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刘仁轨的书房讨论让李恪神清气爽。
    晚上,他将董伯仁和王绩、谢偃还有袁天罡和李淳风请到书房商议汉学院的组建。
    刚开始,他只是邀请了李淳风,只是没有想到袁天罡也会出席。
    不过他猜测,这可能是因为李淳风的缘故!但是,袁天罡的确实有才,李恪觉得有他参与那是再好不过了!所以,他也倒是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李恪的书房内,众人就坐,鹰卫奉上茶水,关门离开。
    李恪这才开始切入到了主题上面。
    “诸位,汉学院开办在即,本王对汉学院有一下几点设想:第一次,汉学院可以分为两院,即北院和南院。
    北院主文学,南院主科技!”
    李恪淡淡像众人说道,“可能你们诸位很多人不清楚何谓科技,那本王就给你们解释一下,本王所谓的科技就是天文历法、算术以及一些发明创造。”
    “殿下,让汉学院涉及到这些,恐怕有些不妥吧!”
    董伯仁第一个提出自己的不满,在他思维中,除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外,其他的都不可取。
    这不能说董伯仁迂腐不堪,而是他思维的局限性。
    因为,自隋朝开科举到李世民登基重开科举制度,所有入仕的人都是出自诗文辞赋,才会让董伯仁有这样的想法。
    “对啊,殿下是否在想想呢?”
    谢偃也跟着说道。
    李恪一想,谢偃致力于文学,能说出这样的话也不为过。
    “老师,汉学院也要有主次之分,北院为主,南院只是为辅,只要两院结合,才能体现出汉学院包容并兼的学术作风。
    汉学院不排斥任何学说,儒学、法家学说、阴阳家、天文家等,只要是学问,都可以在汉学院开讲收徒,汉学院的宗旨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李恪义正言辞的说道。
    “殿下,老臣明白你的心思,老臣绝对会支持你!”
    董伯仁见李恪这么说,他也就不在坚持自己的意见。
    “那谢先生以为呢?”
    李恪向谢偃问道。
    “殿下上面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微臣很赞同!”
    谢偃也支持李恪。
    “而北院,本王已经做好了分科,北院主要是开设秀才、进士、明经、明法和明书五科。
    明法就是专门的研习律法;明经主要是教习贴经、策论等;秀才则是属于教授的知识很广的一科,而进士主要是为了像事务方面发展。”
    李恪说道这里,向诸人问道,“大家有什么意见吗?”
    诸人开始思考李恪的分科制度。
    半响,王绩开口说道,“殿下,你分这几科还不能涵盖到我们所学的学问的很多方面,像绘画,像书法,音律等,还有想治史、著书等方面。
    所以,微臣的建议是,除了开设几科之外,还要增设一些学科。”
    “恩,王先生提出的问题很值得商酌!”
    李恪很满意的王绩的建议,“那这件事情就交给王先生来办理吧!”
    李恪是一个很喜欢放权的人,既然王绩提出了自己意见,那他就有自己想法,李恪也就顺势的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殿下放心,微臣心里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只是觉得还不晚膳,等待会下去之后跟董老他们商量一番,务必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王绩向李恪回答道。
    他是一个很务实的人,李恪既然让他负责这件事情,他就觉得必须恪尽职守,认为不能太过潦草。
    所以,即便是现在心里有了想法,他还是觉得不够晚膳,这才没有在这个时候提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和意见!“恩,那就有劳王先生了!”
    李恪向王绩谢道。
    “微臣不敢当!”
    王绩施礼道。
    “至于南院,主授科技,自然学等方面的学说,就像天文历法,算术等他们都该属于南院,还有阴阳学说,五行杂家等都始于南院教授的范畴,至于这个任务吗?
    本王想将他交给李淳风!”
    李恪说完,目光移向李淳风道,“淳风,你有什么想法吗?
    是否能够胜任?”
    李恪这么问,不是说李淳风不能够胜任,以李淳风能力,足够胜任这个职位,他这样说就是生怕李淳风不接受的时候,他自己还有一个台阶下。
    “殿下放心,三天之内微臣绝对会拿出一个方案!”
    李淳风倒是也爽快,不理会一旁的袁天罡,向李恪保证道。
    “恩,淳风做事本王很放心!”
    李恪对李淳风夸奖道。
    这样,汉学院的建设算是有了一个初步的讨论结果!随即,李恪又开始跟众人讨论生源的问题,学制的问题,众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李恪的想法是四年制,不固定教学授课,四年制的授课时间里,学员的学习费用全部免费,学院可以提供住宿,但学员想自己在外面住,学院也不干涉。
    王绩认为可以延长学制,比如四年之后还有人继续想在学院深造研究的话,可以让他们继续学习。
    但这些人的费用只需他们自己的承担,学院一概不管。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觉得很可取。
    然后,李恪又提出了学习四年之后,成绩优秀的人可以颁发他们在学院学习过的凭证。
    对于这个设想,几人也表示支持。
    特别是谢偃,他对李恪提出的不固定授课很赞许。
    他认为让学员来听课,就该按照他们的习惯,不能强制他们学什么。
    所以,他认为这是学院最大的特色。
    但是,李恪觉得这个说法也对,既然是汉学院,他不想医学院和陆军学院是针对性培养,那就该自由开放一点。
    时间过的很开,两个时辰一晃就没了,可是大家讨论的都很热烈,包括李淳风在内,只有袁天罡却是一直都没有开口说话,这让李恪有点纳闷袁天罡今天到底是来干嘛的!不过,在讨论到学院的院长问题的时候,众人的说法很一致。
    那就是,大家的意思是让李恪兼任!李恪可以看得出,这不是说他身居要职,创办学院,才会让他兼任。
    这是大家认同自己的理念,认同自己的观点,才会认为自己合适。
    可是,李恪死活不肯!他心里有自己是想法。
    李恪的目的是任职陆军学院,想将主要的心思和时间放在对军事人才的培养上面。
    所以,他认为即便是兼任了汉学院的职位,可能在汉学院里管理不了具体事务,这会导致汉学院难以扩大发展,既然这样,何不将这个职位给别人呢!所以,最终大家讨论的结果就是:没有结果!“汉学院的院长一职,就由老师担任吧!”
    李恪向董伯仁说道。
    “殿下,老臣年迈体衰,怕是担不起这样的重任啊!”
    董伯仁拒绝道,“老臣还是那句话,汉学院的院长一职非你莫属啊!”
    董伯仁心里可清楚的就像镜子一样,将来汉学院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他可不想这份荣誉送李恪的身世溜走。
    除了董伯仁,大家也有这样心思。
    因为,他们知道了李恪汉学院的名字叫:皇家汉学院。
    名字都这样尊崇,这院长谁敢擅自兼任啊!所以,众人都力主李恪任职院长。
    可李恪心里也有苦衷!最终,王绩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李恪担任院长一职,学院在设六名副院长具体执行学院的工作。
    小事由副院长自己解决,遇到大事则有七个院长共同商议,最后将有李恪这个郑院长裁决。
    王绩的提议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赞同!就这样,汉学院院长的一职又落到了李恪的头上。
    不过,李恪当即也任命了王绩、谢偃、董伯仁和李淳风为汉学院副院长的职务。
    其中,他见谢偃和王绩还有董伯仁放到了北院,负责北院的一切工作,而将李淳风放在了南院,负责南院的具体事务。
    这样一来,北院院长人选已经饱满,正好三个人!而南院还缺两个人,但李恪觉得这个空缺在今后肯定会弥补。
    至于,袁天罡,李恪见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就没有主动询问过他。
    副院长职务也没有给他,这不是说李恪小气,而是袁天罡真要是不愿意,那硬是给他的话,对他反而是一种拖累。
    至于李恪提出学院的管理者为院长,副院长,对于这个称呼,众人没表示出什么异议。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大唐是一个包容,善于吸取外来文化的国度,很多当年从西域传到长安的文化、音乐和建筑等发面的有用的可取的知识都被大唐所吸取。
    所以,在这样一个国家,你要提出一个新的名词,你要整出一件新的事务,绝对不会被人排斥,反而会被众人所接受。
    而这就有别于其他王朝最大的特点!夜色已经进入深空,李恪将讨论的几人送出了书房,回到椅子上坐下,他这才觉得今天做了很多事情。
    可是,在他的心里,依然还是在想着下午的那个问题,那就是移民!李恪心里犯难,还是因为一个抉择的问题。
    现在的大唐,很明显是北方强于南方。
    而真正的想后世那样让南方富庶于北方,那是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迁徙之后。
    而这第一次迁徙就是西晋时期永嘉之乱,是指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
    这次战乱之后,西晋有经历了八王之乱,直到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衣冠仕族臣民南渡,晋朝迁都至江东建康自此史称东晋。
    在历史上被称为,“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主要有主要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
    “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
    而第二次迁徙主要是安史之乱。
    第三次则是靖康之乱,赵构在建康建立南宋王朝。
    所以,南方后来的经济超过北方,在南宋以至于道明清朝的时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那是因为经历了几次大的人口迁徙,而人口迁徙之后才有了开垦和发展。
    因此,现在让李恪为难的就是,十年之后,等到刘仁轨远航发现新大陆,他是首先向外迁徙人口,发展新大陆呢?
    还是要将人迁徙到南方,将南方的经济发展起来呢?
    这是一个大问题。
    “哎!”
    李恪痛苦的摇摇头,觉得自己还真是太天真了,这个问题还没有到自己去思考的时候啊!但他自言自语的说道,“十年的时间不长,就应该早做准备才行啊!”

章节目录


大唐之极品皇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七月初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七月初三并收藏大唐之极品皇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