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营地后,柳直让方少川率第二龙兵营开始组织人手,修建营房,营地内的百余觉醒者和印度劳役都被征调,清理压塌的房屋,打地基,搬运泥沙,忙得热火朝天。
这些营房是给普通人修建的,远征军带了足够的帐篷,有空地就可以宿营。
是夜,一间空出来的土房内,柳直召集了所有正连级以上军官开会,段奇指着一张新画出来的势力分布图,对众人道:“各位,半狼人这五座营地紧密相连,以四环一,分布得像是麻将里的五筒,所以咱们不能强攻,半狼人的兵力至少超过三千,如果被合围,咱们必然会陷入苦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们引出来,在野外一举消灭。”
方少川拧眉道:“我同意,唯一的问题是咱们兵力不足,就算去引,半狼人也不一定会把所有兵力都派出来,它们跟要塞内的军队应该交手过很多次,很可能已经形成人类很弱的固定想法,也许它们会认为,击溃我们是件很简单的事,几百人就能轻易办到。”
龙振不解道:“这是好事呀,如果它们只派这么一点人出来,咱们逐个击破不就是了。”
段奇摇了摇头,神情凝重道:“没那么简单的,半狼人虽然凶悍,但是不傻,如果它们发现咱们的战力过于强大,十有八九会倚寨而守,那样的话,咱们的野战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了,六方弩的威力毕竟有限,如果它们有掩体,将很难造成大面积的杀伤,只能让将士们发动强攻!”
方少川补充道:“另外就是,半狼人部落里还有为数不少的老弱,它们的战力同样不容小觑,如果再有几头比蒙那样的强大妖兽,咱们的损失会难以估量。”
龙振若有所悟,这时,旁边一名身形高大的年轻人道:“诸位,我有个想法,你们看可不可行。”他指着地图上画着要塞两个字的地方:“咱们可以把半狼人斥候引到要塞那边去,我看过骑兵小队带回来的情报,半狼人斥候的活动范围并不大,要塞方向也没有布置更多人手,所以我怀疑,它们不一定知道要塞的存在,如果这个设想成立,它们发现要塞后,很可能会倾巢而出进攻要塞,到时候咱们直接抄了它们的后路,必能大获全胜。”
这高大年轻人名叫尔晓光,目前担任三营四连连长一职,他是与几名战友一齐穿越过来的,曾是国内某野战军的连长,此人胆量极大,单兵格斗能力极为出众,数年连印度侵入藏边,国内急调了四个野战军过去,当时总参谋长、陆军司令、以及十几名将军齐至,组成了临时指挥部,总参谋长将所有团以上的指挥官,都换成了有过战斗经验的中年军官,完全是做好了与印度一战的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放在边境的部队,不论是数量还是战力都要超过华夏,他们在高端军备上难以与华夏抗衡,但中低端却是颇占优势,更重要的是,印度的征兵制度和华夏有所不同,华夏在法律名义上是征兵制,但由于志愿当兵的人已超过实际需求,义务役总体上并未执行,所以属于事实上的募兵制(也称志愿役)。
而印度实行的是完全的募兵制,普通士兵的服役期最短为17年,军士为21到33年,相当于一入军队就端上了铁饭碗,所以每年报名参军的人非常之多,尤其是在农村,参军一直是很多找工作无门的年轻人的首选,可是名额有限,竞争激烈,人人无不争先恐后,因现场管理松散而造成的踩踏惨剧时有发生。
如此人潮蜂拥,也就意味着,印度军方能够挑选到更多优质的兵源,因此他们在边境驻扎的军队,大多是身材高大的壮汉,此外,印军对退伍军人、战争中死亡或致残的退伍军人及各级军官待遇尤为优厚,本人和直系亲属都享受免费医疗,优先照顾其子女入伍参军,并给予半费或免费教育。
可以说,印度军人若是在边境战死,全家老小即便不工作,也不至于发生饿死的情况,政府会有各种津贴补助,也就是说,他们相对要不怕死一些,因为就算战死,他们也没太多后顾之忧。
华夏这些年极力提高志愿兵的薪资和各项福利,也正是为了弥补与各国之间,在军人待遇上的差距。
话归正题,继续来说尔晓光。
当时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印度边军集结在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山头上,那个山头海拔超过五千米,任何机械化部队都上不去,山的前后都是平原,站在山头上,能一眼望见对方两个小时的车程。
这个山头印度占了几十年,正是在那一次对峙中被华夏抢了回来,从此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
或许有人会认为,是将士们端着枪冲上山头,经过激烈的血战后才抢回的这座山头。
其实并不是。
在山头上,双方各有一个野战营实弹上膛,相距不到五十米,谁都不敢率先开火,贸然挑起两国大战。
尔晓光瞧准了这个机会,那时他还只是一名普通士兵,直接放下枪大步走到印度这边,印度人不敢射击,想要徒手制伏他,结果被尔晓光连续撂倒了七八个,然后他用对方一名士兵的枪管抵着自己额头,大叫开枪。
虽然事情发展到最后,印度方面之所以撤军,跟尔晓光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而且尔晓光的举动也确实够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受到任何惩处,反而因为表现英勇,被上级授命嘉奖,荣获一等立功勋章,读了一年军校回来,就直接提为了副连级干部。
后来四大野战军全部留在了藏边,他这一事迹便口口相传,就连身在西北的黄悍都有过耳闻,成了名副其实的兵王,柳直对他的勇气也相当赞赏,考校过他的格斗能力后,直接破格提拔,把新组建的三营四连交给了他。
PS:今天第二章,这一章有点水,不过尔晓光这个角色很关键,后文会有重要剧情,轻喷。
这些营房是给普通人修建的,远征军带了足够的帐篷,有空地就可以宿营。
是夜,一间空出来的土房内,柳直召集了所有正连级以上军官开会,段奇指着一张新画出来的势力分布图,对众人道:“各位,半狼人这五座营地紧密相连,以四环一,分布得像是麻将里的五筒,所以咱们不能强攻,半狼人的兵力至少超过三千,如果被合围,咱们必然会陷入苦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们引出来,在野外一举消灭。”
方少川拧眉道:“我同意,唯一的问题是咱们兵力不足,就算去引,半狼人也不一定会把所有兵力都派出来,它们跟要塞内的军队应该交手过很多次,很可能已经形成人类很弱的固定想法,也许它们会认为,击溃我们是件很简单的事,几百人就能轻易办到。”
龙振不解道:“这是好事呀,如果它们只派这么一点人出来,咱们逐个击破不就是了。”
段奇摇了摇头,神情凝重道:“没那么简单的,半狼人虽然凶悍,但是不傻,如果它们发现咱们的战力过于强大,十有八九会倚寨而守,那样的话,咱们的野战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了,六方弩的威力毕竟有限,如果它们有掩体,将很难造成大面积的杀伤,只能让将士们发动强攻!”
方少川补充道:“另外就是,半狼人部落里还有为数不少的老弱,它们的战力同样不容小觑,如果再有几头比蒙那样的强大妖兽,咱们的损失会难以估量。”
龙振若有所悟,这时,旁边一名身形高大的年轻人道:“诸位,我有个想法,你们看可不可行。”他指着地图上画着要塞两个字的地方:“咱们可以把半狼人斥候引到要塞那边去,我看过骑兵小队带回来的情报,半狼人斥候的活动范围并不大,要塞方向也没有布置更多人手,所以我怀疑,它们不一定知道要塞的存在,如果这个设想成立,它们发现要塞后,很可能会倾巢而出进攻要塞,到时候咱们直接抄了它们的后路,必能大获全胜。”
这高大年轻人名叫尔晓光,目前担任三营四连连长一职,他是与几名战友一齐穿越过来的,曾是国内某野战军的连长,此人胆量极大,单兵格斗能力极为出众,数年连印度侵入藏边,国内急调了四个野战军过去,当时总参谋长、陆军司令、以及十几名将军齐至,组成了临时指挥部,总参谋长将所有团以上的指挥官,都换成了有过战斗经验的中年军官,完全是做好了与印度一战的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放在边境的部队,不论是数量还是战力都要超过华夏,他们在高端军备上难以与华夏抗衡,但中低端却是颇占优势,更重要的是,印度的征兵制度和华夏有所不同,华夏在法律名义上是征兵制,但由于志愿当兵的人已超过实际需求,义务役总体上并未执行,所以属于事实上的募兵制(也称志愿役)。
而印度实行的是完全的募兵制,普通士兵的服役期最短为17年,军士为21到33年,相当于一入军队就端上了铁饭碗,所以每年报名参军的人非常之多,尤其是在农村,参军一直是很多找工作无门的年轻人的首选,可是名额有限,竞争激烈,人人无不争先恐后,因现场管理松散而造成的踩踏惨剧时有发生。
如此人潮蜂拥,也就意味着,印度军方能够挑选到更多优质的兵源,因此他们在边境驻扎的军队,大多是身材高大的壮汉,此外,印军对退伍军人、战争中死亡或致残的退伍军人及各级军官待遇尤为优厚,本人和直系亲属都享受免费医疗,优先照顾其子女入伍参军,并给予半费或免费教育。
可以说,印度军人若是在边境战死,全家老小即便不工作,也不至于发生饿死的情况,政府会有各种津贴补助,也就是说,他们相对要不怕死一些,因为就算战死,他们也没太多后顾之忧。
华夏这些年极力提高志愿兵的薪资和各项福利,也正是为了弥补与各国之间,在军人待遇上的差距。
话归正题,继续来说尔晓光。
当时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印度边军集结在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山头上,那个山头海拔超过五千米,任何机械化部队都上不去,山的前后都是平原,站在山头上,能一眼望见对方两个小时的车程。
这个山头印度占了几十年,正是在那一次对峙中被华夏抢了回来,从此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
或许有人会认为,是将士们端着枪冲上山头,经过激烈的血战后才抢回的这座山头。
其实并不是。
在山头上,双方各有一个野战营实弹上膛,相距不到五十米,谁都不敢率先开火,贸然挑起两国大战。
尔晓光瞧准了这个机会,那时他还只是一名普通士兵,直接放下枪大步走到印度这边,印度人不敢射击,想要徒手制伏他,结果被尔晓光连续撂倒了七八个,然后他用对方一名士兵的枪管抵着自己额头,大叫开枪。
虽然事情发展到最后,印度方面之所以撤军,跟尔晓光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而且尔晓光的举动也确实够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受到任何惩处,反而因为表现英勇,被上级授命嘉奖,荣获一等立功勋章,读了一年军校回来,就直接提为了副连级干部。
后来四大野战军全部留在了藏边,他这一事迹便口口相传,就连身在西北的黄悍都有过耳闻,成了名副其实的兵王,柳直对他的勇气也相当赞赏,考校过他的格斗能力后,直接破格提拔,把新组建的三营四连交给了他。
PS:今天第二章,这一章有点水,不过尔晓光这个角色很关键,后文会有重要剧情,轻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