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如杞活的矛盾吗?
    王承恩始终不这么认为,耿如杞是大明的臣子,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不是很正常的臣子行为吗?可是大明皇帝对耿如杞始终抱着好奇和一定的芥蒂。
    这让王承恩十分的糊涂,万岁爷的喜好,实在是难以度量。
    耿如杞活的矛盾吗?
    耿如杞自己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他在牢中的确是乞病归老,当然他并不清楚大同府、归化城的危机,只是出于自保的心态,才做出了反应,当得知大同府的局面危如累卵之时,耿如杞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考虑这个问题了。
    耿如杞带着两个锦衣卫,轻装简从的奔回了大同府,他并没有回到府邸,而是直接到了大同左卫军,在黄石送到归化城的情报之中,大同左卫,也有建奴四处煽风点火。
    风尘仆仆的耿如杞赶到左卫之时,整个军营已经火光冲天,喊杀之声震天。
    “来晚一步。”耿如杞十分懊恼的揉搓着杂乱的头发。
    从归化城到大同左卫的距离约三百余里,耿如杞带着两个锦衣卫日夜兼程,用了一夜的时间赶回来,就是担心左卫的情况,但是他依旧是来迟了一步。
    耿如杞用力的挤了挤眼睛,一夜未睡,一路的骑行颠簸,让耿如杞的眼中都是血丝,而进入了军营之后,耿如杞更是目眦欲裂。
    哨塔在熊熊大火中燃烧着,而哨塔之上还挂着一个军卒的尸体,随着春天的大风,火焰忽而吐出了长舌,将挂着的尸首吞没。
    一阵狂风带着黄沙呼啸而过,火焰蓬勃而起,吱吱呀呀的响声在哨塔响起,随后轰然倒塌,而依旧生死搏杀的军卒们,仅仅哀嚎了一声,就被倒塌的哨塔和熊熊烈焰所淹没,没了声息。
    过去操练的校场之上,已经变成了战场,布满了军卒的尸体。
    血液汩汩,汇聚成了一条条小河般,在地上流淌,浓郁的铁锈的味道和硝烟在校场弥漫,乌鸦在天空不断的盘旋着,发出了乌拉乌拉的叫声,十分刺耳。
    校场的军卒,即使在死时,眼神中依旧带着麻木和茫然。
    耿如杞深一脚浅一脚的在校场上前行,鼓噪在他的预计之内,但是发展到哗营这个地步,如此惨烈,他并没有想到。
    耿如杞走的很慢,随着深入,喊杀声越来越清晰,长短铳不断响起,还伴随着金戈相交的铿锵之音,杀红了眼的军卒们,围攻着主账。
    耿如杞非常平静的继续向前走着。
    “耿巡抚!”两个锦衣卫拦住了耿如杞前进的路,他们的面色十分的急切,前方两军交战,文臣出身的耿如杞,再往前有杀身之祸。
    耿如杞拨开了锦衣卫的手说道:“没事。”
    耿如杞一步步的往前走,双方的交战已经到了最激烈的时候,喊杀声甚至盖住了火铳里火药爆炸的声音。
    “我是耿如杞,放下你们手中的兵刃。”耿如杞略显几分麻木的往前走着,不断的重复着这句话。
    “我是耿如杞,放下你们手中的兵刃。”
    耿如杞如同着了魔一样,不断的重复着的高声喊着这句话。
    “死!”一个胳膊上系着白巾却已经被血染红的军卒,眼神之中,已经没有了任何一丝的理智,提着手中的钩镰枪,就朝着耿如杞的脑门而来。
    “铛!”
    锦衣卫用力的拨开了这一击大开大合的杀招,一把拉住了耿如杞的胳膊,大声的喊道:“耿巡抚!你醒醒!这是乱军!乱军!”
    两个锦衣卫一人一只手,把耿如杞拖离了大帐。
    耿如杞妄图用个人的威望,让大明的军卒们冷静下来,听他分说,可是已经杀红了眼的军卒们,哪里还会看他的面子?
    这在锦衣卫看来完全是找死的行为。
    耿如杞坐在一根断木之上,旁边是已经焚毁的大帐,而耿如杞十分痛苦的抓着自己的脸颊,不停的喃喃的说道:“若是我能再早一些回来,若是能再早一些。”
    耿如杞失神的自说自话,两个锦衣卫严阵以待,他们想要强行带走耿如杞,但是耿如杞坚持不走,他们两个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耿巡抚,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眼下乱军悍勇,还是先避开,调兵平乱才是。”两个锦衣卫劝说着耿如杞,眼神中带着惶恐和焦虑,这可是战场,指不定从哪里来的乱箭,就能要了两人的小命。
    但是郭尚礼交代他们保护耿如杞,他们又不敢随便离开。
    耿如杞显然是糊涂了,在经过了短暂的懊恼之后,耿如杞离开了大同左卫,来到了大同府,调兵遣将,大同右卫人心惶惶,当耿如杞的手书到了右卫之后,那些杂音,却消散一空。
    大同左卫的哗营最终被平定,天边的夕阳和校场的血液一样血红。
    “我是耿如杞,放下你们手中的兵刃。”耿如杞再一次回到大同左卫,重复着之前的话,而此时哗营的军卒,面对数倍于己并且团团包围他们的保商团和大同右卫军,缓缓的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全部收监,待禀明圣上,秋后处斩。”耿如杞叹气的甩了甩袖子,离开了校场的高台。
    这些哗营索饷的军卒,最后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和蓟门饥兵索饷不同,蓟门饥兵索饷是鼓噪,而大同左卫是哗营,这两者一种是向上陈述自己的诉求,一种是造反作乱。
    自古造反作乱被平定之后,不连累家人,还得称颂一声圣上仁德天下无二了。
    就连比较温和的宋朝,杀人放火金腰带,造反招安当大官的大宋朝,在平定方腊漆园起义之后,宋徽宗下令对苏松地区进行十抽一的杀令,以杀震慑。
    朱由检收到耿如杞的奏疏的时候,也只能叹息,最终朱批了耿如杞请斩叛军的奏疏。
    就如同耿如杞懊恼自己的马能再快一点,在大同左卫哗营之前,赶回大同一样,朱由检也有些懊恼,自己的罪己诏下的还是慢了些。
    鼓噪索饷,朱由检不怕,总归是好说好商量,大明欠饷,饥兵索饷,何错之有?但是一旦哗营,那就是你死我活的局面,这不是他没有仁德,而是叛乱被平定的必然下场。
    朱由检的罪己诏下发之后,各地军镇的议论很多,这份罪己诏还包括着具体解决欠饷的倒计时,这方面是户部尚书毕自严立下的军令状,在逐渐稳定了京师的物价之后,户部有了更多的人手,对这方面进行清算。
    各地军镇议论极多,但是他们对于大明皇帝是否能够解决欠饷,多数保持乐观的额态度。
    这种乐观的态度,也让尚虞备用处的奸细们散播的谣言变得无力,各地军镇再没有鼓噪之声。
    皇帝是天子嘛,天子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吗?
    这就是军卒们乐观的原因。
    但是朱由检作为大明的天子,他的确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封建时代,唯一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而现在大明绝大多数的土地,都掌控在勋戚、退休的官吏、当地的缙绅、巨贾、宗族头领手中,而这些人在大明中,连一分都占不了,剩余的九成九都是最普通的百姓。
    其中最过于难缠的就是缙绅。
    缙绅,是国家权力、法律统治无法、无力达到最基层时,一种必然的“中间商”产物。
    大明在洪武年间,对贪官污吏的治理,同样对缙绅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打击,这种打击的力度,在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一直持续,这也是当年的鱼鳞册和皇册,可以十分有效统计的原因。
    鱼鳞图册,是大明的丈量册,土地登记簿册,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表明相应的名称,是民间田地之总册。
    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
    在万历十五年的最后一次划分鱼鳞册和黄册之时,河南、湖广、陕西、山西、南直隶、浙江、福建等地的所有鱼鳞册和黄册的数字,和万历九年的大规模人口普查和田地普查,一模一样。
    缙绅横行,勋戚、退休官吏、宗族首领、巨贾们主导的乡野公共事务的结果,就是基层社会彻底的丛林化,涉黑涉恶势力和地方土豪地主,把持整个基层社会,进而向着朝堂索要更多的权力。
    “我们吃的饭、穿的衣、住的房、花的钱,都是大老爷们赏的,如果大老爷们不给,我们就吃不上饭、穿不上衣、住不上房,花不的钱,甚至请稳婆的钱都是大老爷给的,你凭什么说大老爷的坏话?!”朱由检看着手中的这份密谕,就是气的胸口疼。
    这是一份密谕,一个锦衣卫问地里的老农,问他们对缙绅的态度,老农可不懂什么缙绅,在他们口中,那都是大老爷。
    而大明的末年,正是这群看似有些木讷,甚至麻木的大明最普通的百姓们,拿着锄头、镰刀、木杆,将大老爷们的脑袋给砸了个稀碎。
    其中就有他朱由检的脑袋。
    张居正当年给出的答案是整顿吏治,张居正认为只要解决吏治问题,就可以解决这一切的问题。
    所以他亲自担任吏部尚书,整顿吏治,取得了卓效的成果。
    朱由检认为张居正作为一名政治家是极为优秀的,对于政治问题的解决方法,就如同班里的学神的答卷一样,照着抄一遍就行了。
    这抄作业的第一步,就让朱由检犯了难。
    当年张居正搞吏治整顿,也不是上了几封奏疏,和皇帝隔空商业互吹就实现了。
    而是经过了很多繁琐的步骤。
    比如第一步,京察。
    京察,是吏部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讲究四格八法,洪武年间,三年一考。到了弘治年间,就成了六年一考了。
    四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亲自考察,四品以下的官员,则由吏部和都察院会同考察,考核不过关,就会被罢黜,削职为民。
    但是这个京察的方式,却逐渐变了样,因为在天顺年间,对于谦完成清算的明英宗皇帝朱祁镇,将京察的方式,改为了自陈疏。
    何为自陈疏?
    就是四品以上官员的京察,不再是考核其操守、政务、年龄,而是改为了官员自己上书,让皇帝自己看着办。
    官员自陈,往往都只能谦逊为主,所以通常情况下的抬头都是【臣禀质庸愚,才猷浅薄,感德之情无穷,报德之才不称。言思供职,有负初心,蹉跎数载,碌碌无为。】而结尾通常都是请辞。
    大明皇帝当然不准,四品都辞了职,这么多的政事,谁来处理?
    朝臣们闹着辞职,皇帝直接驳斥,这京察,自于谦被清算,朱祁镇向朝臣们彻底妥协之后,京察就成了六年一度的大闹剧。
    嘉靖皇帝喜欢修仙,对于臣子的任免,完全随心所欲,压根就不跟你察来察去,自陈疏都是扔到小膳房的火炉里当柴烧。
    隆庆到万历十年,自陈疏被禁,海瑞远在福建,忘了这茬,到了往年京察的时候,因为自己南直隶的官职,隆庆二年,海笔架,还写了一封自陈疏送到了北京,送到之时,还闹出了笑话,
    隆庆皇帝笑曰:真果然,天高皇帝远也。
    万历十三年起,京察正式成为齐楚浙东林昆党们权斗的工具,每年的京察都会闹出一大堆的乱子,赵南星杀的人头滚滚,汪文言手里的血就少了吗?
    这种乱象,一直持续到了万历四十三年,万历皇帝再次启用了自陈疏的京察方式,这京察大舞台,才算是彻底落下了帷幕。
    齐楚浙东林昆党人,无不扼腕!
    这么好的大舞台,就这样被皇帝拆了,是在令人痛惜。
    朱由检要整顿吏治,自然要从京察入手,然后辐射各地巡抚,毕竟巡抚是二品官职,也在京察的范围之内。
    自陈疏的方式就是和稀泥,不可取。
    但是张居正的四格八法京察法,好用是好用,但是这玩意儿,却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吏治清明,可以继续推行朱由检的各种政策。
    但是用得不好,就是挑拨朝臣争斗,这争斗一旦起了头,想要平息,就不是你皇帝能够阻拦的了。
    斗争产生党派,党派之间你死我活。
    好不容易才平息了一些的党争,很容易因为京察这个斗争大舞台,再次变得汹涌起来。
    “王伴伴,诏狱里有没有吏治的人才?”朱由检开玩笑的问道。
    王承恩却没有马上回答,皱着眉头,思索起来。
    他作为皇帝的大珰近侍,这种时候说话,就是举荐,当然要仔细思量才是。1603458089

章节目录


皇明天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吾谁与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吾谁与归并收藏皇明天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