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殿,赵桓一身宽松的道袍,甩着大袖子,飘然而至。
    当了十多年天子之后,赵桓是越来越不讲究了,他厌倦了繁琐的朝服,除了正式大朝,或者重大典礼,他基本上都是穿些宽松的棉布道袍,只图舒坦。
    朝中大臣也管不了他,倒是民间很多人私下议论,果然是赵佶的儿子,这爷俩一个癖好,不出意外,赵桓也继承了道君皇帝的光荣称号。
    不过真正的近臣都明白,赵桓随意的穿戴,其实是释放一个信号,就是皇帝没有那么尊贵,属于一种亲民之举。
    尤其是在召见朝臣的时候,穿的随意,言语也就可以随意一些,哪怕说得过了,也不用害怕。
    咱道君皇帝是很有心胸的。
    这和初登大位时候,谨小慎微,处处端着,已经是完全不同的心态了。
    “陈康伯,你执掌丁口田亩,又有同平章事衔,位同宰相,举足轻重,你现在弹劾同为户部尚书的王次翁,不管真假,你们二人不光不能共存于户部,只怕都没法并立朝堂。朕注定要失去一位重臣,朝堂注定要动荡一段时间,朕心里可不好受啊!”
    赵桓坐在龙椅上,上身前倾,双手交叉,仿佛杂乱的内心。
    陈康伯直竖竖跪在面前,他沉声道:“官家所言极是,臣承蒙皇恩,执掌户部。正因为如此,才不能纵容奸佞,为祸朝堂,臣生死事小,这个小人,臣必须铲除!”
    他伸手怒指王次翁。
    王次翁由于没有同平章事衔,所以比陈康伯矮了半头,但是他也执掌户部一半的工作,诸如商税,关税,预算,这些都在他的手里,论起权柄,一点也不小、
    而且随着商税越来越多,王次翁的影响力甚至有超越陈康伯的趋势。
    “官家,臣出身州县,一路高升,承蒙官家恩典,才能成为一部尚书,为国理财,臣不敢说殚精竭虑,却也是小心翼翼,唯恐有半点差错。臣深知一世清名的重要,陈尚书污蔑臣为小人,若是不能证明清白,臣又有何面目留在朝堂?臣,臣请官家做主啊!”
    王次翁说完,匍匐地上,泣不成声,委屈的和孩子一般。
    赵桓深深吸口气,王次翁说得没错,他是地方官出身,在抗金过程中,由于输送钱粮有功,高升一路转运使,后来调入京城,侍郎,尚书,一路走来,成为朝廷重臣,属于典型的循吏。
    他能升任户部尚书,还有赵鼎等人,打算牵制陈康伯的意思,毕竟快两万万缗的岁入,不可能让一个人说了算。
    赵桓想拆分六部,也和政事堂的想法不谋而合,只不过官家走得更远罢了。
    “王次翁,你让朕做主,陈尚书也让朕铲除宵小,到底谁说的有理,还要看证据啊!”
    王次翁点头,“官家,臣明白,今天臣就在这里,和陈尚书当面对质,没有个结果,臣绝不罢休!”
    王次翁一扭头,冷冷道:“陈康伯,你放马过来吧!”
    陈康伯微微冷哼,稍微沉吟,便问道:“去岁修皇宫大殿,从海外进了一批木材,花费了一百五十万缗,可有此事?”
    王次翁立刻道:“确有此事,只不过这可不光是木材,还有五十艘大船的开支!二百根大料,五十艘大船,还有其余金沙等物,一百五十万缗,可不贵啊!”
    陈康伯呵呵一笑,“是不贵,可你为什么没有租用商船,非要坚持户部自造?”
    王次翁顿时连连摇头,“陈尚书,你这就是明知故问了,这些年海外商贸往来这么多,户部需要采买的东西也多,如果每次都要租用船只,开销也太大了吧?”
    “所以你就自造船只了?”
    “没错!”
    “那为何户部的名下,只剩下二十艘了?足足有三十艘不翼而飞?”
    王次翁一听这话,更是放声大笑,丝毫不在乎,他甚至都不搭理陈康伯了,而是扭头看向赵桓,“官家,这事情臣已经上呈政事堂,想必政事堂已经告诉官家了。”
    赵桓点头,“确实如此,户部督造的这批船质量不合格,经不起风浪。提举船厂的官吏已经发配西域。航路上遭遇风浪,也情有可原。”
    听官家帮自己说话,王次翁立刻磕头,“臣还是难辞其咎,说到底是第一次督造船只,缺少经验。臣愿意受罚,从此之后,必定吸取教训,再也不会出现差错了。”
    赵桓看了看陈康伯,又道:“损失几十艘船只,的确是个大事,可国家这么大,总不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情。既然不是王尚书有意为之,就不会直接定他的罪……一国尚书,朕之手足,总不能破了皮,就砍掉一根指头吧?”
    陈康伯绷着脸道:“官家爱护臣下,臣以为是情理之中。办事出了差错,也是难免。可臣想问官家,如果这些船只并没有损失在海上,又该怎么说?”
    一瞬间,赵桓的眉头紧皱,显然有些意外。
    而在另一边,王次翁的脸色骤变,不过只是一闪,他就恢复了正常,反而哂笑道:“陈尚书,那可是十丈以上的大船,因为遭逢狂风巨浪,损失在了海上。你想说我贪污了这些船只吗?”
    “没错!”陈康伯冷笑道:“你就是贪污了这些船只!”
    “我,我贪污船只,我能藏在哪里?”王次翁反诘道:“你这话简直跟笑话一样,三岁孩子都不信!”
    陈康伯依旧镇定,哂笑道:“这么多的大船,放在大宋,固然不行,可放在外面,就不好说了……比如倭国!”
    “倭国!”
    王次翁大惊失色,几乎站起。
    他慌忙冲着赵桓磕头,涕泗横流。
    “官家,冤枉,天大的冤枉!臣是大宋臣子,如何能自甘堕落,勾结倭国啊?陈康伯分明是诬陷臣,请官家给臣做主啊!”
    此刻的赵桓倒是不慌不忙了,他斜靠在龙椅上,眉头微皱。
    “陈康伯,你说这些船去了倭国,王尚书何以要把船只送去倭国,他有什么动机,你又有什么证据?”
    陈康伯挺直腰背,朗声道:“回官家的话……王次翁打倭国的主意,自然是倭国的银山!”
    赵桓眉头挑了挑,似有所悟,竟然下意识点头。王次翁却是吓坏了,“官家,臣,臣冤枉啊!”
    赵桓一摆手,“不用着急,朕先听完陈卿的说法。”
    王次翁的心不断下坠,他只能伏在地上,脸色愈发苍白,嘴唇甚至不自觉颤抖起来。
    如此隐秘的事情,陈康伯怎么可能知道?
    这家伙不声不响,又怎么抓到了他的把柄?
    多半只是捕风捉影,没什么了不起的!
    王次翁不断安慰自己,可陈康伯却是没有半点放过他的意思。
    “官家,臣这里有一封胡士将的札子,请官家过目!”
    胡士将!
    听到了这个名字,王次翁肩膀耸动,从鼻尖儿流下了一滴冷汗。
    坏事了!
    赵桓伸手,接过了札子,但是却没有看,而是随意压在了手掌之下。
    “陈康伯,如今高丽和倭国的情形如何?又怎么有了敛财之机?”
    陈康伯忙道:“回官家的话,臣虽然执掌户部,对于战事也是有所了解的……自从胡士将去了高丽之后,就发动高丽兵马,攻击对马岛,双方战事不断,一直到了现在。”
    ……
    高丽和倭国的事情,不是三句两句能说明白的。按理说这二者都算是大宋的属国,在抗金的时候,也都出过力气。彼此攻伐,会不会影响大宋的形象,让人觉得大宋家教不严呢?
    其实也没有这么多担心,毕竟在东北亚这块,就剩这么两个看起来还像国家的属国了。
    胡士将接了高丽行台之后,就发兵讨伐对马岛。
    理由也很充分,此前倭国以对马岛为跳板,登陆高丽南部,霸占了一些土地,不愿意离开。
    现在为了高丽的安全,拿回对马岛的掌控权,自然是情理之中了。
    胡士将开启战端,对于高丽来说,绝对是个好事,首先他们和倭国千年仇恨,彼此恨不得屠光了对方。
    再有高丽的日子着实艰难,都活不下去了……跟倭国打仗,至少能吃一口军粮,不至于饿肚子。
    侥幸还能抢点什么,发一笔小财,如何不愿意!
    大宋这边,竟然也是愿意的,尤其是已经移民过去的汉人,他们更是盼着消耗高丽的壮丁,把地盘让出来给大宋移民。
    因此光是闽商就给胡士将提供了三百万缗贷款,还提供了上百万石粮食。
    甚至有十几家闽商联合发话,打!打下去!
    只要多打一天,就多给一万贯。
    胡士将面对这个局面,更是乐得下手,毕竟一个文官想弄点军功还不容易呢!
    大宋这边斗志昂扬,一心求战。
    可转到倭国这边,情况就有点微妙了。
    首先倭国在抗金这块,是出了力气的,至少表现比高丽好。
    论功行赏,不说把高丽给他们,也不该发兵讨伐啊!
    大宋这件事情上,愧对属国。
    你不仁,我不义。
    倭国上下,就出现了强烈的反对大宋的声音。
    其实也是他们自作多情,真正出兵帮助大宋作战的只是平氏,更准确说,是平忠正。
    靠着上国的青睐,平忠正返回倭国之后,开始推行新政。
    他的第一项政令,就是废刀令!
    平忠正认为倭国的混乱,源于武士集团做大,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他的设想是废除武士特权,重新招募士兵,建立起一支属于他的强兵。
    然后以这一支兵马统一倭国,到时候是自己做倭国之主,还是当实际控制朝政的权臣,都看上国的意思。
    反正他已经是大宋的东瀛都护了。
    平忠正开始推行新政之后,立刻就遇到了剧烈的反弹。
    令人讶异的是居然不是那些武士率先反对,而是普通的底层人。
    没错,就是那些见到武士,要让道施礼,稍有不敬,就会被打杀的倭国普通人。
    倭国人的奇葩之处,自然不必多说。就拿那些名贵的武士刀来说,为了表明刀锋锐利,在铸造好之后,甚至会用活人试刀。
    给贵族服务的铸刀世家会上街随意找一个“幸运儿”,然后拿他实验刀锋如何……有时候为了实验一口刀,要死的人超过十个。
    只有这种染血的宝刀,才能配得上贵族的身份。
    尤其令人发指的是,居然有这种铸刀世家存在,代代传承,把工匠技能都点满了。
    不得不说,真是活久见了。
    按照道理讲,颁布废刀令,取消武士特权,底层百姓该极力拥护才对。
    奈何这是倭国啊!
    倭国的常识就是没有常识!
    底层人听说废刀之后,很多人居然去哭求平忠正,不要废刀,不要废掉武士。
    他们的理由也很奇葩,如果废除了武士,没人打仗,就需要他们上战场。
    普通人不想承受战争的残酷,所以他们宁愿忍受武士的压榨盘剥。
    第一道政令就碰壁了。
    平忠正实在是接受不了……颁布废刀令,废除武士集团,那是为了天下太平,为了不受压榨。
    即便日后还有战争,也会比现在每天打仗要好!
    而且你们就不想挺直腰杆,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吗?
    为了尊严和地位,投身军伍,报效国家,这不是很正常吗?
    平忠正在大宋的这些年,见了太多舍生忘死的英雄,从牟驼岗到燕山府,到处都有殉国将士的丰碑。
    在倭国,为什么就不行?
    很不幸,不是每个人都配拥有尊严。
    废刀令推动不下去,底层百姓动员不起来,原本追随在平忠正身边的势力也相继瓦解,除了一个空头的东瀛都护,什么都没有了。
    没持续多久,平忠正就在忧愤之中,染病死去。
    残酷的事实证明,在倭国推动变革,甚至比高丽还要艰难。郑知常好歹是弄得天下大乱,才丢了性命。
    而平忠正连第一步都没有走出去,就直接挂了。
    还能说什么?
    失去代理人之后,来自高丽的攻势越来越凶猛,倭国这边压力也越来越大。
    “官家,根据臣的消息,倭国给王次翁送了厚礼,希望他帮忙周旋,除此之外,还给他派遣了一百名武士。身为朝臣,豢养这么多倭国武士,真不知道是什么用心?”陈康伯毫不客气道。

章节目录


宋成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青史尽成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青史尽成灰并收藏宋成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