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和尚的长相很是奇特,与一般人不一样。
和尚上台后,也双手合什,念了一句佛号,说道:“贫僧朱元璋,向师太讨教几招。”
这个和尚就是朱元璋了,他的小名叫朱重八,家里特别穷,穷到没法形容。
朱元璋一家原有十几口人,没有一寸土地,他的爹娘死的时候连一块安葬之地也没有,尽管朱元璋到处给地主磕头,也磕不到一块能给爹娘下葬的土地。
朱元璋为生活所迫,于是出家当了和尚。而元朝的和尚又有些特别,和尚在庙里出家最重要的目的只为吃一口饭,如果庙里香火好了,和尚还能娶妻生子,一边当和尚,一边当奶爸。
道姑现在连胜三场,虽然身体有些负累,但心情特别好,连赢三场的确不容易,任谁的心情都会好的。
于是道姑也向朱元璋还了一礼,只见她单掌竖在胸前,微微弯腰,说道:“贫道有礼了。”
道姑上次给人行礼的时候,被人趁机偷袭,吃了一个亏,因此这次行礼只是行了一半,虽然也向朱元璋还礼,但却只行了一半,只是微微弯了一下腰,而且还十分谨惕地看着朱元璋,以防被偷袭。
不过,道姑这次可是想多了,朱元璋并没有偷袭的主动,而且他也没有先出手,还是保持双手合什的状态。
朱元璋的手上并没有兵器,两手空空的,道姑的拂尘在和张士诚血拼的时候被毁,她也是两手空空。
现在的情况就是朱元璋赤手空拳的上台,道姑也是空手对敌,两人谁也没有占谁的便宜。
不过,道姑和朱元璋上台行过礼后迟迟没有动手,就引起了台下观众的不满,他们都真心希望朱元璋和道姑可以快点干起来,不要再磨讥了。
于是,台下又骚乱了一阵,随即有人大声叫道:“快点打,快点动手啊。”
“是啊,那大和尚,快点干,快点干道姑啊。”又有一人大声说道。
林沐鱼看到这样的情形,也笑了笑。不过他还是十分佩服那个道姑的,连胜三场还这么有精神,真的有点强。
道姑听到台下的咕噪声,不由得脸色微红,毕竟她还是一个老处女,还没有上过男人,被人这么说话,脸上不由自主的就红了。
而朱元璋还是双手合什,还没有率先动手的意思,道姑终于忍不住了。
道姑原本想趁机调息一下身体,而现在台下的咕噪声越来越响亮,越来越难以入耳了,而朱元璋却始终面色平静,不愠不火的站在那里。
于是,道姑突然就动手了。
道姑在动手之前,先是娇叱了一声,突然一掌向朱元璋的胸口轰了过来。
朱元璋并没有闪避,也没有后退,也挥起右手,呼的一拳打出,刚好对上道姑的一掌。
一拳一掌打了个正着,当即传来一阵哧拉的响声,朱元璋的拳头并没有碰到道姑的手掌,只是双方的劲道撞击在一起,才发出了这样的响声。
这一招下来,朱元璋和道姑同时向后退了一步,可见两人的功力相当,一个半斤,一个八两。
朱元璋和道姑同时一愣,都相互看了对方一眼,觉得遇到了对手。
而道姑还是那么凶猛,她还是先发制人,马上又挥出一掌,又向朱元璋的面门轰击而来。
朱元璋还是不闪不避,也不后退,依然一拳打出,又和道姑的一掌对上了,又传来一声哧拉的响声。
两招过后,朱元璋和道姑都试出了对方的功力,两人的确在伯仲之间,如果不能出奇招,很难分出胜负。
不过严格说来,还是道姑的功夫略胜一筹,毕竟她已连战三场了,也消耗了不少体力,而且她的兵器拂尘也没有了。
的确,道姑真正厉害的不是她的掌法,而是拂尘,现在拂尘没了,功力肯定不能完全发挥。
而朱元璋也是有兵器的,他有一把禅杖,但却没有用,他见道姑没有兵器,于是也没有用兵器,于是将禅杖放在擂台的一边。
对于这一点,很多人认为朱元璋有侠义风度,不想占道姑的便宜,也有人认为朱元璋装逼,还有的人认为朱元璋骄傲自大,不把道姑放在眼里。
朱元璋和道姑在台上你来我往的战斗不休,大战了十几个回合,还是没有分出胜负。
台下的观众又开始起哄了,又有人大声说道:“那个大和尚,别再婆婆妈妈的,快干那道姑呀。”
台下的观众一阵起哄,道姑的脸又红了,她实在忍受不了台下这样的叫声,要知道她还是一个老处女呢。
道姑不由得又急又怒,而朱元璋还是十分沉着,既不喜,也不怒,还是沉着应战,每一拳打出都要打出一阵风声。
如此一来,道姑的心情就有些乱了,渐渐地露出了破绽,而且还不止一次露出破绽,也不止露出一处破绽。
朱元璋终于瞅准机会给道姑来了一招狠的。
就在道姑有些心中烦乱的时候,朱元璋突然凭空跃起,狠狠向道姑踢了一腿。
这一腿下去,力度很大,本来腿上的力度就比手上的劲大,而这一腿下去又踢中了道姑的肩头。
道姑的肩头冷不防中了一腿,当即站立不稳,一连打了几个趔趄,差点摔倒在地。
朱元璋一招得手,容不得道姑喘气的时机,又接连踢出几踢,每一腿都踢在道姑的肩头上。
只听到一阵嘭嘭的响声,接着又听到咔咔的声响,道姑肩上的骨头也被踢断了。
道姑随即倒在地上,朱元璋看了她一眼,又双手合什,说道:“师太承让了。”
这一局,朱元璋取得胜利,道姑战败,还受了伤,而且受伤不轻,肩上的骨头都断了,没有三五十天难以复原。
接着又有一人跳上了擂台,这人是华山派的大弟子令狐居。
令狐居身穿一袭雪白的长袍,手拿一把青钢剑,英姿勃发,随即引起很多美女的注意。
令狐居上台后,抱拳说道:“在下华山派首席弟子令狐居。”
和尚上台后,也双手合什,念了一句佛号,说道:“贫僧朱元璋,向师太讨教几招。”
这个和尚就是朱元璋了,他的小名叫朱重八,家里特别穷,穷到没法形容。
朱元璋一家原有十几口人,没有一寸土地,他的爹娘死的时候连一块安葬之地也没有,尽管朱元璋到处给地主磕头,也磕不到一块能给爹娘下葬的土地。
朱元璋为生活所迫,于是出家当了和尚。而元朝的和尚又有些特别,和尚在庙里出家最重要的目的只为吃一口饭,如果庙里香火好了,和尚还能娶妻生子,一边当和尚,一边当奶爸。
道姑现在连胜三场,虽然身体有些负累,但心情特别好,连赢三场的确不容易,任谁的心情都会好的。
于是道姑也向朱元璋还了一礼,只见她单掌竖在胸前,微微弯腰,说道:“贫道有礼了。”
道姑上次给人行礼的时候,被人趁机偷袭,吃了一个亏,因此这次行礼只是行了一半,虽然也向朱元璋还礼,但却只行了一半,只是微微弯了一下腰,而且还十分谨惕地看着朱元璋,以防被偷袭。
不过,道姑这次可是想多了,朱元璋并没有偷袭的主动,而且他也没有先出手,还是保持双手合什的状态。
朱元璋的手上并没有兵器,两手空空的,道姑的拂尘在和张士诚血拼的时候被毁,她也是两手空空。
现在的情况就是朱元璋赤手空拳的上台,道姑也是空手对敌,两人谁也没有占谁的便宜。
不过,道姑和朱元璋上台行过礼后迟迟没有动手,就引起了台下观众的不满,他们都真心希望朱元璋和道姑可以快点干起来,不要再磨讥了。
于是,台下又骚乱了一阵,随即有人大声叫道:“快点打,快点动手啊。”
“是啊,那大和尚,快点干,快点干道姑啊。”又有一人大声说道。
林沐鱼看到这样的情形,也笑了笑。不过他还是十分佩服那个道姑的,连胜三场还这么有精神,真的有点强。
道姑听到台下的咕噪声,不由得脸色微红,毕竟她还是一个老处女,还没有上过男人,被人这么说话,脸上不由自主的就红了。
而朱元璋还是双手合什,还没有率先动手的意思,道姑终于忍不住了。
道姑原本想趁机调息一下身体,而现在台下的咕噪声越来越响亮,越来越难以入耳了,而朱元璋却始终面色平静,不愠不火的站在那里。
于是,道姑突然就动手了。
道姑在动手之前,先是娇叱了一声,突然一掌向朱元璋的胸口轰了过来。
朱元璋并没有闪避,也没有后退,也挥起右手,呼的一拳打出,刚好对上道姑的一掌。
一拳一掌打了个正着,当即传来一阵哧拉的响声,朱元璋的拳头并没有碰到道姑的手掌,只是双方的劲道撞击在一起,才发出了这样的响声。
这一招下来,朱元璋和道姑同时向后退了一步,可见两人的功力相当,一个半斤,一个八两。
朱元璋和道姑同时一愣,都相互看了对方一眼,觉得遇到了对手。
而道姑还是那么凶猛,她还是先发制人,马上又挥出一掌,又向朱元璋的面门轰击而来。
朱元璋还是不闪不避,也不后退,依然一拳打出,又和道姑的一掌对上了,又传来一声哧拉的响声。
两招过后,朱元璋和道姑都试出了对方的功力,两人的确在伯仲之间,如果不能出奇招,很难分出胜负。
不过严格说来,还是道姑的功夫略胜一筹,毕竟她已连战三场了,也消耗了不少体力,而且她的兵器拂尘也没有了。
的确,道姑真正厉害的不是她的掌法,而是拂尘,现在拂尘没了,功力肯定不能完全发挥。
而朱元璋也是有兵器的,他有一把禅杖,但却没有用,他见道姑没有兵器,于是也没有用兵器,于是将禅杖放在擂台的一边。
对于这一点,很多人认为朱元璋有侠义风度,不想占道姑的便宜,也有人认为朱元璋装逼,还有的人认为朱元璋骄傲自大,不把道姑放在眼里。
朱元璋和道姑在台上你来我往的战斗不休,大战了十几个回合,还是没有分出胜负。
台下的观众又开始起哄了,又有人大声说道:“那个大和尚,别再婆婆妈妈的,快干那道姑呀。”
台下的观众一阵起哄,道姑的脸又红了,她实在忍受不了台下这样的叫声,要知道她还是一个老处女呢。
道姑不由得又急又怒,而朱元璋还是十分沉着,既不喜,也不怒,还是沉着应战,每一拳打出都要打出一阵风声。
如此一来,道姑的心情就有些乱了,渐渐地露出了破绽,而且还不止一次露出破绽,也不止露出一处破绽。
朱元璋终于瞅准机会给道姑来了一招狠的。
就在道姑有些心中烦乱的时候,朱元璋突然凭空跃起,狠狠向道姑踢了一腿。
这一腿下去,力度很大,本来腿上的力度就比手上的劲大,而这一腿下去又踢中了道姑的肩头。
道姑的肩头冷不防中了一腿,当即站立不稳,一连打了几个趔趄,差点摔倒在地。
朱元璋一招得手,容不得道姑喘气的时机,又接连踢出几踢,每一腿都踢在道姑的肩头上。
只听到一阵嘭嘭的响声,接着又听到咔咔的声响,道姑肩上的骨头也被踢断了。
道姑随即倒在地上,朱元璋看了她一眼,又双手合什,说道:“师太承让了。”
这一局,朱元璋取得胜利,道姑战败,还受了伤,而且受伤不轻,肩上的骨头都断了,没有三五十天难以复原。
接着又有一人跳上了擂台,这人是华山派的大弟子令狐居。
令狐居身穿一袭雪白的长袍,手拿一把青钢剑,英姿勃发,随即引起很多美女的注意。
令狐居上台后,抱拳说道:“在下华山派首席弟子令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