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丽华为刘秀梳理着胡须,细腻温软的手自他的下巴上温柔地拂过。刘秀突然伸手抓住她的手,慢慢掰开她的手指,一根白色的胡须赫然躺在阴丽华的手掌之上。
“老了。”刘秀叹了口气,低声道:“天下不宁,烽烟四起,每一发兵,头须为白。”
他只有三十五岁,却已生出了许多白发,夹杂在黑发中格外刺眼。
平时戴着冠帽,白发尚看不出来,可白胡须却是明明白白摆在脸上的。阴丽华每次为他理须,都偷偷地将梳下来的白须藏在手中丢掉,这一次却被他抓个正着。
“陛下春秋正盛,离老远着呢!”阴丽华笑道:“喏,妾梳了半天,只见到这么一根白须,现在一根也没有了。”
刘秀也笑了,“都被你薅掉了,可不一根都没了。”
他第一次生出白发是在二十八岁,他的兄长刘縯刚刚被杀时,那时他觉得整个天下都抛弃了他们兄弟。
刘縯之所以轻松被刘玄和朱鲔等人杀死,与南阳豪强的集体沉默有关。李轶就不用说了,他直接参与了对刘縯的谋杀,其余刘氏宗族,宛城李氏,南阳各个豪族,都坐视着悲剧的发生,除了同宗的刘稷与刘縯一道赴死外,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
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利益,此时代表南阳豪强利益的不是刘縯兄弟,而是已坐上皇帝宝座的刘玄,既然豪强们的利益能得到保障,他们何必为刘縯和刘秀出头呢?
遭遇了这次背叛,刘秀忍辱负重,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他在河北挣扎求存的时候,南阳豪强已随着更始皇帝的大军进入长安,个个身居高位。
刘玄大封诸王,刘氏宗族、南阳豪强、绿林领袖都受封为王,此时谁还会想起死去的刘縯和在外打拼的刘秀?
刘秀没有想到,在他创业成功,高居帝位之后,又一次遭遇了南阳的背叛,许邯、董欣起兵做乱,吴汉又逼反了邓奉。
邓奉反叛,有些南阳高官其实是暗中称快的,他们在朝中被河北派压制,心中不满,在邯郸刘秀尚可压住诸派,保持平衡,可离了帝京,吴汉和邓奉两个同样刚猛的人碰到一起,立时便撞出耀眼的火花,演变成一场生死大战。
可这能怪得了他刘秀吗?他的天下是借着吴汉、耿弇、寇恂等河北派的力量打下来的,南阳的豪强大都追随更始帝,对于刘秀的创业贡献有限。
但刘秀依然想扶持南阳派,他让邓禹为方面大将,分给他一半的精兵,让他进兵长安,可惜邓禹连长安的门都摸着,就被打了回来,灰溜溜地退兵邯郸。
你们自己不争气,又怪得了谁?
在刘秀看来,邓奉要求处置吴汉,是逼他在南阳派和河北派之间作出选择,这是一个想都不用想的选择题,邓奉太不自量力了!
刘秀感觉再一次遭遇了南阳豪强的背叛。
这一次后果很严重,在他要西进与建世帝争雄的紧要关头,南阳的反水不只是丢掉了一个郡,而是使他和长安汉的力量对比失去了平衡。丢掉洛阳,本就使他处于下风,丢掉南阳,更使刘秀丢了里子又丢了面子。
南阳是帝乡,也是许多高官的家乡。拿不下南阳,对于刘秀和整个建武汉来说是一种耻辱。
刘秀不想再用河北人马去平定南阳,那样会给人一种两派大战的印象,加剧朝中两派的矛盾。就如同用河北的耿弇去平定同为河北派的彭宠一样,刘秀派出南阳人岑彭,去对付南阳的邓奉。
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邓奉竟然如此强悍,名将岑彭也在他手里吃了憋。要是算上上次吴汉的大败,邓奉已将刘秀手下南阳和河北的大将都打了个遍!
难道真的要他这个皇帝亲征才行吗?
刘秀动起了亲征的心思,但是南阳与河北距离遥远,建世汉又在西面虎视眈眈,刘秀不敢离开,至少不敢离开太远。
更重要的是,洛阳横亘在河内和南阳中间,若要南下,需从洛阳以东绕行,而且要随时防备洛阳方面的进攻。作为一个天下数一数二的大城来说,洛阳的体量太大,有建世汉河间王驻守,对周边的威胁太大。
刘秀想起洛阳就头疼,从前他的领地到处是敌人,没有力量攻占洛阳,如今周边敌军已被他清扫干净,能全力以赴向洛阳进兵。可是建世汉也同样获得了安定,可以全力以赴支援洛阳,洛阳若是开战,必定会打成一场大战,说不定成为两大势力集团的总决战。
要不要现在决战,刘秀没有拿定主意,他刚刚平定周边,需要消化新占领的地盘,巩固统治。另外,还有一个要命的问题:缺粮。
关东一直在打,老百姓连安定种地的机会都没有,粮食出产本来就少,再加上连年用兵,军粮损耗巨大,如今建武汉几乎就靠河北和河内两地的粮食维持,刘秀面临严重的粮食问题。
从这一点上来说,长安方面就有利得多,屯田几年,成果斐然,粮仓充实,百姓生活安定。河西五郡从未罹兵火,完整地归于刘钰,巴蜀之地也在公孙述治下安定了数年,虽然定蜀时有损失,但天府之国本就富足,一场大仗打完之后,还有许多余粮。
两汉的差距,从不断越境去关中的流民身上就体现出来了,百姓在关东无法维持,纷纷越境入关,投入建世皇帝的怀抱,尤其是流民,天生对流民建立的长安政权有亲近感。
刘秀对人口外流采取了严厉的措施,西逃者捉回之后都面临很重的惩罚,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挡不住的,流民西进依然屡禁不止。
刘秀左思右想,决定采取守势,一边消化新占地区,一边学着建世汉屯田,力争解决粮食问题。
吴汉已率军平定了董宪,刘秀命他继续南下开辟第二战场,占据扬州广大地区,向西包抄荆州。
至于南阳,就让岑彭先顶着吧!
“老了。”刘秀叹了口气,低声道:“天下不宁,烽烟四起,每一发兵,头须为白。”
他只有三十五岁,却已生出了许多白发,夹杂在黑发中格外刺眼。
平时戴着冠帽,白发尚看不出来,可白胡须却是明明白白摆在脸上的。阴丽华每次为他理须,都偷偷地将梳下来的白须藏在手中丢掉,这一次却被他抓个正着。
“陛下春秋正盛,离老远着呢!”阴丽华笑道:“喏,妾梳了半天,只见到这么一根白须,现在一根也没有了。”
刘秀也笑了,“都被你薅掉了,可不一根都没了。”
他第一次生出白发是在二十八岁,他的兄长刘縯刚刚被杀时,那时他觉得整个天下都抛弃了他们兄弟。
刘縯之所以轻松被刘玄和朱鲔等人杀死,与南阳豪强的集体沉默有关。李轶就不用说了,他直接参与了对刘縯的谋杀,其余刘氏宗族,宛城李氏,南阳各个豪族,都坐视着悲剧的发生,除了同宗的刘稷与刘縯一道赴死外,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
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利益,此时代表南阳豪强利益的不是刘縯兄弟,而是已坐上皇帝宝座的刘玄,既然豪强们的利益能得到保障,他们何必为刘縯和刘秀出头呢?
遭遇了这次背叛,刘秀忍辱负重,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他在河北挣扎求存的时候,南阳豪强已随着更始皇帝的大军进入长安,个个身居高位。
刘玄大封诸王,刘氏宗族、南阳豪强、绿林领袖都受封为王,此时谁还会想起死去的刘縯和在外打拼的刘秀?
刘秀没有想到,在他创业成功,高居帝位之后,又一次遭遇了南阳的背叛,许邯、董欣起兵做乱,吴汉又逼反了邓奉。
邓奉反叛,有些南阳高官其实是暗中称快的,他们在朝中被河北派压制,心中不满,在邯郸刘秀尚可压住诸派,保持平衡,可离了帝京,吴汉和邓奉两个同样刚猛的人碰到一起,立时便撞出耀眼的火花,演变成一场生死大战。
可这能怪得了他刘秀吗?他的天下是借着吴汉、耿弇、寇恂等河北派的力量打下来的,南阳的豪强大都追随更始帝,对于刘秀的创业贡献有限。
但刘秀依然想扶持南阳派,他让邓禹为方面大将,分给他一半的精兵,让他进兵长安,可惜邓禹连长安的门都摸着,就被打了回来,灰溜溜地退兵邯郸。
你们自己不争气,又怪得了谁?
在刘秀看来,邓奉要求处置吴汉,是逼他在南阳派和河北派之间作出选择,这是一个想都不用想的选择题,邓奉太不自量力了!
刘秀感觉再一次遭遇了南阳豪强的背叛。
这一次后果很严重,在他要西进与建世帝争雄的紧要关头,南阳的反水不只是丢掉了一个郡,而是使他和长安汉的力量对比失去了平衡。丢掉洛阳,本就使他处于下风,丢掉南阳,更使刘秀丢了里子又丢了面子。
南阳是帝乡,也是许多高官的家乡。拿不下南阳,对于刘秀和整个建武汉来说是一种耻辱。
刘秀不想再用河北人马去平定南阳,那样会给人一种两派大战的印象,加剧朝中两派的矛盾。就如同用河北的耿弇去平定同为河北派的彭宠一样,刘秀派出南阳人岑彭,去对付南阳的邓奉。
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邓奉竟然如此强悍,名将岑彭也在他手里吃了憋。要是算上上次吴汉的大败,邓奉已将刘秀手下南阳和河北的大将都打了个遍!
难道真的要他这个皇帝亲征才行吗?
刘秀动起了亲征的心思,但是南阳与河北距离遥远,建世汉又在西面虎视眈眈,刘秀不敢离开,至少不敢离开太远。
更重要的是,洛阳横亘在河内和南阳中间,若要南下,需从洛阳以东绕行,而且要随时防备洛阳方面的进攻。作为一个天下数一数二的大城来说,洛阳的体量太大,有建世汉河间王驻守,对周边的威胁太大。
刘秀想起洛阳就头疼,从前他的领地到处是敌人,没有力量攻占洛阳,如今周边敌军已被他清扫干净,能全力以赴向洛阳进兵。可是建世汉也同样获得了安定,可以全力以赴支援洛阳,洛阳若是开战,必定会打成一场大战,说不定成为两大势力集团的总决战。
要不要现在决战,刘秀没有拿定主意,他刚刚平定周边,需要消化新占领的地盘,巩固统治。另外,还有一个要命的问题:缺粮。
关东一直在打,老百姓连安定种地的机会都没有,粮食出产本来就少,再加上连年用兵,军粮损耗巨大,如今建武汉几乎就靠河北和河内两地的粮食维持,刘秀面临严重的粮食问题。
从这一点上来说,长安方面就有利得多,屯田几年,成果斐然,粮仓充实,百姓生活安定。河西五郡从未罹兵火,完整地归于刘钰,巴蜀之地也在公孙述治下安定了数年,虽然定蜀时有损失,但天府之国本就富足,一场大仗打完之后,还有许多余粮。
两汉的差距,从不断越境去关中的流民身上就体现出来了,百姓在关东无法维持,纷纷越境入关,投入建世皇帝的怀抱,尤其是流民,天生对流民建立的长安政权有亲近感。
刘秀对人口外流采取了严厉的措施,西逃者捉回之后都面临很重的惩罚,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挡不住的,流民西进依然屡禁不止。
刘秀左思右想,决定采取守势,一边消化新占地区,一边学着建世汉屯田,力争解决粮食问题。
吴汉已率军平定了董宪,刘秀命他继续南下开辟第二战场,占据扬州广大地区,向西包抄荆州。
至于南阳,就让岑彭先顶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