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宴结束后,李承乾被皇帝召到后殿,不为了别的,就为冯盎送的礼,数量之大,价值之高,绝对是诸臣中的魁首,甚至比有些小国送的都多。有道是是无利不起早,仅仅是一场寿宴,如果没有其他的目的,李世民不相信他能下这么大的本儿。今晚,高明与他相谈甚欢,那一定知道他的打算,看看这老狐狸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这不说不要紧,一说冯盎为自己的孙女瞄上中山王妃的位子,皇帝这还没发话,长孙皇后先不干了,只听她愤恨的说:姓冯的老头儿好不知休,为了常保禄位,算计到吃奶的娃娃身上了,这就冯氏的家教。不行,她不能接受与这样的人家联姻。
更何况,现在冯家的小丫头还小,天知道长大以后是什么模样和脾气,要是归拢不好,是个惹是生非,搅家不嫌的角色,那他孙儿是要吃苦头。李象是嫡长孙,给他定亲是国事不假,也是家事,作为孩子的祖母,她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如此马虎的就定下来。
说完话,长孙皇后还对怀里的小家伙伤心地说:我孙儿才多大啊,就让这些老家伙惦记上了,太可怜了。
对于长孙皇后的护犊子,李世民父子只能相视一笑,李泰和李恪都如今都有了儿子,可在长孙眼中,似乎看不到那两个小的一样,心心念念的就是李象,丝毫她看不见一视同仁的胸襟。所以宫里就流传出了一种说法,皇后娘娘爱屋及乌,她独喜太子,自然也喜欢他儿子。
“对对对,观音婢说的都对,冯盎那个老混蛋太不是东西了,竟然把主意打到象儿的身上,其脸皮之厚比之长安的城墙也不逞多让!”,安抚了长孙皇后两句后,李世民把头扭了过来,问道:“高明,你是他父亲,也是有发言权的,你说说是否应该答应此事呢!”
发言权?那是啥玩意,这个词儿咋这么陌生呢,孤连自己的婚事都没作了主,您老人家会真心听咱的意见吗?还不是想不费一兵一足就削平岭南,瓦解冯家的在当地的影响。
想通了这一点后,李承乾笑了笑,随即慢条斯理的说:“父皇,冯盎的打算自然不用说,他提出来的时候也很有规矩,只是希望父皇再考虑人选的时候能捎上他们冯家,绝对不敢有拂逆父皇的想法。”
“不过,冯家在岭南“已立三世”,施行仁政,当地军民无不马首是瞻。朝廷要想在真正意义上解决岭南的问题,那不能光靠武力威慑和政事施压,所以儿臣以为可以考虑他的建议。”,李承乾的话还没说完,长孙皇后的眼睛就瞪圆,吓得李承乾不敢卖关子了,赶紧解释他的用意。
冯盎的请求乍听上去,确实有些无礼,即使压力再大,也不该在这个时候提这样的法子来化解危机。可这恰恰也给了朝廷一个新的机会,既然有互利共赢的机会,那为什么要动武力呢!
和冯盎说明白,且先以皇后的名义把冯家丫头招进宫中教养,如果合适,成年之后,即册封为中山王正妃,先稳住冯家。随后把李象的封邑改到岭南,由朝廷派员直接官吏封地的事宜。
有了这十多年的缓冲期,即使这中间出现了什么变故,比如说冯家的丫头不合适,冯家因为换家主有了异心,那都不要紧,朝廷可以游刃有余的应该各种突发情况。......
对于这种解决方法,李世民满意的点了点头,冯盎没有资格和朝廷谈条件,但朝廷也要尽可能把代价降到最低,冯家护国有功,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和平解决岭南的问题,是首选。
高明是成熟了不少,这要是换做贞观初年,他肯定请旨带兵打过去了,就像岷州战役时那样。看来多年的从政和军旅生涯让他的头脑,在军政上的认知日渐圆滑成熟,恩,不错。
看到皇帝满意,李承乾又有把头扭向了长孙皇后:“母后,成与不成将来都是您一句话的事,这主动权永远在您手中,何必计较一时的意气的。再说了,这小家伙是个儿子,左右都不吃亏,您说是不是!”
听完李承乾的没理辩三分,长孙皇后白了他一眼,抱起李象就向后面走去,临走的时候还留下了一句:你也不是个好东西。
呵呵......,对于妻子和儿子之间互动,李世民从来都不管,况且这小子聪明,办什么事多年来都无往而不利。有了皇后这有事没事敲打一番,让他知道该收敛的时候要收敛也挺好的。
“行,就按你说的办,冯盎呢,安排他三日后觐见,你替朕敲打他一下,岭南水性好的人有很多,这要是不用,那太可惜了。”
皇帝的话让李承乾想到李靖拿来的那本奏章,看来父皇原本就想把新组建水师放上一支在岭南,用以压缩冯家在岭南的势力。现在有了这么光明正大的理由,他怎么会轻易放过呢。
所幸来个双管齐下,这样一来时间和风险成本也会大大降低,用心良苦啊。估计老冯也是察觉到大限快到了,所以才主动求和的。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失去点权力不怕,只要能保住冯家就行。老头子有三十多个儿子,家中吃饭的那么多,这要是端不好这碗皇粮,那可比谁死的都惨。
一想到这里,李承乾的脑海里想打另一个人,那就是契毖何力,论生儿子,能和冯盎有一战之力的就只有他一个,把这两个家伙弄到一起喝一顿酒,那会是个什么样的场景的。
再说,既然阿使那步真送上门来,那大唐也不好一直作壁上观,不管西突厥的异动,有这个汗国在,关中始终处在其兵锋之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李承乾自认为没那么大的心,必要找机会拔出这个拤在嗓子痒的鱼刺,要不然睡觉都不安心。这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博弈,李承乾丝毫不在意会不会有人说他是趁人之危。......
这不说不要紧,一说冯盎为自己的孙女瞄上中山王妃的位子,皇帝这还没发话,长孙皇后先不干了,只听她愤恨的说:姓冯的老头儿好不知休,为了常保禄位,算计到吃奶的娃娃身上了,这就冯氏的家教。不行,她不能接受与这样的人家联姻。
更何况,现在冯家的小丫头还小,天知道长大以后是什么模样和脾气,要是归拢不好,是个惹是生非,搅家不嫌的角色,那他孙儿是要吃苦头。李象是嫡长孙,给他定亲是国事不假,也是家事,作为孩子的祖母,她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如此马虎的就定下来。
说完话,长孙皇后还对怀里的小家伙伤心地说:我孙儿才多大啊,就让这些老家伙惦记上了,太可怜了。
对于长孙皇后的护犊子,李世民父子只能相视一笑,李泰和李恪都如今都有了儿子,可在长孙眼中,似乎看不到那两个小的一样,心心念念的就是李象,丝毫她看不见一视同仁的胸襟。所以宫里就流传出了一种说法,皇后娘娘爱屋及乌,她独喜太子,自然也喜欢他儿子。
“对对对,观音婢说的都对,冯盎那个老混蛋太不是东西了,竟然把主意打到象儿的身上,其脸皮之厚比之长安的城墙也不逞多让!”,安抚了长孙皇后两句后,李世民把头扭了过来,问道:“高明,你是他父亲,也是有发言权的,你说说是否应该答应此事呢!”
发言权?那是啥玩意,这个词儿咋这么陌生呢,孤连自己的婚事都没作了主,您老人家会真心听咱的意见吗?还不是想不费一兵一足就削平岭南,瓦解冯家的在当地的影响。
想通了这一点后,李承乾笑了笑,随即慢条斯理的说:“父皇,冯盎的打算自然不用说,他提出来的时候也很有规矩,只是希望父皇再考虑人选的时候能捎上他们冯家,绝对不敢有拂逆父皇的想法。”
“不过,冯家在岭南“已立三世”,施行仁政,当地军民无不马首是瞻。朝廷要想在真正意义上解决岭南的问题,那不能光靠武力威慑和政事施压,所以儿臣以为可以考虑他的建议。”,李承乾的话还没说完,长孙皇后的眼睛就瞪圆,吓得李承乾不敢卖关子了,赶紧解释他的用意。
冯盎的请求乍听上去,确实有些无礼,即使压力再大,也不该在这个时候提这样的法子来化解危机。可这恰恰也给了朝廷一个新的机会,既然有互利共赢的机会,那为什么要动武力呢!
和冯盎说明白,且先以皇后的名义把冯家丫头招进宫中教养,如果合适,成年之后,即册封为中山王正妃,先稳住冯家。随后把李象的封邑改到岭南,由朝廷派员直接官吏封地的事宜。
有了这十多年的缓冲期,即使这中间出现了什么变故,比如说冯家的丫头不合适,冯家因为换家主有了异心,那都不要紧,朝廷可以游刃有余的应该各种突发情况。......
对于这种解决方法,李世民满意的点了点头,冯盎没有资格和朝廷谈条件,但朝廷也要尽可能把代价降到最低,冯家护国有功,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和平解决岭南的问题,是首选。
高明是成熟了不少,这要是换做贞观初年,他肯定请旨带兵打过去了,就像岷州战役时那样。看来多年的从政和军旅生涯让他的头脑,在军政上的认知日渐圆滑成熟,恩,不错。
看到皇帝满意,李承乾又有把头扭向了长孙皇后:“母后,成与不成将来都是您一句话的事,这主动权永远在您手中,何必计较一时的意气的。再说了,这小家伙是个儿子,左右都不吃亏,您说是不是!”
听完李承乾的没理辩三分,长孙皇后白了他一眼,抱起李象就向后面走去,临走的时候还留下了一句:你也不是个好东西。
呵呵......,对于妻子和儿子之间互动,李世民从来都不管,况且这小子聪明,办什么事多年来都无往而不利。有了皇后这有事没事敲打一番,让他知道该收敛的时候要收敛也挺好的。
“行,就按你说的办,冯盎呢,安排他三日后觐见,你替朕敲打他一下,岭南水性好的人有很多,这要是不用,那太可惜了。”
皇帝的话让李承乾想到李靖拿来的那本奏章,看来父皇原本就想把新组建水师放上一支在岭南,用以压缩冯家在岭南的势力。现在有了这么光明正大的理由,他怎么会轻易放过呢。
所幸来个双管齐下,这样一来时间和风险成本也会大大降低,用心良苦啊。估计老冯也是察觉到大限快到了,所以才主动求和的。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失去点权力不怕,只要能保住冯家就行。老头子有三十多个儿子,家中吃饭的那么多,这要是端不好这碗皇粮,那可比谁死的都惨。
一想到这里,李承乾的脑海里想打另一个人,那就是契毖何力,论生儿子,能和冯盎有一战之力的就只有他一个,把这两个家伙弄到一起喝一顿酒,那会是个什么样的场景的。
再说,既然阿使那步真送上门来,那大唐也不好一直作壁上观,不管西突厥的异动,有这个汗国在,关中始终处在其兵锋之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李承乾自认为没那么大的心,必要找机会拔出这个拤在嗓子痒的鱼刺,要不然睡觉都不安心。这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博弈,李承乾丝毫不在意会不会有人说他是趁人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