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早朝,宋庠把杜中宵送给自己的甲骨献给朝廷。他学识渊博,一夜时间,大致翻译了一小片甲骨上的文字,猜测极有可能是卜辞。而且以出现的年号推断,杜中宵所说相州是商朝殷都很有可能。
此事让朝中大臣极感兴趣,不少人参与议论,以致延误了正常奏事的班次。下朝之后,宰执到后殿奏事的时候,依然议论不休。史学是官员的其本素养,商朝的事情记载又不详细,人人都可以说几句。最后议定,甲骨交崇文院收藏,在现任的馆阁官员中选精于古史的,进行研读。
所谓馆阁,指的是昭文院、史馆、集贤院和秘阁,合称为三馆秘阁,总称“崇文院”。这是此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凡所能收集到的书籍,无所不包。馆阁官员,在崇文院的职事,其实类似于图书馆管理员。在整理图书的同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在此其间不参与具体政事,但对于朝政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是台谏的补充,为清要之职。
甲骨既是商朝的卜辞,便收入史馆。
出了大内,回到政事堂,几位宰执各自用茶歇息。吏人送了公文来,办理例行公事。
天近中午,上了茶汤,宰执们用了填填肚子,一起说些闲话。
宋庠道:“相州收来的甲骨,按其所记,当为商王盘庚之后各王的卜筮之辞。昨日太常博士杜中宵袖了拓文,到我家里请教,猜测那里是商朝殷都。杜中宵这个人,少年进士,做官之后勤于政事,学问有些粗疏。那么多文字,他解出的不多,又不成篇,是以说不清甲骨的来历,只有猜测。不过,他眼力还是有的,能够猜到殷都上去。依此看来,此人若是加以磨炼,当成大器。”
丁度道:“此人在地方上治绩不错,而且心思精巧,常有别人想不到的奇思妙想。在火山军,精炼火硝,制了火枪火炮出来,威力巨大,以后必为军中利器。依大参所言,此人的心思只怕都用在了这些事情上面,学问自然就差强人意。”
前几年,丁度和曾公亮合编《武经总要》,是此时的军事大百科全书,对军中使用的所有武器都有研究,里面就有关于火药的内容。此时的火药军中主要用于火箭,有一二十种配方,有的偏重放烟,有的偏重放火,甚至有的里面还含毒。许多配方中,偏偏没有一种是偏重于爆燃的,制不出枪炮。正是对此有所涉猎,丁度才认为杜中宵是对现有的火药精炼,制了一种威力特别大的出来。
编了几年《武经总要》,丁度对于火枪火炮的价值比别人认识得深。但他没有带过兵,想不出要怎么充分发挥火枪火炮的威力,只能作为特殊的弓弩石砲,补充进现有的军队里。
陶十七在相州监制的火枪火炮,完全依杜中宵在火山军造出来的形制,都是小炮,威力不强。要编入禁军的时候,遭到了三衙的抵制。火枪威力虽然不弱,但与现在的战斗阵形不兼容。
临战时,弓弩手大多是曲射,进行面覆盖,火枪在这种阵形里没有位置。禁军的弓弩手都是精挑细选的,身形高大,拉力惊人,常年训练甚至很多人的左右手不对称。他们已经习惯了弓弩,换上火枪,反而发挥不出威力。由于填装火药和子弹的时间过长,禁军试的火枪阵的火力密度,与弓弩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现有弓弩手的身体和训练习惯已经针对弓弩定型,换了火枪,两手都不协调,完全不能使用,只能招新兵。禁军的员额有限制,三衙一致认为,火枪对禁军没用。
火炮虽然有用,但威力太小,守城有余,攻城不足。三衙的态度,就是多制火炮,用于守城。至于野战部队,他们还没有发现火枪火炮的好处,上下都排斥。
因为杜中宵在京城演示过火枪火炮的威力,又有唐龙镇胜利的战功,从皇帝到中书,对这种新式武器都感兴趣。一边在相州大量制造,一边压着枢密院尽快分发到禁军中。枢密面临三衙的阻力,一时没有办法,只能一个拖字诀,事情僵在那里。
此事已经僵持了近一年,政事堂的宰执都有些厌烦。丁度提起杜中宵的这项功劳,其队几个人都默不作声。这东西只见杜中宵演示了一次好,却得不到禁军的认可,大家心中有些动摇。
见都不讲话,宋庠道:“数月之前,由河东路经略郑戬和权知开封府明镐举荐,杜中宵卸任火山军知军,回京试馆阁。昨日我考过他学问,于政事多有洞见,诗赋却是平庸。如果到学士院试诗赋,一个失手,他自己要经受挫扼,朝廷也失了延揽人才的机会——”
听到这里,昭文相陈执中睁开眼睛,淡淡地道:“那依大参所见,该当如何?”
宋庠微微一笑:“此次与杜中宵一起入京的,是解宾王。此人我也有耳闻,在地方多有治绩,而诗赋为其所短。依我看来不如这样,让这二人到中书来,试策论如何?人有所短,也有所长,朝廷用人当择其长处,而避其短处,何必执着于文词?”
陈执中微微点了点头,看着身边的集贤相文彦博:“文相公以为如何?”
文彦博不足一年的时间,从益州知州,入朝为枢密副使,迅速改参知政事,又升集贤相,升迁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在内他搭上了张美人的线,此事皇帝知道,外面的大臣也知道,加上他根基不深,自觉地收敛锋芒,免得不被人针对。
还有一点,杜中宵在火山军的时候,曾经向朝廷贡了几条山羊绒的毯子,其中一条就在张美人的手里,很得她的喜爱。张美人有个好处,谁给了她好东西,她就记在心里,觉得欠了别人的。加上杜中宵离开河东路的时候,特意去拜访了张尧佐,让张美人很有好感。在此之前托过文彦博,如果有办法,帮一帮杜中宵。至于怎么帮,张美人就不知道了。这个女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过没有什么野心,关心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真影响朝政她既没有心思,也没有手段。
陈执中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白,杜中宵他不在意,解宾王却是自己举荐的,到中书考试,当然好过在学士院。那几个翰林,因为陈执中恩荫出身,一向瞧不起他,当面说他不学无术的都有,能考出什么来?
点了点头文彦博道:“此是小事,相公做主即可。”
陈执中看了看一边没有说话的庞籍,道:“那便如此,让杜中宵和解宾王召试中书。宋大参,你学问精深,此次便由你试他们吧。馆阁朝廷育才之地,非比等闲,当严加考试!”
宋庠拱手:“依相公吩咐。还有一事,若无意外,杜中宵入馆阁后,我想让他到相州走一遭。如果那里真是殷都,当还有其他宝物。就是再收集些甲骨,也是好的。”
一直没说话的庞籍道:“此事可行。此物可补古史之缺,藏之馆阁,以显圣朝气象。”
此事让朝中大臣极感兴趣,不少人参与议论,以致延误了正常奏事的班次。下朝之后,宰执到后殿奏事的时候,依然议论不休。史学是官员的其本素养,商朝的事情记载又不详细,人人都可以说几句。最后议定,甲骨交崇文院收藏,在现任的馆阁官员中选精于古史的,进行研读。
所谓馆阁,指的是昭文院、史馆、集贤院和秘阁,合称为三馆秘阁,总称“崇文院”。这是此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凡所能收集到的书籍,无所不包。馆阁官员,在崇文院的职事,其实类似于图书馆管理员。在整理图书的同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在此其间不参与具体政事,但对于朝政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是台谏的补充,为清要之职。
甲骨既是商朝的卜辞,便收入史馆。
出了大内,回到政事堂,几位宰执各自用茶歇息。吏人送了公文来,办理例行公事。
天近中午,上了茶汤,宰执们用了填填肚子,一起说些闲话。
宋庠道:“相州收来的甲骨,按其所记,当为商王盘庚之后各王的卜筮之辞。昨日太常博士杜中宵袖了拓文,到我家里请教,猜测那里是商朝殷都。杜中宵这个人,少年进士,做官之后勤于政事,学问有些粗疏。那么多文字,他解出的不多,又不成篇,是以说不清甲骨的来历,只有猜测。不过,他眼力还是有的,能够猜到殷都上去。依此看来,此人若是加以磨炼,当成大器。”
丁度道:“此人在地方上治绩不错,而且心思精巧,常有别人想不到的奇思妙想。在火山军,精炼火硝,制了火枪火炮出来,威力巨大,以后必为军中利器。依大参所言,此人的心思只怕都用在了这些事情上面,学问自然就差强人意。”
前几年,丁度和曾公亮合编《武经总要》,是此时的军事大百科全书,对军中使用的所有武器都有研究,里面就有关于火药的内容。此时的火药军中主要用于火箭,有一二十种配方,有的偏重放烟,有的偏重放火,甚至有的里面还含毒。许多配方中,偏偏没有一种是偏重于爆燃的,制不出枪炮。正是对此有所涉猎,丁度才认为杜中宵是对现有的火药精炼,制了一种威力特别大的出来。
编了几年《武经总要》,丁度对于火枪火炮的价值比别人认识得深。但他没有带过兵,想不出要怎么充分发挥火枪火炮的威力,只能作为特殊的弓弩石砲,补充进现有的军队里。
陶十七在相州监制的火枪火炮,完全依杜中宵在火山军造出来的形制,都是小炮,威力不强。要编入禁军的时候,遭到了三衙的抵制。火枪威力虽然不弱,但与现在的战斗阵形不兼容。
临战时,弓弩手大多是曲射,进行面覆盖,火枪在这种阵形里没有位置。禁军的弓弩手都是精挑细选的,身形高大,拉力惊人,常年训练甚至很多人的左右手不对称。他们已经习惯了弓弩,换上火枪,反而发挥不出威力。由于填装火药和子弹的时间过长,禁军试的火枪阵的火力密度,与弓弩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现有弓弩手的身体和训练习惯已经针对弓弩定型,换了火枪,两手都不协调,完全不能使用,只能招新兵。禁军的员额有限制,三衙一致认为,火枪对禁军没用。
火炮虽然有用,但威力太小,守城有余,攻城不足。三衙的态度,就是多制火炮,用于守城。至于野战部队,他们还没有发现火枪火炮的好处,上下都排斥。
因为杜中宵在京城演示过火枪火炮的威力,又有唐龙镇胜利的战功,从皇帝到中书,对这种新式武器都感兴趣。一边在相州大量制造,一边压着枢密院尽快分发到禁军中。枢密面临三衙的阻力,一时没有办法,只能一个拖字诀,事情僵在那里。
此事已经僵持了近一年,政事堂的宰执都有些厌烦。丁度提起杜中宵的这项功劳,其队几个人都默不作声。这东西只见杜中宵演示了一次好,却得不到禁军的认可,大家心中有些动摇。
见都不讲话,宋庠道:“数月之前,由河东路经略郑戬和权知开封府明镐举荐,杜中宵卸任火山军知军,回京试馆阁。昨日我考过他学问,于政事多有洞见,诗赋却是平庸。如果到学士院试诗赋,一个失手,他自己要经受挫扼,朝廷也失了延揽人才的机会——”
听到这里,昭文相陈执中睁开眼睛,淡淡地道:“那依大参所见,该当如何?”
宋庠微微一笑:“此次与杜中宵一起入京的,是解宾王。此人我也有耳闻,在地方多有治绩,而诗赋为其所短。依我看来不如这样,让这二人到中书来,试策论如何?人有所短,也有所长,朝廷用人当择其长处,而避其短处,何必执着于文词?”
陈执中微微点了点头,看着身边的集贤相文彦博:“文相公以为如何?”
文彦博不足一年的时间,从益州知州,入朝为枢密副使,迅速改参知政事,又升集贤相,升迁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在内他搭上了张美人的线,此事皇帝知道,外面的大臣也知道,加上他根基不深,自觉地收敛锋芒,免得不被人针对。
还有一点,杜中宵在火山军的时候,曾经向朝廷贡了几条山羊绒的毯子,其中一条就在张美人的手里,很得她的喜爱。张美人有个好处,谁给了她好东西,她就记在心里,觉得欠了别人的。加上杜中宵离开河东路的时候,特意去拜访了张尧佐,让张美人很有好感。在此之前托过文彦博,如果有办法,帮一帮杜中宵。至于怎么帮,张美人就不知道了。这个女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过没有什么野心,关心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真影响朝政她既没有心思,也没有手段。
陈执中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白,杜中宵他不在意,解宾王却是自己举荐的,到中书考试,当然好过在学士院。那几个翰林,因为陈执中恩荫出身,一向瞧不起他,当面说他不学无术的都有,能考出什么来?
点了点头文彦博道:“此是小事,相公做主即可。”
陈执中看了看一边没有说话的庞籍,道:“那便如此,让杜中宵和解宾王召试中书。宋大参,你学问精深,此次便由你试他们吧。馆阁朝廷育才之地,非比等闲,当严加考试!”
宋庠拱手:“依相公吩咐。还有一事,若无意外,杜中宵入馆阁后,我想让他到相州走一遭。如果那里真是殷都,当还有其他宝物。就是再收集些甲骨,也是好的。”
一直没说话的庞籍道:“此事可行。此物可补古史之缺,藏之馆阁,以显圣朝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