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辂心中的震惊自然不好和老江讲。
他拉着老江一块分析起这份同年册,发现这一科福建路或成最大赢家,不仅状元出在他们福建路,高中人数还最多,光是进士就有六十九个!
江南路、两浙路紧追其后,也出了五十几个进士!
相比之下,他们益州路这边只出了二十几个,战绩相对有些惨淡,不过在全国之中还算是出挑的,名列第四!相较之下,有些颗粒无收的地方才该伤心。
苏辂说道:“第四也还成吧,我们益州路好歹也算名列前茅。”
老江连连点头,又给苏辂讲起今年科举的大八卦来:原来状元章衡家不止他一个人中了进士,他族叔章惇也中了。结果章惇觉得自己名词比侄子低非常丢脸,依然放弃了这次科举考来的功名,直接表示自己要回乡重考去了!
老江脸上颇有些羡慕妒忌恨,跟苏辂感慨道:“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想想他考了那么多年,一直到四十好几才终于考上,人家这个年纪轻轻考中的还觉得名次不理想要重考!
苏辂想了想,章惇,不认得。他摇摇头说道:“这人心气挺高啊,不如我三叔坚强!”
老江一阵无言。
你当侄子的,不好这么往你亲叔心口扎刀吧?
苏辂口里虽然胡说八道,心里却记下了章惇这个名字。
这种心气高的人搞起事情来肯定也很了不得,他得多注意点儿,免得到时候和对方起了什么冲突。
有点心理准备总比没有要强。
苏辂把同年册挨个分析了一遍,见老江一脸的春风得意,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他来到北宋已经快十年,眼见是不可能再回去了,只有他的金手指让他时刻记得自己来自另一个时代。
这些年来他接触的人不少、了解的事情也不少,他很清楚想要在朝廷说得上话,一个进士出身必不可少,人脉更是得早早搭起来,临阵磨枪只会死的很惨。
看着眼前这一串串闻名于后世的名字,苏辂不由想起后世那个有名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这个问题,答案很多,分歧很多。
不少人从地域、思维、观念、政策、文化等等方便进行了相应的回答,苏辂曾经看过不少这方面的内容,知道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中国处于一个相对安逸的环境之中,辽阔的大海与险隘的山岭合抱着整片中国大地,让中国形成了一个比较封闭的先天环境,即使起了战乱,那也是南北互搏,鲜少有真正亡国灭族的危机。
而对于老百姓来说,千百年来过的又都是小农经济生活,吃的穿的大多自给自足,他们只需要安分守己地过日子,便能按部就班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自从科举诞生以来,读书变成了普通百姓上升的重要渠道之一,而且还越来越重要,宋明之际朝堂几乎成了文人的天下。
文人们不仅重文轻武,还重文轻技,既没有利益在后面驱使,也没有地位提升的希望,真正有能耐的人都科举去了,自然没人愿意勤勤恳恳去攀科技树。
至于到了清朝,更是不提也罢。
这种环境之下,想要早早点亮科技树是很不容易的。
士农工商士农工商,读书排第一,务农排第二,搞技术的、搞经济的,那都是末流!
巧的是,这两样正是后世驱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及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一个人怎么才能改变一个时代?
一个人怎么才能左右所有人的想法?
为什么王安石所在的这个时期涌现了无数人才,最终王安石变法却寥落收场,甚至酿成整个北宋最惨烈的党争,间接导致几十年后北宋变成了南宋?
也许因为他要对抗的不是某个人、不是某个利益集团,而是整个时代。
王安石的思想与整个时代格格不入。
有些东西扎根了上千年,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早已根植在每个人的骨血深处。
自古以来,改革时动刀子的地方越多,触及到的利益就越多。
要是不能让人看到各项改革举措的好处多于坏处,心甘情愿地跟着你干,路只会越走越窄。
苏辂站了起来,把小手背到身后,踱步走到外头的走廊上透气。他在廊下站了许久,叹着气说道:“春天快过去了,天气马上要热起来了,得让金刚赶早去预定点冰才行。”
老江本来看苏辂小脸紧绷地立在那儿,还以为他在思索什么要紧问题,一直没敢出声打扰。
听到苏辂这么一嘀咕,老江才回过味来:苏辂都没到十岁,哪有那么多要紧问题好想?
每天吃吃喝喝,才是苏辂该干的事啊!
老江应和道:“开封这边冰好买,据说各家自己都存着不少,他们是不用去外头买的。”
苏辂连连点头:“你这倒是提醒我了,回头要是我买不着冰就去跟我赵贤兄借,而且借了绝对不还!”
一想到以后自己可能要给老赵家打工,苏辂心里就很不得劲。
要不是头上悬着把不知什么时候会落下来的铡刀,谁愿意辛辛苦苦去上班啊?
狗大户的羊毛,不薅白不薅!
苏辂把同年册还给老江,回屋开始自己的练字大业。
还真别说,不愧是欧阳修和范镇这种大佬送的字帖,他瞧着就是不一般。当初苏辂练字时用的都是印刷字帖,笔划和结构都是入门级别的,与眼前这些完全没法比。
最大的区别就是,欧阳询的字笔锋险峻,天生有着无法磨平的棱角。后世许多字帖偏就是把这份棱角磨平了,笔画之间的细微变化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形式化的工整。
这就失了欧阳询那股子精神气。
当然,对于需要把字练得漂漂亮亮来应付高考的学生来说,这份端正工整已经足够了。
苏辂本来觉得自己的字还算过得去,对着欧阳询他们送的字体认真揣摩了几天,便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难怪自己的字软趴趴,他写字就是只求工整,缺了点精神气!
苏辂有了这番感悟,很快感受到了练字的趣味,不仅在家会练,到了资善堂也抽空练。
反正总是要写功课的,顺便练练字就是了。
现在他写起字来已经很熟练了,就差帮它找到灵魂了!
一开始赵仲鍼与王雱都没注意到苏辂在做什么,后来见苏辂比平时勤快了不止一星半点,赵仲鍼才忍不住问:“你开始练字了吗?”
苏辂严肃点头。
他都快为自己的勤快感动了!
赵仲鍼却说道:“你这个岁数才练,有点晚了。”
苏辂停笔看他:“你几岁开始练字?”
赵仲鍼如实回答:“三岁。”
王雱在旁边应和:“我也是。”
苏辂觉得自己被排挤了!
苏辂开始和赵仲鍼两人讲科学:“这不好,小孩子的手还那么小,长期握笔容易变形!”
赵仲鍼和王雱端详了一下自己的手掌。
“好像没变形啊。”赵仲鍼实话实话。
“反正不能这么祸害小孩。”苏辂坚持己见。
赵仲鍼说道:“那五六岁怎么也该好好练了。”
苏辂面色沉痛:“那不是没想到以字取人的人那么多吗?”
看看欧阳修和范镇,得知《范进中举》是他抄的以后不惊叹一下他的绝世才华就算了,还给他送字帖羞辱他!
字丑怎么了,字丑难道有错吗?
他脑子都会了的,就是手没跟上而已!
赵仲鍼见苏辂一脸痛苦,自然不好再说什么,只热心地给苏辂提了个新建议:“我开蒙时夫子曾说,习字不能局限于一家,哪怕是专练一种,也得多看看别家是怎么写的。只有眼界足够开阔了,运笔才能挥洒自如。我手中存着不少好字帖,回头都给你带来,方便你多看看多写写!”
苏辂:“……”
我真是谢谢你了兄弟!
他拉着老江一块分析起这份同年册,发现这一科福建路或成最大赢家,不仅状元出在他们福建路,高中人数还最多,光是进士就有六十九个!
江南路、两浙路紧追其后,也出了五十几个进士!
相比之下,他们益州路这边只出了二十几个,战绩相对有些惨淡,不过在全国之中还算是出挑的,名列第四!相较之下,有些颗粒无收的地方才该伤心。
苏辂说道:“第四也还成吧,我们益州路好歹也算名列前茅。”
老江连连点头,又给苏辂讲起今年科举的大八卦来:原来状元章衡家不止他一个人中了进士,他族叔章惇也中了。结果章惇觉得自己名词比侄子低非常丢脸,依然放弃了这次科举考来的功名,直接表示自己要回乡重考去了!
老江脸上颇有些羡慕妒忌恨,跟苏辂感慨道:“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想想他考了那么多年,一直到四十好几才终于考上,人家这个年纪轻轻考中的还觉得名次不理想要重考!
苏辂想了想,章惇,不认得。他摇摇头说道:“这人心气挺高啊,不如我三叔坚强!”
老江一阵无言。
你当侄子的,不好这么往你亲叔心口扎刀吧?
苏辂口里虽然胡说八道,心里却记下了章惇这个名字。
这种心气高的人搞起事情来肯定也很了不得,他得多注意点儿,免得到时候和对方起了什么冲突。
有点心理准备总比没有要强。
苏辂把同年册挨个分析了一遍,见老江一脸的春风得意,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他来到北宋已经快十年,眼见是不可能再回去了,只有他的金手指让他时刻记得自己来自另一个时代。
这些年来他接触的人不少、了解的事情也不少,他很清楚想要在朝廷说得上话,一个进士出身必不可少,人脉更是得早早搭起来,临阵磨枪只会死的很惨。
看着眼前这一串串闻名于后世的名字,苏辂不由想起后世那个有名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这个问题,答案很多,分歧很多。
不少人从地域、思维、观念、政策、文化等等方便进行了相应的回答,苏辂曾经看过不少这方面的内容,知道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中国处于一个相对安逸的环境之中,辽阔的大海与险隘的山岭合抱着整片中国大地,让中国形成了一个比较封闭的先天环境,即使起了战乱,那也是南北互搏,鲜少有真正亡国灭族的危机。
而对于老百姓来说,千百年来过的又都是小农经济生活,吃的穿的大多自给自足,他们只需要安分守己地过日子,便能按部就班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自从科举诞生以来,读书变成了普通百姓上升的重要渠道之一,而且还越来越重要,宋明之际朝堂几乎成了文人的天下。
文人们不仅重文轻武,还重文轻技,既没有利益在后面驱使,也没有地位提升的希望,真正有能耐的人都科举去了,自然没人愿意勤勤恳恳去攀科技树。
至于到了清朝,更是不提也罢。
这种环境之下,想要早早点亮科技树是很不容易的。
士农工商士农工商,读书排第一,务农排第二,搞技术的、搞经济的,那都是末流!
巧的是,这两样正是后世驱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及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一个人怎么才能改变一个时代?
一个人怎么才能左右所有人的想法?
为什么王安石所在的这个时期涌现了无数人才,最终王安石变法却寥落收场,甚至酿成整个北宋最惨烈的党争,间接导致几十年后北宋变成了南宋?
也许因为他要对抗的不是某个人、不是某个利益集团,而是整个时代。
王安石的思想与整个时代格格不入。
有些东西扎根了上千年,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早已根植在每个人的骨血深处。
自古以来,改革时动刀子的地方越多,触及到的利益就越多。
要是不能让人看到各项改革举措的好处多于坏处,心甘情愿地跟着你干,路只会越走越窄。
苏辂站了起来,把小手背到身后,踱步走到外头的走廊上透气。他在廊下站了许久,叹着气说道:“春天快过去了,天气马上要热起来了,得让金刚赶早去预定点冰才行。”
老江本来看苏辂小脸紧绷地立在那儿,还以为他在思索什么要紧问题,一直没敢出声打扰。
听到苏辂这么一嘀咕,老江才回过味来:苏辂都没到十岁,哪有那么多要紧问题好想?
每天吃吃喝喝,才是苏辂该干的事啊!
老江应和道:“开封这边冰好买,据说各家自己都存着不少,他们是不用去外头买的。”
苏辂连连点头:“你这倒是提醒我了,回头要是我买不着冰就去跟我赵贤兄借,而且借了绝对不还!”
一想到以后自己可能要给老赵家打工,苏辂心里就很不得劲。
要不是头上悬着把不知什么时候会落下来的铡刀,谁愿意辛辛苦苦去上班啊?
狗大户的羊毛,不薅白不薅!
苏辂把同年册还给老江,回屋开始自己的练字大业。
还真别说,不愧是欧阳修和范镇这种大佬送的字帖,他瞧着就是不一般。当初苏辂练字时用的都是印刷字帖,笔划和结构都是入门级别的,与眼前这些完全没法比。
最大的区别就是,欧阳询的字笔锋险峻,天生有着无法磨平的棱角。后世许多字帖偏就是把这份棱角磨平了,笔画之间的细微变化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形式化的工整。
这就失了欧阳询那股子精神气。
当然,对于需要把字练得漂漂亮亮来应付高考的学生来说,这份端正工整已经足够了。
苏辂本来觉得自己的字还算过得去,对着欧阳询他们送的字体认真揣摩了几天,便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难怪自己的字软趴趴,他写字就是只求工整,缺了点精神气!
苏辂有了这番感悟,很快感受到了练字的趣味,不仅在家会练,到了资善堂也抽空练。
反正总是要写功课的,顺便练练字就是了。
现在他写起字来已经很熟练了,就差帮它找到灵魂了!
一开始赵仲鍼与王雱都没注意到苏辂在做什么,后来见苏辂比平时勤快了不止一星半点,赵仲鍼才忍不住问:“你开始练字了吗?”
苏辂严肃点头。
他都快为自己的勤快感动了!
赵仲鍼却说道:“你这个岁数才练,有点晚了。”
苏辂停笔看他:“你几岁开始练字?”
赵仲鍼如实回答:“三岁。”
王雱在旁边应和:“我也是。”
苏辂觉得自己被排挤了!
苏辂开始和赵仲鍼两人讲科学:“这不好,小孩子的手还那么小,长期握笔容易变形!”
赵仲鍼和王雱端详了一下自己的手掌。
“好像没变形啊。”赵仲鍼实话实话。
“反正不能这么祸害小孩。”苏辂坚持己见。
赵仲鍼说道:“那五六岁怎么也该好好练了。”
苏辂面色沉痛:“那不是没想到以字取人的人那么多吗?”
看看欧阳修和范镇,得知《范进中举》是他抄的以后不惊叹一下他的绝世才华就算了,还给他送字帖羞辱他!
字丑怎么了,字丑难道有错吗?
他脑子都会了的,就是手没跟上而已!
赵仲鍼见苏辂一脸痛苦,自然不好再说什么,只热心地给苏辂提了个新建议:“我开蒙时夫子曾说,习字不能局限于一家,哪怕是专练一种,也得多看看别家是怎么写的。只有眼界足够开阔了,运笔才能挥洒自如。我手中存着不少好字帖,回头都给你带来,方便你多看看多写写!”
苏辂:“……”
我真是谢谢你了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