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遮心,正想明心。
    赵佶第二次入定比第一次明显快捷许多,这就得益于他记起了前生修行的法门。
    真懂了就很难忘却。
    真明了如何会再犯痴?
    忘却了,更多是因为觉得对自身没有意义。
    世俗备胎是否会发挥作用,还是在于男神、女神觉得这备胎是否有意义,备胎因旁人评点而欢欣雀跃,感觉人生有了意义。但一个人的意义,本不该由旁人来决定。
    赵佶忆起自己的前生是慧远,下意识的采用了慧远的言行,这本来就是创建天子基的用意所在——每个人都在感慨自己第一次做人,第一次做父母,第一次做子女,并没有什么经验,可一人若知道自己的许多生的经历之后呢?
    是选择愤世嫉俗?还是选择明心见性?亦或是,根本觉得浮生了无,任由沉沦起伏、继续湖涂下去?还是觉得,游戏没有通关,还需要将所有的关卡都过一遍?
    许多人选的恐怕是继续通关。这就和打游戏般,遇到难题后甩手不干,但看到别人过关后,感觉自己又行了。
    赵佶选择了觉醒,觉醒后的他明白沉约和他再入天子基的意义,立即重新入定展现慧远变故之时。
    影像中,两个和尚一站一坐。
    琴丝见状立即道,“众妙之门展现出赵佶前生的情况。这应是沉约的缘故。沉约能……利用众妙之门。站立的和尚,是慧持。”
    她停留在宋时空间数百年之久,可说是极为详尽的收集了这个空间的数据,慧持曾见过赵佶的事情,她自然记录下来。
    慧持并没有怎么变样。
    那坐定的和尚,自然是慧远!
    慧远和赵佶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赵佶更像个风流才子,慧远却是方脸长耳,在世俗中,他的长相可说是怪异,但成为了和尚,这种长相却显得颇为法相庄严。
    慧持有些紧张的看着慧远,慧远似有所感,睁开眼睛道,“弟弟,你我尘缘已尽,不必卷恋许多,想你我勤修净土之法,净土相遇不过是早晚之事。”言罢微微一笑,似有喜悦时之意。
    沉约并不熟知慧远,但见慧远这种神情,知道慧远修行颇深。
    大雪山秘法中,生不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那是人生无明之始,又有什么值得高兴呢?对真正的修行者,死亡才是值得期待的事情,因为那意味着他们完成了此生的任务,得以进入更高的精神层次。
    因此古代高僧圆寂,对真正的悟道者而言,是值得开心的事情,你看那些见到师尊圆寂,痛哭流涕、很是悲伤的弟子时,就应知道——或者这高僧没有真正的圆寂,或者是弟子根本没有开悟。
    当然了,终于有些弟子还算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会在师父死去后故作平静的对外人宣讲——师父得道了,师尊精神长存。
    故作、假装都是痴迷,违背身口意合一,就是在造业。
    慧持却显然发乎于情,突然道,“大哥,我们真的能前往净土吗?”他和慧远不但是同门,而且是亲兄弟,称呼随意,倒没有太多规矩。
    慧远宣了佛号,正是“阿弥陀佛”。他随即慈悲的望向慧持,轻声道:“你忘记信为百行先了吗?”
    慧持摇头道,“没有。”
    慧远微笑道,“那你何必紧张焦虑?”言罢轻声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他突然如念经般,琴丝知道众人或许不知,解释道,“慧远念的是《阿弥陀经》,他是净土宗始祖,净土宗基本经典是三经一论,分别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
    琴丝解释的时候,慧远继续念道:“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言罢再念“阿弥陀佛”,缓缓闭上了眼睛。
    慧远所言对常人而言,可说是晦涩难懂,甚至有迷信的味道,可沉约深谙佛法,对此一听就明。
    《阿弥陀经》和大雪山度亡理论几乎一致。
    人临终各种感觉放大七倍,因此在临终时信善得善,为恶更恶。当然了,信善因不解、遭遇恶行而一念转恶,反入恶道也是常见的。对世人而言,临终一念极为重要,无论如何来加持都不为过,因为那决定你轮转再走什么路。
    可惜世人痴迷,宁可为考研考公千百遍的训练,却不肯花费一丝力气用于意志的磨练上。
    《阿弥陀经》明确的告诉你——临终时,你若能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心不乱,在临终时,就会有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前往极乐世界。
    很迷信?
    其实不然,两种方法都强调了意志可创造奇迹。
    很简单?
    更是大错特错!
    一心不乱谈何容易?!你在梦中颠簸流离,一颗心不由自主,你在遇到临终更为迷乱的时候,能保持自主的一心不乱?
    你若真能一心不乱,实则就是身口意三者合一。
    身口意差别造业,身口意合一消业。
    多数世人从睁眼那一刻起,身不由口,口不由意,意不由心,整日谎话连篇、自以为得计的制造分裂,将自己的乐趣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想要一心不乱,实则难于登天。
    因此《阿弥陀经》并没有说错,可《阿弥陀经》并没有将一心不乱的难度详细描述。
    何也?
    是因释迦隐瞒?其实不然,因为世人虽然喊着迎难而上,实则多是见难则退,若是尹始就知道修行这般艰难,有几人有毅力去做?
    因此释迦说经的时候多是先唠叨几句——你要信我说的一切真实不虚,不过可以慢慢来。等到你除尘除垢,精力增长的时候,再渐渐接触难题好了。
    这和教小学生数学不能开始就教微积分一个道理,若是一开始就教的是微积分,恐怕没有几个小学生不怕数学的。
    唯有那些真有智慧之辈,方能明释迦苦心,持戒因次第行,进而突飞勐进的大彻大悟。

章节目录


极限警戒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墨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墨武并收藏极限警戒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