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天高气爽。
    远处群山连绵不断,近处田野绿意怏然,处处都透着勃勃生机。
    太阳跃出地面,晨雾渐渐散尽。城墙、山林、草地上都凝了一层薄薄的露珠,散发着晶莹的光芒。
    元丽也不觉凉冰,紧紧的扶着城垛,伸着脖子努力的往北眺望着。
    汧源县城往北就是官兵前军大营,但离的有些远,近有两里之遥,故而看的不是很真切,只能看个大概轮阔。
    依旧如昨日一般,并未见官军出营,也未听到锣鼓、钟号的响声,只能看到大营上空如云一般升腾起的炊烟。
    已然日出,依旧不见动静,想来今日官兵就是也不会出营。城上的一干叛军将领不由的松了一口气。
    但元丽越看越觉的不对,越看嘴边弯起的孤度越大,看着看着,突然就仰天大笑了起来:
    “哈哈,李承志走了?”
    麾下一干将领一头雾水,想不明白离着这般远,都督是如何看出来的?
    笑了好一阵,元丽伸手一指官军大营:“仔细看,比起昨日,这军寨是不是窄了许多,且还有些熟悉?”
    麾下闻言,皆是瞪大眼睛,仔细的作着对比。
    今日的敌军大营确实比昨日窄了许多,不知是不是加长了纵深。更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细一回想,众将还真就觉的有些眼熟。
    “眼熟就对了!”
    元丽朗声笑着,又击了一下掌:“只因前两日,李韶摆的便是这个阵法:外方内圆,四面八向,阵间容阵,队间容队。以前为后,以后为前。敌冲其中,两头皆救……
    此乃诸葛亮之八行方阵,如今天下就李韶用的最是精熟,故而某才断言:李承志必不在营中……”
    原来如此?
    众将恍然大悟。
    此阵主守,且如此大的军营,也不可能说变阵就变阵,所以官兵接下来这几日定不会擅其战端,至多也就是敌若动,我再动。
    而以元丽对李承志秉性的了解,在掌握优势的前提下,绝不会如此保守,所以他才推断,李承志走了……
    一时间,阿谀奉际之语就如潮水般不断于耳,拍的元丽好不受用。
    但只是稍倾,他脸色又微微一变:好端端的,李承志又去了何处?
    答案显而易见:定是秦州突现吐谷浑骑兵,让李承志乱了阵脚,惊疑之下,又跑到了西线。
    若是再等南梁大军突出秦岭,你怕不是更加六神无主?
    某看你到时又会如何应对?
    元丽心中畅想着,脸上不由的露出了一丝狞笑。
    ……
    其实元丽只猜对了一半:李承志确实要走,但也就才准备启程。
    元鸷的三营虎骑已先行一步,东天未白之际就已出营,想必此时已至陇县大震关,马上就要过陇山了。
    塘骑自有章程,既便未有异常,每日也至少三报,分别为早中晚。而只要一千白甲旧部没有死绝,张信义定是不会错漏的。
    所以李承志才有意延后,慢了一些。目的便是想依据张信义的探报来推断南军是否与吐谷浑是同时出军。
    若是这两方未互通信息,未狼狈为奸,打死李承志也不信。
    果不其然,太阳刚露出头,便有数骑自东而来,吹着铜哨马不停蹄的进了中寨。
    “属下等予昨日天明时分过斜峪关入褒斜道,而后张军主依大帅之令,令塘骑逐队散开,大部沿谷道向南,余部依小道入山,向东西延伸。至黄昏前锋信报传至我后队时,并无异常……”
    此时报来的已是昨日近夜之时的信息,看似一切如常,但李承志直觉之中总有些不安。
    太过正常,才是最大的异常……
    但他没有三头六臂,做不到面面俱到,也就只能希望南军稍来晚一些。
    也不是怕他打不赢吐谷浑,更不是怕李韶抵不住南军,李承志最担心的,是朝廷一听吐谷浑和南朝合兵来攻的消息,一时惶急乱了阵脚。
    而且李承志一点都不怀疑,这种情况九成九会发生。
    元恪继位这十年,所做所为用一个字就业能概括:急!
    所以留下的窟窿不但大,而且多,一点都不逊色于太武帝。
    如今新帝年幼,朝中更无如拓跋浚、冯太后这样的好补锅匠、且英明神武的主心骨,故而一逢数十年未有之乱局,绝对会乱成一锅粥。
    接下来,十之八九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更甚至是拆东墙补西墙。
    所以李承志才说,如今时值大魏从未有过之威局……
    遣退了斥候队主,李承志又予李韶交待道:“但有异常,还请世叔速派信使急报予我,但若无大变故,我定是不会轻举妄动,东线诸务皆由世叔做主便可。”
    这是昨晚便商定好的,李承志只是稍稍提说了几句,便令李亮启行。李韶与杨钧未敢怠慢,一起将他送出寨门。
    双方就此告别,两营泾州甲骑护着李承志,浩浩荡荡的往西而去。
    行了也就一里,李始贤又不知从哪冒了出来。
    他如今的身份委实有些尴尬,故而轻易不抛头露面。再者就连李承志也不知该如何安置,只能由他。久而久之,就真变跟个隐形人似的,一般都想不起来。
    因为随行的还有装运火箭、投石机的车驾,故而走的不是很快。李承志索性弃马换车,又邀李始贤并李松与他同乘。
    四乘的官驾极是宽敞,三人躲着睡觉都绰绰有余。且所需诸物、器具极是齐全,刚一上车,李松就生起了炭炉,温起了甜酒。
    其实就是葡萄酒,后汉并三国时期,河西、关中、并中原地区就已大量酿造,但口味过于寡淡,大致也就是后世啤酒的度数,所以不为士人所喜。也就宫中并世家常备一些,以供嫔妃和妇人饮宴。
    但李承志却很喜欢。甘甜却不醉人,且还有提神之效。
    予父子二人各递上一杯,李松陪着轻呷了几口,忽然又想起一事,稍有些狐疑道:“仆出营之时,见今日大军驻营大有变化,似是方阵,内中却又是圆的?
    且甲兵、甲骑尽呈于外,内中皆是新军、州军等弱旅……仆还是首次得见,也记不起兵书中提及,故而不知是谓何阵?”
    见李承志不应声,李始贤才扬扬自得道:“谁说兵书中未有记载?这便是诸葛武候赫赫有名的八阵图……”
    李松双眼忽的一突:为何他听说的八阵,是八个阵。而听家主此时所言,所谓八阵就只一阵?
    再者,李氏自乃之公时才弃文从武,之前诸代对兵事至多也就是稍有涉猎,故而家中所藏之兵书大都为平常。李松脑袋想破也不记得,府中藏书有与诸葛武候之所传相关者。
    顾不得李松惊疑,李始贤努力的回忆着与李承志闲谈时,李承志说过的话:
    “不知从何起,世间便有传言,称诸葛八阵为天、地、风、云、龙、虎、鸟、蛇等,其实只有一阵。是古人为秘藏此法,诡称八阵而已。”
    李松越听越是惊奇:他与李始贤自幼一起长大,除后宅外,再没有哪一处是李始贤能去得,李松去不得的,包括书房。那家主又是从哪看来的?
    见李始贤眼神飘忽不定,李松心中一动,顿时便知为何来历了:定是郎君教给家主的。
    那郎君呢,又是从何处习来的?
    想起去年,也是如此时一般天色方暖,郎君还拉着自己予他讲授兵法。李松很肯定,那时的郎君确实什么都不懂。
    那是李韶传授的?
    更不可能。
    看诸代刑律,私授兵法,比私铸甲胄的罪名还要重,便知兵书之珍贵。
    莫说这种世所罕见的奇阵,便是如《孙子》、《齐孙子》之类的兵书,无不是被各世家当做安身立命的根本,岂会轻授予外人?
    看他目光闪烁,精光隐现,李承志不用猜都知道李松又想歪了,十之八九拐到了天人神授之类。
    他也懒得解释,只是肃声道:“你若想学,父亲教你便是。但水无常势,兵无常形。自古以来也从未听说过有万胜的阵法,故而还是要活学活用,莫要拘于形式……”
    “郎君教训的是!”
    李松连声应着,喜不自胜。
    这般闲谈间,到午时三刻,大军便到了大震关。
    大震关又名陇关,已到陇山南端,故而得名。再往南便是秦岭。先秦时期,为抵御西戎至重镇,后至汉武收伏河西,大震关日荒废,到三国时期,因地处蜀、魏交界,且为双方互为攻伐必经之要道,所以一度兴盛,成为双方必争之地。
    著名的“街亭之战”、“空城计”等,皆是诸葛亮首伐曹魏,双方争夺陇关之战时发生。
    而如今,河西、陇东皆为魏境,故而大震关早已被弃用,连关楼的城墙都已塌了两面。
    李承志站在破旧的城楼上向东眺望,脑子里仔细的回忆着。
    记得三国志中所载,诸葛亮五伐曹魏,至少有两次占了天时之利。其中一次若非秦岭连日大雨,堵了入蜀四道,差一点就是有来无回。
    要是天公作美,也才一场接连数日的大雨就好了。也不需多,只要能将南军堵在岭南十日左右,他就能腾出来了。
    可惜,五日前才下过一场春雨,随军的相师当时就称,估计十日之内,应皆是晴天。
    当时李承志还暗暗高兴来着……
    正感慨着,李亮快步登上了城墙:“郎君,元县南送来急报,称方过青石崖,便遭遇了敌骑斥候。皆是胡人装扮,应是吐谷浑游骑……敌骑见我大部骑兵便呼啸而去,元县男谨慎起见,并未追赶……”
    青石崖?
    “舆图!”
    李亮连忙展开地图,铺在了垛口。
    只瞅了一眼,李承志眼色一沉。
    出了大震关,再往前约三十里,才是青石崖。而再走约三十里,才是刁整的西大营。
    岂不是说,吐谷浑的游骑都探到了刁整的腹心?
    真是欺人太甚……

章节目录


大魏春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眀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眀志并收藏大魏春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