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7章 祥瑞
看到这三个名字,尤其是共和二字,孙策会心一笑。
他能想象到郭嘉等人会发生什么样的争执,心里明明想限制君权,却怕他掀桌子,不得不绞尽脑汁,设计出三个方案供他挑选,又精心挑选诱导性极强的名词,眼巴巴地希望他选他们最心仪的方案。
这简直就是君权日进、臣权日退的写照。如今他想逆转这个过程,却不能太急,急了容易翻车。就郭嘉等人而言,他们虽然心心念的是共和甚至垂拱,却也还敢抱太大希望,所以三个方案中,独断用功最多,方案最详细,可操作性也最强。
当然,即使是独断,比起现有的君权也有所限制,并非照搬。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限制皇室规模,具体有三条:一是限制后宫人数,皇后一人,贵人二人,夫人十二人,美人三十六人,共计五十一人,合于大衍之数,并将宫女、宦官人数限于千人以内;二是控制财政,将山林丘泽等原本属于少府管理的皇室财政一并纳入国家财政,皇室财政所占比例不超过三成;三是控制皇族规模,将宗室规模控制在万人以内,汤沐食邑总数不超过户口的两成。
这三条都留了足够的让步空间。比如第一条,他早就声明过,包括皇后在内,后宫十二殿,不会再增加。郭嘉等人将人数增加到五十一,显然是给他一个主动削减以示英明的机会,就算他后悔了当初的承诺,想再增加一些,这些也足够了。如果他还不知足,突破五十之数,那可就是实打实的打脸了。
即使是削减幅度最大的第三条,依然有很大的让步空间,孙氏宗室现在加起来不到一百人,万人应该是多年后才有可能达到的规模。西汉两百年,宗室最后也不过十万之数,东汉限制宗室,人数已经大幅下降,如今齐聚长安的宗室也就是两三万人。
当然,对郭嘉等人而言,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已经很不错了,能阻止皇权、皇族不再进一步扩张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如果他高姿态,再主动做一些让步,他们的收获更大。
总体而言,这些人还是很务实的,基本上没有什么书生气,提出太理想化的措施,都是以现有的事实为基础进行调整,既表达了愿望,又比较克制,不至于激起强烈的反应。
考虑到其中有蔡邕、黄琬两个老书生,孙策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不过他也没有全盘接受,进行了一些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军师处转为内朝机构,借以控制兵权。就目前而言,他不可能放弃兵权,理由也是现成的,天下未定,征伐只能由他独断。至于将来兵权如何归属,以后再说。
他甚至考虑将兵权一直掌握在手中,与外朝分开,以保证尚武之风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孙策让路粹草拟了一份文书,用快马送回建业。
——
船入东海,难得的风平浪静。明月初升,海面上铺出一道银光闪闪的通道,令人生出一番错觉,仿佛踏着这条路就能一直走到玉盘般的明月中去。
孙策倚着窗,看着明月从海上升起,直至悬在半空。他内心平静,波澜不起,有一种多时未有的淡然。即将称帝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变化,早在几年前,他就知道会有这一天,如今只是早了几年而已。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从容。事实上,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像他这么从容,除了那些没有资格听到消息的普通人,但凡听到风声的人都难免躁动。毕竟对他们来说,由吴王而皇帝,由吴而天下,会带来很多变化,所有的关系都有可能在几天内变了样,就连后宫的女人们都在暗中使劲,希望能将位次向前挤一挤,虽然孙策觉得她们很无聊,她们却乐此不疲。
好在丧事虽然结束,丧期却还要延续二十几天,没人敢在这个时候来打扰他,否则他肯定应付不来,至少不可能如此清静,甚至是冷清。
在来到这个时代十余年的历史中,这样的机会屈指可数,甚至说第一次,有一堵看不见的墙,将他和所有人分隔开来,彼此呼吸以闻,却无法真正靠近。此时此刻,他想到的只有四个字:孤家寡人。不管他喜不喜欢,他从此都要独自品味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了,提前适应一下也是有必要的。
有轻轻的脚步声响起,晚风吹过,一缕淡淡的香味飘来。孙策微微侧身,步练师正好在舱门外站定,见他看过去,欠身施礼。
“大王,会稽郡学祭酒盛宪、余姚令贺辅求见。”
孙策很是意外。他已经过了会稽郡,到了东海,盛宪怎么追来了?他沉吟片刻,决定还是见一见。盛宪追来肯定有事,贺辅又是贺齐的父亲,不能太冷落。
步练师转身去了,时间不长,盛宪、贺辅上了飞庐,进了舱,向孙策行礼。
“深夜叼扰大王,死罪,死罪。”
孙策笑笑,伸手虚扶,示意盛宪、贺辅入座。“长夜漫漫,正是求学问道之时,二位赶来,想必有所教诲,孤洗耳恭听。”
“岂敢,岂敢。”盛宪吁了一口气,又道:“令尊骠骑将军英年早逝,本郡父老为之伤怀,本想亲往建业祭拜,又怕打扰大王哀思,所以相约错开时间,陆续前往富春祭扫。得知大王返都,臣与贺令冒昧,前来拜见,斗胆请大王节哀顺变。”
孙策谦虚了几句。孙坚在建业入敛治丧,会稽人去了不少,盛宪也在其中,但他没有接见盛宪,盛宪想必是不甘心,又特地赶过来,还拉上了贺辅。他不会是为了争夺那个学术项目的事吧?这时候提这事可不是什么好时机。
“说起来,大王父子与本郡都有缘。骠骑将军少年时来往来本郡,便曾驱逐海贼,后来征讨逆贼许昭,为本郡安宁也是立了大功的。大王下江南,任会稽太守,如今富春划归会稽,能与大王同郡,会稽全郡百姓皆有附凤之荣。会稽向为禹舜巡狩之地,今为大王凤举之乡,实乃福地。”
孙策很诧异。凤举一听就是和龙兴相对,而且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他虽然在谋划称帝,但盛宪如何得知?难道消息已经泄露了?难道是虞翻?贺辅是余姚令,这倒是有可能的。
“盛君言重了,孤虽侥幸,立功封王,如何能与禹舜相提并论,这凤举二字,更是不敢当。”
盛宪再拜。“凤凰降世,与大王同行,大王不敢当,何人敢当?”贺辅也跟着行礼,连声恭贺。
“凤凰……降世?”孙策有点明白了,看看盛宪,又看看贺辅,有点明白了。这俩人怕是来献祥瑞的。不过他们并不知道,他其实是不信这些东西的。他连天命都不信,又怎么会信所谓的祥瑞。祥瑞嘛,都说有,可是谁也没真见过,实际上不过是心照不宣的谎言。真有凤凰,你带到我面前来看看。
“正是。”盛宪满脸喜气。“臣前日清晨早起,在院中吐纳养气,见一只五彩大鸟从会稽山头飞过,当时还以为是眼花,并未多想,后来便听说大王治丧完毕,起程返都,心中便觉得有些巧。今天清晨,又收到贺令的消息,说有五彩大鸟落于四明山舜帝所居之台,臣觉得奇怪,连夜赶到余姚,与贺令见面,方知我们二人所见之五彩大鸟是同一只。这只五彩大鸟很可能是西飞来,一路与大王同行。”
孙策差点没笑出声来。没看出来盛宪还有这本事,故事编得挺像回事的。凤凰一路由西飞来,别人都没看见,就他们俩看见了?
“二位,你们不会是看错了,或许不是凤凰,是雉鸡呢?”
“大王的疑虑,臣等亦曾有,不过后来看到这个,臣等就深信不疑了。”贺辅说着,从怀中取出一物,恭恭敬敬地送了过来,摆在孙策面前的案上,又退了回去。孙策低头一看,一方丝绢,上面摆着一件造型古朴的玉器,像一只展开双翼的鸟。玉质倒算不上多好,但颜色很好看,鸟足处有一缕像火焰一样的红色。
“这是?”
贺辅说道:“这是在五彩大鸟歇足处发现的。臣学问浅薄,对玉器不甚知悉,知道盛祭酒这几年研究玉器有成,专程派人送往山阴,请他鉴定。”
盛宪说道:“臣这几年研习余杭一带的玉器,略有所得,见此玉器,便知非闲之物,很可能与余杭所出玉器同源。臣大胆揣测,或许是禹舜之时的古物。只是之前玉器多出于余杭、钱唐一带,余姚未有发现,这次在四明山发现玉器,又与凤鸟同时献世,恐非偶然。臣以为,这是天降祥瑞,大王凤举之兆。”
孙策身体前倾,打量着那玉凤,脸上没什么表情,心里却暗自赞了一声。要不怎么说读书人就是聪明呢,这盛宪凭一件不知道从哪儿来的玉器,两句无法考证的谎言,不仅要献祥瑞,做劝进的功臣,争取余杭、钱唐一带的古国研究项目,还想为整个会稽捞点实惠。
胃口真不小!
:。:
他能想象到郭嘉等人会发生什么样的争执,心里明明想限制君权,却怕他掀桌子,不得不绞尽脑汁,设计出三个方案供他挑选,又精心挑选诱导性极强的名词,眼巴巴地希望他选他们最心仪的方案。
这简直就是君权日进、臣权日退的写照。如今他想逆转这个过程,却不能太急,急了容易翻车。就郭嘉等人而言,他们虽然心心念的是共和甚至垂拱,却也还敢抱太大希望,所以三个方案中,独断用功最多,方案最详细,可操作性也最强。
当然,即使是独断,比起现有的君权也有所限制,并非照搬。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限制皇室规模,具体有三条:一是限制后宫人数,皇后一人,贵人二人,夫人十二人,美人三十六人,共计五十一人,合于大衍之数,并将宫女、宦官人数限于千人以内;二是控制财政,将山林丘泽等原本属于少府管理的皇室财政一并纳入国家财政,皇室财政所占比例不超过三成;三是控制皇族规模,将宗室规模控制在万人以内,汤沐食邑总数不超过户口的两成。
这三条都留了足够的让步空间。比如第一条,他早就声明过,包括皇后在内,后宫十二殿,不会再增加。郭嘉等人将人数增加到五十一,显然是给他一个主动削减以示英明的机会,就算他后悔了当初的承诺,想再增加一些,这些也足够了。如果他还不知足,突破五十之数,那可就是实打实的打脸了。
即使是削减幅度最大的第三条,依然有很大的让步空间,孙氏宗室现在加起来不到一百人,万人应该是多年后才有可能达到的规模。西汉两百年,宗室最后也不过十万之数,东汉限制宗室,人数已经大幅下降,如今齐聚长安的宗室也就是两三万人。
当然,对郭嘉等人而言,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已经很不错了,能阻止皇权、皇族不再进一步扩张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如果他高姿态,再主动做一些让步,他们的收获更大。
总体而言,这些人还是很务实的,基本上没有什么书生气,提出太理想化的措施,都是以现有的事实为基础进行调整,既表达了愿望,又比较克制,不至于激起强烈的反应。
考虑到其中有蔡邕、黄琬两个老书生,孙策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不过他也没有全盘接受,进行了一些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军师处转为内朝机构,借以控制兵权。就目前而言,他不可能放弃兵权,理由也是现成的,天下未定,征伐只能由他独断。至于将来兵权如何归属,以后再说。
他甚至考虑将兵权一直掌握在手中,与外朝分开,以保证尚武之风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孙策让路粹草拟了一份文书,用快马送回建业。
——
船入东海,难得的风平浪静。明月初升,海面上铺出一道银光闪闪的通道,令人生出一番错觉,仿佛踏着这条路就能一直走到玉盘般的明月中去。
孙策倚着窗,看着明月从海上升起,直至悬在半空。他内心平静,波澜不起,有一种多时未有的淡然。即将称帝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变化,早在几年前,他就知道会有这一天,如今只是早了几年而已。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从容。事实上,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像他这么从容,除了那些没有资格听到消息的普通人,但凡听到风声的人都难免躁动。毕竟对他们来说,由吴王而皇帝,由吴而天下,会带来很多变化,所有的关系都有可能在几天内变了样,就连后宫的女人们都在暗中使劲,希望能将位次向前挤一挤,虽然孙策觉得她们很无聊,她们却乐此不疲。
好在丧事虽然结束,丧期却还要延续二十几天,没人敢在这个时候来打扰他,否则他肯定应付不来,至少不可能如此清静,甚至是冷清。
在来到这个时代十余年的历史中,这样的机会屈指可数,甚至说第一次,有一堵看不见的墙,将他和所有人分隔开来,彼此呼吸以闻,却无法真正靠近。此时此刻,他想到的只有四个字:孤家寡人。不管他喜不喜欢,他从此都要独自品味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了,提前适应一下也是有必要的。
有轻轻的脚步声响起,晚风吹过,一缕淡淡的香味飘来。孙策微微侧身,步练师正好在舱门外站定,见他看过去,欠身施礼。
“大王,会稽郡学祭酒盛宪、余姚令贺辅求见。”
孙策很是意外。他已经过了会稽郡,到了东海,盛宪怎么追来了?他沉吟片刻,决定还是见一见。盛宪追来肯定有事,贺辅又是贺齐的父亲,不能太冷落。
步练师转身去了,时间不长,盛宪、贺辅上了飞庐,进了舱,向孙策行礼。
“深夜叼扰大王,死罪,死罪。”
孙策笑笑,伸手虚扶,示意盛宪、贺辅入座。“长夜漫漫,正是求学问道之时,二位赶来,想必有所教诲,孤洗耳恭听。”
“岂敢,岂敢。”盛宪吁了一口气,又道:“令尊骠骑将军英年早逝,本郡父老为之伤怀,本想亲往建业祭拜,又怕打扰大王哀思,所以相约错开时间,陆续前往富春祭扫。得知大王返都,臣与贺令冒昧,前来拜见,斗胆请大王节哀顺变。”
孙策谦虚了几句。孙坚在建业入敛治丧,会稽人去了不少,盛宪也在其中,但他没有接见盛宪,盛宪想必是不甘心,又特地赶过来,还拉上了贺辅。他不会是为了争夺那个学术项目的事吧?这时候提这事可不是什么好时机。
“说起来,大王父子与本郡都有缘。骠骑将军少年时来往来本郡,便曾驱逐海贼,后来征讨逆贼许昭,为本郡安宁也是立了大功的。大王下江南,任会稽太守,如今富春划归会稽,能与大王同郡,会稽全郡百姓皆有附凤之荣。会稽向为禹舜巡狩之地,今为大王凤举之乡,实乃福地。”
孙策很诧异。凤举一听就是和龙兴相对,而且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他虽然在谋划称帝,但盛宪如何得知?难道消息已经泄露了?难道是虞翻?贺辅是余姚令,这倒是有可能的。
“盛君言重了,孤虽侥幸,立功封王,如何能与禹舜相提并论,这凤举二字,更是不敢当。”
盛宪再拜。“凤凰降世,与大王同行,大王不敢当,何人敢当?”贺辅也跟着行礼,连声恭贺。
“凤凰……降世?”孙策有点明白了,看看盛宪,又看看贺辅,有点明白了。这俩人怕是来献祥瑞的。不过他们并不知道,他其实是不信这些东西的。他连天命都不信,又怎么会信所谓的祥瑞。祥瑞嘛,都说有,可是谁也没真见过,实际上不过是心照不宣的谎言。真有凤凰,你带到我面前来看看。
“正是。”盛宪满脸喜气。“臣前日清晨早起,在院中吐纳养气,见一只五彩大鸟从会稽山头飞过,当时还以为是眼花,并未多想,后来便听说大王治丧完毕,起程返都,心中便觉得有些巧。今天清晨,又收到贺令的消息,说有五彩大鸟落于四明山舜帝所居之台,臣觉得奇怪,连夜赶到余姚,与贺令见面,方知我们二人所见之五彩大鸟是同一只。这只五彩大鸟很可能是西飞来,一路与大王同行。”
孙策差点没笑出声来。没看出来盛宪还有这本事,故事编得挺像回事的。凤凰一路由西飞来,别人都没看见,就他们俩看见了?
“二位,你们不会是看错了,或许不是凤凰,是雉鸡呢?”
“大王的疑虑,臣等亦曾有,不过后来看到这个,臣等就深信不疑了。”贺辅说着,从怀中取出一物,恭恭敬敬地送了过来,摆在孙策面前的案上,又退了回去。孙策低头一看,一方丝绢,上面摆着一件造型古朴的玉器,像一只展开双翼的鸟。玉质倒算不上多好,但颜色很好看,鸟足处有一缕像火焰一样的红色。
“这是?”
贺辅说道:“这是在五彩大鸟歇足处发现的。臣学问浅薄,对玉器不甚知悉,知道盛祭酒这几年研究玉器有成,专程派人送往山阴,请他鉴定。”
盛宪说道:“臣这几年研习余杭一带的玉器,略有所得,见此玉器,便知非闲之物,很可能与余杭所出玉器同源。臣大胆揣测,或许是禹舜之时的古物。只是之前玉器多出于余杭、钱唐一带,余姚未有发现,这次在四明山发现玉器,又与凤鸟同时献世,恐非偶然。臣以为,这是天降祥瑞,大王凤举之兆。”
孙策身体前倾,打量着那玉凤,脸上没什么表情,心里却暗自赞了一声。要不怎么说读书人就是聪明呢,这盛宪凭一件不知道从哪儿来的玉器,两句无法考证的谎言,不仅要献祥瑞,做劝进的功臣,争取余杭、钱唐一带的古国研究项目,还想为整个会稽捞点实惠。
胃口真不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