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前换将这件大事终于敲定下来,赵王的心中也着实舒展安定了不少,此时他听晋阳公主说还有建议要提,立刻兴致勃勃的问道:“哦?王妹有什么好主意,尽管讲来,也好让大臣们一起参详参详。”
赵琦先是看了看纷纷向她投来好奇目光的文武官员,然后一双美目盯着赵王,柔声说道:“我王明鉴。马服子虽然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对军旅之事不仅毫不陌生,而且还颇有独到之处,这一点,就连秦军的名将都忌惮三分。不过,他毕竟从未真正带过兵,更没有上过战场,首次担纲指挥之权,便是与秦国进行的旷世大战,实属不易。眼下双方调动的兵力数量合起来接近百万,其间各种进退攻守、部队调动、人员归置,以及辎重补给等等事情,说是千头万绪也丝毫不为过。所以,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行家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都难免存在顾此失彼的可能,更何况首次统兵的马服子呢?”
赵王听得眉头轻蹙,忍不住问道:“说了这么多,你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臣妹的意思是,可否考虑同时再给赵括安排几个专职的助手。”赵琦朗声道:“除了指挥打仗的事情由赵括他亲自负责外,其他辅助之事,尽量多找些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替他分担。如此一来,不仅不至于让整个前线军团因为各种琐事陷入不必要的混乱,而且更加有助于赵括能专心致志的对付敌人。”
闻听此言,赵王不由得微微点头,感觉晋阳公主说的确实有些道理,他正欲接话,站在旁边的平原君这时却说道:“公主,自古以来,凡是经略成千上万的大军,一向都有各种各样明晰的分工。除了领军主将之外,副将、偏将、都尉、参军,都各有职分,负责帮助主将执掌军中各项大小事务。故而你刚才所提之议,其实是已经非常成熟的操作了,现在咱们就是这么做的呀。”
经他这么一提醒,赵王也立刻反应过来:“哎对啊。军中专职官吏众多,有管营帐的、有管粮草的、有管看病治伤的、有管打造和修理兵器的,事无巨细,各有专属,本来就是正常的景况。王妹,看来你还是对军旅之事不熟悉啊,因此才会专门郑重其事的跟寡人提这么一个问题,哈哈哈。”
面对赵王的挖苦,赵琦没有丝毫窘迫神色,反而从容淡然的笑了笑,说道:“王兄教训的是。臣妹一介女流之辈,自然比不了诸位大人精通政务军务,闹出什么笑话也是在所难免的事。不过,我想再请教各位一下,目前军中诸般事务皆有专人管理,但是倘若遇到了疑问难决之事,或者情况关系重大、官员们自己不敢定夺的时候,那又该找谁请示呢?”
平原君道:“遇到疑难,当然是向自己的上司禀报。”
赵琦微微一笑:“君上,若是出现了各级军官都不能拿主意的复杂问题,又或者众人懈怠疏懒、不愿担责,最后究竟推到谁那里呢?”
平原君闻言不禁微微一愣:“额,这样啊,那自然是只能逐级上报,一直到全军主将的面前,由他来定夺了。”
“我方才想说的正是这个问题,”赵琦转过头来,对赵王侃侃而谈:“王兄,今日君臣奏对,议定了赵括接替廉颇,全力迎战秦军这件大事,并且要求他在一个月内向兵强马壮的秦国人发起总攻,其难度不言而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赵括仍旧被军中的诸般事务分心,别说一个月难以拉开大战的帷幕,恐怕这个时间连让他摸清全军各条脉络都不够。因此臣妹认为,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平原君所说的那种常态规则,必须深彻更改才行!”
此言一出,赵王顿时连连点头:晋阳公主说的没错啊,如果什么事情都要报给赵括来核准定夺,那他这个主将就啥也不用干了,每天光是批竹简都忙不过来。
赵王沉吟片刻,虚心问道:“依你看,究竟怎么改改呢?”
赵琦答道:“方才臣妹的提议,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而言的。寻常的军中管制,虽然各司其职,但总归还是要由主将担负起最后的定夺之责。为了让新统帅可以集中精力决战秦军,不被杂七杂八的琐碎事情分心,我建议在几个主要的方面分别设置全权负责的官员,配合协助主将打理整个军团。比如:军需粮草、兵员补充、装备兵器、军法军纪等等,所设主管官员均有临机决断的权力,无须打扰主将。”
此言一出,在场的众位大臣无不心中一凛:我的天,晋阳公主的这个提议,不等于直接架空了赵括吗?倘若设立几位全权官员,无论哪个人都不用征得主将的同意,便可以自行决定所管辖范围里的诸般事务,那么这个主将还有什么权力可言呢?不光如此,反过来主将很可能还会处处受到那些分管官员的制约,啥事都得求着他们办才行。
如此荒唐的想法,大王又怎么可能会同意呢?
正当大臣们纷纷在心中否定赵琦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时,却只听赵王开口说道:“嗯,你的这个提议,确实值得考虑一下。目前赵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全力迎战秦军,取得一场大胜,至于旁的事情,没必要、也不应该干扰他。”
什么?!大臣们闻言都惊讶的有些合不拢嘴。大王这是想胜利想疯了吧?居然连这种明显是目的不纯、别有居心的提议都觉得有道理。
赵琦这招“以退为进”,确实如大家所猜测的那样,是有意要架空赵括,对其形成制衡。既然没办法阻止赵括取代廉颇指挥大军,那就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实施反击了。不过好在有一点,赵王眼下心中所思所想,什么事情都比不了大举反击秦军、夺取辉煌胜利更重要。
所以只要晋阳公主从这个角度出发,让她王兄相信,纷繁复杂的军中事务,对于缺乏治军经验的赵括来说,同样也会干扰到这个重要目标的实现,那么赵王便自然而然要跟着她的思路走了。
原本,作为假相的平原君赵胜这会儿应该站出来说句话,及时制止赵琦这种看似有理、实则添乱的馊主意,那样一来,将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赵军陷入内乱的风险。
然而,他终究还是保持了沉默,没有吭声。
因为要得到丞相之位,之前平原君屈从于赵王的压力,在更换廉颇这件事上率先投了赞成票,已然得罪了赵琦和一帮老臣,此时若是再跟晋阳公主对着干,那么双方关系一旦彻底搞僵,今后即便他当上了相国,日子肯定也不会好过。
因此,对于另设官员的提议,赵胜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等若是当场默认了。眼见平原君都不反对,其他大臣更没有人愿意去触这个霉头——反正又不是我做这个主将,赵括会不会被架空关我屁事?
于是乎,整个朝堂在一片诡异的沉默气氛中,共同认可了晋阳公主所提的建议。赵王见大伙儿没有反对意见,更觉得这个想法很有道理,开口问道:“究竟该设置那些官员,来帮助赵括分担压力呢?”
赵琦看了看旁边的国尉杜卓,道:“我王,杜老是治军方面的前辈,经验丰富无人能及,不妨请他说说?”
赵王闻言转头望向了杜卓,杜卓人老成精,当然知道晋阳公主的真正用意,于是连忙点了几个人的名字,都是老臣子一系的势力,分别推荐他们担负粮草、军械、兵员、军纪等方面的管治。
赵王仔细想了想,感觉杜卓所提到的这些人,的确都是军方的老资格,甚至其中几个目前就正在前线那边任职,所以对整个军团的运作非常熟悉,倘若他们真能替新主将扛起担子,想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赵括集中精神,专心对付秦军。
思虑及此,赵王微微颔首,问道:“平原君,你觉得杜卓举荐的这些人如何啊?”
赵胜眉头轻轻的皱了皱,口中却说道:“依臣看,这几个人确实久在军旅,经验和资历都没问题。”
“那好!就这么办吧。”赵王一拍书案:“传寡人的旨意,按照杜卓刚才所提的名单,分别任命他们为参军司马,各自专责粮草军械诸般事务,有自行决断之权,不必再事事麻烦主将赵括。赵括只专心一件,就是给寡人狠狠的揍秦军!”
王命颁下,众朝臣再次高呼领旨,心中却都已经对未来这场关乎国运的大战,或多或少的生出了一丝担忧之情。
年轻气盛的赵括,接替经验丰富的老将军廉颇,成为了数十万赵军的新任统帅,同时,他身边还多出来一批各有专权、未必服他管治的副手,接下来这场仗究竟会如何发展,恐怕谁也无法预料。
然而更可怕的是,大家明明都有些惴惴不安,对于如此安排部署,感觉很不踏实,可是偏偏却又没有任何人向大王当面提出来。每个人都各具心思、各有盘算,唯独不盘算的,就是赵军的胜败和赵国的命运。
赵琦先是看了看纷纷向她投来好奇目光的文武官员,然后一双美目盯着赵王,柔声说道:“我王明鉴。马服子虽然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对军旅之事不仅毫不陌生,而且还颇有独到之处,这一点,就连秦军的名将都忌惮三分。不过,他毕竟从未真正带过兵,更没有上过战场,首次担纲指挥之权,便是与秦国进行的旷世大战,实属不易。眼下双方调动的兵力数量合起来接近百万,其间各种进退攻守、部队调动、人员归置,以及辎重补给等等事情,说是千头万绪也丝毫不为过。所以,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行家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都难免存在顾此失彼的可能,更何况首次统兵的马服子呢?”
赵王听得眉头轻蹙,忍不住问道:“说了这么多,你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臣妹的意思是,可否考虑同时再给赵括安排几个专职的助手。”赵琦朗声道:“除了指挥打仗的事情由赵括他亲自负责外,其他辅助之事,尽量多找些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替他分担。如此一来,不仅不至于让整个前线军团因为各种琐事陷入不必要的混乱,而且更加有助于赵括能专心致志的对付敌人。”
闻听此言,赵王不由得微微点头,感觉晋阳公主说的确实有些道理,他正欲接话,站在旁边的平原君这时却说道:“公主,自古以来,凡是经略成千上万的大军,一向都有各种各样明晰的分工。除了领军主将之外,副将、偏将、都尉、参军,都各有职分,负责帮助主将执掌军中各项大小事务。故而你刚才所提之议,其实是已经非常成熟的操作了,现在咱们就是这么做的呀。”
经他这么一提醒,赵王也立刻反应过来:“哎对啊。军中专职官吏众多,有管营帐的、有管粮草的、有管看病治伤的、有管打造和修理兵器的,事无巨细,各有专属,本来就是正常的景况。王妹,看来你还是对军旅之事不熟悉啊,因此才会专门郑重其事的跟寡人提这么一个问题,哈哈哈。”
面对赵王的挖苦,赵琦没有丝毫窘迫神色,反而从容淡然的笑了笑,说道:“王兄教训的是。臣妹一介女流之辈,自然比不了诸位大人精通政务军务,闹出什么笑话也是在所难免的事。不过,我想再请教各位一下,目前军中诸般事务皆有专人管理,但是倘若遇到了疑问难决之事,或者情况关系重大、官员们自己不敢定夺的时候,那又该找谁请示呢?”
平原君道:“遇到疑难,当然是向自己的上司禀报。”
赵琦微微一笑:“君上,若是出现了各级军官都不能拿主意的复杂问题,又或者众人懈怠疏懒、不愿担责,最后究竟推到谁那里呢?”
平原君闻言不禁微微一愣:“额,这样啊,那自然是只能逐级上报,一直到全军主将的面前,由他来定夺了。”
“我方才想说的正是这个问题,”赵琦转过头来,对赵王侃侃而谈:“王兄,今日君臣奏对,议定了赵括接替廉颇,全力迎战秦军这件大事,并且要求他在一个月内向兵强马壮的秦国人发起总攻,其难度不言而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赵括仍旧被军中的诸般事务分心,别说一个月难以拉开大战的帷幕,恐怕这个时间连让他摸清全军各条脉络都不够。因此臣妹认为,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平原君所说的那种常态规则,必须深彻更改才行!”
此言一出,赵王顿时连连点头:晋阳公主说的没错啊,如果什么事情都要报给赵括来核准定夺,那他这个主将就啥也不用干了,每天光是批竹简都忙不过来。
赵王沉吟片刻,虚心问道:“依你看,究竟怎么改改呢?”
赵琦答道:“方才臣妹的提议,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而言的。寻常的军中管制,虽然各司其职,但总归还是要由主将担负起最后的定夺之责。为了让新统帅可以集中精力决战秦军,不被杂七杂八的琐碎事情分心,我建议在几个主要的方面分别设置全权负责的官员,配合协助主将打理整个军团。比如:军需粮草、兵员补充、装备兵器、军法军纪等等,所设主管官员均有临机决断的权力,无须打扰主将。”
此言一出,在场的众位大臣无不心中一凛:我的天,晋阳公主的这个提议,不等于直接架空了赵括吗?倘若设立几位全权官员,无论哪个人都不用征得主将的同意,便可以自行决定所管辖范围里的诸般事务,那么这个主将还有什么权力可言呢?不光如此,反过来主将很可能还会处处受到那些分管官员的制约,啥事都得求着他们办才行。
如此荒唐的想法,大王又怎么可能会同意呢?
正当大臣们纷纷在心中否定赵琦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时,却只听赵王开口说道:“嗯,你的这个提议,确实值得考虑一下。目前赵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全力迎战秦军,取得一场大胜,至于旁的事情,没必要、也不应该干扰他。”
什么?!大臣们闻言都惊讶的有些合不拢嘴。大王这是想胜利想疯了吧?居然连这种明显是目的不纯、别有居心的提议都觉得有道理。
赵琦这招“以退为进”,确实如大家所猜测的那样,是有意要架空赵括,对其形成制衡。既然没办法阻止赵括取代廉颇指挥大军,那就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实施反击了。不过好在有一点,赵王眼下心中所思所想,什么事情都比不了大举反击秦军、夺取辉煌胜利更重要。
所以只要晋阳公主从这个角度出发,让她王兄相信,纷繁复杂的军中事务,对于缺乏治军经验的赵括来说,同样也会干扰到这个重要目标的实现,那么赵王便自然而然要跟着她的思路走了。
原本,作为假相的平原君赵胜这会儿应该站出来说句话,及时制止赵琦这种看似有理、实则添乱的馊主意,那样一来,将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赵军陷入内乱的风险。
然而,他终究还是保持了沉默,没有吭声。
因为要得到丞相之位,之前平原君屈从于赵王的压力,在更换廉颇这件事上率先投了赞成票,已然得罪了赵琦和一帮老臣,此时若是再跟晋阳公主对着干,那么双方关系一旦彻底搞僵,今后即便他当上了相国,日子肯定也不会好过。
因此,对于另设官员的提议,赵胜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等若是当场默认了。眼见平原君都不反对,其他大臣更没有人愿意去触这个霉头——反正又不是我做这个主将,赵括会不会被架空关我屁事?
于是乎,整个朝堂在一片诡异的沉默气氛中,共同认可了晋阳公主所提的建议。赵王见大伙儿没有反对意见,更觉得这个想法很有道理,开口问道:“究竟该设置那些官员,来帮助赵括分担压力呢?”
赵琦看了看旁边的国尉杜卓,道:“我王,杜老是治军方面的前辈,经验丰富无人能及,不妨请他说说?”
赵王闻言转头望向了杜卓,杜卓人老成精,当然知道晋阳公主的真正用意,于是连忙点了几个人的名字,都是老臣子一系的势力,分别推荐他们担负粮草、军械、兵员、军纪等方面的管治。
赵王仔细想了想,感觉杜卓所提到的这些人,的确都是军方的老资格,甚至其中几个目前就正在前线那边任职,所以对整个军团的运作非常熟悉,倘若他们真能替新主将扛起担子,想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赵括集中精神,专心对付秦军。
思虑及此,赵王微微颔首,问道:“平原君,你觉得杜卓举荐的这些人如何啊?”
赵胜眉头轻轻的皱了皱,口中却说道:“依臣看,这几个人确实久在军旅,经验和资历都没问题。”
“那好!就这么办吧。”赵王一拍书案:“传寡人的旨意,按照杜卓刚才所提的名单,分别任命他们为参军司马,各自专责粮草军械诸般事务,有自行决断之权,不必再事事麻烦主将赵括。赵括只专心一件,就是给寡人狠狠的揍秦军!”
王命颁下,众朝臣再次高呼领旨,心中却都已经对未来这场关乎国运的大战,或多或少的生出了一丝担忧之情。
年轻气盛的赵括,接替经验丰富的老将军廉颇,成为了数十万赵军的新任统帅,同时,他身边还多出来一批各有专权、未必服他管治的副手,接下来这场仗究竟会如何发展,恐怕谁也无法预料。
然而更可怕的是,大家明明都有些惴惴不安,对于如此安排部署,感觉很不踏实,可是偏偏却又没有任何人向大王当面提出来。每个人都各具心思、各有盘算,唯独不盘算的,就是赵军的胜败和赵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