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对于清明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普遍为人接受的是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晋文公不慎将介子推烧死在山上,第二年他上山几百的时候发现坟墓旁边的柳树奇迹般的死而复活。此后,清明节就有了“扫墓”,“插柳”,“戴柳”之说。扫墓是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而插柳戴柳则纯粹是为了辟邪。
清明,古人以为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因此又称鬼节,而清明又正值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以辟邪。在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的谚语。“皓首”“黄狗”都是贬义词,代表不好的事物。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因此戴柳的习俗肯定与鬼有关。家乡清明的时候很多小孩就折柳条戴在自己的头上,戴柳的目的主要就是避鬼邪。
柳条避鬼的说法与佛教在中国的传入有关,据佛经记载,禅拉比丘曾以柳枝咒龙;观音济度众生时,柳条也是用柳枝来沾水施法。从这些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柳条与驱鬼辟邪的渊源。
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流行的说法是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投汨罗江溺水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吃粽子,采艾叶,涂雄黄,在南方还有划龙舟的风俗,这些风俗中有很多都与驱邪避毒有关。
家乡过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就是采艾蒿,采来之后把它分成两束插在门前。《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计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祛毒气。”艾叶用于祛除毒气与它的药理由一定的关系,据说它可以治百病。艾,又名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有强烈的杀菌能力,有除虫,治瘟的药效。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艾叶油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等作用。
民俗专家介绍说,农历五月,古代称之为“恶月”,从气候上来看,渐入热夏,湿热弥漫,人易得病。所以,在端午节前后,我国民间时兴吃蒜头,同时在门上插艾蒿、悬菖蒲、挂大蒜。艾蒿、菖蒲和大蒜被称为“端午三友”。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剑,以艾作鞭,以蒜作锤,又称“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灭病菌、斩妖除魔、驱毒避邪。;有孩子的家庭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用各种颜色的线编荷包,并在节日的时候装上红蛋挂在小孩子的胸前。这也与辟邪有关,因为《续齐谐记》中曾经记载道蛟龙怕彩丝之事。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他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朝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关于重阳节登高的由来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东汉时汝南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并嘱咐桓景回去搭救乡亲:“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瘟魔来犯,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
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久而久之,登高便宴变成了一个美好、风雅的习俗。
除了登高外,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有的佩戴在手臂上,有的把茱萸放在香袋里面,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会佩戴。
关于七月鬼月的禁忌和辟邪术,我们另外单独开一章来讲述。
对于清明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普遍为人接受的是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晋文公不慎将介子推烧死在山上,第二年他上山几百的时候发现坟墓旁边的柳树奇迹般的死而复活。此后,清明节就有了“扫墓”,“插柳”,“戴柳”之说。扫墓是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而插柳戴柳则纯粹是为了辟邪。
清明,古人以为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因此又称鬼节,而清明又正值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以辟邪。在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的谚语。“皓首”“黄狗”都是贬义词,代表不好的事物。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因此戴柳的习俗肯定与鬼有关。家乡清明的时候很多小孩就折柳条戴在自己的头上,戴柳的目的主要就是避鬼邪。
柳条避鬼的说法与佛教在中国的传入有关,据佛经记载,禅拉比丘曾以柳枝咒龙;观音济度众生时,柳条也是用柳枝来沾水施法。从这些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柳条与驱鬼辟邪的渊源。
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流行的说法是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投汨罗江溺水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吃粽子,采艾叶,涂雄黄,在南方还有划龙舟的风俗,这些风俗中有很多都与驱邪避毒有关。
家乡过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就是采艾蒿,采来之后把它分成两束插在门前。《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计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祛毒气。”艾叶用于祛除毒气与它的药理由一定的关系,据说它可以治百病。艾,又名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有强烈的杀菌能力,有除虫,治瘟的药效。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艾叶油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等作用。
民俗专家介绍说,农历五月,古代称之为“恶月”,从气候上来看,渐入热夏,湿热弥漫,人易得病。所以,在端午节前后,我国民间时兴吃蒜头,同时在门上插艾蒿、悬菖蒲、挂大蒜。艾蒿、菖蒲和大蒜被称为“端午三友”。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剑,以艾作鞭,以蒜作锤,又称“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灭病菌、斩妖除魔、驱毒避邪。;有孩子的家庭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用各种颜色的线编荷包,并在节日的时候装上红蛋挂在小孩子的胸前。这也与辟邪有关,因为《续齐谐记》中曾经记载道蛟龙怕彩丝之事。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他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朝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关于重阳节登高的由来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东汉时汝南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并嘱咐桓景回去搭救乡亲:“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瘟魔来犯,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
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久而久之,登高便宴变成了一个美好、风雅的习俗。
除了登高外,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有的佩戴在手臂上,有的把茱萸放在香袋里面,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会佩戴。
关于七月鬼月的禁忌和辟邪术,我们另外单独开一章来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