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针,”蓝道行道:“上面缠了彩线。”
李圭亲手将盒子打开,果然盒子里是一根细细的绣花针,针尾缠着一股五彩丝线。
“大师真是神乎其技啊,”李圭这下惊讶万分,立刻赐座、倒茶,言语中终于不再是高高在上了:“敢请问到底是如何知道的呢?”
“不能说,不能说。”蓝道行得意起来:“今日万般无奈,只能献丑,但山人不能凭此炫耀,毕竟是小技,若世人钻营此道,则有如堕入邪魔外道之中。”
蓝道行还算有些分寸,之后李圭再让展示的时候,他死活不肯了。估计也是因为背后陈惇的目光太过灼热了。他觉得自己要是再敢应承一个,陈惇一定会打死他的。
李圭的赏赐非常丰厚,伴随赏赐的还有今后越来越响亮的名声——这是蓝道行此行最大的收获,然而他最关心的是今日陈惇是如何顺利猜出来两样物品的,他问起来的时候,陈惇的解释也一如当日,许多的细节合起来,就能指向最终的答案。
陈惇在来到府衙的时候,就偷偷塞给了二门洒扫的仆人二两银子,只需他在门口喊几声东西丢了的话,不做其他。
仆人喊起来的时候,所有人听得清楚,下意识的反应都是去搜寻自己的宝贝,许多丫鬟仆妇低头摸到了腰上的钱袋子、绣囊,有的往袖子里探去,有的摸着胸前,只有知府李圭第一眼往桌上的盒子看去,甚至一双手不由自主地摸到了盒子边缘。
这盒子里的东西对于李圭来说,是非常珍贵的。
来之前陈惇就打听过李圭这个人,家庭出身好,三代为官,生活也很奢靡,所以仆妇丫鬟围绕,这种人不会觉得金玉银钱是宝贵的东西,因为他自小看惯了的。而在他的仕宦过程中,有一件大事是引起了陈惇的注意的,这个人曾经将自己的官印弄丢了。
李圭是嘉靖元年的二甲进士出身,混了三十年才是一介府尹,就是因为他曾经丢了官印,陈惇几乎可以想象,自此之后,他会将官印看得如何之重,又是如何寸步不离。
陈惇侥幸猜中了第一样事物。
第二样事物被李圭耍了心眼,交给了别人去放。但是没关系,陈惇轻而易举地注意到,被李圭派走的丫鬟和捧着盒子回来的丫鬟,不是同一个人了。
这一点引起了他的揣测,为什么中途换个人,他发现屋子里所有丫鬟的穿着打扮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之前那个丫鬟有一个地方,与众不同。
她胸前别了一根针,上面绕着五彩丝线。
刚过去不久的上元节有个风俗,就是在衣裳上面别了绣针彩线,以厌不祥。李圭的夫人万事不选,唯独挑中了这个东西,不得不说陈惇的运气也是无敌的。
但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
陈惇没有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因为很快他就开始了府试。府试并没有让他感觉到多大的压力,考地还在绍兴,而且这一回总算是没有临近了臭气熏天的官厕,让他的感官舒服了许多。
府试照例两道题,第一道题目很常规,第二道题目却是一道夺人眼球的截搭题。虽然陈惇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做了不知道多少怪模怪样的截搭题,自谓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在看到这道截搭题的一瞬间,还是感到了惊讶。
这道题题目是“止于慈与国人交”。
这句话出自《大学》第三章“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意思是身为国君,要尽力做到施行仁政;身为人臣就要尽力尊敬君王;身为子女,就要尽力孝顺父母;身为父亲,就要尽力对子女慈爱;与他人交往,就要尽力做到诚实。
如果这题目是“为人父,止于慈”或者“与国人交,止于信”,那肯定是没什么毛病的。但问题就是这是个截上下题,上句截后半句,下句截前半句,本来此处的“慈”指的是父亲对子女的慈爱,但偏偏要跟对待朋友联系起来,岂不是怪哉?
陈惇感到了棘手,不过他也不像其他考生一样坐不安席汗如雨下,而是慢腾腾誊写了上一题,然后将自己想到的几个点圈写了出来。他这一次虽然勉强完成了文章,但是当中可见晦涩,因为他绞尽脑汁才想到了几个例子,这种朋友间所谓“慈爱”的例子本来就很少,也不具有太大的代表性。
陈惇从考场走出来的时候,心中也没有太大的把握,不过他的神情和其他考生对比起来,那几乎可以说是胜券在握了。其实他是这么想的,看得出来李圭也似是个方正的人,偏偏题出的险僻,也是始料不及,不过陈惇在考前没有专门去搜查李圭的文章,迎合他的口味;但其他用了些小心思的考生这一回也没有用处,大家一水儿地蒙圈,这种连题都破不好的,再要说什么文字雅正的事情,那就太可笑了。
他回到会稽,在曹正那里又把卷子誊了一遍,曹正看了题目和卷子,略略点头,说是虽不出彩,总也算是举例得当,内容详实,若是他阅卷,可以判个中上。
而在徐渭那里,陈惇把这道题目一说,却听他哈哈一笑:“这有什么难的,我顷刻就能破题!”
陈惇扬眉道:“你不能戏谑,牵强附会之说,哪里行得通!”
徐渭倒置、改易字句,信手拈来,有如反掌一般轻巧,他对文字的玩弄和想象,大概只能用天马行空和出神入化来形容,任何截搭题似乎就没有难住过他的,但是也有很多是他做游戏一般玩耍的,也就是说,具有很大的戏谑性,在八股文里是断然不能这么写的。
“我不戏谑,”徐渭把脸一正,道:“止于慈与国人交,国人,指的是普通人吗,是一般人吗?”
陈惇一怔:“那你要如何解释?”
“我把它解释为一个国家,”徐渭狡黠一笑道:“你说,能不能这么解释?”
国人这个词,起源于西周时期,国人是指城邑及附近的人。与之相对的是“野人”,野人是指远离城邑的人。“国人”其实也可以有全国之人的意思,但是这是在除了四书之外的其他著作中可以这么解释,在朱子注释的四书中,国人明确就是城邑之人。
所以陈惇摇了摇头:“不能。”
“不能吗?”徐渭道:“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于晋。”
“郑人杀繻,立髡顽,子如奔许。”徐渭道:“你再想想,这里的国人,怎么解释?”
陈惇一下子明白过来,在春秋战国时期,无数个大国小国林立,它们有不同的都城,有不同的统治者。齐都临淄、楚都郢、晋都新田、鲁都曲阜,在这些都城里以及近旁生活的人,就是国人,但是齐国的国人,和楚国的国人,一样吗?
所以国人这个词前面冠以哪个国家的名字,就指的是哪个国家都城里生活的人,那不就是某一国之人吗?对外关系中,那不就代表一个国家吗?
“所以可以解释为,”陈惇有如醍醐灌顶:“与邻国相处,要秉持慈惠友爱之心。”
徐渭一拍手道:“没错!你瞧我破得如何?”
陈惇不由地暗暗称赞了几声,徐渭这么解题完全是别出心裁,而且立意什么的,也没有跳脱朱子,如果自己按他那么写,那么可能府试的案首就能一举得到了。但徐渭毕竟只有一个,不是人人都有他这样横空出世的天才头脑的,所以大家还是规规矩矩按部就班地来。
然而还没有等到府试发案,就有一条惊天消息传出来,府试有人泄题,知府李圭发了大怒,正在严密追查泄题之人!
李圭亲手将盒子打开,果然盒子里是一根细细的绣花针,针尾缠着一股五彩丝线。
“大师真是神乎其技啊,”李圭这下惊讶万分,立刻赐座、倒茶,言语中终于不再是高高在上了:“敢请问到底是如何知道的呢?”
“不能说,不能说。”蓝道行得意起来:“今日万般无奈,只能献丑,但山人不能凭此炫耀,毕竟是小技,若世人钻营此道,则有如堕入邪魔外道之中。”
蓝道行还算有些分寸,之后李圭再让展示的时候,他死活不肯了。估计也是因为背后陈惇的目光太过灼热了。他觉得自己要是再敢应承一个,陈惇一定会打死他的。
李圭的赏赐非常丰厚,伴随赏赐的还有今后越来越响亮的名声——这是蓝道行此行最大的收获,然而他最关心的是今日陈惇是如何顺利猜出来两样物品的,他问起来的时候,陈惇的解释也一如当日,许多的细节合起来,就能指向最终的答案。
陈惇在来到府衙的时候,就偷偷塞给了二门洒扫的仆人二两银子,只需他在门口喊几声东西丢了的话,不做其他。
仆人喊起来的时候,所有人听得清楚,下意识的反应都是去搜寻自己的宝贝,许多丫鬟仆妇低头摸到了腰上的钱袋子、绣囊,有的往袖子里探去,有的摸着胸前,只有知府李圭第一眼往桌上的盒子看去,甚至一双手不由自主地摸到了盒子边缘。
这盒子里的东西对于李圭来说,是非常珍贵的。
来之前陈惇就打听过李圭这个人,家庭出身好,三代为官,生活也很奢靡,所以仆妇丫鬟围绕,这种人不会觉得金玉银钱是宝贵的东西,因为他自小看惯了的。而在他的仕宦过程中,有一件大事是引起了陈惇的注意的,这个人曾经将自己的官印弄丢了。
李圭是嘉靖元年的二甲进士出身,混了三十年才是一介府尹,就是因为他曾经丢了官印,陈惇几乎可以想象,自此之后,他会将官印看得如何之重,又是如何寸步不离。
陈惇侥幸猜中了第一样事物。
第二样事物被李圭耍了心眼,交给了别人去放。但是没关系,陈惇轻而易举地注意到,被李圭派走的丫鬟和捧着盒子回来的丫鬟,不是同一个人了。
这一点引起了他的揣测,为什么中途换个人,他发现屋子里所有丫鬟的穿着打扮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之前那个丫鬟有一个地方,与众不同。
她胸前别了一根针,上面绕着五彩丝线。
刚过去不久的上元节有个风俗,就是在衣裳上面别了绣针彩线,以厌不祥。李圭的夫人万事不选,唯独挑中了这个东西,不得不说陈惇的运气也是无敌的。
但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
陈惇没有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因为很快他就开始了府试。府试并没有让他感觉到多大的压力,考地还在绍兴,而且这一回总算是没有临近了臭气熏天的官厕,让他的感官舒服了许多。
府试照例两道题,第一道题目很常规,第二道题目却是一道夺人眼球的截搭题。虽然陈惇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做了不知道多少怪模怪样的截搭题,自谓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在看到这道截搭题的一瞬间,还是感到了惊讶。
这道题题目是“止于慈与国人交”。
这句话出自《大学》第三章“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意思是身为国君,要尽力做到施行仁政;身为人臣就要尽力尊敬君王;身为子女,就要尽力孝顺父母;身为父亲,就要尽力对子女慈爱;与他人交往,就要尽力做到诚实。
如果这题目是“为人父,止于慈”或者“与国人交,止于信”,那肯定是没什么毛病的。但问题就是这是个截上下题,上句截后半句,下句截前半句,本来此处的“慈”指的是父亲对子女的慈爱,但偏偏要跟对待朋友联系起来,岂不是怪哉?
陈惇感到了棘手,不过他也不像其他考生一样坐不安席汗如雨下,而是慢腾腾誊写了上一题,然后将自己想到的几个点圈写了出来。他这一次虽然勉强完成了文章,但是当中可见晦涩,因为他绞尽脑汁才想到了几个例子,这种朋友间所谓“慈爱”的例子本来就很少,也不具有太大的代表性。
陈惇从考场走出来的时候,心中也没有太大的把握,不过他的神情和其他考生对比起来,那几乎可以说是胜券在握了。其实他是这么想的,看得出来李圭也似是个方正的人,偏偏题出的险僻,也是始料不及,不过陈惇在考前没有专门去搜查李圭的文章,迎合他的口味;但其他用了些小心思的考生这一回也没有用处,大家一水儿地蒙圈,这种连题都破不好的,再要说什么文字雅正的事情,那就太可笑了。
他回到会稽,在曹正那里又把卷子誊了一遍,曹正看了题目和卷子,略略点头,说是虽不出彩,总也算是举例得当,内容详实,若是他阅卷,可以判个中上。
而在徐渭那里,陈惇把这道题目一说,却听他哈哈一笑:“这有什么难的,我顷刻就能破题!”
陈惇扬眉道:“你不能戏谑,牵强附会之说,哪里行得通!”
徐渭倒置、改易字句,信手拈来,有如反掌一般轻巧,他对文字的玩弄和想象,大概只能用天马行空和出神入化来形容,任何截搭题似乎就没有难住过他的,但是也有很多是他做游戏一般玩耍的,也就是说,具有很大的戏谑性,在八股文里是断然不能这么写的。
“我不戏谑,”徐渭把脸一正,道:“止于慈与国人交,国人,指的是普通人吗,是一般人吗?”
陈惇一怔:“那你要如何解释?”
“我把它解释为一个国家,”徐渭狡黠一笑道:“你说,能不能这么解释?”
国人这个词,起源于西周时期,国人是指城邑及附近的人。与之相对的是“野人”,野人是指远离城邑的人。“国人”其实也可以有全国之人的意思,但是这是在除了四书之外的其他著作中可以这么解释,在朱子注释的四书中,国人明确就是城邑之人。
所以陈惇摇了摇头:“不能。”
“不能吗?”徐渭道:“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于晋。”
“郑人杀繻,立髡顽,子如奔许。”徐渭道:“你再想想,这里的国人,怎么解释?”
陈惇一下子明白过来,在春秋战国时期,无数个大国小国林立,它们有不同的都城,有不同的统治者。齐都临淄、楚都郢、晋都新田、鲁都曲阜,在这些都城里以及近旁生活的人,就是国人,但是齐国的国人,和楚国的国人,一样吗?
所以国人这个词前面冠以哪个国家的名字,就指的是哪个国家都城里生活的人,那不就是某一国之人吗?对外关系中,那不就代表一个国家吗?
“所以可以解释为,”陈惇有如醍醐灌顶:“与邻国相处,要秉持慈惠友爱之心。”
徐渭一拍手道:“没错!你瞧我破得如何?”
陈惇不由地暗暗称赞了几声,徐渭这么解题完全是别出心裁,而且立意什么的,也没有跳脱朱子,如果自己按他那么写,那么可能府试的案首就能一举得到了。但徐渭毕竟只有一个,不是人人都有他这样横空出世的天才头脑的,所以大家还是规规矩矩按部就班地来。
然而还没有等到府试发案,就有一条惊天消息传出来,府试有人泄题,知府李圭发了大怒,正在严密追查泄题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