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天孙之忧
太子最宠爱的女人不是别人,就是汪氏,纵然汪氏而今也有些色衰爱驰,但是依旧在太子身边。
似乎太子六宫之主。
太子的正妃,一直在北京,夫妻多年以来,真是见少聚更少。
太子与太孙之间的感情能好了才怪。
甚至太孙一直有一个担心,即便是太子登基,将来他真有登上皇位的一天吗?
太孙刚刚就在奏疏之中,看出一个让他感觉十分刺眼的名字,那就是汪直。
汪直是那个女人的弟弟。
而今汪直已经是一个侯爷了。将来太子登基,非封国公不可,内阁之中那把交椅,汪直一定有机会坐一坐。
这让他想到了,宣庙废后之事。
即便太皇太后不同意,宣庙与内阁之中杨荣一个人合谋,就将胡氏给废了。汪氏有这样强力的臂助,难道不能废了他的母亲的?
父子是不是一心,不知道。
但是大多数时候,都是母子一体的,毕竟,母凭子贵,子凭母贵。
如果他的母亲不是皇后,他将来能不能坐上太子的位置,还是两可。
而今皇爷爷在,一切都好说。
但是皇爷爷年事已高。
刚刚那一箭,他看的分明无比。
皇爷爷的力道已经不足了,大大不如之前了。
如果一旦山陵崩,他将何以自处?
如何保住自己权位?
这是太孙最大的忧虑。
所以他在北京积极为太子奔走。收拢北京的人心,想办法将太子在京师的势力,为他所有。
毕竟太子在京师的势力距离南洋太远,太子也无法遥制,而太孙是太子之子,接管也是名正言顺的。
这一批人就是将来他是否能成为太子的第一批班底。
除此之外,他还想办法养望,让很多大臣都觉得,大明之大幸,乃是有好长孙,有天孙如此,大明今后五十年可以看见了。
当然了,他最清楚,他最根本的依仗是谁?
就是他的皇爷爷。
所以,想办法在朱祁镇面前扮演好孙子。
朱祁镇自然能看得出来,只是他不计较这些。反正一辈子下来,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他早就不在乎。
正是太孙明白这一点。
他才觉得而今这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有些难以回答了。
朱祁镇一直表现出来的态度,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反正朱祁镇是反对将太子召回来的。太孙不能违背朱祁镇的意思的。
但是他作为太孙,为自己的父亲争取。却也是孝道所在。
如果他今日说了不想让太子回来的话,他在外的风评,就是一个很大问题。更不要说,太孙与太子之间,本来就有一些问题。
如果再加上这一件事情,问题只会更大。
但是,朱祁镇问了,他又不能不回答。
他沉吟片刻,权衡利弊,说道:“皇爷爷,此事本不是我该说话了,不过皇爷爷问了,我又不好不说。”
“孙儿以为,凡是以国事为重,缅甸虽然是一宣慰使,但也是南疆大国,传承有序,唐为蒲甘,今为缅甸,真古国也。而今灭国列郡,诚有大功有天下。”
“此功,不可不赏,不可不宣告天下。告祭祖宗。”
朱祁镇点点头,并没有多说什么。
这里面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支持太子回京。
太孙语气一转,说道:“但是凡是以国事为重。对于士卒将领,功不可不速赏之。但是对于主帅,却要慎重赏赐。”
“大明之灭交趾,数月而定,却绵延二十余年,失而复得。赖皇爷爷之英明果断,再收交趾。但此交趾之恨,不得不深思之。”
“缅甸数月而定,何异于当日,缅甸大国古国,又胜于当初之交趾。灭国易,定国难,当如此处置,孙儿实在不明白,但也知道,皇爷爷定有圣断。”
朱祁镇听了,说道:“这话,我在朝廷之上听多了,你也,你也不老实了。”
这种进亦可,退亦可的话术,朱祁镇听了太多了,无非是那种洋洋洒洒说了很多话,但是细细一品,却什么也没有说一样。
太孙这样说,无非是谁也不想得罪。
太孙说道:“孙儿见识浅薄,让皇爷爷见笑了。”
朱祁镇说道:“好了,我们回去吧,这一件事情也要处置了。”
朱祁镇回到乾清宫之后,想了一回,对怀恩说道:“怀恩,你准备的怎么样了?”
朱祁镇退意越来越深,心中就越来越有一种想法,就是想离开京师,好好看一下大明的江山社稷。
他这一辈子做的就是推动大明的发展。
但是大明江山的发展,到底到了什么地步?朱祁镇也只能在文书之中看到,只能通过别人的文字,或者画笔去看。
他一辈子,出京的次数,屈指可数,都是他内心之中不可磨灭的回忆。
而今年老了,这种想法就越深了。
所以他心中有了这个想法,就安排怀恩去做了。虽然没有公布,但是一些准备也要提前做。
怀恩说道:“陛下,臣已经暗中派东厂与锦衣卫,勘探过路线了,只是陛下出京之事,光东厂与锦衣卫可以做到的。”
朱祁镇说道:“我知道。”他负手而立,看着北方,说道:“而今漠北漠南的雪应该滑了吧。”
漠南漠北最好的季节就是夏天。
甚至这些地方,只有夏天与冬天两个季节。
漠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朱祁镇自然是知道的,他却没有心思折磨自己。自然要选一个好时间。
所以,朱祁镇想去的第一站,就是漠北。
毕竟这是他亲手打下的地方。
他自然想看看,除此之外,他还有担心。担心他去之后。
朱祁镇自信自己但凡有一口气,就不会有人敢乱来。漠南漠北就是大明的领土,但是他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会有什么问题?
这是他最担心的问题。
而漠北漠南地区对大明一直有着离心力,这离心力不仅仅是彼此之间的仇恨,更多是经济基础上的对立。
即便朱祁镇尽量让漠南漠北成为大明牲口羊毛的供应地。
但是薄弱的畜牧经济,与大明内地的经济竞争下来,就是漠南漠北的黄金源源不断的流入内地。
这是自然规律。
将来总会有一天,蒙古人发现,还是抢劫一本万利。
而蒙古人一旦再次雄起,北京的压力将会相当大的,甚至是可以改变大明国策的变故。
看而今大明精力,能放在南洋,西洋上。
固然是经过朱祁镇的改革,大明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之中,国力强盛之极。但是同样是因为,蒙古平定。已经不是大明的忧患所在。
大明这才能抽调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其他的事情方面。
如果再回到之前的情况,大明在南洋西洋的努力,或许会再次化为乌有。
毕竟南洋与西洋距离北京有数万里,而北虏一起,距离北京只有数百里。
战略上的重心该怎么选,就不言而喻了。
对于这一点,并不是没有准备的。朱祁镇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到底有什么结果,有没有用?
朱祁镇只能通过一封封奏疏来查看。
至于下面的人说了几分真话,几分假话,朱祁镇却不知道了。
即便是下面人所言都是真话,朱祁镇也是更相信自己的眼睛,毕竟以他的视角,总能看出来一些与其他不一样的地方。
朱祁镇虽然是想出巡,或许也是想为自己数十年的皇帝生涯,划上一个完美或者不完美的句号。
朱祁镇对怀恩说道:“叫内阁的人过来吧。”
太子最宠爱的女人不是别人,就是汪氏,纵然汪氏而今也有些色衰爱驰,但是依旧在太子身边。
似乎太子六宫之主。
太子的正妃,一直在北京,夫妻多年以来,真是见少聚更少。
太子与太孙之间的感情能好了才怪。
甚至太孙一直有一个担心,即便是太子登基,将来他真有登上皇位的一天吗?
太孙刚刚就在奏疏之中,看出一个让他感觉十分刺眼的名字,那就是汪直。
汪直是那个女人的弟弟。
而今汪直已经是一个侯爷了。将来太子登基,非封国公不可,内阁之中那把交椅,汪直一定有机会坐一坐。
这让他想到了,宣庙废后之事。
即便太皇太后不同意,宣庙与内阁之中杨荣一个人合谋,就将胡氏给废了。汪氏有这样强力的臂助,难道不能废了他的母亲的?
父子是不是一心,不知道。
但是大多数时候,都是母子一体的,毕竟,母凭子贵,子凭母贵。
如果他的母亲不是皇后,他将来能不能坐上太子的位置,还是两可。
而今皇爷爷在,一切都好说。
但是皇爷爷年事已高。
刚刚那一箭,他看的分明无比。
皇爷爷的力道已经不足了,大大不如之前了。
如果一旦山陵崩,他将何以自处?
如何保住自己权位?
这是太孙最大的忧虑。
所以他在北京积极为太子奔走。收拢北京的人心,想办法将太子在京师的势力,为他所有。
毕竟太子在京师的势力距离南洋太远,太子也无法遥制,而太孙是太子之子,接管也是名正言顺的。
这一批人就是将来他是否能成为太子的第一批班底。
除此之外,他还想办法养望,让很多大臣都觉得,大明之大幸,乃是有好长孙,有天孙如此,大明今后五十年可以看见了。
当然了,他最清楚,他最根本的依仗是谁?
就是他的皇爷爷。
所以,想办法在朱祁镇面前扮演好孙子。
朱祁镇自然能看得出来,只是他不计较这些。反正一辈子下来,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他早就不在乎。
正是太孙明白这一点。
他才觉得而今这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有些难以回答了。
朱祁镇一直表现出来的态度,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反正朱祁镇是反对将太子召回来的。太孙不能违背朱祁镇的意思的。
但是他作为太孙,为自己的父亲争取。却也是孝道所在。
如果他今日说了不想让太子回来的话,他在外的风评,就是一个很大问题。更不要说,太孙与太子之间,本来就有一些问题。
如果再加上这一件事情,问题只会更大。
但是,朱祁镇问了,他又不能不回答。
他沉吟片刻,权衡利弊,说道:“皇爷爷,此事本不是我该说话了,不过皇爷爷问了,我又不好不说。”
“孙儿以为,凡是以国事为重,缅甸虽然是一宣慰使,但也是南疆大国,传承有序,唐为蒲甘,今为缅甸,真古国也。而今灭国列郡,诚有大功有天下。”
“此功,不可不赏,不可不宣告天下。告祭祖宗。”
朱祁镇点点头,并没有多说什么。
这里面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支持太子回京。
太孙语气一转,说道:“但是凡是以国事为重。对于士卒将领,功不可不速赏之。但是对于主帅,却要慎重赏赐。”
“大明之灭交趾,数月而定,却绵延二十余年,失而复得。赖皇爷爷之英明果断,再收交趾。但此交趾之恨,不得不深思之。”
“缅甸数月而定,何异于当日,缅甸大国古国,又胜于当初之交趾。灭国易,定国难,当如此处置,孙儿实在不明白,但也知道,皇爷爷定有圣断。”
朱祁镇听了,说道:“这话,我在朝廷之上听多了,你也,你也不老实了。”
这种进亦可,退亦可的话术,朱祁镇听了太多了,无非是那种洋洋洒洒说了很多话,但是细细一品,却什么也没有说一样。
太孙这样说,无非是谁也不想得罪。
太孙说道:“孙儿见识浅薄,让皇爷爷见笑了。”
朱祁镇说道:“好了,我们回去吧,这一件事情也要处置了。”
朱祁镇回到乾清宫之后,想了一回,对怀恩说道:“怀恩,你准备的怎么样了?”
朱祁镇退意越来越深,心中就越来越有一种想法,就是想离开京师,好好看一下大明的江山社稷。
他这一辈子做的就是推动大明的发展。
但是大明江山的发展,到底到了什么地步?朱祁镇也只能在文书之中看到,只能通过别人的文字,或者画笔去看。
他一辈子,出京的次数,屈指可数,都是他内心之中不可磨灭的回忆。
而今年老了,这种想法就越深了。
所以他心中有了这个想法,就安排怀恩去做了。虽然没有公布,但是一些准备也要提前做。
怀恩说道:“陛下,臣已经暗中派东厂与锦衣卫,勘探过路线了,只是陛下出京之事,光东厂与锦衣卫可以做到的。”
朱祁镇说道:“我知道。”他负手而立,看着北方,说道:“而今漠北漠南的雪应该滑了吧。”
漠南漠北最好的季节就是夏天。
甚至这些地方,只有夏天与冬天两个季节。
漠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朱祁镇自然是知道的,他却没有心思折磨自己。自然要选一个好时间。
所以,朱祁镇想去的第一站,就是漠北。
毕竟这是他亲手打下的地方。
他自然想看看,除此之外,他还有担心。担心他去之后。
朱祁镇自信自己但凡有一口气,就不会有人敢乱来。漠南漠北就是大明的领土,但是他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会有什么问题?
这是他最担心的问题。
而漠北漠南地区对大明一直有着离心力,这离心力不仅仅是彼此之间的仇恨,更多是经济基础上的对立。
即便朱祁镇尽量让漠南漠北成为大明牲口羊毛的供应地。
但是薄弱的畜牧经济,与大明内地的经济竞争下来,就是漠南漠北的黄金源源不断的流入内地。
这是自然规律。
将来总会有一天,蒙古人发现,还是抢劫一本万利。
而蒙古人一旦再次雄起,北京的压力将会相当大的,甚至是可以改变大明国策的变故。
看而今大明精力,能放在南洋,西洋上。
固然是经过朱祁镇的改革,大明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之中,国力强盛之极。但是同样是因为,蒙古平定。已经不是大明的忧患所在。
大明这才能抽调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其他的事情方面。
如果再回到之前的情况,大明在南洋西洋的努力,或许会再次化为乌有。
毕竟南洋与西洋距离北京有数万里,而北虏一起,距离北京只有数百里。
战略上的重心该怎么选,就不言而喻了。
对于这一点,并不是没有准备的。朱祁镇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到底有什么结果,有没有用?
朱祁镇只能通过一封封奏疏来查看。
至于下面的人说了几分真话,几分假话,朱祁镇却不知道了。
即便是下面人所言都是真话,朱祁镇也是更相信自己的眼睛,毕竟以他的视角,总能看出来一些与其他不一样的地方。
朱祁镇虽然是想出巡,或许也是想为自己数十年的皇帝生涯,划上一个完美或者不完美的句号。
朱祁镇对怀恩说道:“叫内阁的人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