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的情况,其实并不会比冀州好得了多少。
幽州唯一较好一些的,是幽州境内,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黄巾暴乱。可是这并非就说幽州的情况就比冀州好。
因为幽州一直来都是外忧内患,塞外异族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幽州的祸乱。
另要说的是,幽州现在等于是没有一个真正的政治主官。
幽州刺史,原本是刘虞,他在政约三年,从180年到183年。可以说,刘虞在职的这三年其间,幽州的整体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他也在鲜卑、乌桓、夫余、濊貊等外族间有崇高威望,那些外族随时朝贡,不敢侵扰,百姓传唱歌谣赞颂刘虞的功德。但可惜却因为公事而被免职。
然后接任幽州刺史的是郭勋。郭勋这个其实就是三国史上龙套的龙套,没有什么可说的。真要说,就是他任职一年,就把幽州的状况弄得一团糟,增加了民间百姓的赋税,使得幽州百姓怨声载道。然后呢,黄巾起义,他首先就被黄巾军干掉了。
朝廷便任命刘焉为幽州太守。
但刘焉这个幽州太守,他在幽州就只干了一件事,发榜文招募义军抗击黄巾军。此后就是一直统军作战,基本上没有处理过幽州的内部政事。
如此,幽州各地官府,这段时间其实也等于是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统一的治理纲领。也正因为这般,才让幽州地区的许多豪强有机会拥兵自重,发展出了他们自己的势力。
像渔阳人张纯,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他们就是趁幽州没有政治主官的制约,大力发势了他们自己的势力。黄巾起义后,朝廷为了对付西凉的叛军,特意从幽州征召三千骑兵前往西凉镇压。
之所以要从幽州调兵,是因为西凉叛军是以骑兵居多,而大汉这个时期的骑兵较少。仅有的骑兵就是并州骑兵以及西凉骑兵,这两地的骑兵,分别由丁原以及董卓所率。董卓率西凉骑兵参与了镇压黄巾军的行动,而丁原的骑军,一个要提防塞外的匈奴人,又要肩负守卫京伊的重任。所以,也就只能从有骑兵的幽州征调前往西凉。
而这个时候,公孙瓒在幽州已经有了一定的名声威望,任命公孙瓒为这三千骑兵的都督行事,统率这三千骑兵。
但公孙瓒率军才到蓟中,渔阳人张纯以黄巾之名造反,并引诱辽西郡乌桓首领丘力居反叛。
辽西是公孙瓒老家,后院起火,他毅然率军杀了一个回马枪,以三千骑兵大败张纯。由此公孙瓒也就被封为骑督尉。
公孙瓒也是由此而真正掌控了那三千骑兵,为他日后称雄幽州而打下了基础。
也是在这个时候,因刘焉已经随军返回了洛阳亦师,并出任朝廷宗正,所以,朝廷另外任命幽州刺史,不过听从了皇甫嵩的建议后,不设刺史,改为州牧。所以,又任命了幽州牧为刘虞。
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幽州政治主官,是刘虞这个幽州牧。
但是,有些事,是事过境迁。哪怕刘虞曾担任了三年的幽州刺史,可这时隔一两年后,他再出任这个幽州政治主官,这个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此时的幽州,已经是民不聊生,盗贼横行,他以往治理幽州的那一套,此时根本就行不通。
因此,这段时间,刘虞对于幽州的治理,也根本就开展不了。
还有就是,朝廷大军镇压黄巾军,这无形中也等于是把一些黄巾残部往北方赶,所以,不少黄巾残部,他们的确还在幽州地区作恶。
现在幽州整个形势,大致是这样。
幽州南部地区,和冀州接壤的地区,相对要好一点点。但是这些地区的军事政治,其实都掌握在地方的世家豪族手上了。
东部地区跟青州接壤,不时会受到一些黄巾贼兵的骚扰。西南部地区,就是太行山一带地区了,跟冀州北部地区没有什么的分别,都是受制于黑山黄巾军。
北部,东北部地区,就是公孙瓒在跟张纯、丘力居等外族在缠战着。
重新成为幽州的政治主官的刘虞,坐镇蓟县。蓟县此时应该称为蓟府,为幽州州府所在地,位于右北平的西南方。
刘显其实是犯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他还以为现在的幽州府是在右北平呢,实际上,现在的右北平,只是一座普通城池。就是公孙瓒,他也还没有驻军在右北平,他是驻军在辽西群属国石门。是属于关外的一座城池。也就是说,现在公孙瓒根本就没有在幽州境内。
刘显这次行商幽州,主要的目的就是想结识公孙瓒,他的这一批棉衣,主要是想买给公孙瓒。
因为刘显知道,这个时候幽州正在打仗,而在这严寒的冬季里,棉衣是重要的军用物资,刘显相信北方的官兵肯定需要。
通过出售那一批棉衣给皇甫嵩,刘显知道朝廷根本就没有屯积官兵冬天所穿着的厚棉衣。如此,在这北方,厚棉衣有着一个巨大的需求。
现在的情况就是,幽州的官府,对于他们各地的控制力并不强,他们最多就是力保驻军的县城不失,但是对于城池之外的一些乡镇,那么他们就力有不逮,没法派出官兵对四周地区的那些贼兵进行肃清,所以,一般的村镇,常会遭受到一些贼兵的光顾,尤其是那些贼人骑兵。
黄忠已经派人进入右北平去观察过了,发现右北平极为萧条,根本就不似是一个可以倾售得了上十万件厚棉衣的城池。据探子汇报,右北平的驻军不多,就约千人左右,而百姓,估计也是只有数万上下。比杨氏县好一些。
因为官府路引在刘显的身上,又发现了右北平跟预想的有些不对。所以,黄忠就干脆没有进城,留在离右北平约二、三十里的一个叫西口镇的镇集。
黄忠的确很小心了,租用了一个大院落,把货物都搬进去放好。然后让刘府商队的护卫轮流在四周守着,另外暗营的人就撒了出去,让他们时刻关注着四周的情况。
但是,他们到达这里的第一夜,就遭受到了贼人的攻击,差点连那些货物都被一把火烧了。
这是有人里应外合。
这镇上的人,不多,一共也就是四五百人左右。
这当中,的确有一大部份是当地老实本分的百姓,他们有老有少,勉强可以维生。
但是,有一部份人却是一些马贼探子。
黄忠不是官府的人,也不可能对整个西口镇的人进行盘查。
如此,到了夜里时,那些贼人就突然发难,想要攻进堆满了货物的院子去抢夺那些货物。
另外,不知道从哪里里出来的一支骑兵,人数约在四、五百人左右。这支骑兵,由远而近,暗营的人才刚刚发现他们,他们就杀进了镇子。
还好有黄忠在,黄忠一人守住大门,斩杀了数十个冲杀过来的马贼。直杀得那些马贼心惊胆颤,不敢再上前,跟着黄忠神箭发威,射杀了一个疑似是头目的马贼。
那些马贼这才退走,但退走的时候,他们到处放火,差点没有把整个镇集都烧了。
刘府商队的确也有了一些损失,死了二、三十人。村民死伤就更多了,起码百人以上的伤亡。
这一路过来,进入幽州境内之后,刘府商队其实也碰到过一些马贼,但都被黄忠击退,没有对刘府商队造成什么的损失。但这一次,却真正的让刘府商队的人见识到了行商的危险性。
刘显是在刘府商队遇袭后第三天才赶到。
来到这西口镇,刘显也吃了一惊,连忙问黄忠他们发生了什么事。
弄清楚后,刘显也只能先安抚一下刘府商队众人的情绪。
遇到了马贼攻袭,死伤了人,整个商队的气氛都有些消沉。
刘显知道,不能再留在这里了,谁知道那些马贼会不会再来攻袭?
那些马贼骑着战马,来去如风,就算是自己的人前出十里侦察,但发现了他们的时候,再赶回来报信,这个也只是一先一后的事。自己商队根本就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反应。
且那些马贼,一窝蜂的涌进来,黄忠就算是再强,也不可能完全守得住那些货物,万一真的被一把火给烧了,那么刘显的损失就大了。
了解清楚状况后,刘显马上让商队起程出发,先进入右北平城再说。
进入右北平并没有遇到阻碍,毕竟刘显有官府路引,并且刘显的身份也摆在这里。搬出了汉室宗亲的名义,还有平原王府马贵人义子的名义,右北平守将并没有为难刘显。
何况,刘显这一支商队所送来的物资,也的确是他们急需的物资。
右北平守将是一个三流武将,姓周名武。是一个不知名的武将。
右北平其实也算是北方的一个大城,平时人口过十万,但是此城曾被张纯攻了下来,城内百姓遭受到了一定的祸害,后来死的死逃的逃,现在就只剩下数万人了。
现在幽州各地的官府以及守将,已经换了不少,大部份都不属于早前刘虞在担任幽州刺史时的官员了。
另外,这个时候,也可以说是公孙瓒刚刚开始发迹的时候。他在幽州有了一定的威名,但是还没能影响到幽州各地城池的地步。所以,这右北平的守将,既不属于刘虞这个幽州牧的人,也不属于公孙瓒的人。
事实上,这个时候也没有站队之说,因为刘虞跟公孙瓒的政治理念还没有发生冲突。
这个时期,刘虞也好,还是公孙瓒以及地方官府官员守将都好,他们其实都是想守住所在的城池,尽快平复战乱。
因此,在这个时期,幽州方面,在官府官场上,还没有那么多的龌龊。起码,在表面上,各地官府以及官兵,都会给予刘虞这个幽州牧一定的面子,勉强会听从刘虞的命令。
真正导致刘虞和公孙瓒反目成仇,最后还死于非命的是在此后的数年当中,公孙瓒在幽州威望越来越高,又大败了那些叛军。但是,却始终没有真正的打得败关外的乌桓等外族人。
事实上,关外异族众多,各部的异族人如果联合起来的话,兵马会超过百万之众。一旦让他们各个部族都合兵,要攻进幽州来的话,以幽州官府的实力,肯定是抵敌不住的。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刘虞才推行了怀柔政策,想通过议和,收服关外异族。
可此一时彼一时,两三年前,那些关外异族并没有看到大汉的衰弱,所以,他们不敢反叛大汉,依然作为大汉的附属民族,向大汉朝贡。但现在呢?黄巾起义之后,大汉摇摇欲坠。那些归顺大汉那么久的关外异族,又怎么会错过这个摆脱大汉控制的机会?
本来他们就一直都是野心勃勃,从来都没有放弃要进占大汉中土的野心。之所以归附大汉,那是有着很多的原因。当然,主要是大汉的强大,他们不得不向强者低头臣服。
现在嘛,大汉衰弱了,他们又怎么甘愿再向大汉朝贡呢?
另外一个方面,大汉朝廷的腐败,对大汉自己的百姓都拼命的压榨盘剥,对那些外族的征赋也极重。大汉百姓都生活艰难了,他们这些附属大汉的外族,肯定也不好过。这方面,亦是逼得他们要背叛大汉的一个原因。
此外,刘虞的怀柔政策难以推行,也肯定不会成功的一个原因。就是幽州军方的绝大部份的将领并不认可刘虞的政策。
天下大乱,将士求功,杀贼便是立功,如果不用打了,他们又哪里有军功可获?
不管出于什么的原因,在这个时期,汉人跟那些外族人的确也有着解不开的恩仇。所以,大部份的军中将领都赞同公孙瓒的坚决抵抗的主张。
事实的确要如此。当大汉强大的时候,那些关外异族无力威胁得了大汉的时候,咱们的确可以跟他们谈人文,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去归化同化他们。可是,当大汉衰弱的时候,这又如何去归化同化他们?
这不叫怀柔,而是叫与虎谋皮,引狼入室。
<a href="<a href="http://com"" target="_blank">http://com"</a> target="_blank"><a href="http://com</a>" target="_blank">http://com</a></a>
幽州唯一较好一些的,是幽州境内,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黄巾暴乱。可是这并非就说幽州的情况就比冀州好。
因为幽州一直来都是外忧内患,塞外异族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幽州的祸乱。
另要说的是,幽州现在等于是没有一个真正的政治主官。
幽州刺史,原本是刘虞,他在政约三年,从180年到183年。可以说,刘虞在职的这三年其间,幽州的整体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他也在鲜卑、乌桓、夫余、濊貊等外族间有崇高威望,那些外族随时朝贡,不敢侵扰,百姓传唱歌谣赞颂刘虞的功德。但可惜却因为公事而被免职。
然后接任幽州刺史的是郭勋。郭勋这个其实就是三国史上龙套的龙套,没有什么可说的。真要说,就是他任职一年,就把幽州的状况弄得一团糟,增加了民间百姓的赋税,使得幽州百姓怨声载道。然后呢,黄巾起义,他首先就被黄巾军干掉了。
朝廷便任命刘焉为幽州太守。
但刘焉这个幽州太守,他在幽州就只干了一件事,发榜文招募义军抗击黄巾军。此后就是一直统军作战,基本上没有处理过幽州的内部政事。
如此,幽州各地官府,这段时间其实也等于是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统一的治理纲领。也正因为这般,才让幽州地区的许多豪强有机会拥兵自重,发展出了他们自己的势力。
像渔阳人张纯,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他们就是趁幽州没有政治主官的制约,大力发势了他们自己的势力。黄巾起义后,朝廷为了对付西凉的叛军,特意从幽州征召三千骑兵前往西凉镇压。
之所以要从幽州调兵,是因为西凉叛军是以骑兵居多,而大汉这个时期的骑兵较少。仅有的骑兵就是并州骑兵以及西凉骑兵,这两地的骑兵,分别由丁原以及董卓所率。董卓率西凉骑兵参与了镇压黄巾军的行动,而丁原的骑军,一个要提防塞外的匈奴人,又要肩负守卫京伊的重任。所以,也就只能从有骑兵的幽州征调前往西凉。
而这个时候,公孙瓒在幽州已经有了一定的名声威望,任命公孙瓒为这三千骑兵的都督行事,统率这三千骑兵。
但公孙瓒率军才到蓟中,渔阳人张纯以黄巾之名造反,并引诱辽西郡乌桓首领丘力居反叛。
辽西是公孙瓒老家,后院起火,他毅然率军杀了一个回马枪,以三千骑兵大败张纯。由此公孙瓒也就被封为骑督尉。
公孙瓒也是由此而真正掌控了那三千骑兵,为他日后称雄幽州而打下了基础。
也是在这个时候,因刘焉已经随军返回了洛阳亦师,并出任朝廷宗正,所以,朝廷另外任命幽州刺史,不过听从了皇甫嵩的建议后,不设刺史,改为州牧。所以,又任命了幽州牧为刘虞。
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幽州政治主官,是刘虞这个幽州牧。
但是,有些事,是事过境迁。哪怕刘虞曾担任了三年的幽州刺史,可这时隔一两年后,他再出任这个幽州政治主官,这个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此时的幽州,已经是民不聊生,盗贼横行,他以往治理幽州的那一套,此时根本就行不通。
因此,这段时间,刘虞对于幽州的治理,也根本就开展不了。
还有就是,朝廷大军镇压黄巾军,这无形中也等于是把一些黄巾残部往北方赶,所以,不少黄巾残部,他们的确还在幽州地区作恶。
现在幽州整个形势,大致是这样。
幽州南部地区,和冀州接壤的地区,相对要好一点点。但是这些地区的军事政治,其实都掌握在地方的世家豪族手上了。
东部地区跟青州接壤,不时会受到一些黄巾贼兵的骚扰。西南部地区,就是太行山一带地区了,跟冀州北部地区没有什么的分别,都是受制于黑山黄巾军。
北部,东北部地区,就是公孙瓒在跟张纯、丘力居等外族在缠战着。
重新成为幽州的政治主官的刘虞,坐镇蓟县。蓟县此时应该称为蓟府,为幽州州府所在地,位于右北平的西南方。
刘显其实是犯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他还以为现在的幽州府是在右北平呢,实际上,现在的右北平,只是一座普通城池。就是公孙瓒,他也还没有驻军在右北平,他是驻军在辽西群属国石门。是属于关外的一座城池。也就是说,现在公孙瓒根本就没有在幽州境内。
刘显这次行商幽州,主要的目的就是想结识公孙瓒,他的这一批棉衣,主要是想买给公孙瓒。
因为刘显知道,这个时候幽州正在打仗,而在这严寒的冬季里,棉衣是重要的军用物资,刘显相信北方的官兵肯定需要。
通过出售那一批棉衣给皇甫嵩,刘显知道朝廷根本就没有屯积官兵冬天所穿着的厚棉衣。如此,在这北方,厚棉衣有着一个巨大的需求。
现在的情况就是,幽州的官府,对于他们各地的控制力并不强,他们最多就是力保驻军的县城不失,但是对于城池之外的一些乡镇,那么他们就力有不逮,没法派出官兵对四周地区的那些贼兵进行肃清,所以,一般的村镇,常会遭受到一些贼兵的光顾,尤其是那些贼人骑兵。
黄忠已经派人进入右北平去观察过了,发现右北平极为萧条,根本就不似是一个可以倾售得了上十万件厚棉衣的城池。据探子汇报,右北平的驻军不多,就约千人左右,而百姓,估计也是只有数万上下。比杨氏县好一些。
因为官府路引在刘显的身上,又发现了右北平跟预想的有些不对。所以,黄忠就干脆没有进城,留在离右北平约二、三十里的一个叫西口镇的镇集。
黄忠的确很小心了,租用了一个大院落,把货物都搬进去放好。然后让刘府商队的护卫轮流在四周守着,另外暗营的人就撒了出去,让他们时刻关注着四周的情况。
但是,他们到达这里的第一夜,就遭受到了贼人的攻击,差点连那些货物都被一把火烧了。
这是有人里应外合。
这镇上的人,不多,一共也就是四五百人左右。
这当中,的确有一大部份是当地老实本分的百姓,他们有老有少,勉强可以维生。
但是,有一部份人却是一些马贼探子。
黄忠不是官府的人,也不可能对整个西口镇的人进行盘查。
如此,到了夜里时,那些贼人就突然发难,想要攻进堆满了货物的院子去抢夺那些货物。
另外,不知道从哪里里出来的一支骑兵,人数约在四、五百人左右。这支骑兵,由远而近,暗营的人才刚刚发现他们,他们就杀进了镇子。
还好有黄忠在,黄忠一人守住大门,斩杀了数十个冲杀过来的马贼。直杀得那些马贼心惊胆颤,不敢再上前,跟着黄忠神箭发威,射杀了一个疑似是头目的马贼。
那些马贼这才退走,但退走的时候,他们到处放火,差点没有把整个镇集都烧了。
刘府商队的确也有了一些损失,死了二、三十人。村民死伤就更多了,起码百人以上的伤亡。
这一路过来,进入幽州境内之后,刘府商队其实也碰到过一些马贼,但都被黄忠击退,没有对刘府商队造成什么的损失。但这一次,却真正的让刘府商队的人见识到了行商的危险性。
刘显是在刘府商队遇袭后第三天才赶到。
来到这西口镇,刘显也吃了一惊,连忙问黄忠他们发生了什么事。
弄清楚后,刘显也只能先安抚一下刘府商队众人的情绪。
遇到了马贼攻袭,死伤了人,整个商队的气氛都有些消沉。
刘显知道,不能再留在这里了,谁知道那些马贼会不会再来攻袭?
那些马贼骑着战马,来去如风,就算是自己的人前出十里侦察,但发现了他们的时候,再赶回来报信,这个也只是一先一后的事。自己商队根本就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反应。
且那些马贼,一窝蜂的涌进来,黄忠就算是再强,也不可能完全守得住那些货物,万一真的被一把火给烧了,那么刘显的损失就大了。
了解清楚状况后,刘显马上让商队起程出发,先进入右北平城再说。
进入右北平并没有遇到阻碍,毕竟刘显有官府路引,并且刘显的身份也摆在这里。搬出了汉室宗亲的名义,还有平原王府马贵人义子的名义,右北平守将并没有为难刘显。
何况,刘显这一支商队所送来的物资,也的确是他们急需的物资。
右北平守将是一个三流武将,姓周名武。是一个不知名的武将。
右北平其实也算是北方的一个大城,平时人口过十万,但是此城曾被张纯攻了下来,城内百姓遭受到了一定的祸害,后来死的死逃的逃,现在就只剩下数万人了。
现在幽州各地的官府以及守将,已经换了不少,大部份都不属于早前刘虞在担任幽州刺史时的官员了。
另外,这个时候,也可以说是公孙瓒刚刚开始发迹的时候。他在幽州有了一定的威名,但是还没能影响到幽州各地城池的地步。所以,这右北平的守将,既不属于刘虞这个幽州牧的人,也不属于公孙瓒的人。
事实上,这个时候也没有站队之说,因为刘虞跟公孙瓒的政治理念还没有发生冲突。
这个时期,刘虞也好,还是公孙瓒以及地方官府官员守将都好,他们其实都是想守住所在的城池,尽快平复战乱。
因此,在这个时期,幽州方面,在官府官场上,还没有那么多的龌龊。起码,在表面上,各地官府以及官兵,都会给予刘虞这个幽州牧一定的面子,勉强会听从刘虞的命令。
真正导致刘虞和公孙瓒反目成仇,最后还死于非命的是在此后的数年当中,公孙瓒在幽州威望越来越高,又大败了那些叛军。但是,却始终没有真正的打得败关外的乌桓等外族人。
事实上,关外异族众多,各部的异族人如果联合起来的话,兵马会超过百万之众。一旦让他们各个部族都合兵,要攻进幽州来的话,以幽州官府的实力,肯定是抵敌不住的。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刘虞才推行了怀柔政策,想通过议和,收服关外异族。
可此一时彼一时,两三年前,那些关外异族并没有看到大汉的衰弱,所以,他们不敢反叛大汉,依然作为大汉的附属民族,向大汉朝贡。但现在呢?黄巾起义之后,大汉摇摇欲坠。那些归顺大汉那么久的关外异族,又怎么会错过这个摆脱大汉控制的机会?
本来他们就一直都是野心勃勃,从来都没有放弃要进占大汉中土的野心。之所以归附大汉,那是有着很多的原因。当然,主要是大汉的强大,他们不得不向强者低头臣服。
现在嘛,大汉衰弱了,他们又怎么甘愿再向大汉朝贡呢?
另外一个方面,大汉朝廷的腐败,对大汉自己的百姓都拼命的压榨盘剥,对那些外族的征赋也极重。大汉百姓都生活艰难了,他们这些附属大汉的外族,肯定也不好过。这方面,亦是逼得他们要背叛大汉的一个原因。
此外,刘虞的怀柔政策难以推行,也肯定不会成功的一个原因。就是幽州军方的绝大部份的将领并不认可刘虞的政策。
天下大乱,将士求功,杀贼便是立功,如果不用打了,他们又哪里有军功可获?
不管出于什么的原因,在这个时期,汉人跟那些外族人的确也有着解不开的恩仇。所以,大部份的军中将领都赞同公孙瓒的坚决抵抗的主张。
事实的确要如此。当大汉强大的时候,那些关外异族无力威胁得了大汉的时候,咱们的确可以跟他们谈人文,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去归化同化他们。可是,当大汉衰弱的时候,这又如何去归化同化他们?
这不叫怀柔,而是叫与虎谋皮,引狼入室。
<a href="<a href="http://com"" target="_blank">http://com"</a> target="_blank"><a href="http://com</a>" target="_blank">http://com</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