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襄王请归国
朱祁镇既然起了退休的念头,就暗暗做了一些事情。
加快《大明会典》的收尾,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对一些人的安排。
朱祁镇还没有想好,是将皇帝内禅给太子,还是令太子以监国的形式,参与朝政。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朱祁镇都会属于皇帝权力转给太子手中。
这里说皇帝的权力,准确来说是皇帝的直属力量,也就是内廷的力量。
可以说分为数支,第一情报机构,锦衣卫,东厂。
第二财政机构,就是少府。
第三军事机构,就是中军。
锦衣卫,东厂。少府这些机构,就不多说了,单单说中军。
中军人数最少,战斗力上可能也不是南北两军的对手,但是位置最为关键,驻守皇宫与北京城。
中军就是太宗留下的,皇帝直属的亲军卫,还有太监直接管理的御马监军队编练而成的。
朱祁镇为了提高战斗力,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但是中军的体系冰河没有变化,里面的军官都是经过严苛训练,上数祖宗数代,不是参与过大明开国之战,就是参与过靖难之役。
可谓苗根正红。
其次中军也是唯一有太监监军的军队。中军的主官一般都是世袭勋贵,也就是说那种从士卒因为战功而进入勋贵序列的大将,反而没有掌管中军的资格。
唯有那种祖上数代都是勋贵,与大明融为一体的勋贵,才有资格掌管中军。
可以说,那么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皇帝,只要掌握了这三股力量,就足以在朝廷之中占据不败之地了。
当然了。朱祁镇治理国家,不需要这些。毕竟真要看起来,内阁枢密院都是朱祁镇的班底。
只是后世皇帝会是什么样子,就不一样了。
朱祁镇给后世子孙留下这最基本的班底,最少能控制整个北京城,而控制整个北京之后,就以此为中心,制衡天下。
这些力量一一过度给太子,自然是要将朱祁镇自己用老的人手,一一换下来。
这是一件不的好办的事情。
这些朱祁镇用老的人手,也算是有功之臣,无罪而免之,总要给一个说法。
其次,朱祁镇也不想动作太大,让人窥出端倪了。
毕竟而今满朝文武之中,就有很多人偏向太子了。如果这些人知道,朱祁镇有意内禅,那么太子的实力会更加的扩张。
很多时候,政治就是一个站队的游戏。当然所有人都觉得太子上位成为必然的话,朱祁镇也未必能逆转了。除非痛下杀手。
这就是时来天地同借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朱祁镇想承认也好,不想承认也好,属于他的时代,已经慢慢的远去了。
朱祁镇正在忙这一件事情的时候,忽然一件大事传到京师之中,襄王立即放下了宗人府的事情,来见朱祁镇。
一见朱祁镇二话不说,就跪倒在地,说道:“陛下,臣弟请麓川。世子经验尚浅,臣弟担心他顶不住。”
朱祁镇说道:“王弟不用担心,黔国公已经派人救援麓川了,一时间也不会有什么事情的。”
原来是阿瓦王朝上下,终于动手了。
为了避免将来两面夹击的窘境,为了统一缅甸重回巅峰。阿瓦大军十几万,战象数百头,向北横扫,南方几个土司,木邦,孟养,孟密,八百媳妇,这些土司或投降,或避开。
得到了这些力量之后,阿瓦王朝北上的规模更大了。
云南方面的情报表示,这一次阿瓦王朝北上之规模,要比当初麓川王朝更加强大。
这让襄王坐不住的同时,也让朱祁镇感受到有些恼怒非常。
在他看来,这根本是打他的脸,他刚刚觉得大明天下正处于盛世,天下无事,即便有兵事,也是大明打其他国家,不是其他国家打大明。
却不想缅甸根本不在乎。
其实,朱祁镇并不知道。
这其实是朱祁镇封藩麓川,深入介入缅甸局面的副作用。
历史上,阿瓦王朝在这个时代,进行了最后的疯狂,他想以武力统一缅甸,但是久战无功之下,被东吁王朝覆灭。
之后,东吁王朝覆灭了白古王朝,完成了缅甸的统一,在万历年间与大明在南疆交战,那个时候缅甸已经统一很久了。
细细算起来,要在近百年之后了。
其实缅甸各势力都是很明白大明的强大,不统一缅甸之前,是不想与大明发生冲突,但是而今阿瓦王朝以为大明参与南疆已经成为必然,才不得不采取先发至人的手段。
可以说是一种防御性进攻。
襄王说道:“皇兄,臣弟还是担心。”
朱祁镇也能理解襄王,与其他各藩王不一样,其他各藩王还是刚刚就藩,还没有对自己的封地有归属感,但是襄王的麓川封地,却是两代经营了几十年了。
襄王一脉早已将根扎在麓川了。
不可动摇了。
朱祁镇说道:“朕自然会让你回去的,但是你就这样回去,不听听朝廷有何举措?即便是回去,也不迟这一两日。”
襄王这才冷静下来,说道:“陛下,臣弟失态了。”
朱祁镇说道:“你且站在一边旁听,怀恩。”
怀恩立即说道:“奴婢在。”
朱祁镇说道:“去,传内阁所有人过来。”
怀恩立即去传令,不过一会儿功夫,内阁的人都到了。
朱祁镇说道:“缅甸犯我大明亲藩,当如此处置?”
项忠说道:“臣以为缅甸不识我的大明天威,当降六师讨之。”
项忠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并不是说项忠喜欢战争,而是他不能违背了众议。
正统年来,特别是朱祁镇军改之后,大明军威大盛,对外屡战虑胜,以至于上上下下,颇有大国骄民的感觉。
遇见这样的事情,只有一个反应,那就是打。
项忠如果敢说不打,估计不知道遭受不知道多少人抨击。而且项忠看得清楚,襄王在一边站着,这就是已经是一种表态了。
既然如此,大明财政也能支持,打仗的具体事情,又不是项忠负责,项忠为什么要反对?
王越立即说道:“臣以为,大明对为封数十国,今日不救襄国,何以令天下藩王信服,故而以臣之见,当讨伐缅甸,越快也越好。”
王越更是不可能反对的。
大明最好战的人是什么人?就是武学出身的将领。
他们建功立业之心,实在是太旺盛了,特别是他们看见自己的前辈们,一一个因功封伯,封侯,封国公的。
那心中的躁动,更不用说了。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说有仗打,这些年轻将领都四处托关系找门路,就是为了能上战场。
王越作为他们的代表,自然要支持战场。
这也是今后枢密院唯一的姿态,不管什么情况,只要打仗,就是好事,是大好事。
朱祁镇点点头,这调子就算定下来了,他有些疑惑的说道:“说起来朕有些不明白,这缅甸好端端的吗,为什么要北上?”
项忠说道:“陛下,臣或许知道一二,今年年初,有大古刺宣慰使来朝。”
朱祁镇听了,想了想没有想起来。
项忠说道:“当时陛下不见外臣,令礼部接待,臣也从南洋那边得到了大古刺宣慰司与缅甸宣慰司之间是世仇,大古刺宣慰司这一次派人朝贡,就是想借我大明之力,对付缅甸宣慰司。”
“相比是缅甸那边误信了什么传言,才有今日之事。”
朱祁镇冷笑一声说道:“原来被人当刀了。”
朱祁镇既然起了退休的念头,就暗暗做了一些事情。
加快《大明会典》的收尾,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对一些人的安排。
朱祁镇还没有想好,是将皇帝内禅给太子,还是令太子以监国的形式,参与朝政。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朱祁镇都会属于皇帝权力转给太子手中。
这里说皇帝的权力,准确来说是皇帝的直属力量,也就是内廷的力量。
可以说分为数支,第一情报机构,锦衣卫,东厂。
第二财政机构,就是少府。
第三军事机构,就是中军。
锦衣卫,东厂。少府这些机构,就不多说了,单单说中军。
中军人数最少,战斗力上可能也不是南北两军的对手,但是位置最为关键,驻守皇宫与北京城。
中军就是太宗留下的,皇帝直属的亲军卫,还有太监直接管理的御马监军队编练而成的。
朱祁镇为了提高战斗力,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但是中军的体系冰河没有变化,里面的军官都是经过严苛训练,上数祖宗数代,不是参与过大明开国之战,就是参与过靖难之役。
可谓苗根正红。
其次中军也是唯一有太监监军的军队。中军的主官一般都是世袭勋贵,也就是说那种从士卒因为战功而进入勋贵序列的大将,反而没有掌管中军的资格。
唯有那种祖上数代都是勋贵,与大明融为一体的勋贵,才有资格掌管中军。
可以说,那么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皇帝,只要掌握了这三股力量,就足以在朝廷之中占据不败之地了。
当然了。朱祁镇治理国家,不需要这些。毕竟真要看起来,内阁枢密院都是朱祁镇的班底。
只是后世皇帝会是什么样子,就不一样了。
朱祁镇给后世子孙留下这最基本的班底,最少能控制整个北京城,而控制整个北京之后,就以此为中心,制衡天下。
这些力量一一过度给太子,自然是要将朱祁镇自己用老的人手,一一换下来。
这是一件不的好办的事情。
这些朱祁镇用老的人手,也算是有功之臣,无罪而免之,总要给一个说法。
其次,朱祁镇也不想动作太大,让人窥出端倪了。
毕竟而今满朝文武之中,就有很多人偏向太子了。如果这些人知道,朱祁镇有意内禅,那么太子的实力会更加的扩张。
很多时候,政治就是一个站队的游戏。当然所有人都觉得太子上位成为必然的话,朱祁镇也未必能逆转了。除非痛下杀手。
这就是时来天地同借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朱祁镇想承认也好,不想承认也好,属于他的时代,已经慢慢的远去了。
朱祁镇正在忙这一件事情的时候,忽然一件大事传到京师之中,襄王立即放下了宗人府的事情,来见朱祁镇。
一见朱祁镇二话不说,就跪倒在地,说道:“陛下,臣弟请麓川。世子经验尚浅,臣弟担心他顶不住。”
朱祁镇说道:“王弟不用担心,黔国公已经派人救援麓川了,一时间也不会有什么事情的。”
原来是阿瓦王朝上下,终于动手了。
为了避免将来两面夹击的窘境,为了统一缅甸重回巅峰。阿瓦大军十几万,战象数百头,向北横扫,南方几个土司,木邦,孟养,孟密,八百媳妇,这些土司或投降,或避开。
得到了这些力量之后,阿瓦王朝北上的规模更大了。
云南方面的情报表示,这一次阿瓦王朝北上之规模,要比当初麓川王朝更加强大。
这让襄王坐不住的同时,也让朱祁镇感受到有些恼怒非常。
在他看来,这根本是打他的脸,他刚刚觉得大明天下正处于盛世,天下无事,即便有兵事,也是大明打其他国家,不是其他国家打大明。
却不想缅甸根本不在乎。
其实,朱祁镇并不知道。
这其实是朱祁镇封藩麓川,深入介入缅甸局面的副作用。
历史上,阿瓦王朝在这个时代,进行了最后的疯狂,他想以武力统一缅甸,但是久战无功之下,被东吁王朝覆灭。
之后,东吁王朝覆灭了白古王朝,完成了缅甸的统一,在万历年间与大明在南疆交战,那个时候缅甸已经统一很久了。
细细算起来,要在近百年之后了。
其实缅甸各势力都是很明白大明的强大,不统一缅甸之前,是不想与大明发生冲突,但是而今阿瓦王朝以为大明参与南疆已经成为必然,才不得不采取先发至人的手段。
可以说是一种防御性进攻。
襄王说道:“皇兄,臣弟还是担心。”
朱祁镇也能理解襄王,与其他各藩王不一样,其他各藩王还是刚刚就藩,还没有对自己的封地有归属感,但是襄王的麓川封地,却是两代经营了几十年了。
襄王一脉早已将根扎在麓川了。
不可动摇了。
朱祁镇说道:“朕自然会让你回去的,但是你就这样回去,不听听朝廷有何举措?即便是回去,也不迟这一两日。”
襄王这才冷静下来,说道:“陛下,臣弟失态了。”
朱祁镇说道:“你且站在一边旁听,怀恩。”
怀恩立即说道:“奴婢在。”
朱祁镇说道:“去,传内阁所有人过来。”
怀恩立即去传令,不过一会儿功夫,内阁的人都到了。
朱祁镇说道:“缅甸犯我大明亲藩,当如此处置?”
项忠说道:“臣以为缅甸不识我的大明天威,当降六师讨之。”
项忠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并不是说项忠喜欢战争,而是他不能违背了众议。
正统年来,特别是朱祁镇军改之后,大明军威大盛,对外屡战虑胜,以至于上上下下,颇有大国骄民的感觉。
遇见这样的事情,只有一个反应,那就是打。
项忠如果敢说不打,估计不知道遭受不知道多少人抨击。而且项忠看得清楚,襄王在一边站着,这就是已经是一种表态了。
既然如此,大明财政也能支持,打仗的具体事情,又不是项忠负责,项忠为什么要反对?
王越立即说道:“臣以为,大明对为封数十国,今日不救襄国,何以令天下藩王信服,故而以臣之见,当讨伐缅甸,越快也越好。”
王越更是不可能反对的。
大明最好战的人是什么人?就是武学出身的将领。
他们建功立业之心,实在是太旺盛了,特别是他们看见自己的前辈们,一一个因功封伯,封侯,封国公的。
那心中的躁动,更不用说了。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说有仗打,这些年轻将领都四处托关系找门路,就是为了能上战场。
王越作为他们的代表,自然要支持战场。
这也是今后枢密院唯一的姿态,不管什么情况,只要打仗,就是好事,是大好事。
朱祁镇点点头,这调子就算定下来了,他有些疑惑的说道:“说起来朕有些不明白,这缅甸好端端的吗,为什么要北上?”
项忠说道:“陛下,臣或许知道一二,今年年初,有大古刺宣慰使来朝。”
朱祁镇听了,想了想没有想起来。
项忠说道:“当时陛下不见外臣,令礼部接待,臣也从南洋那边得到了大古刺宣慰司与缅甸宣慰司之间是世仇,大古刺宣慰司这一次派人朝贡,就是想借我大明之力,对付缅甸宣慰司。”
“相比是缅甸那边误信了什么传言,才有今日之事。”
朱祁镇冷笑一声说道:“原来被人当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