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见识过不少大风大浪的刘宗周这个时候也被吓到了。
    国子监学生互殴,而且几乎是全员参与,这样的事情古往今来何时发生过,简直是大明的耻辱。
    刘宗周的弟子们慌忙中护着他往外跑,一行人惶惶如丧家之犬。
    好在国子监的学生虽然打得火热,但是并没有为难刘宗周这个老人,让他得以安然离开。
    国子监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已经不是通过说服就可以安抚下来了,这个时候只有出动军队才能制止住这场斗殴。
    而南京城中朝廷早就没有军队可以调动了,只能求助于安国军。维护南京城的稳定是安国军的责任,安国军自然不能不管。
    随着一队队安国军士兵进入国子监,在安国军士兵的强力镇压之下,这场大型斗殴终于被制止了。
    好在这些学生们的战斗力太弱鸡,又是赤手空拳,所以没有人死亡,只是有不少人受伤。
    鉴于国子监的局势比较紧张,为免再次发生冲突,安国军进驻国子监负责维持秩序。国子监的学生们刚刚从军营里出来,就再次受到了安国军的管制,不过地点发生了变化而已。
    国子监学生的这次斗殴,影响甚至比当初他们游行被安国军扣押还要严重。毕竟这次他们公然反对朝廷,鼓吹安国公上位,已经突破了朝廷的底线。
    这一刻,朝廷与安国军的矛盾彻底公开化了。
    朱慈烺和朝廷已经没有退路了,如果这次再退让,那朱慈烺和朝廷的威信将荡然无存。
    国子监迅速行动,将这次参与斗殴,并对朝廷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全部开除学籍。刑部和锦衣卫也接到命令,对这些造反的学生进行抓捕,务必杀一儆百,震慑住那些蠢蠢欲动的人。
    锦衣卫都督冯可宗在接到命令的第一时间就将消息传给了鲁若麟,然后才开始慢慢的调集人手准备前往国子监实施抓捕。
    没有锦衣卫的配合,刑部的那些兵丁们可不敢去国子监。作为目前唯一一支掌握在朝廷手里的武装力量,虽然实力孱弱,但锦衣卫依然被大家给予了全部希望。
    可惜的是如今的锦衣卫早就不是那个让人闻风丧胆的恐怖特务机构了,当他们来到国子监的时候,被在国子监守卫的安国军士兵坚决的拒之门外。连门都进不了,就更不用说抓人了。
    随行而来的刑部官员见到此情景,连屁都不敢放一个,站在远处甚至不敢靠近。
    几番交涉无果之后,锦衣卫和刑部的人只能灰溜溜的退走了。
    面对安国军的拒不配合,朝中百官恼羞成怒,纷纷要鲁若麟给一个说法。钱谦益甚至不惜以首辅之尊亲自到鲁若麟府上前往拜访,但是此时的安国公府已经开始闭门谢客了,至于原因吗,鲁若麟生病了自然不能见客。
    谁都知道在这个节骨眼上鲁若麟生病八成是装出来的,但是谁也没有胆子去质疑。
    第二天,那些被国子监开革的学生就在安国军的保护下离开了国子监,这次的地点依然是军营,但是性质已经变了,不在是囚禁看押,而是为了保护他们。
    而且这次进军营,他们将受到安国军的系统培训,为正式成为安国军的一员做准备。
    经过这次风波,这些学生与朝廷算是彻底决裂了,安国军是他们目前唯一的出路,基本不可能三心二意了。
    这样的处理结果算是彻底暴露了朝廷的无能,以及在面对安国军时的束手无策。
    人心开始悄然发生变化,看好安国军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个时候朝廷必须有所行动,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并聚拢离散的人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朝廷的税收行动终于开始了。
    为了使这次的收税行动显得更加高尚一些,朝廷不惜从自己身上割肉,严令没有任何人有免税特权,都要交税。而且普通百姓的税额定得非常低,以证明自己心向百姓,不畏权贵的高大形象。
    不得不如此啊,朝廷已经被逼上了绝路,再不想办法大家都要完蛋。不说会不会有性命之忧,至少鲁若麟上位的话,大家别说荣华富贵了,肯定没有好日子过。
    那些一直将祖制挂在嘴边,誓死不交税的权贵们这个时候也都软了,至少在明面上没有反对。不过,交税是态度,交多少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间了。
    朝廷异常高调,恨不得满世界宣传这次的革新与创举,以彰显朝廷的“仁政”。
    那些朝廷下派监督收税的官员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在一众朝臣中算是比较清廉、刚直的,为的就是保证税收能够顺利进行,证明朝廷并不比安国军差。
    可惜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干,大明的吏治早就不是靠严令和几个清廉的官员就能够扭转的。
    朝廷的命令经过州府,再下到县、乡、村,已经变形得面目全非,早就不是原来的模样。甚至很多地方的百姓根本不知道朝廷的新政策,依然在按照原来的规矩交税。
    毕竟政策的执行是基层官吏的任务,他们想要欺上瞒下实在太简单了。
    朝廷局势是不是困难这些地方官吏并不关心,他们唯一关心的就是朝廷的新政策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利益。
    朝廷的想法是好的,让富人多交税,穷人少交税。但是地方的官吏们本身就是富户们的代表,想要他们割肉满足朝廷的要求,他们还没有那么高的觉悟。
    至于怎么完成朝廷的任务,照老规矩来不就行了。到时候白花花的银子送上去,难不成朝廷还能怪他们这些“有功之臣”?
    除了实行新税法,朝廷还开始四处拉盟友,编制安国军包围网,用来抵御安国军的巨大压力。
    关宁军的祖大寿,宣府军的杨国柱,福建的郑芝龙,甚至远走西域,只在辽东留了一个空架子的满清都迎来了朝廷的密使,一张针对安国军的大网正在悄悄布置。
    不过这一切完全在鲁若麟的掌控之中,面对朝廷的举动,鲁若麟嗤之以鼻,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这些势力,除了郑芝龙,能够对安国军产生威胁的几乎没有。而且杨国柱和祖大寿与安国军的关系非常微妙,到时候听谁的还两说呢。
    满清现在在西域和蒙古草原上高歌猛进,将一众蒙古部落和西域小国打得哭天喊地,全然不似被安国军欺负得欲哭无泪的样子。盛京这边已经成了一个空架子,除了少部分人员,早就撤到西边去了。
    满清的重心已经西移,暂时对中原的事情没有任何兴趣,朝廷的努力完全是抛媚眼给瞎子看。
    如今的北方,宣府军、关宁军、满清,三方势力与安国军的关系正处于蜜月期。这三方势力缺粮、缺物资,全靠与安国军的贸易维持运转。
    特别是满清,缴获的牲畜数以万计,却严重缺乏生活物资和武器装备,这一点正好与安国军形成了互补。
    如今的海州,已经成了安国军与满清最大的交易基地,每天都有数不尽的牲畜不远万里被赶到这里,带走一箱箱的物资装备,双方都对这个交易方式非常满意。
    满清获得了草原上稀缺的食盐、布匹和铁器,以及制作精良的武器,所付出的不过上草原上最不缺的牲畜和皮毛。更重要的是安国军给出的价格还非常公道,有力的支援了满清西征。
    正是因为西征前景良好,满清已经不是很在乎辽东这边的地盘了。满清王廷早就西迁到了草原,盛京几乎是不设防的。安国军的活动范围早就越过了双方先前划定的界线,满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满清心中,盛京迟早是保不住的,还不如在安国军攻陷之前卖一个好价钱。安国军也希望能够完整的接收盛京,所以这段时间一直在向满清释放积极的信号,低价卖给满清物资和武器就是其中之一。
    两边可谓是郎有情,妾有意,只是还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罢了。
    宣府军和关宁军跟安国军的关系就更加复杂了。
    宣府军目前与安国军的势力范围并不接壤,而且自身也没有什么产出,极度依靠外部输入。以前有朝廷输血,宣府军还能勉强度日。现在朝廷没有了,京师还在刘宗敏手里,宣府军直接就断了粮。杨国柱又不想投靠李自成,所以只能自力更生。
    现在能够支援宣府军的只有相邻的关宁军,以及与杨国柱交情不错的鲁若麟了。
    宣府一地没有什么特产,主要靠与草原上的蒙古人进行交易赚些差价。现在草原被满清祸害得不轻,很多小部落抵挡不住满清的攻势,又不想被满清统治,纷纷南下,来到了宣府军的势力范围。
    满清现在不想与汉人势力发生什么冲突,所以对于跑到宣府军势力范围内的小部落没有怎么理会,使得宣府军治下意外有了一批牧民。
    杨国柱放下成见,收留并保护了那些牧民,代价就是那些牧民需要上交牲畜和皮毛。
    对于这个要求牧民觉得很正常,而且杨国柱收的比以前的头人还要少,自然欢天喜地的留在了杨国柱治下。
    杨国柱知道自己底蕴有限,涸泽而渔的话要不了多久就会山穷水尽,所以一直小心翼翼的收拢着治下的财富,用来和安国军换取物资。
    杨国柱买来的东西想要到手,必须经过关宁军的地盘。好在宣府军与关宁军目前的关系还不错,有点唇齿相依的感觉,所以物资通道还算通畅,勉强维持着目前的局面。
    关宁军的日子就要比宣府军好过多了。
    有山海关挡住大顺军,东面的满清又已远走,安国军的重心也转移到了江南,关宁军的整体局势还是比较安全的。
    经济上面,关宁军北面也是紧挨着蒙古草原,同样可以进行牲畜和皮毛贸易。而且关宁军还有洪承畴在任时建造的水泥厂,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财源。
    水泥这个东西用处实在是太多了,几乎是供不应求。特别是安国军,自己生产的水泥完全不够用,每年都要从关宁军进口大量的水泥。关宁军也借着出口水泥,从安国军那里换取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装备。
    最近关宁军还开始屯田,准备缓解粮食紧张的问题。毕竟安国军自身的粮食都不太够用,自然没有多余的卖给关宁军。
    以前关宁军不屯田不是没有想到这一点,只是那个时候时刻面临战争,种好的粮食随时都有可能被满清抢走,根本就是赔本的买卖,所以粮食绝大多数都靠关内供应。
    现在关内供应粮食的渠道已经没有了,南京朝廷自顾不暇,也没有余力向关宁军输送粮食,要想不饿死就要自己想办法了。
    宣府军、关宁军、满清三方合力向安国军供应牲畜,使得安国军的牲畜保有量大大增加。
    牲畜保有量的提高,不光是增加了安国军的肉食供应,更是大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
    在这个没有蒸汽动力和石油动力的年代,蓄力是唯一能够灵活使用的动力。毕竟水力和风力有很大的局限性,灵活度上严重不足。
    钢制农具、耕牛,以及用原始农家肥的使用,安国军治下农田的亩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比大明的平均水平起码高了近四成。
    也就是辽东地区开发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有稳定下来。一旦辽东地区进入良性循环,鲁若麟相信安国军的粮食就再也不用愁了。
    对于福建的郑芝龙,朱慈烺登基时就封他为南安伯,福建总镇,也是一方军头。
    特别是郑芝龙海上力量强大,正好可以用来对付安国军的舰队。而且郑芝龙离朝廷最近,最有可能帮助到朝廷,所以郑芝龙是这次朝廷拉拢的重头戏。
    朝廷下的本钱不可谓不大,只要郑芝龙点头,朝廷马上就封他为南安侯。要是帮助朝廷赶跑了鲁若麟,朝廷承诺可以封郑芝龙为南安公,世袭罔替。

章节目录


明末之兴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猪哥老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猪哥老腰并收藏明末之兴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