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伦在蜀国当了驸马?”曹亮正在批阅各地送来的奏章,翻看到蜀地那边传来的最新消息,饶有兴致地道。
蜀国公主下嫁司马伦,那在蜀国也是一件极为轰动的事,后主刘禅赐给了司马伦一座宅邸,将公主许配给了他,如今的司马伦,身居骠骑将军的高位,又有驸马的身份,成为了蜀汉朝中灸手可热的人物。
桓范拈须微微一笑道:“世人皆道蜀主刘禅昏聩无能,但光是此举,就足见其精明之处了,用驸马之位来拉拢司马伦,分化孤立姜维,足见刘禅也不是十分的信任姜维啊。”
曹亮微微一笑道:“姜维拥兵自重,自然会受到刘禅的猜忌,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蜀国无休止的内斗,迟早会耗光他们的力量。传诏给邓艾,黄皓可是一枚咱们值得利用的棋子,有他在刘禅耳边时不时地吹风,姜维纵然本事再大,也难有所做为,甚至会有性命之忧,这枚棋子利用了好了,绝不亚于十万雄兵。”
桓范道:“陛下所言极是,此番姜维回朝,欲杀黄皓,却因刘禅私相回护而不得,黄皓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此后姜维的日子恐怕过不那么顺心了。”
姜维是蜀国唯一能与魏军抗衡的将领,他是继诸葛亮之后,唯一继续高举北伐大旗的人,如果蜀国不是姜维在撑着,很难想像它还会坚持多久。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状况,蜀国上下都无法做到全力去支持姜维,天子的猜忌,同僚的敌视再加上阴谋暗算,其实姜维在蜀国生存的也是极为地艰难,面前是神一样的对手,身后却是猪一样的队友,说实话,曹亮都有些同情姜维了,如果姜维没有投降蜀国,而是选择留在魏国的话,很可能就会成为和邓艾那样比肩而立的名将。
因为单论能力的话,姜维一直是不逊色于邓艾,邓艾正是因为背靠大树好乘凉,有灭蜀的功勋加成,才得以位列古今六十四名将之列,而姜维最终以失败者的角色,自然是无缘这一殊荣的。
如果两人易地而处的话,谁的成就更高,还真是一个未知之数。
但世事谁都难料,邓艾原本是荆州新野人氏,如果不是当阳之败,邓艾或许将会成为蜀国的一员战将,而姜维原本是魏国人,阴差阳错之下,被迫投蜀,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和提拨,成为了蜀国后期唯一一位主张北伐的人,蜀国所谓的北伐大业,最终却是由一个生于魏国长于魏国的人来担当,这不得不说,历史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曹亮道:“姜维为了防止黄皓的谋害,定然不敢在成都久留,最大的可能便是前往沓中屯田,以图再出祁山,下旨给邓艾,要他加强防范,姜维一日不死,北伐之心一日不休。”
桓范笑了笑,道:“陛下猜错了,此番姜维并未返回汉中,更未前往沓中,而是调往了永安,兼领巴州刺史永安都督,原任永安都督的阎宇则是调往了汉中,改任为汉中都督,等于是姜维和阎宇的防区对调。”
“噢?竟有些事?”曹亮有些吃惊了,按照历史的进程,姜维可从来也没有离开汉中一线,他在杀黄皓无果之后,便避祸沓中,现在姜维居然前往了永安,这又是一个什么情况?
姜维是蜀国的顶梁柱,虽然他名为避祸沓中,但姜维掌握着蜀国的兵马大权,真要灭个黄皓,有那么难吗?姜维之所以隐而不发,不过是给刘禅一个面子罢了,真要是较起真来,姜维手握重兵,废帝再立,也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更别说是杀掉一个宦官了。
只是姜维比较清楚的是,一旦他如此做为,那便是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吴国的诸葛恪,魏国的司马懿,那便是前车之鉴,而更为重要的是,以蜀国的国力,根本就经不起这样的折腾,随便一场政变,都可能让蜀国伤筋动骨,走向覆灭的深渊。
所以姜维选择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只是让曹亮奇怪的是,姜维没有回到汉中,没有回到北伐前线,而是来到了蜀国的东大门——永安。
历史的进程早已经是天翻地覆面目全非了,所以曹亮也不可能要求姜维还按照既定的剧本前往沓中,姜维既然来到了永安,那就证明姜维是有着极为敏锐的军事嗅觉的。
原本的永安只是蜀国的次级防御重镇,吴蜀两国虽然貌合神离各怀鬼胎,但自从诸葛亮重修了蜀吴联盟之后,双方几十年都没有再动过刀兵,勉强能做到一致对外,所以永安虽然对蜀国极为重要,也是蜀国仅次于汉中的第二大防区,但其驻防的兵力,一直以来都不满万,和汉中动辄十万大军的规模比起来,永安这边的防御兵力就单薄得多。
但随着姜维东调永安,蜀国的军事重心也从汉中移向了永安,蜀国的战略防御体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尽管魏军只是在淮南取得了局部性的胜利,尚未展开渡江灭吴之战,但姜维似乎已经察觉到了什么,才会做出如此重大的战略调整。
一旦吴国灭亡之后,魏军便可以溯长江而上,沿着当年刘备入蜀的路线,开辟伐蜀的第二条战线。
如果蜀国还是默守成规,集重兵于汉中的话,那么在战略防御上就会陷入到极大的被动之中,而姜维的此番调动,则是具有极高的前瞻性,避免了蜀军东路上防御的空当。
汉中和永安相隔千里之遥,如果等到永安受到攻击之后再从汉中调兵的话,那可就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了,一旦被魏军攻破永安的话,整个益州都将是无险可御,魏军可以沿江一路西进,直取巴州和成都,蜀国的亡国在即。
曹亮细品之后,微微颔首,轻轻地叹了一声,道:“姜维果然不负蜀国第一名将之誉啊,此番操作,堪称是神来之笔。”
蜀国公主下嫁司马伦,那在蜀国也是一件极为轰动的事,后主刘禅赐给了司马伦一座宅邸,将公主许配给了他,如今的司马伦,身居骠骑将军的高位,又有驸马的身份,成为了蜀汉朝中灸手可热的人物。
桓范拈须微微一笑道:“世人皆道蜀主刘禅昏聩无能,但光是此举,就足见其精明之处了,用驸马之位来拉拢司马伦,分化孤立姜维,足见刘禅也不是十分的信任姜维啊。”
曹亮微微一笑道:“姜维拥兵自重,自然会受到刘禅的猜忌,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蜀国无休止的内斗,迟早会耗光他们的力量。传诏给邓艾,黄皓可是一枚咱们值得利用的棋子,有他在刘禅耳边时不时地吹风,姜维纵然本事再大,也难有所做为,甚至会有性命之忧,这枚棋子利用了好了,绝不亚于十万雄兵。”
桓范道:“陛下所言极是,此番姜维回朝,欲杀黄皓,却因刘禅私相回护而不得,黄皓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此后姜维的日子恐怕过不那么顺心了。”
姜维是蜀国唯一能与魏军抗衡的将领,他是继诸葛亮之后,唯一继续高举北伐大旗的人,如果蜀国不是姜维在撑着,很难想像它还会坚持多久。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状况,蜀国上下都无法做到全力去支持姜维,天子的猜忌,同僚的敌视再加上阴谋暗算,其实姜维在蜀国生存的也是极为地艰难,面前是神一样的对手,身后却是猪一样的队友,说实话,曹亮都有些同情姜维了,如果姜维没有投降蜀国,而是选择留在魏国的话,很可能就会成为和邓艾那样比肩而立的名将。
因为单论能力的话,姜维一直是不逊色于邓艾,邓艾正是因为背靠大树好乘凉,有灭蜀的功勋加成,才得以位列古今六十四名将之列,而姜维最终以失败者的角色,自然是无缘这一殊荣的。
如果两人易地而处的话,谁的成就更高,还真是一个未知之数。
但世事谁都难料,邓艾原本是荆州新野人氏,如果不是当阳之败,邓艾或许将会成为蜀国的一员战将,而姜维原本是魏国人,阴差阳错之下,被迫投蜀,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和提拨,成为了蜀国后期唯一一位主张北伐的人,蜀国所谓的北伐大业,最终却是由一个生于魏国长于魏国的人来担当,这不得不说,历史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曹亮道:“姜维为了防止黄皓的谋害,定然不敢在成都久留,最大的可能便是前往沓中屯田,以图再出祁山,下旨给邓艾,要他加强防范,姜维一日不死,北伐之心一日不休。”
桓范笑了笑,道:“陛下猜错了,此番姜维并未返回汉中,更未前往沓中,而是调往了永安,兼领巴州刺史永安都督,原任永安都督的阎宇则是调往了汉中,改任为汉中都督,等于是姜维和阎宇的防区对调。”
“噢?竟有些事?”曹亮有些吃惊了,按照历史的进程,姜维可从来也没有离开汉中一线,他在杀黄皓无果之后,便避祸沓中,现在姜维居然前往了永安,这又是一个什么情况?
姜维是蜀国的顶梁柱,虽然他名为避祸沓中,但姜维掌握着蜀国的兵马大权,真要灭个黄皓,有那么难吗?姜维之所以隐而不发,不过是给刘禅一个面子罢了,真要是较起真来,姜维手握重兵,废帝再立,也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更别说是杀掉一个宦官了。
只是姜维比较清楚的是,一旦他如此做为,那便是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吴国的诸葛恪,魏国的司马懿,那便是前车之鉴,而更为重要的是,以蜀国的国力,根本就经不起这样的折腾,随便一场政变,都可能让蜀国伤筋动骨,走向覆灭的深渊。
所以姜维选择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只是让曹亮奇怪的是,姜维没有回到汉中,没有回到北伐前线,而是来到了蜀国的东大门——永安。
历史的进程早已经是天翻地覆面目全非了,所以曹亮也不可能要求姜维还按照既定的剧本前往沓中,姜维既然来到了永安,那就证明姜维是有着极为敏锐的军事嗅觉的。
原本的永安只是蜀国的次级防御重镇,吴蜀两国虽然貌合神离各怀鬼胎,但自从诸葛亮重修了蜀吴联盟之后,双方几十年都没有再动过刀兵,勉强能做到一致对外,所以永安虽然对蜀国极为重要,也是蜀国仅次于汉中的第二大防区,但其驻防的兵力,一直以来都不满万,和汉中动辄十万大军的规模比起来,永安这边的防御兵力就单薄得多。
但随着姜维东调永安,蜀国的军事重心也从汉中移向了永安,蜀国的战略防御体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尽管魏军只是在淮南取得了局部性的胜利,尚未展开渡江灭吴之战,但姜维似乎已经察觉到了什么,才会做出如此重大的战略调整。
一旦吴国灭亡之后,魏军便可以溯长江而上,沿着当年刘备入蜀的路线,开辟伐蜀的第二条战线。
如果蜀国还是默守成规,集重兵于汉中的话,那么在战略防御上就会陷入到极大的被动之中,而姜维的此番调动,则是具有极高的前瞻性,避免了蜀军东路上防御的空当。
汉中和永安相隔千里之遥,如果等到永安受到攻击之后再从汉中调兵的话,那可就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了,一旦被魏军攻破永安的话,整个益州都将是无险可御,魏军可以沿江一路西进,直取巴州和成都,蜀国的亡国在即。
曹亮细品之后,微微颔首,轻轻地叹了一声,道:“姜维果然不负蜀国第一名将之誉啊,此番操作,堪称是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