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周折,几经反复,有人被斩首弃市,有人则升官晋级,有人则丢官罢职,亦有人则贻笑四方。
于乾圣朝来说,区区几十人的脑袋,不值一提,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服妖之风”将不复见于中原。而这一切全是乾圣皇帝圣心独运,乾纲震断的结果。
当然,对于这样的“圣心独断”,大明必须要习惯。
坐在龙椅上,朱国强的精神显得十分疲惫。“圣心独断”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就是有些事情,总是需要亲历亲为的。
就像现在,在张煌言调至湖广巡抚时,作为皇帝的他,必须要加以接见他。
对于张煌言,朱国强一直都极为看重,要不然也不会让其出任湖广巡抚,毕竟,湖广可是仅次于南直的大省。
“张卿家,你明天就要去湖广任职,可有什么想法?”
面对陛下的询问,张煌言想了想说道。
“启禀陛下,这两年于朝中,臣一直在考虑着“丁亩合一”的办法,过去,咱们大明的土地清量不清,即然去年,大明的土地已经完成清量,这次臣到湖广后想在那试试那个“丁亩合一”,可是,臣又一想,湖广是朝廷的财源重地,不能让它出了乱子。但是,这些年,每年都有数十万人丁迁往海外?依臣看来,要是再不推行“丁亩合一”,地方的丁银难免会日益亏空,这总归不是长久之计,所以臣以为“丁亩合一”已经势在必然,非推行不可!”
所谓的“丁亩合一”其实就是“摊丁入亩”。其实,早在乾圣初年,朱国强就曾考虑过推行“摊丁入亩”,但是那个时候,国家初创,既没有准确的地亩数,也没有人丁数,推行“摊丁入亩”自然也不现实,毕竟,“摊丁入亩”的核心是首先要掌握“丁口数”以及“田亩数”,然后才“有丁可摊,有亩可入”,要不然,所谓的“摊丁入亩”,非但不能减轻百姓负担,只会加重负担。
所以,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朝廷一直在“清查田亩”,一直在核查“丁口”,现在只需要额定某一年的“丁口”,比如乾圣十三年的“丁口”,然后将丁银按人头以县为单位平摊到一县的地亩之中,如此就能减轻个人负担。同时,将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通过非常复杂的计算,揉到一起来平摊给全民。这种做法肯定问题无数,但比大户躲避丁役,全让小民承担更进步,至少能让贫苦百姓喘口气。
当然,这都是假的!
其实,张煌言压根就没有提到减轻百姓负担,甚至就连朱国强也没有提,而且“
摊丁入亩”减轻百姓负担,本身就是“伪命题”。“摊丁入亩”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是提高了税收的稳定性,避免了历朝历代因土地兼并造成的税基减少现象,至于老百姓负担多少不在统治阶级考虑范畴之内。况且任何政策都有优点缺点,地主转嫁地租是必须的,就如同工人到工厂工作,工厂主会自己掏腰包交各种税收?肯定是从工人的劳动价值中扣除的。
就像二十一世纪的房东一样,征收房产税后,房东干的第一件事肯定是“加房租”,房东可能会自己掏腰包缴获“房产税”吗?房东不会那么干,地主同样也是。
满清在推行“摊丁入亩”的同时,不也是公开宣称的“租无所出,赋从何来”,鼓励地主加租,有的地方甚至加租到八成,完全且彻底站在地主阶级一边了。所谓“摊丁入亩”损害地主利益就是“螨遗们”胡编乱造的童话故事而已。真正受到损失的,还是地主阶级下的广大佃农。
不过即便是如此,这种政策推行之初势必会引起乡绅地主的反弹,这也是张煌言担心的会出乱子原因。
况且,大明与在满清不同,大明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啊!
地主加租的结果是什么?
会有更多的佃农离开大明!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满清“摊丁入亩”只会加重百姓的负担,而朱国强推行“摊丁入亩”,只会加重地主的负担——有什么比加了税后,想加租却不能加、不敢加更痛苦。
当然,这也是推行“摊丁入亩”的原因,实行的“摊丁入亩”并不是一种“德政”,而只是为了财政收入的稳定,改变一下征收方式而已。对于满清来说,他们想的是“天下有贫丁而无贫地”,才“稍均于地”。而对于大明而言,为了避免是大量人丁迁移海外税源流失,所以必须要“稍均于地”。
至于什么“德政”不过只是哄一哄三岁的儿童罢了,可问题是,许多人居然相信。
就像许多人相信“房产税”可以遏制房价,相信地主阶级都是有良心的,摊丁入亩”后,地主是不会转嫁成本,给佃农加租的。
可问题是……地主阶级什么时候有良心过?
“乱子……”
沉吟片刻,他笑道。
“办事,就不要怕出事,到了湖广后,你只管大胆地办事,这件事。干好了,朕在全国推行;出了事,朕也会为你撑腰,绝不会让你过不去的。”
说着给其撑腰的话,朱国强的目光一闪,笑着说:
“不过,你说的对,湖广乃国家财赋的重地,无论如何不能让那里出了乱子。事情要办,乱子可以出,但是朕不信,大明的天下,还能出了乱子!”
大明朝的天下乱不了!
对此,朱国强有着极为自负的自信,因为军队站在他这边!
其实,所谓“仁君爱民”从来都是虚假的,一名合格的君主,必然超然于各派系之上,能控制平衡好各派的势力,借力打力,让各派政治势力处在一种相互平衡的、互相牵制的状态,以此共同确保中央朝堂的稳定。
一名合格的君主绝不会成为任何一个政治派别的代言人,无论你怎么决策,都要给人一种感觉“君主永远是好的,坏的永远是大臣”。这是对君主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即使决策失误时,不至于让怒火朝向自己。
至于“仁君爱民”……本身就是假相,皇帝首先考虑的从来不是“水”,而是怎么从水里捞更多的鱼,这才是水与舟的本质。至于什么“载舟”什么“覆舟”,不过只是表面上的关系罢了。
当然,这并不妨碍把“摊丁入亩”伪装成“德政”,而这种伪装势必会引起“地主阶级”的反对。毕竟,或多或少,他们总会有那么一些损失。
“陛下,所言甚是……”
张煌言连忙答道。
随后,朱国强又与张煌言聊了很多,大抵上都是如何在湖广推行“摊丁入亩”事情。
临到最后,看着张煌言,朱国强又一次强调道:
“到了湖广后,你只管大胆地办事,一切有朕在!好了,你下去吧。”
做皇帝的一定要给臣子们撑腰,尤其是要给那些敢办事儿的臣子们撑腰。为什么在崇祯朝的时候,到最后没有人敢办事儿,说白了就是因为当皇帝的的顾忌太多,有时候甚至不给办事的大臣撑腰,甚至会拿办事儿的大臣出来当替罪羔羊。你说像这样的皇帝会有人认真的给他办事吗?
但是搁在朱国强这里,大臣们压根儿就不需要有这方面的担心,皇帝肯定会给他们撑腰的,哪怕就是办错了事儿。也会哈哈一笑了之,至于办事时得罪了人,也没关系。
一切有朕在!这句话让人多放心?
皇帝这么一说,张煌言当然是感激涕零的退了下去……
于乾圣朝来说,区区几十人的脑袋,不值一提,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服妖之风”将不复见于中原。而这一切全是乾圣皇帝圣心独运,乾纲震断的结果。
当然,对于这样的“圣心独断”,大明必须要习惯。
坐在龙椅上,朱国强的精神显得十分疲惫。“圣心独断”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就是有些事情,总是需要亲历亲为的。
就像现在,在张煌言调至湖广巡抚时,作为皇帝的他,必须要加以接见他。
对于张煌言,朱国强一直都极为看重,要不然也不会让其出任湖广巡抚,毕竟,湖广可是仅次于南直的大省。
“张卿家,你明天就要去湖广任职,可有什么想法?”
面对陛下的询问,张煌言想了想说道。
“启禀陛下,这两年于朝中,臣一直在考虑着“丁亩合一”的办法,过去,咱们大明的土地清量不清,即然去年,大明的土地已经完成清量,这次臣到湖广后想在那试试那个“丁亩合一”,可是,臣又一想,湖广是朝廷的财源重地,不能让它出了乱子。但是,这些年,每年都有数十万人丁迁往海外?依臣看来,要是再不推行“丁亩合一”,地方的丁银难免会日益亏空,这总归不是长久之计,所以臣以为“丁亩合一”已经势在必然,非推行不可!”
所谓的“丁亩合一”其实就是“摊丁入亩”。其实,早在乾圣初年,朱国强就曾考虑过推行“摊丁入亩”,但是那个时候,国家初创,既没有准确的地亩数,也没有人丁数,推行“摊丁入亩”自然也不现实,毕竟,“摊丁入亩”的核心是首先要掌握“丁口数”以及“田亩数”,然后才“有丁可摊,有亩可入”,要不然,所谓的“摊丁入亩”,非但不能减轻百姓负担,只会加重负担。
所以,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朝廷一直在“清查田亩”,一直在核查“丁口”,现在只需要额定某一年的“丁口”,比如乾圣十三年的“丁口”,然后将丁银按人头以县为单位平摊到一县的地亩之中,如此就能减轻个人负担。同时,将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通过非常复杂的计算,揉到一起来平摊给全民。这种做法肯定问题无数,但比大户躲避丁役,全让小民承担更进步,至少能让贫苦百姓喘口气。
当然,这都是假的!
其实,张煌言压根就没有提到减轻百姓负担,甚至就连朱国强也没有提,而且“
摊丁入亩”减轻百姓负担,本身就是“伪命题”。“摊丁入亩”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是提高了税收的稳定性,避免了历朝历代因土地兼并造成的税基减少现象,至于老百姓负担多少不在统治阶级考虑范畴之内。况且任何政策都有优点缺点,地主转嫁地租是必须的,就如同工人到工厂工作,工厂主会自己掏腰包交各种税收?肯定是从工人的劳动价值中扣除的。
就像二十一世纪的房东一样,征收房产税后,房东干的第一件事肯定是“加房租”,房东可能会自己掏腰包缴获“房产税”吗?房东不会那么干,地主同样也是。
满清在推行“摊丁入亩”的同时,不也是公开宣称的“租无所出,赋从何来”,鼓励地主加租,有的地方甚至加租到八成,完全且彻底站在地主阶级一边了。所谓“摊丁入亩”损害地主利益就是“螨遗们”胡编乱造的童话故事而已。真正受到损失的,还是地主阶级下的广大佃农。
不过即便是如此,这种政策推行之初势必会引起乡绅地主的反弹,这也是张煌言担心的会出乱子原因。
况且,大明与在满清不同,大明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啊!
地主加租的结果是什么?
会有更多的佃农离开大明!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满清“摊丁入亩”只会加重百姓的负担,而朱国强推行“摊丁入亩”,只会加重地主的负担——有什么比加了税后,想加租却不能加、不敢加更痛苦。
当然,这也是推行“摊丁入亩”的原因,实行的“摊丁入亩”并不是一种“德政”,而只是为了财政收入的稳定,改变一下征收方式而已。对于满清来说,他们想的是“天下有贫丁而无贫地”,才“稍均于地”。而对于大明而言,为了避免是大量人丁迁移海外税源流失,所以必须要“稍均于地”。
至于什么“德政”不过只是哄一哄三岁的儿童罢了,可问题是,许多人居然相信。
就像许多人相信“房产税”可以遏制房价,相信地主阶级都是有良心的,摊丁入亩”后,地主是不会转嫁成本,给佃农加租的。
可问题是……地主阶级什么时候有良心过?
“乱子……”
沉吟片刻,他笑道。
“办事,就不要怕出事,到了湖广后,你只管大胆地办事,这件事。干好了,朕在全国推行;出了事,朕也会为你撑腰,绝不会让你过不去的。”
说着给其撑腰的话,朱国强的目光一闪,笑着说:
“不过,你说的对,湖广乃国家财赋的重地,无论如何不能让那里出了乱子。事情要办,乱子可以出,但是朕不信,大明的天下,还能出了乱子!”
大明朝的天下乱不了!
对此,朱国强有着极为自负的自信,因为军队站在他这边!
其实,所谓“仁君爱民”从来都是虚假的,一名合格的君主,必然超然于各派系之上,能控制平衡好各派的势力,借力打力,让各派政治势力处在一种相互平衡的、互相牵制的状态,以此共同确保中央朝堂的稳定。
一名合格的君主绝不会成为任何一个政治派别的代言人,无论你怎么决策,都要给人一种感觉“君主永远是好的,坏的永远是大臣”。这是对君主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即使决策失误时,不至于让怒火朝向自己。
至于“仁君爱民”……本身就是假相,皇帝首先考虑的从来不是“水”,而是怎么从水里捞更多的鱼,这才是水与舟的本质。至于什么“载舟”什么“覆舟”,不过只是表面上的关系罢了。
当然,这并不妨碍把“摊丁入亩”伪装成“德政”,而这种伪装势必会引起“地主阶级”的反对。毕竟,或多或少,他们总会有那么一些损失。
“陛下,所言甚是……”
张煌言连忙答道。
随后,朱国强又与张煌言聊了很多,大抵上都是如何在湖广推行“摊丁入亩”事情。
临到最后,看着张煌言,朱国强又一次强调道:
“到了湖广后,你只管大胆地办事,一切有朕在!好了,你下去吧。”
做皇帝的一定要给臣子们撑腰,尤其是要给那些敢办事儿的臣子们撑腰。为什么在崇祯朝的时候,到最后没有人敢办事儿,说白了就是因为当皇帝的的顾忌太多,有时候甚至不给办事的大臣撑腰,甚至会拿办事儿的大臣出来当替罪羔羊。你说像这样的皇帝会有人认真的给他办事吗?
但是搁在朱国强这里,大臣们压根儿就不需要有这方面的担心,皇帝肯定会给他们撑腰的,哪怕就是办错了事儿。也会哈哈一笑了之,至于办事时得罪了人,也没关系。
一切有朕在!这句话让人多放心?
皇帝这么一说,张煌言当然是感激涕零的退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