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为,不宜急于与蜀国反目。”
    平林将军岑彭驻军于蓝田,正在训练关中新募的民兵,得到召唤后立刻抵达长安城南上林县,谒见魏王,在第五伦问他冯衍提议发兵取汉中时,岑彭坚决反对。
    “如今大王遣车骑将军耿伯昭将兵一万,击北地;前将军景孙卿将兵两万,与河东军万余攻上党;同时打两场仗,且都是长途远征。”
    “尚在关中的兵卒,或与卫将军万君游驻扎右扶风提防隗氏反扑,或与臣把守峣关观绿林进退,还有些散兵游勇奉命剿匪,新兵尚未练成,兵力难以再容许打第三场仗!”
    岑彭道:”就算如冯典客所言,遣兵三千,再派一勇将走傥骆道南下,自然有愿投效大王的汉中绿林渠帅延岑接应,然魏可往,蜀亦可往,且蜀军已占据武都,正进攻阳平关,关隘一破,千里汉中畅通无阻。”
    “纵我军奇兵立刻南下,也可能与蜀军相会于南郑,彼众我寡,届时是打,还是不打?”
    一旦魏蜀开战,就不是三五千人能解决的问题了,势必旷日持久,两边都要翻山越岭才能派兵抵达汉中,以当地的凋敝情况看,那儿也承担不起大军的粮秣,又得大老远运过去。
    就算花费大气力将蜀军赶回去,又得驻扎大量军队,才能守住汉中,可当地的人力、资源却聊胜于无……
    第五伦拎起他刚才和岑彭吃完的一整只鸡的鸡肋骨笑道:“所以这汉中,就好比一根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啊。”
    岑彭笑道:“大王妙喻,那臣也打几个粗俗的比方。”
    “相较于汉中,上党就是鸡翅,太原是鸡腿,能让大王将肉吃饱。”
    如此说来,河北是鸡胸肉么?第五伦莞尔,说道:“将军此言有理,当年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文王面前争论不休,张仪主张应先攻打韩国,司马错力排张仪之议,认为攻打蜀国则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实军备,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之言。”
    “如今也是东进南下两条路,但形势却全然相反。”
    有限的兵力要投放到何处,争哪块地盘,想都不用想。现在打汉中,注定是笔赔钱买卖,乘着北汉内乱,一举夺取山西,啃下冀州膏腴之地,才是大赚。
    “但也有人忧心,公孙述若取得汉中,会效汉高北伐。”
    某人自然就是冯衍,岑彭却以为不然:“臣听说自汉以来,故道已废!”
    这常识岑彭还是知道的:“蜀军打下汉中,总得消化休养,纵是一年半载后,派兵沿着褒斜、傥骆、子午北上,皆险隘且无水路,士卒携带干粮,走上半个月方能出山谷,已是疲惫不堪。”
    “而我军只需要以逸待劳,千人可御万人。”
    子午等谷道,第五伦亲自走过,确实如此,防守确实比进攻要容易,第五伦颔首:“善,与蜀王暂且维持往来,于我有利。褒斜道交给右扶风万脩照应,傥骆道余也会遣兵卒去守备。”
    “子午道的防务,君然就顺便担起来。”第五伦就怕岑彭太闲了。
    冯衍拼死拼活送回来的情报,轻取汉中的“妙策”,就这样被第五伦否决了,甚至都没机会和岑彭争辩。
    他现在只有资格涉及短策,整体战略甚至都没参与的份,不知不觉,已经被排斥到核心圈外围,大概和专门背锅的廷尉彭宠一个生态位,也就是根鸡肋。
    而第五伦此番再来上林县,还为了另一件事。
    ……
    第五伦还都长安后,在渭北的不少人也一起搬到了渭南,阴丽华因绣得一手好活,被安排到了织女集中的“茧观”中,担任女官。
    茧观顾名思义,以桑蚕较多而得名,这儿在汉时就是宫廷蚕桑的中心,靠近昆明池,有沟渠直通渭水、长安,运输也很方便。
    三月正是养蚕的月份,所以叫“蚕月”。洁白的蚕儿生长迅速,昼夜不停地进食,采桑女们也颇为忙碌,万亩桑林里的桑叶被采摘下来,铺在藤匾上,春林暖雨,桑叶青青。
    阴丽华就看着它们趴在绿色的桑叶上,以灵巧的细齿,无声地游走,打通一个孔,然后扩大,像涟漪铺展的湖面。整个茧宫之内,细细咀嚼的声音窸窸沙沙,似山泉溪水的潺潺流音。
    蚕儿醒了又睡,睡了又醒,每休眠一次就脱掉一层皮,换上新衣,越来越白白胖胖,下个月就能结茧。
    “若是能像蚕一样,什么都不担忧,就终日吃啊吃,该多好?”
    这念头一闪而过,立刻又被否决了:“不行,若如此,等到结茧后被放入开水中烫死取茧,而自己尤不知,岂不可悲?”
    阴丽华就颇为机敏,或许是因为魏王若有若无的关注,阴丽华做了织女后,升得倒是挺快,已经做了一个小头目。
    她还让弟弟阴兴参加了文官考试,考入乙榜,进宫当了舍人,时常能见到魏王。
    昔日的汉宫织女们忙碌之余,也会议论这位以雷霆手段让关中重新安定的大王。
    “这魏王也奇怪,不做宫廷衣裳,反叫吾等为士卒制衣,听说建章宫里的王后也在踩纺车。”
    “茧观所产的锦绣亦然,先制军旗,再供宫廷之用。”
    织女们对现在的日子还算满意,魏王大兴农桑,除了民间的个体纺织妇女外。昔日隶属于宫廷的织女也被动员,官吏来告诉众人,虽说魏王解除了她们的人身限制,但外头依然很乱,倒不如先留下,既能受到保护,还能以用劳力换取吃食,每个月还发些布匹作为报酬,也算是攒个嫁妆,她们甚至得以住进曾经皇帝嫔妃才能住的宫苑中。
    纺机几乎都被集中到了茧观,附近除了桑树林外,还有上万亩麻田,黄麻、白麻都有,所以除了纺纱,也要织麻布葛布。
    但她们近来却也有不满之处,从二月份起,少府的人跑遍了上林的茧观的各个织坊,搜寻多余的丝麻边角料,过去这些东西常归织女自己所有,纳个鞋垫,做件小衣亵裤什么的……
    可如今边角料统统上缴,不少织女只能将旧小衣洗了又洗,同时奇怪少府收那么多麻布边角去作甚?
    当织女们好奇地问据说“有背景”的女官阴丽华时,她只一笑。
    “听说,是用来做赫蹏(ti)。”
    ……
    “过去叫赫蹏,往后按魏王的说法,就得叫纸了。”
    “魏王怎和王莽一样,喜欢乱给事物取名?不变不好么?”
    “嘘,小声些,八要命了?”
    制作赫蹏是少府的老手艺了,官府织室每天都会产生大量针头线脑、碎布边角。为了不浪费,早在汉初时,就有工匠将它们切碎、蒸煮、舂捣,做出了类似布匹的薄薄东西……
    因为质地粗糙,不太适合书写,更多是用来裹细碎的物品,不过自汉末以来,工艺越来越精细,直接书写倒也无不妥,不少人已用这廉价的东西替代帛来抄文章。
    二月份时,魏王入主长安后,给少府和水衡都尉下了一道命令,甚至还写了一些工艺流程,要工匠在赫蹏基础上造“纸”。
    工艺没什么难的,按照魏王提议略为改进即可,人手也不缺,但有一样东西却差点将工匠们难死了,那便是原料。
    手艺人喜欢讲大实话,又暗暗吐槽:“魏王还有脸给别人考‘常识’,他自己就没常识!”
    “要吾等以麻造纸,这季节也不对啊!麻要秋后才收,这刚开春,麻还没冒芽,制个屁!”
    可领导动动嘴,底下跑断腿,少府官员工匠能怎么办?只能将各织室的边角料收集起来。
    好在魏王提议的材料里,除了麻外,还有桑皮、藤。
    但正值养蚕旺季,谁敢打桑树的主意啊,匠人们遂将目光转向上林中那些陈年老藤,收了不少,去皮泡在沤麻的池塘里,一泡就是大半月。
    至于魏王口谕要他们试试砍木头造纸,就是个笑话——木头要想软到和藤一般,得泡上一年半载吧,行,扔昆明池里泡着吧,等魏王一统天下,再回头看瞧瞧软了没。
    这造纸过程不必过多赘述,反正“魏王没常识”,已经是少府工匠们心里共识了。
    但等忙活个把月,到了三月下旬,东西当真做出来时,匠人们摸着这黄黄的纸面,啧啧称奇,确实和赫蹏略有不同。
    这些按照第五伦要求,不同原材料、配比的麻纸、藤纸,又被摞在一块,送到了御驾光临的昆池宫。
    麻纸有白麻、黄麻,后者较为粗糙,背面未捣烂的黄麻、草迹、布丝清晰可辨。
    藤纸则质地更松软些,色泽也偏白。
    这些都只是“样品”,是否要批量生产,还得魏王定夺。
    “季雅、伯文,汝等去写写看。”
    第五伦字一般,只让字好的随从郎官持笔一试——他一般就带着前十的郎官外出。
    郎官中排名第一、第二的杜笃、伏隆奉命持笔试过后,第五伦问他们感觉如何。
    杜笃的回答是有些讨好意味的,虽然他心里觉得“不如帛书好写”,但这毕竟是魏王要求做的东西,只道:“下笔轻滑通畅,确实是书写之妙物。”
    而伏隆就说了老实话:“此物容易吸墨,臣还是习惯用简牍,若是写错了还能用刀削刮改,而此物落笔沾墨,墨迹渗透到了另一面,便再不可更易了。”
    其余郎官的感觉都差不多,第五伦笑而不言,习惯了一种书写载体,骤然换一种,能第一时间适应才奇怪呢。
    倒是承宫的反应让第五伦颇觉有趣,他试过后回禀道:“大王,此物虽不比帛好写,但肯定比帛便宜;虽不如简牍方便更改,但轻盈无比。”
    没错,兼有帛之轻盈,比简牍更便宜,这就是纸张注定会淘汰前两者的原因啊。
    不过,第五伦急令少府造纸,并非要立刻用来替代简牍木板,这可是足以载入文明史的大事,非数十年上百年潜移默化不可完成。
    在第五伦的规划里,短期内,纸张不是用来给一般人写字浪费的,而是作为武器来用!
    宣传的武器!
    光有纸张还不够,得与他上个月令少府研发的另一项大工程,雕版印刷相配合才行。
    因为魏王崇尚简朴,不喜雕饰,少府中的木雕工匠差点失业,近来却有了用武之地。但也是折腾了月余,他们发现梨木、枣木的木板最符合魏王的需求。而所需的墨也费时配置大半月,方有成效。
    策论文章,被工整抄在纸上,粘贴在刨得平滑的厚木板上,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画清晰可辨。
    雕工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细心雕刻,随着刻刀一点点游走,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
    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特制的墨,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用工具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于纸上。
    等将崭新的纸小心翼翼取下,吹干后奉到魏王面前,相较于麻纸,更为结实的藤纸显然更适合印刷。
    第五伦看过后,实在是太粗糙了,只勉强满意,工艺还得慢慢摸索改进。但作为宣发武器,批量印刷后散播到全城、各郡乃至于新占领的土地上,是完全足够了。
    遂将其传到诸郎官手上,杜笃、伏隆等人看着自己的文章不用抄写就出现在上头,都颇觉惊讶,但也没愕然到哪去,这原理跟印章也差不多嘛。
    甚至还有嫌印刷途中,令本该空白处沾染墨迹,让字变形模糊,感觉怪怪的。
    但只有承宫,捧着这神奇的印刷品,竟忽然激动起来,朝第五伦再拜。
    “承少子,你为何而拜啊?”第五伦询问。
    承宫手捧纸张道:“臣忽然想起过去在右扶风乡中教授弟子时,常苦于无书可读,数十人共观一牍,亦或是听臣口述,颇为不便。”
    “而如今有了这两物,若能够将圣人之学印于纸上,一日可印无数,则假以时日,弟子人人皆有书看!”
    纵是发达了,也不忘旧日弟子的难处啊,第五伦很满意,他将承宫从四十几提到前十,没看错人,遂将目光转向其余人:“还有呢?”
    杜笃想起家传的大小杜律,应道:“若能将大王诏谕及律令印于其上,则可免小吏传抄有误,坏了大事。”
    能名列前茅者没有傻子,伏隆继承了他父亲老伏湛的政治敏感性,立刻就举一反三。
    乖乖,从考试到今日,魏王当真是一环扣一环啊,高,实在是高!
    遂道:“若能将策论文章印于其上,传于长安,遍及天下,令人阅读传诵,则无人不知,天命在魏,而汉家气数已尽矣!”

章节目录


新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七月新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七月新番并收藏新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