们大都是随波逐流,看准了浪头一跃而上,从来不莽撞行事,只要我感觉到无法战胜的时候,总是屈从,躲避,忍耐,等待时机,很多人丧失了很多机会,但很多人成功了,并且在其他州的人纷纷倒下的时候,他们往往是历代朝廷里面的不倒翁,常常一家历经四位皇帝而稳稳的成为朝中的宰相或者重臣,在历次的争斗中最后处于不败之地,善始善终。
陈延敬就是一个康熙十分看重的臣子,在后世的历史上,即便他最终告老还乡,安然从官场上走到了民间养老,最终还是被康熙招回,在相位上老死,没有人能做到如此让一个皇帝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