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建虏进行的这番“战斗力评估”是有很多问题的,故而其得到的结论也与明军真正的实力大相径庭。
首先,扮演明军的绿营兵与龙卫军和破虏营的军事素养天差地别。例如建虏在演武之时,“明军”用了一顿饭工夫还没能组成“三排横阵”,而对面的正红旗火器营却很快完成结阵并先一步进攻,始终占据了主动。但以明军新军的训练水平,列阵速度怎可能给清军留下先手的机会?
其次,在“对射”过程中,“明军士卒”知道对面皆是满八旗的大爷,哪儿敢表现得过于出色以盖过满洲兵,手底下不约而同地都慢了几份,甚至有不少人未被“击毙”就退出演武,导致“明军”阵型很快便乱掉了。
至于武器对比方面,由于建虏并没有掌握定装弹技术,加上训练水平低,导致装填、射击比真正的明军慢了一倍不止。
此外,在乔伟礼的有意误导下,建虏高层对“重型火铳射程更远”这一点深信不疑。实则十一钱的重型铳理论上虽能射到近二百步外,但实战中制约射程的主要因素却是命中精度,不论三钱铳还是十一钱铳,超过七十步外根本无法准确击中目标。
想要突破七十步的极限,只能依靠线膛枪技术,利用子弹自旋保证弹道稳定。然而现在只有龙卫军大量装备了具有膛线的二型猎兵铳,有效射程达到了百步以上。
最后,建虏用全员装备精良铠甲的办法,来对抗明军火铳也不过是一种幻想。不说线膛铳射出的旋转子弹射穿两层棉甲都极为轻松,就是破虏营使用的六钱的燧发铳,在七十步内也能有效击破棉甲。这也是欧洲步兵从十七世纪起就逐渐放弃甲胄的原因——随着交战双方装备越来越多的火枪,盔甲除了增加步兵负担之外,已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了。
但在实际交过手之前,建虏上下却皆对此次演武的结果深信不疑,陷入了明军在正红旗火器营面前不堪一击的迷思之中。
一旁的达素知道勒克德浑始终自认是总览江南战局的不二人选,对洪承畴及不服气,于是也故作愤懑状,道:“那洪承畴自诩什么‘步步为营’,其实我看他根本就不会打仗。十几万大军久久拿不下浙江那点儿地方,如今还被尼堪打到了江阴城下。实在丢人!”
巴布泰立刻接道:“要我说,摄政王殿下怎能不知咱们贝勒爷勇武善战?只是需要安抚那些绿营尼堪,这才重用洪承畴罢了。论起摄政王的信任、器重,他就远比不上贝勒爷比了。
“近来南蛮屡以舟船之便各处袭扰,洪承畴屡次上书请调莱州水师,摄政王都没理他,贝勒爷仅奏请一回,朝廷立刻便派了战船南下。”
其实此事洪承畴是有苦难言。他比谁都更急着想要水师战船前来增援,但他也知道,多尔衮召回郑芝龙是因为辽东、京畿一带被明军骚扰,若自己不管不顾地强要水师南下,一旦盛京、兴京、北京之中任一处稍出了点儿岔子,北党那些人定会借题发挥,将罪责全都推到他的身上。届时丢官之类还是轻的,自己这老命搞不好都得丢在党争之上。
故而他只能旁敲侧击,“提示”多尔衮自己需要战船,但后者是个大老粗,哪儿能看懂他这种“羞答答的暗示”,只当他没船也能挺得住,于是连一条船都没派来。
反观勒克德浑,他可是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的亲孙子,更在豪格与多尔衮争权的政治斗争中坚定地站在了后者一边,极得多尔衮的信任。是以他可以上表畅言江南的形势急需战船,要朝廷速派水师,却不用担心有朝臣非议。
勒克德浑闻言神色缓和了不少,朝城下的方阵扫了一眼,立刻指向一名步卒——方才那人听到左转指令时却转向了右边——对身旁侍卫道:“那人第三次犯错了,按规矩,十鞭。”
“嗻。”侍卫立刻转身而去,很快城下便传出了士卒的惨叫声。
达素见状心中惊叹,正红旗两万多大军仅操练了几个月而已,便已队列齐整,气势威武。光是这一齐抬脚落步,行进时阵型保持笔直,便是自己手下京营精锐都无法做到。
原以为勒克德浑应当甚为满意才对,没想他要求竟还如此严格,素闻他带兵有方,看来果然不假。
他作为多尔衮的嫡系,心中不由暗喜,往后有了正红旗作为倚仗,九王爷的地位定然更加稳固了。
忽见城下有数骑绝尘而来,马上骑手举着一支三角红旗,一路高喊,“急报!”
守门军官见了那支代表紧急军情的小旗,当下也不上前多问,立刻吩咐开城门放他们进来。
片刻,几名虏兵大步跑上城头,在侍卫指引下跪在勒克德浑面前,又取出一只信筒捧起,喘着粗气道:“报!招抚南方总督洪大人急令,着贝勒爷即刻率军返回江宁!”
勒克德浑三两下拆了信筒上的火漆,抽出里面锦缎扫了一眼,不由放声大笑,“洪承畴总是‘方略’、‘谋划’之类挂在嘴上,此番被南蛮大军围在了江宁城中,却仍是什么‘四面围困之策’,实则还不是要我带兵去救他?”
说着他将那军令递给身旁的巴布泰,后者随即板下脸道:“先前说要在江阴堵死南蛮,我们匆匆赶来却连个人影都没见到。眼下又一封军令调我们去江宁‘围剿’,到时候不会又扑个空吧?”
洪承畴派来传令兵闻言,忙又说了明军在南京城外大修土垒、碉楼,并以大炮日夜轰城之类的情形。
勒克德浑点了点头,“如此看来,这些南蛮是铁了心要死攻江宁了。这样倒好,只要逮住了他们,我大军须臾间便能将其杀得一个不剩!”
那传令兵又禀道:“贝勒爷,都堂大人还特意叮嘱,说这股明军极为狡诈,临阵又颇为凶悍,要您务必多加小心。”
(本章完)
首先,扮演明军的绿营兵与龙卫军和破虏营的军事素养天差地别。例如建虏在演武之时,“明军”用了一顿饭工夫还没能组成“三排横阵”,而对面的正红旗火器营却很快完成结阵并先一步进攻,始终占据了主动。但以明军新军的训练水平,列阵速度怎可能给清军留下先手的机会?
其次,在“对射”过程中,“明军士卒”知道对面皆是满八旗的大爷,哪儿敢表现得过于出色以盖过满洲兵,手底下不约而同地都慢了几份,甚至有不少人未被“击毙”就退出演武,导致“明军”阵型很快便乱掉了。
至于武器对比方面,由于建虏并没有掌握定装弹技术,加上训练水平低,导致装填、射击比真正的明军慢了一倍不止。
此外,在乔伟礼的有意误导下,建虏高层对“重型火铳射程更远”这一点深信不疑。实则十一钱的重型铳理论上虽能射到近二百步外,但实战中制约射程的主要因素却是命中精度,不论三钱铳还是十一钱铳,超过七十步外根本无法准确击中目标。
想要突破七十步的极限,只能依靠线膛枪技术,利用子弹自旋保证弹道稳定。然而现在只有龙卫军大量装备了具有膛线的二型猎兵铳,有效射程达到了百步以上。
最后,建虏用全员装备精良铠甲的办法,来对抗明军火铳也不过是一种幻想。不说线膛铳射出的旋转子弹射穿两层棉甲都极为轻松,就是破虏营使用的六钱的燧发铳,在七十步内也能有效击破棉甲。这也是欧洲步兵从十七世纪起就逐渐放弃甲胄的原因——随着交战双方装备越来越多的火枪,盔甲除了增加步兵负担之外,已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了。
但在实际交过手之前,建虏上下却皆对此次演武的结果深信不疑,陷入了明军在正红旗火器营面前不堪一击的迷思之中。
一旁的达素知道勒克德浑始终自认是总览江南战局的不二人选,对洪承畴及不服气,于是也故作愤懑状,道:“那洪承畴自诩什么‘步步为营’,其实我看他根本就不会打仗。十几万大军久久拿不下浙江那点儿地方,如今还被尼堪打到了江阴城下。实在丢人!”
巴布泰立刻接道:“要我说,摄政王殿下怎能不知咱们贝勒爷勇武善战?只是需要安抚那些绿营尼堪,这才重用洪承畴罢了。论起摄政王的信任、器重,他就远比不上贝勒爷比了。
“近来南蛮屡以舟船之便各处袭扰,洪承畴屡次上书请调莱州水师,摄政王都没理他,贝勒爷仅奏请一回,朝廷立刻便派了战船南下。”
其实此事洪承畴是有苦难言。他比谁都更急着想要水师战船前来增援,但他也知道,多尔衮召回郑芝龙是因为辽东、京畿一带被明军骚扰,若自己不管不顾地强要水师南下,一旦盛京、兴京、北京之中任一处稍出了点儿岔子,北党那些人定会借题发挥,将罪责全都推到他的身上。届时丢官之类还是轻的,自己这老命搞不好都得丢在党争之上。
故而他只能旁敲侧击,“提示”多尔衮自己需要战船,但后者是个大老粗,哪儿能看懂他这种“羞答答的暗示”,只当他没船也能挺得住,于是连一条船都没派来。
反观勒克德浑,他可是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的亲孙子,更在豪格与多尔衮争权的政治斗争中坚定地站在了后者一边,极得多尔衮的信任。是以他可以上表畅言江南的形势急需战船,要朝廷速派水师,却不用担心有朝臣非议。
勒克德浑闻言神色缓和了不少,朝城下的方阵扫了一眼,立刻指向一名步卒——方才那人听到左转指令时却转向了右边——对身旁侍卫道:“那人第三次犯错了,按规矩,十鞭。”
“嗻。”侍卫立刻转身而去,很快城下便传出了士卒的惨叫声。
达素见状心中惊叹,正红旗两万多大军仅操练了几个月而已,便已队列齐整,气势威武。光是这一齐抬脚落步,行进时阵型保持笔直,便是自己手下京营精锐都无法做到。
原以为勒克德浑应当甚为满意才对,没想他要求竟还如此严格,素闻他带兵有方,看来果然不假。
他作为多尔衮的嫡系,心中不由暗喜,往后有了正红旗作为倚仗,九王爷的地位定然更加稳固了。
忽见城下有数骑绝尘而来,马上骑手举着一支三角红旗,一路高喊,“急报!”
守门军官见了那支代表紧急军情的小旗,当下也不上前多问,立刻吩咐开城门放他们进来。
片刻,几名虏兵大步跑上城头,在侍卫指引下跪在勒克德浑面前,又取出一只信筒捧起,喘着粗气道:“报!招抚南方总督洪大人急令,着贝勒爷即刻率军返回江宁!”
勒克德浑三两下拆了信筒上的火漆,抽出里面锦缎扫了一眼,不由放声大笑,“洪承畴总是‘方略’、‘谋划’之类挂在嘴上,此番被南蛮大军围在了江宁城中,却仍是什么‘四面围困之策’,实则还不是要我带兵去救他?”
说着他将那军令递给身旁的巴布泰,后者随即板下脸道:“先前说要在江阴堵死南蛮,我们匆匆赶来却连个人影都没见到。眼下又一封军令调我们去江宁‘围剿’,到时候不会又扑个空吧?”
洪承畴派来传令兵闻言,忙又说了明军在南京城外大修土垒、碉楼,并以大炮日夜轰城之类的情形。
勒克德浑点了点头,“如此看来,这些南蛮是铁了心要死攻江宁了。这样倒好,只要逮住了他们,我大军须臾间便能将其杀得一个不剩!”
那传令兵又禀道:“贝勒爷,都堂大人还特意叮嘱,说这股明军极为狡诈,临阵又颇为凶悍,要您务必多加小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