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朱祁镇的执念
朱祁镇已经在培养太子对水利方面的了解,甚至让太子亲自策划施工修建了一道河渠。
这个河渠与天下这么多水利工程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但是朱祁镇这样做,也是要为将来打算。
朱祁镇一度有将大明天下所有的水利都修缮一遍,将天下水系都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时间一长,朱祁镇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首先天下水系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这里不对,就等着你来修缮,而是一个动态的体系。
而且并不是修过之后,就能一直用下去了。
否则历史上有多少名臣修过水利,而今这些水利工程都在哪里?
可以说,朱祁镇如果认真修缮水利,他一辈子都不可能修完大明的水利。这些事情,朱祁镇准备形成一个传统,让每一个皇帝登基之后,就知道修缮水利是天下第一等大事。
而朱祁镇要做的是,做那些其他皇帝做不了的事情。
比如变法,比如改革,比如提高生产力,比如对外征战。
儒家的内向力太强大了。
这种根本上的观念冲突,让任何一个大明皇帝对外扩张之前,首先面对的敌人,并不是对方的士兵,而是面前的大臣。
这就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
朱祁镇有信心压制住这些大臣,并达成这些目的,但是朱祁镇也清醒的认识到一点,他做得很多事情,其实都限制了后世的君权。
比如提高内阁地位,比如正在修订大明会典。
很大程度之上,他能遇见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未来的大明皇帝的权力,更多会被限制住,而不能如他而今一样。
这也是必然。
正如他的权威比不上太祖太宗一般,他子孙的权威也不会比得上自己的。
他能做到的事情,后世子孙却未必能做到了。
当然了,朱祁镇未必不觉得这个事情很坏。
毕竟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朱家能借先祖之余荫,世世代代承袭帝位,已经是很幸运的,如果牢牢抓住权力不放,说不得将来,落得历史上的下场。当然了杀他们的很可能不是外族入侵,而是革命了。
如此一来,何不顺其自然,慢慢的演变成政由内阁,祭由寡人。
其实只要后世不经历如满清后期一般的大衰落,引起思想的极端变化,以儒家经典的影响力,即便发生了革命之后,朱家维持虚君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后世的事情,谁也说不清楚,朱祁镇也只能推想而已。
但是有一点却是确定的。
即便他变法成功之后,士大夫集团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毕竟一个崭新的政治集团上台,非几十年上百年的沉淀是不可能的。
甚至等他死后一段时间之内,他所有政策还会受到士大夫集团的反攻倒算。
这是必然,历史就是这样螺旋上升的。
至于他所培育的皇帝与利益集团,能不能顶得住这样的反攻倒算,就不是他所能知道的。
所以,要做的事情很多,水利工程虽然重要,仅仅是次要选项。
朱祁镇的话里面敷衍的味道很重,太湖入海工程工程量并不大,五十万两足够修缮好了,甚至可以顺便将太湖几道支流也修一修。
但是这并不是李贤想要的。
李贤也没有明说罢征安南之事,而是继续说道:“陛下爱民如子,臣代江南百姓谢谢陛下了,但请陛下一视同仁,岂能独爱江南,河北百姓,而视长江上下,淮河两岸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之中。”
“臣语无伦次,多有失言,请陛下责罚,只是百姓疾苦,臣在束发读书以来,不敢或忘,请陛下深思之。”
李贤这番话,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甚至有热泪盈眶之感。
这番话,未必有假,毕竟李贤的家乡也在水灾之中,水深火热,或许李贤没有亲眼看见,但是家中的来信定然说过的。
于大明天下之大,几乎每一年都会这样那样的天灾,朱祁镇都麻木了。
但是于百姓一人之身,每一次天灾,都是人间惨剧,生离死别,有时候生离死别,尚是好的,至于斫骨而炊,易子而食。以至于惨不忍睹之人伦惨剧,未必不会发生。
每一次天灾,都是当地百姓不能承受之痛。
朱祁镇忽然想起了庄子之中的一则故事。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朱祁镇就是哪个人,百姓处于生死之间,朱祁镇却想得数十年之后。
一时间朱祁镇心中有一种深深的自责于内疚之感。
诚然,朱祁镇未必不知道,李贤这番话,就是用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朱祁镇都习惯了这一点,他并不看人劝谏有没有私心,只看他有没有道理。
而今看来李贤所言不是没有道理。
但是即便有道理,朱祁镇就会听吗?
有一句话,叫做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未必是真的,但是对于朱祁镇来说,他即便在这个时代生活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后世,但是骨子的性情还是来自后世。
或者说,虽然后世很多事情,他的记忆都模糊了,但发展生产力,将整个世界向后世那边科技发达的社会前进。
已经成为他的执念。
他心中惭愧也好,不安也好,都动摇不了这一点。
故而,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只是这些大工程,都要细细勘察之后,才能动工,否则到时候大工不成,反而殃及百姓,就是朕的罪过了。”
朱祁镇第一招是拖。
纵然李贤也不能说这一话不对,毕竟六塔河之事,在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的。闹出事来,可不是笑话那么简单了。
“朝廷人力物力有限,到底动大工,就要动用徭役,而今天下徭役不均,一旦大工频兴,朕担心,会有愚夫愚妇会效仿红巾后事,于朝廷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吧,在清丈土地完成之后,重现编练鱼鳞黄册之后,均徭役后,再说此事不迟。”
朱祁镇先吓唬了一下李贤,未必能吓住李贤,但也给李贤点名了其中的政治风险。
红巾军起义不就是因为元朝修黄河闹出来的事情,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距离而今也不过百余年上下。
就好像现在于民国一般。很多人都记忆犹新。
之后朱祁镇所言也是十分在理的,毕竟大明徭役里面的毛病,李贤也不是不知道。但是李贤更知道,朱祁镇的本意还是在拖。
只是让李贤挑不出毛病的拖延。
而且清丈也是一件大工程,而今推进了有三年了。还看不出结束的曙光来。
朱祁镇继续说道:“对了,今年水灾,朕好长时间没有过问过清丈的事情,却不知道而今清丈进行的怎么样了?”
这里又是一招乾坤大挪移。将修建水利的事情,转移到了清丈土地的事情上。
而李贤却不能跟着皇帝话语走,毕竟皇帝与臣子之间,占据主动权的从来是皇帝。只是想起清丈的事情,李贤心中就微微一沉,他已经听到了一些风声,虽然靴子还没有落下来,但定然不是空穴来风。
此刻他一时间拿捏不出该怎么说的分寸来。
朱祁镇已经在培养太子对水利方面的了解,甚至让太子亲自策划施工修建了一道河渠。
这个河渠与天下这么多水利工程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但是朱祁镇这样做,也是要为将来打算。
朱祁镇一度有将大明天下所有的水利都修缮一遍,将天下水系都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时间一长,朱祁镇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首先天下水系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这里不对,就等着你来修缮,而是一个动态的体系。
而且并不是修过之后,就能一直用下去了。
否则历史上有多少名臣修过水利,而今这些水利工程都在哪里?
可以说,朱祁镇如果认真修缮水利,他一辈子都不可能修完大明的水利。这些事情,朱祁镇准备形成一个传统,让每一个皇帝登基之后,就知道修缮水利是天下第一等大事。
而朱祁镇要做的是,做那些其他皇帝做不了的事情。
比如变法,比如改革,比如提高生产力,比如对外征战。
儒家的内向力太强大了。
这种根本上的观念冲突,让任何一个大明皇帝对外扩张之前,首先面对的敌人,并不是对方的士兵,而是面前的大臣。
这就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
朱祁镇有信心压制住这些大臣,并达成这些目的,但是朱祁镇也清醒的认识到一点,他做得很多事情,其实都限制了后世的君权。
比如提高内阁地位,比如正在修订大明会典。
很大程度之上,他能遇见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未来的大明皇帝的权力,更多会被限制住,而不能如他而今一样。
这也是必然。
正如他的权威比不上太祖太宗一般,他子孙的权威也不会比得上自己的。
他能做到的事情,后世子孙却未必能做到了。
当然了,朱祁镇未必不觉得这个事情很坏。
毕竟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朱家能借先祖之余荫,世世代代承袭帝位,已经是很幸运的,如果牢牢抓住权力不放,说不得将来,落得历史上的下场。当然了杀他们的很可能不是外族入侵,而是革命了。
如此一来,何不顺其自然,慢慢的演变成政由内阁,祭由寡人。
其实只要后世不经历如满清后期一般的大衰落,引起思想的极端变化,以儒家经典的影响力,即便发生了革命之后,朱家维持虚君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后世的事情,谁也说不清楚,朱祁镇也只能推想而已。
但是有一点却是确定的。
即便他变法成功之后,士大夫集团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毕竟一个崭新的政治集团上台,非几十年上百年的沉淀是不可能的。
甚至等他死后一段时间之内,他所有政策还会受到士大夫集团的反攻倒算。
这是必然,历史就是这样螺旋上升的。
至于他所培育的皇帝与利益集团,能不能顶得住这样的反攻倒算,就不是他所能知道的。
所以,要做的事情很多,水利工程虽然重要,仅仅是次要选项。
朱祁镇的话里面敷衍的味道很重,太湖入海工程工程量并不大,五十万两足够修缮好了,甚至可以顺便将太湖几道支流也修一修。
但是这并不是李贤想要的。
李贤也没有明说罢征安南之事,而是继续说道:“陛下爱民如子,臣代江南百姓谢谢陛下了,但请陛下一视同仁,岂能独爱江南,河北百姓,而视长江上下,淮河两岸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之中。”
“臣语无伦次,多有失言,请陛下责罚,只是百姓疾苦,臣在束发读书以来,不敢或忘,请陛下深思之。”
李贤这番话,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甚至有热泪盈眶之感。
这番话,未必有假,毕竟李贤的家乡也在水灾之中,水深火热,或许李贤没有亲眼看见,但是家中的来信定然说过的。
于大明天下之大,几乎每一年都会这样那样的天灾,朱祁镇都麻木了。
但是于百姓一人之身,每一次天灾,都是人间惨剧,生离死别,有时候生离死别,尚是好的,至于斫骨而炊,易子而食。以至于惨不忍睹之人伦惨剧,未必不会发生。
每一次天灾,都是当地百姓不能承受之痛。
朱祁镇忽然想起了庄子之中的一则故事。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朱祁镇就是哪个人,百姓处于生死之间,朱祁镇却想得数十年之后。
一时间朱祁镇心中有一种深深的自责于内疚之感。
诚然,朱祁镇未必不知道,李贤这番话,就是用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朱祁镇都习惯了这一点,他并不看人劝谏有没有私心,只看他有没有道理。
而今看来李贤所言不是没有道理。
但是即便有道理,朱祁镇就会听吗?
有一句话,叫做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未必是真的,但是对于朱祁镇来说,他即便在这个时代生活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后世,但是骨子的性情还是来自后世。
或者说,虽然后世很多事情,他的记忆都模糊了,但发展生产力,将整个世界向后世那边科技发达的社会前进。
已经成为他的执念。
他心中惭愧也好,不安也好,都动摇不了这一点。
故而,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只是这些大工程,都要细细勘察之后,才能动工,否则到时候大工不成,反而殃及百姓,就是朕的罪过了。”
朱祁镇第一招是拖。
纵然李贤也不能说这一话不对,毕竟六塔河之事,在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的。闹出事来,可不是笑话那么简单了。
“朝廷人力物力有限,到底动大工,就要动用徭役,而今天下徭役不均,一旦大工频兴,朕担心,会有愚夫愚妇会效仿红巾后事,于朝廷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吧,在清丈土地完成之后,重现编练鱼鳞黄册之后,均徭役后,再说此事不迟。”
朱祁镇先吓唬了一下李贤,未必能吓住李贤,但也给李贤点名了其中的政治风险。
红巾军起义不就是因为元朝修黄河闹出来的事情,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距离而今也不过百余年上下。
就好像现在于民国一般。很多人都记忆犹新。
之后朱祁镇所言也是十分在理的,毕竟大明徭役里面的毛病,李贤也不是不知道。但是李贤更知道,朱祁镇的本意还是在拖。
只是让李贤挑不出毛病的拖延。
而且清丈也是一件大工程,而今推进了有三年了。还看不出结束的曙光来。
朱祁镇继续说道:“对了,今年水灾,朕好长时间没有过问过清丈的事情,却不知道而今清丈进行的怎么样了?”
这里又是一招乾坤大挪移。将修建水利的事情,转移到了清丈土地的事情上。
而李贤却不能跟着皇帝话语走,毕竟皇帝与臣子之间,占据主动权的从来是皇帝。只是想起清丈的事情,李贤心中就微微一沉,他已经听到了一些风声,虽然靴子还没有落下来,但定然不是空穴来风。
此刻他一时间拿捏不出该怎么说的分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