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
    意思是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别的不提,就拿宋朝来说,建国之初,皇帝还是很有野心的,也存在一定的危机意识。
    赵匡胤兄弟统一“天下”,建立大宋帝国,可他们的子孙,在经历二十五年的宋辽战争后,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
    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檀渊之盟的签订,给两国带来了百年和平,此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
    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就这样的和平,让大宋放松了警惕,一味的想着赔钱了事,也不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了。
    而辽国同样也是如此。
    1009年,萧太后病死,两年后,就在萧绰去世后的第十五个月,韩德让也随之去世。
    接着,辽政权内部又开始发生分裂,辽再也无力大规模兴兵南下。
    宋辽的无能,给了女真人机会,导致金国的崛起。
    不可否认,檀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百分之一。
    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
    同时还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可谓是一举多得。
    但是,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
    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
    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
    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
    如今郭浩控制了女真,把危机扼杀在摇篮,但没有了女真的制约,辽国的结局也发生改变。
    郭浩占据河西走廊,切断辽国与西域的联系,同时分散党项羌人,都是在先发制人。
    但是他这种先见,终究还是不被人理解,这次郭浩西征回来,没有大肆庆祝,就是一种反思。
    几十万大军,半年消耗的钱粮无数,大臣们嘴上不说,可心里都在抱怨。
    燕云十六州都收回来了,长城都修到西北了,郭浩还折腾什么,地盘太大了真的好么?
    郭浩在回来的路上,就已经下达了旨意,除了驻军外,还要派遣官员,迁徙百姓。
    吏部、户部的声音都很大,就是不敢当着郭浩的面说,建国不过十多年,人口增加并不多,如今郭浩到处占地盘,让他们上哪去找人。
    官场的弊端郭浩知道,官员的难度郭浩也知道,治理国家还需要这些官员,所以郭浩也就没说什么。
    只要征战没结束,朝廷就一直需要面对这个问题,哪怕是人口置换,那些少数民族也需要时间适应汉人的生活。
    所以女真的方式并不可取,郭浩不再要求置换人口,但是教化百姓还是要做的,只要条件允许,就都去耕种。
    这就是对西北地区的后续安排,郭浩尽量平静地过渡,不惹出其他事端。
    只是他这样做,也不能打消和的呼声,尤其是一些商户贵族,谁让郭浩对他们的打压,远超历朝历代,反而对百姓尽量照顾。
    朝廷要打仗,钱粮从哪来,自然是从赋税来。
    而赋税的大头在谁身上,自然是从商人身上,商人多加三成,而百姓只加了一成。
    所以为了安抚商人,郭浩也不敢做的太过,这次见好就收,在等两年再说。
    只是这样更会加剧百姓的安逸,郭浩始终在考虑,怎么才能让百姓保持斗志!
    思来想去,郭浩觉得有件事他该做了,为了让天下人有危机意识,他决定赌一次!
    八月,初一,大朝。
    郭浩端坐在大庆殿之上,下方来了很多官员,平时不需要参加的王公贵族也来了。
    郭浩看着下方的文武百官,由于人数众多,所以显得有些拥挤,官员的距离很近,有的甚至站在了殿外。
    “今天是八月初一,朕把诸位都叫来,结果这大庆殿竟然装不下……”
    郭浩此话一出,官员们都是心里一动,陛下终于要扩建皇宫了么?
    只是扩建皇宫的建议,官员们已经提了很多次,郭浩这次说大殿太小,官员们不明白他的意思,也就没敢皆话。
    “之前有人建议朕,说汴梁地处黄河流域,有水患,不如迁都洛阳,朕没答应。”
    说到这里,郭浩又顿了一下,看了看大臣们的反应,发现没有人说话,这才继续说道。
    “不知诸位爱卿谁记得,朕曾经说过一句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当时你们谁也没在意,但朕,可不是随意说说!”
    ……
    郭浩一句话,掀起一片哗然,大臣们都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既然汴梁不适合定都,那么咱们就迁都,朕决定去北方,大宋五行属木,北方属水,水利木,北方才是大宋国都最合适的选择!”
    听到郭浩要往北迁都,大臣们紧张的神经有松了下来。
    有燕云十六州在,契丹就打不进来,郭浩想要向北迁都,只要不是燕云十六州,也不是不可以。
    这时礼部尚书李昉站出来道:“不知陛下要迁往何地!”
    郭浩看着他缓缓说出两个字:“幽州!”
    ……
    一时间,朝堂上一片寂静,他们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刚刚郭浩说的是幽州?
    李昉也是不可置信,忍不住又问了一遍:“陛下说的可是易州?”
    易州同样是北方,和幽州相邻,可是毕竟不在燕云之地,相对能安全一些。
    可郭浩却再次强调:“天子守国门,汴梁坐拥两万禁军,这还是朕裁剪的结果。
    这两万禁军什么都不做,作为大宋最精锐的力量,诸位不觉得有些浪费么?”
    此话一出,有人终于忍不住了,只见赵普站出来道:“陛下不可,幽州地处北方,而且临近契丹,如果辽军举兵南下,大宋社稷危矣!”
    赵普说的,正是所有人担心的,一个国家灭亡的标志,就是都城被攻破。
    郭浩把都城定在幽州,岂不是送到人家眼皮底下,就算辽国不想打,恐怕也会忍不住诱惑。
    赵普说完,其他大臣也跟着附和,这些大臣此时竟然难得的团结,出奇的一致。
    郭浩就静静地看着这些大臣,他很想拍案而起,大骂这些大臣,大宋的军事实力他们都知道,可他们就是不相信。
    他们口口声声说为江山社稷考虑,可实际上都担心自身安危,担心失去他们现在的地位。
    之前支持郭浩的大臣此时也不理解,郭浩这么做实在太冒险,稍有不慎万劫不复。
    纵使郭浩是千古一帝,大宋国力也是一时无两,可辽国的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大臣们说了一番,发现郭浩不为所动,于是纷纷跪下,请郭浩收回成命。
    然而郭浩看着下面的大臣,却闭上了眼睛,说出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章节目录


更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红莲素心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红莲素心并收藏更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