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信安王、广平公、寿王、太子,这些人,在长安无一不是大盛朝的顶级显贵,却几乎在同时向徐义发出邀请。
若是在平时,徐义知道怎么做,大不了都转一圈,说不定一天就都转下来了,无非是虚以委蛇罢了。
可现在,很明显,这不是简单的邀请。
“主公,崔府包括信安王这边,都无所谓,都是自家人,怎样都好说。听闻广平公和高翁关系甚是亲密,主公祖上跟广平公先祖的所谓同袍之情,搁现在未必有用。”
“若真是亲近,主公承认英公后裔的事,也不会如此快的传的满长安皆知。”
“广平公府虽然在地位上比不上寿王府和东宫,鉴于跟高翁的关系,一点也不逊色呀!”
对于这一点,就是徐清不啰嗦,徐义也清楚。
从自己是那狗屁英公后裔的消息一传开,徐义就明白了那个程伯献是个什么玩意儿了。这时候也好意思邀请?
想来跟李瑁的意思差不多吧。问题是,徐义真的猜不透他们是什么意思。
太子邀请,徐义还能猜测到一点,大概是听闻了自己跟李瑁的龌龊,有点拉拢的意图吧。
偏偏李瑁也邀请了!
至于李瑁放弃两人的纠葛······或许吧,如果真的自己的立场对于大统继承有用,李瑁放下那点纠葛也是可能的。
问题是,徐义不觉得自己有那样的分量。
“寿王这边······恐怕是有搅合之意,估计是因为太子应太子之邀请而发出的邀请。”
当着崔颖的面,徐清没法说的太明白。
“至于太子,想来应该是对主公有些好意的。”
徐清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这些年的管家生涯,多少有点头脑了。不过,也只是仅限于表面。
徐义虽然见识超前,可对于朝堂的这些事,似乎拿不准,感觉就在门口,始终进不了门。
他感觉好像是形势在把自己放在火炉上烤,却又感觉有点人为。
无法确定最终目标的形势,徐义就无法做出抉择。很为难的。
“要不让莺娘去趟长公主府?”
凌风子觉得长公主是依靠。
“不妥,长公主乃至玉真公主,倍受圣人宠爱,就是因为她俩根本不掺和朝堂事务。长公主这边,只能作为最后的依仗。”
崔颖虽然不参与崔家的事务? 毕竟成长的环境不同? 耳闻目染,对于大势的判断还是有点优势的。
长公主这层关系? 真正的用处是徐府濒临生死存亡时候使用的? 也就是涉及到圣人时,才有启用的价值。
“徐义? 妾身说不好,不过? 在妾身看来? 先要明白各方邀请的基础是什么,要考虑各方的目的,还有就是圣人是什么意思。”
崔毅的这句话,一下子让徐义明白了。
这几天一直琢磨军营? 让徐义有点脑子不清理了。其实? 对于复杂的局面,最简单的方式便是最佳的解决方式。
过于集中在这些邀请上,过于考虑这些邀请的身份和意图,让自己的思维局限了。
徐义进长安时,就已经想过了? 自己的一切行为,都要表现出忠于朝廷? 也就是忠于大盛王朝的话事人,也就是皇帝。
“一律拒绝!具体怎样回绝? 怎样斟酌措辞,只要语气谦逊些就行。”
徐义说完? 就准备散场了。
“报······主公? 门外徐思顺求见。”
听到门阍的禀报? 徐义真有点烦了,怎么感觉事情有点接踵而来的感觉。
可是徐思顺求见,徐义还真不能拒之门外。
自己是徐世绩的后人,这一点在朝堂、在长安已经是明事了。
徐思顺作为徐世绩这一脉唯一的后人,在长安的那些勋贵里,是有同情分的,特别是那些一起打天下,却都有些沦落的开朝初期的勋贵世家。
并且,这时代对于宗亲的认同,甚至高于对王朝的认同。
自己这时候如果拒绝徐思顺,加上自己认亲长公主,指不定整个朝廷会议论到什么程度。
德才兼备,就是后世,德行和操守都排在才能之前的。
这时候,拒绝徐思顺,甚至比拒绝前面的那些邀约更严重。所以,徐义不得不接见他这个宗室子侄。
“侄儿拜见族叔。”
徐义看着徐思顺,不是要看他的表情,而是看见他拖儿带女的带着二十多人来拜见,有点迷糊。
“这又是要唱哪出?”
“族叔,那日在广平公府见族叔,事先侄儿并并不知道广平公是受高翁所托,是侄儿错了。”
徐思顺说着,就直接跪下了,紧接着,呼啦啦跪下一大片。
这场面让徐义不知所措:“起来说话。你是说当初我去广平公府是程伯献受高翁所托?”
“族叔,确实如此。侄儿也是事后知晓的。当时广平公告知侄儿族叔的事,他有意协调让侄儿认亲。”
“事后,当长安出现相关传闻后,侄儿再次拜访广平公,才知道他是受高翁所托。事前侄儿并不知情。”
这倒是有可能,也符合逻辑。不过,徐义不觉得徐思顺今天是来解释这个的,若是单纯为解释,不至于这样拖儿带女的一大家子全来。
“广平公一直对你们有照顾吗?”
“族叔,并非如此。侄儿考中后,先出边州,从县丞做起,三年前入京师,任吏部主事,去岁时,广平公因为有门生考功,方跟侄儿谈起渊源。”
“一年多,侄儿造访广平公府不足五次,见广平公三次,还算这次的两次见面。”
好像徐思顺说的很贴近传闻中的程伯献为人。
徐义没有看人表情就知道话真假的本事,尽管看着徐思顺是恳切的,徐义还是有点不确定。
“今日因何而来?”
“族叔,侄儿是投靠族叔而来。三年前入京师,是租住官宅的,侄儿现在已经退了官房,辞退了下人,携全家二十五口。尽数投靠族叔。”
说着,徐思顺又一次跪下了,还是呼啦啦跪下一大片。
就是这事······太让徐义无措了。徐义还真没遇到过这事。
二十多人,就这样理直气壮的跑过来让自己管吃管住,好像一点不好意思都没有,似乎这事应当应分的。
要说起来,从这时候的价值观看,似乎徐思顺是自己在这世上最亲的人了,可徐义就是觉得别扭。
徐义心乱,一时间没有表态,这让跪下下面的一群人,也是相当尴尬的。
中堂里的气氛诡异,陪着的徐清等人,也不好替徐义做主,也很尴尬。不管是徐清几个,还是凌风子,都不好在这事上多嘴。
都以为是徐义不乐意,其实徐义是发愣,在对比着这时代跟后世的价值观。
“清叔,先安排人住下吧,按家按口的,都把人安置好。”
徐义还没反应过来,崔颖开口了。
“清叔,安排吧。”
徐义也从发愣中转过来了。这时候若是自己拒绝了,估计明天自己就会被舆论钉在耻辱柱上了。
徐思顺并没有走,而是拘谨得站在一旁,欲言又止的样子:“族叔······”
“哦,知通啊,这几天事有点多,走神了。既然你认我这个族叔,那我就认你这个侄儿,怎么说一笔都写不出两个徐字。”
话很明白,前提是你认我这族叔。
“族叔,想来族叔是为请柬一事吧?”
“你知道?”
“朝堂的吏员多有传言,侄儿也听说了。也正是因此,侄儿才于今日过来的。”
“说说看。”
“族叔,朝堂衙门中的传言,是圣人很看重族叔主导的新军。好事者以为,族叔主导的新军,未来很可能是我大盛征伐的主力军,势必会战功无数,将帅频出。”
“又有传言,圣人将新军选兵选将的主导一并交予族叔,在这种情形下,应该有很多勋贵世家想方设法往新军安置亲近。就是太子恐怕也会有所动作。”
“你认为该当如何?”
“族叔,小侄以为,一律拒绝为妥,并且,族叔应该将主导之权交予圣人。”
这徐思顺在这个问题上,似乎还真是站在徐家的立场上考虑了。不过怎样选兵选将的问题······还需要思量。
若是在平时,徐义知道怎么做,大不了都转一圈,说不定一天就都转下来了,无非是虚以委蛇罢了。
可现在,很明显,这不是简单的邀请。
“主公,崔府包括信安王这边,都无所谓,都是自家人,怎样都好说。听闻广平公和高翁关系甚是亲密,主公祖上跟广平公先祖的所谓同袍之情,搁现在未必有用。”
“若真是亲近,主公承认英公后裔的事,也不会如此快的传的满长安皆知。”
“广平公府虽然在地位上比不上寿王府和东宫,鉴于跟高翁的关系,一点也不逊色呀!”
对于这一点,就是徐清不啰嗦,徐义也清楚。
从自己是那狗屁英公后裔的消息一传开,徐义就明白了那个程伯献是个什么玩意儿了。这时候也好意思邀请?
想来跟李瑁的意思差不多吧。问题是,徐义真的猜不透他们是什么意思。
太子邀请,徐义还能猜测到一点,大概是听闻了自己跟李瑁的龌龊,有点拉拢的意图吧。
偏偏李瑁也邀请了!
至于李瑁放弃两人的纠葛······或许吧,如果真的自己的立场对于大统继承有用,李瑁放下那点纠葛也是可能的。
问题是,徐义不觉得自己有那样的分量。
“寿王这边······恐怕是有搅合之意,估计是因为太子应太子之邀请而发出的邀请。”
当着崔颖的面,徐清没法说的太明白。
“至于太子,想来应该是对主公有些好意的。”
徐清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这些年的管家生涯,多少有点头脑了。不过,也只是仅限于表面。
徐义虽然见识超前,可对于朝堂的这些事,似乎拿不准,感觉就在门口,始终进不了门。
他感觉好像是形势在把自己放在火炉上烤,却又感觉有点人为。
无法确定最终目标的形势,徐义就无法做出抉择。很为难的。
“要不让莺娘去趟长公主府?”
凌风子觉得长公主是依靠。
“不妥,长公主乃至玉真公主,倍受圣人宠爱,就是因为她俩根本不掺和朝堂事务。长公主这边,只能作为最后的依仗。”
崔颖虽然不参与崔家的事务? 毕竟成长的环境不同? 耳闻目染,对于大势的判断还是有点优势的。
长公主这层关系? 真正的用处是徐府濒临生死存亡时候使用的? 也就是涉及到圣人时,才有启用的价值。
“徐义? 妾身说不好,不过? 在妾身看来? 先要明白各方邀请的基础是什么,要考虑各方的目的,还有就是圣人是什么意思。”
崔毅的这句话,一下子让徐义明白了。
这几天一直琢磨军营? 让徐义有点脑子不清理了。其实? 对于复杂的局面,最简单的方式便是最佳的解决方式。
过于集中在这些邀请上,过于考虑这些邀请的身份和意图,让自己的思维局限了。
徐义进长安时,就已经想过了? 自己的一切行为,都要表现出忠于朝廷? 也就是忠于大盛王朝的话事人,也就是皇帝。
“一律拒绝!具体怎样回绝? 怎样斟酌措辞,只要语气谦逊些就行。”
徐义说完? 就准备散场了。
“报······主公? 门外徐思顺求见。”
听到门阍的禀报? 徐义真有点烦了,怎么感觉事情有点接踵而来的感觉。
可是徐思顺求见,徐义还真不能拒之门外。
自己是徐世绩的后人,这一点在朝堂、在长安已经是明事了。
徐思顺作为徐世绩这一脉唯一的后人,在长安的那些勋贵里,是有同情分的,特别是那些一起打天下,却都有些沦落的开朝初期的勋贵世家。
并且,这时代对于宗亲的认同,甚至高于对王朝的认同。
自己这时候如果拒绝徐思顺,加上自己认亲长公主,指不定整个朝廷会议论到什么程度。
德才兼备,就是后世,德行和操守都排在才能之前的。
这时候,拒绝徐思顺,甚至比拒绝前面的那些邀约更严重。所以,徐义不得不接见他这个宗室子侄。
“侄儿拜见族叔。”
徐义看着徐思顺,不是要看他的表情,而是看见他拖儿带女的带着二十多人来拜见,有点迷糊。
“这又是要唱哪出?”
“族叔,那日在广平公府见族叔,事先侄儿并并不知道广平公是受高翁所托,是侄儿错了。”
徐思顺说着,就直接跪下了,紧接着,呼啦啦跪下一大片。
这场面让徐义不知所措:“起来说话。你是说当初我去广平公府是程伯献受高翁所托?”
“族叔,确实如此。侄儿也是事后知晓的。当时广平公告知侄儿族叔的事,他有意协调让侄儿认亲。”
“事后,当长安出现相关传闻后,侄儿再次拜访广平公,才知道他是受高翁所托。事前侄儿并不知情。”
这倒是有可能,也符合逻辑。不过,徐义不觉得徐思顺今天是来解释这个的,若是单纯为解释,不至于这样拖儿带女的一大家子全来。
“广平公一直对你们有照顾吗?”
“族叔,并非如此。侄儿考中后,先出边州,从县丞做起,三年前入京师,任吏部主事,去岁时,广平公因为有门生考功,方跟侄儿谈起渊源。”
“一年多,侄儿造访广平公府不足五次,见广平公三次,还算这次的两次见面。”
好像徐思顺说的很贴近传闻中的程伯献为人。
徐义没有看人表情就知道话真假的本事,尽管看着徐思顺是恳切的,徐义还是有点不确定。
“今日因何而来?”
“族叔,侄儿是投靠族叔而来。三年前入京师,是租住官宅的,侄儿现在已经退了官房,辞退了下人,携全家二十五口。尽数投靠族叔。”
说着,徐思顺又一次跪下了,还是呼啦啦跪下一大片。
就是这事······太让徐义无措了。徐义还真没遇到过这事。
二十多人,就这样理直气壮的跑过来让自己管吃管住,好像一点不好意思都没有,似乎这事应当应分的。
要说起来,从这时候的价值观看,似乎徐思顺是自己在这世上最亲的人了,可徐义就是觉得别扭。
徐义心乱,一时间没有表态,这让跪下下面的一群人,也是相当尴尬的。
中堂里的气氛诡异,陪着的徐清等人,也不好替徐义做主,也很尴尬。不管是徐清几个,还是凌风子,都不好在这事上多嘴。
都以为是徐义不乐意,其实徐义是发愣,在对比着这时代跟后世的价值观。
“清叔,先安排人住下吧,按家按口的,都把人安置好。”
徐义还没反应过来,崔颖开口了。
“清叔,安排吧。”
徐义也从发愣中转过来了。这时候若是自己拒绝了,估计明天自己就会被舆论钉在耻辱柱上了。
徐思顺并没有走,而是拘谨得站在一旁,欲言又止的样子:“族叔······”
“哦,知通啊,这几天事有点多,走神了。既然你认我这个族叔,那我就认你这个侄儿,怎么说一笔都写不出两个徐字。”
话很明白,前提是你认我这族叔。
“族叔,想来族叔是为请柬一事吧?”
“你知道?”
“朝堂的吏员多有传言,侄儿也听说了。也正是因此,侄儿才于今日过来的。”
“说说看。”
“族叔,朝堂衙门中的传言,是圣人很看重族叔主导的新军。好事者以为,族叔主导的新军,未来很可能是我大盛征伐的主力军,势必会战功无数,将帅频出。”
“又有传言,圣人将新军选兵选将的主导一并交予族叔,在这种情形下,应该有很多勋贵世家想方设法往新军安置亲近。就是太子恐怕也会有所动作。”
“你认为该当如何?”
“族叔,小侄以为,一律拒绝为妥,并且,族叔应该将主导之权交予圣人。”
这徐思顺在这个问题上,似乎还真是站在徐家的立场上考虑了。不过怎样选兵选将的问题······还需要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