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
时间会让很多秘密都不是秘密。
宫中的一些事情,当时或许能严格保密,但是而今几年过去了,早就传出来的,比如朱祁镇想要北伐瓦刺,被太皇太后狠狠的责罚一顿。
这一件事情。
杨士奇观察朱祁镇,虽然朱祁镇心机深沉了不少,但是心意决计是没有改变的。
杨士奇根本不愿意与朱祁镇硬顶。而且而今也有这样的需要,需要向天下证明一下,我大明铁骑依然如从前一般。
权衡之下,他自然知道该怎么说了。
此言一出,朱祁镇还没有怎么说话。
立即有人出列说道:“杨首辅,这就不对了。”出列的却是王直。
很多人以为内阁与六部尚书是上下级关系,其实双方的关系,就好像是跷跷板一般,谁有能力,谁占据的权力就大一些。
根据大明祖制。
文官最高的就是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在品级之上,并不能压过六部尚书。而六部之中的吏部,更是有天官之称。
强势的吏部尚书让内阁下不了台,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一个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绝对有人觉得的对,觉得不对的,故而没有反对朱祁镇才奇怪的。
于是朱祁镇就一边静候,听杨士奇与王直两人唇枪舌战。
不过,总体来说,杨士奇的战斗力不是王直能比的。
而且杨士奇不是一个人,首先勋贵那边清一色的支持杨士奇。文臣之中,杨荣王骥等人也都支撑杨士奇。
可以说,内阁之中的意见基本统一。
一旦内阁的意见统一,没有什么政策他们推行不下去的。
何文渊的奏折也被拿出来讨论。
但是当庭被杨荣驳斥的体无完肤。
连朱祁镇都能看出来的漏洞,杨荣岂能看不出来,杨荣辈分又高,年纪大,带着几分倚老卖老。说得太过犀利。
朱祁镇都替何文渊难过。
但是何文渊丝毫不在乎,牢牢抓紧一点,就是劳师动众。百姓才安分了几年,实在经不起折腾。
只是何文渊说的一点不错。
从安南撤军,其实也是在宣德后期,细细数来,也不过十年左右。
想要培养民间元气,十年是远远不够的。
朝中两派的观点,也就显露无疑了。
内阁从国防需求来看,不能不惩戒麓川,以为后来者效。但是何文渊久在地方,知道民间疾苦,他想要息事宁人,不要大动干戈。
让百姓安居乐业。
何文渊明知道,在这一次朝会之前,其实早就统一了意见,但是强烈的使命感,驱使他在这样场合无法做到闭嘴。
否则,何文渊区区一个侍郎,与内阁大学士对垒,这本身就不对等,先天压他一头。不就是比何文渊官职高的人,不愿意出手吗?
已经成为定局的事情,有何不再争。
朱祁镇见说到这份上了,再争下去,就是意气之争了。他甚至知道,今日朝会之后,何文渊出外,已经进入倒计时了。
朱祁镇轻轻咳嗽一声。
朱祁镇一咳嗽,下面的大臣纷纷禁声。
朱祁镇说道:“刘尚书,国库可够十五万大军征麓川?”
刘中敷话不多,只是淡淡的说道:“够。”
朱祁镇说道:“既然如此,就多从官库,少从民间征收吧。下面商议一下,派谁去征麓川。”
朱祁镇一锤定音。杨士奇连忙说道:“陛下英明,爱民之心,天下少有。”
何文渊知道,这个时候不能再争了,也拱起手来行礼,只是头轻轻的低下,嘴角忍不住有一丝冷笑。
他为什么冷笑?
因为朱祁镇所说的可笑?
大兵出动,又怎么可能不征召民夫?真以为那些丘八大爷,都是军纪严明之辈?真以为那些将领,有百姓可以征,却让自己的人去运粮食?
陛下还是不知道,大明到底是怎么样的世界。
不过,此刻根本没有人注意到了何文渊,只容何文渊站在角落之中,默默的看着自己脚上带补丁的官靴。
“陛下。”杨荣立即说道:“臣以为当以兵部尚书王骥督师,以保定侯孟瑛为平蛮将军,总兵官。”
“保定侯孟瑛乃是靖难名将,威名享誉海内。令他出征,定然大破麓川。”
群臣对王骥督师,都有心理准备,但是对孟瑛挂帅,却感到突然之极,随即想到,当时射柳陛下对孟家子弟的厚爱,心中顿时明白。
这孟瑛定然是陛下的人。
站在角落之中的孟瑛,听到之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仁宗登基以来,他孟家一直谨小慎微,夹着尾巴做人。
他已经绝了重新上战场的想法。
却不想今日又有领兵的机会。
要知道保定侯一脉之前在朝班上的站位,一直是在武勋之中前五名左右。但是而今却站角落之中。
以至于朱祁镇一眼看过去,居然没有看见孟瑛。朱祁镇说道:“保定侯。”
“臣在。”孟瑛越众而出,当庭拜倒,说道。朱祁镇说道:“杨学士推荐你,你有信心平定麓川吗?”
孟瑛眉头一挑,人的性格都在少年时候养成的,而孟瑛少年成名,二十出头,就跟着父亲大破南军,当时意气风发此刻还在眉宇之间残留不少,他说道:“麓川不过土贼而已,唯有云南路途遥远,臣带大军去麓川,时间会长一点,但是期以一年,必破麓川,唯有没有把握的是,麓川一带山高林密,思氏父子想逃的话,臣不定有把握抓住。”
老将就是老将。
孟瑛这一句话听起来很是狂妄。
这还没有打的,就将破麓川的时间表制定好了。而且是加上赶路时间,大军到云南,非有几个月,半年不可。
也就是说。孟瑛只要到了云南,给他的时间只有几个月而已。
想想就觉得太托大的。
但是大殿之上,却没有觉得孟瑛不能做到。
朱祁镇说道:“好,既然保定侯有此雄心,就择日拜将出征。”
王骥听了心中很不舒服。
在大明前期,武将拜见出征,即便有文官随行,但是这文官也不过是武将的下属而已。
但是而今毕竟不是明前期了。
王骥已经在西北独挡一面打过一仗,王骥的军事能力也算差。
但是而今王骥督师,孟瑛挂印,谁主谁次。如果不理清楚,在战场之上却是很容易误事的。
军中只有一主,杨荣尤其明白这一点,说道:“陛下,此去征讨麓川,保定侯与王尚书,谁主谁次?”
朱祁镇想了之后,说道:“沐昂已经去了云南,却不知道云南情势如何?不如保定带本部人马先行去云南,王骥在后面整顿军需粮草。”
保定侯孟瑛一听了,立即明白,这一次出征,是以他为主,立即说道:“臣谢陛下。”
王骥虽然不满,但是也不敢说什么。
朱祁镇说道:“征讨麓川一事,就如此定下来了,正好今天来得这么齐,朕有些疑问,却是藏在心中很久了,今日正好向诸位先生请教。”
“臣等不敢。”杨士奇带头说道:“陛下请讲。臣等或许有一愚之得,能解陛下之惑。”
朱祁镇嘴角轻轻一勾。
正式做完了,私货就要加进去了。
朱祁镇说道:“麓川之乱以来,朕观洪武以来,几乎数年就有土司作乱,远的就不说了,宣德年间松潘之乱,而今的麓川之乱,远的追溯到了镇远侯镇守贵州以来,贵州大小战事,从来不少。”
“今日诛一麓川易?明日再起一麓川又当如何?难道再征一次?”
时间会让很多秘密都不是秘密。
宫中的一些事情,当时或许能严格保密,但是而今几年过去了,早就传出来的,比如朱祁镇想要北伐瓦刺,被太皇太后狠狠的责罚一顿。
这一件事情。
杨士奇观察朱祁镇,虽然朱祁镇心机深沉了不少,但是心意决计是没有改变的。
杨士奇根本不愿意与朱祁镇硬顶。而且而今也有这样的需要,需要向天下证明一下,我大明铁骑依然如从前一般。
权衡之下,他自然知道该怎么说了。
此言一出,朱祁镇还没有怎么说话。
立即有人出列说道:“杨首辅,这就不对了。”出列的却是王直。
很多人以为内阁与六部尚书是上下级关系,其实双方的关系,就好像是跷跷板一般,谁有能力,谁占据的权力就大一些。
根据大明祖制。
文官最高的就是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在品级之上,并不能压过六部尚书。而六部之中的吏部,更是有天官之称。
强势的吏部尚书让内阁下不了台,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一个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绝对有人觉得的对,觉得不对的,故而没有反对朱祁镇才奇怪的。
于是朱祁镇就一边静候,听杨士奇与王直两人唇枪舌战。
不过,总体来说,杨士奇的战斗力不是王直能比的。
而且杨士奇不是一个人,首先勋贵那边清一色的支持杨士奇。文臣之中,杨荣王骥等人也都支撑杨士奇。
可以说,内阁之中的意见基本统一。
一旦内阁的意见统一,没有什么政策他们推行不下去的。
何文渊的奏折也被拿出来讨论。
但是当庭被杨荣驳斥的体无完肤。
连朱祁镇都能看出来的漏洞,杨荣岂能看不出来,杨荣辈分又高,年纪大,带着几分倚老卖老。说得太过犀利。
朱祁镇都替何文渊难过。
但是何文渊丝毫不在乎,牢牢抓紧一点,就是劳师动众。百姓才安分了几年,实在经不起折腾。
只是何文渊说的一点不错。
从安南撤军,其实也是在宣德后期,细细数来,也不过十年左右。
想要培养民间元气,十年是远远不够的。
朝中两派的观点,也就显露无疑了。
内阁从国防需求来看,不能不惩戒麓川,以为后来者效。但是何文渊久在地方,知道民间疾苦,他想要息事宁人,不要大动干戈。
让百姓安居乐业。
何文渊明知道,在这一次朝会之前,其实早就统一了意见,但是强烈的使命感,驱使他在这样场合无法做到闭嘴。
否则,何文渊区区一个侍郎,与内阁大学士对垒,这本身就不对等,先天压他一头。不就是比何文渊官职高的人,不愿意出手吗?
已经成为定局的事情,有何不再争。
朱祁镇见说到这份上了,再争下去,就是意气之争了。他甚至知道,今日朝会之后,何文渊出外,已经进入倒计时了。
朱祁镇轻轻咳嗽一声。
朱祁镇一咳嗽,下面的大臣纷纷禁声。
朱祁镇说道:“刘尚书,国库可够十五万大军征麓川?”
刘中敷话不多,只是淡淡的说道:“够。”
朱祁镇说道:“既然如此,就多从官库,少从民间征收吧。下面商议一下,派谁去征麓川。”
朱祁镇一锤定音。杨士奇连忙说道:“陛下英明,爱民之心,天下少有。”
何文渊知道,这个时候不能再争了,也拱起手来行礼,只是头轻轻的低下,嘴角忍不住有一丝冷笑。
他为什么冷笑?
因为朱祁镇所说的可笑?
大兵出动,又怎么可能不征召民夫?真以为那些丘八大爷,都是军纪严明之辈?真以为那些将领,有百姓可以征,却让自己的人去运粮食?
陛下还是不知道,大明到底是怎么样的世界。
不过,此刻根本没有人注意到了何文渊,只容何文渊站在角落之中,默默的看着自己脚上带补丁的官靴。
“陛下。”杨荣立即说道:“臣以为当以兵部尚书王骥督师,以保定侯孟瑛为平蛮将军,总兵官。”
“保定侯孟瑛乃是靖难名将,威名享誉海内。令他出征,定然大破麓川。”
群臣对王骥督师,都有心理准备,但是对孟瑛挂帅,却感到突然之极,随即想到,当时射柳陛下对孟家子弟的厚爱,心中顿时明白。
这孟瑛定然是陛下的人。
站在角落之中的孟瑛,听到之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仁宗登基以来,他孟家一直谨小慎微,夹着尾巴做人。
他已经绝了重新上战场的想法。
却不想今日又有领兵的机会。
要知道保定侯一脉之前在朝班上的站位,一直是在武勋之中前五名左右。但是而今却站角落之中。
以至于朱祁镇一眼看过去,居然没有看见孟瑛。朱祁镇说道:“保定侯。”
“臣在。”孟瑛越众而出,当庭拜倒,说道。朱祁镇说道:“杨学士推荐你,你有信心平定麓川吗?”
孟瑛眉头一挑,人的性格都在少年时候养成的,而孟瑛少年成名,二十出头,就跟着父亲大破南军,当时意气风发此刻还在眉宇之间残留不少,他说道:“麓川不过土贼而已,唯有云南路途遥远,臣带大军去麓川,时间会长一点,但是期以一年,必破麓川,唯有没有把握的是,麓川一带山高林密,思氏父子想逃的话,臣不定有把握抓住。”
老将就是老将。
孟瑛这一句话听起来很是狂妄。
这还没有打的,就将破麓川的时间表制定好了。而且是加上赶路时间,大军到云南,非有几个月,半年不可。
也就是说。孟瑛只要到了云南,给他的时间只有几个月而已。
想想就觉得太托大的。
但是大殿之上,却没有觉得孟瑛不能做到。
朱祁镇说道:“好,既然保定侯有此雄心,就择日拜将出征。”
王骥听了心中很不舒服。
在大明前期,武将拜见出征,即便有文官随行,但是这文官也不过是武将的下属而已。
但是而今毕竟不是明前期了。
王骥已经在西北独挡一面打过一仗,王骥的军事能力也算差。
但是而今王骥督师,孟瑛挂印,谁主谁次。如果不理清楚,在战场之上却是很容易误事的。
军中只有一主,杨荣尤其明白这一点,说道:“陛下,此去征讨麓川,保定侯与王尚书,谁主谁次?”
朱祁镇想了之后,说道:“沐昂已经去了云南,却不知道云南情势如何?不如保定带本部人马先行去云南,王骥在后面整顿军需粮草。”
保定侯孟瑛一听了,立即明白,这一次出征,是以他为主,立即说道:“臣谢陛下。”
王骥虽然不满,但是也不敢说什么。
朱祁镇说道:“征讨麓川一事,就如此定下来了,正好今天来得这么齐,朕有些疑问,却是藏在心中很久了,今日正好向诸位先生请教。”
“臣等不敢。”杨士奇带头说道:“陛下请讲。臣等或许有一愚之得,能解陛下之惑。”
朱祁镇嘴角轻轻一勾。
正式做完了,私货就要加进去了。
朱祁镇说道:“麓川之乱以来,朕观洪武以来,几乎数年就有土司作乱,远的就不说了,宣德年间松潘之乱,而今的麓川之乱,远的追溯到了镇远侯镇守贵州以来,贵州大小战事,从来不少。”
“今日诛一麓川易?明日再起一麓川又当如何?难道再征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