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就是在楼家商讨着如何送陈文一份大礼的时候,金华府的府衙之中,代掌庶务的金华府推官李之芳也召集了府城的官员们商讨此间的对策。
    李之芳,山东武定州人士,顺治四年进士,在陈文的那个时代,曾经在三藩之乱期间出任浙江总督,有效的抵抗住了耿精忠对浙江的攻伐,乃是此间尚被关在天台山老营的提标左营副将李荣在那时的老上司。
    很久以前,武定州有个“李阁老”的历史传说,其原型便是此人。只是在那个传说中,李之芳却是吴三桂和陈圆圆的爱情结晶,被一个卖豆腐的李老汉收养才姓了李,后来不仅中了状元,还独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对抗吴三桂,交战之时更是靠着陈圆圆留给他的一面吴三桂的帅旗引出了吴三桂的爱子情深,由此平了三藩之乱。
    只不过,此间的李之芳却并不是在那个传说中在战后被康熙封为“平南王”的那个“李阁老”,而是前半生顺风顺水,等待着二十几年后在衢州抗衡耿精忠,而此刻却要面对一场在他的人生中本不该出现的一场大变局的金华府推官李之芳!
    自八月二十八清军被明军击溃,进而兵临城下之后,本打算逃回府城备战的知府在马三省离开后还是被知县劝了下来。仔细想来,却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毕竟清军刚刚战败,知府便逃回府城,县城的人心必定丧乱,满清也绝不会饶恕这等行径,更会因此祸及家人。
    所说眼下暂时不方便离开县城,知府还是向府城飞鸽传书,要求代掌庶务的推官李之芳根据他提供的情况向杭州求援。而李之芳在接到求援信后,也按照知府所写的内容转述一番后立即飞鸽向杭州发去。
    只不过,李之芳前脚刚写完一封,后脚就传来了东阳县城被明军一股而破的消息。眼见于此,李之芳连忙派人拦下了鸽舍中已经准备放飞的信鸽,重新写了一份更加夸张的求援信。
    陈文出兵时只带了不到七百人,而知县得到横店镇求援口信中也是几百人的规模。可是等他击溃了东阳县的守军后,东阳知县就把这个数字变成了三千多。再到李之芳此前收到的那份清军战败退守县城的求援信时,则变成了七千有余,多出了超过九倍的水分。
    东阳县城被明军攻陷,那么按照这个时代军队的风格,扫地为兵几乎是必然的,那么一万人的规模应该总会有吧。
    于是乎,李之芳毫不犹豫的在求援信上大笔一挥,“旬月间,十万人从贼”,而十万人从贼这样的规模,正符合“许都,尹灿之乱复现于今”的标准。
    就这样,这封求援信自金华府城飞鸽传书至杭州,再从杭州换了一个航班后,转飞宁波定海,又坐了一次船才在九月初三的夜里送到了陈锦的手中。
    可是李之芳很清楚,这个既不到“旬月”,也应该到不了“十万人从贼”规模的求援信,无非是为了让援军加快速度赶来,可是留守金华府的清军主力被明军击溃的现实却根本无法改变。东阳即下,义乌必不能幸免,而自义乌溯流而上,那便是金华府的府城!
    坐在府衙的二堂,李之芳脸色阴沉的看着眼前正在争吵不休的同僚,自清军被临阵换装的明军击溃的消息传来,这些人就始终在争吵。
    自顺治四年中进士,李之芳在官场上也已经拼杀数年了,虽说还称不上老油条,但是他却也知道,这些人表面上是为满清在金华府的统治而争吵,可是既称不上面红耳赤,又没有什么过激的言辞,就仿佛是为了争吵而争吵一般。
    一群废物!
    平日搜刮民财之时乃是能人所不能,有了事情就沉默的像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般,到了眼下大难临头的时候,便只会推卸责任。
    先是东阳县守将,再就是留守清军的主帅马三省,等到了现在,远在台州的马进宝和台州文武也成了他们推卸责任的对象,谁让他们没把陈文看住了,让这个疯子跑到金华府来扰了他们的清梦。
    李之芳深吸了一口气,借着呼出的动作让表情变得自然一些。虽然这群家伙就是一群废物,但若是离了他们,想要成事却也是千难万难。
    “诸公稍安勿躁,可否听本官一言?”
    听到李之芳说话,这群人立刻变得如老僧入定一般各归各位,只是将目光投向了李之芳这个此次商讨的召集人。
    “诸公,眼下马参将和知府大人尚无音讯,而马总兵更是尚在参与围攻舟山,可是大兰贼陈文已经攻陷了东阳县城,府城危在旦夕。知府大人临行前嘱以本官代理庶务,眼下这份担子便由本官一身挑起,还望诸公能够尽力配合,以报大清天子知遇之恩。”
    见有人出来顶雷,这些府城的官员先是一愣,随即便纷纷起身赞颂李之芳的忠诚和能力,一阵恭维说得肉麻至极,并且力保一定会遵从李推官的号令,唯恐李之芳会翻脸不认账。
    只不过,在李之芳看来,此番的目的却已经达到了,他要的便是这些官员的支持!
    见众人已经肯定了他的领导地位,李之芳便立刻分配任务,下令戒严,组织城内的民夫制造守城器具,研究赏赐;接着便传唤留守府城的那个军官开放武库,将火炮全部上墙;随后又派人去找从属于金衢严分守道的那个守备,他的手里有两百成建制的绿营兵,可以派上大用场。
    城内的事情分配完毕,李之芳便把目光锁定到了府城之外的地区。
    “其他各县的守军不要去管,让他们继续维护地方,把义乌的守军赶快调回府城,贼寇下一个目标肯定是那里,他们在贼寇的兵锋之下根本撑不过哪怕一个时辰。”
    听到这话,周围的众人有些犹豫。“李推官,放弃县城可是大罪,这如何使得?”
    “现在整个金华府的关键便是府城,义乌那里根本守不住,没有必要浪费兵力。”见众人不再劝阻,李之芳继续说道:“等团练兵逃回来,让他们全部回乡,不必入城守御。”
    “这是为何?”
    李之芳此前宁可放弃义乌也要把兵员收回,此刻却是要把本地的团练兵全部轰走,这一入一出,着实让眼前的一些人感到不解。
    “李推官是怕这里有贼寇的细作?”
    “有这个原因,其实根本不用细作,本官以为,只要贼寇占据了,甚至只是扬言占据了他们的家乡,这些团练兵也会立刻不战而溃,甚至卖城以求保家。可若是他们回到家乡,贼寇只要敢为祸地方,这些人反倒会是朝廷的助力。”
    李之芳说的乃是实情,这个时代的团练兵远不是清末的湘军、淮军之流的地方武装,其战斗力来源于对本乡本土的了解和护卫乡梓的本分,拉到外乡作战最多只能作为补充,可若是包围家乡就会让对手彻底陷入泥潭而不可自拔的境地。
    接下来,李之芳便继续分配任务,总算是把满清在整个金华府城的力量全部调动了起来,以迎接陈文席卷整个金华府的势头。
    ………………
    数个时辰后,早已是入夜时分,作为团练兵的一个代表,义乌佛堂镇青村的金福也赶回了位于塘山脚下的家中。
    金福现下不过二十几岁,乃是他那一辈人中最小的一个,同辈的兄弟中还有一个叫做金光的,现在在尚可喜的幕中做事,只是早已不来往了。此番他带出去的金家子弟虽然不少都比他要大上一些,可是在辈分上却还是以他为尊,所以自然也是由他来领头做事。
    回到家后,他在拜过祖先后,便赶到了他的祖父的房中。金福的祖父出生于隆庆年间,至今已经八十多岁了,据说年少时曾经亲眼见过戚继光,乃是本地少有的耄耋老人。
    见到祖父后,金福便把这一路的所见所闻尽数说与他的祖父,尤其是在和明军交战是看到的一切更是详细的描述了一番。
    “你确定是鸳鸯阵?”
    “回祖父的话,长牌一、藤牌一、狼筅二、长枪四、镗钯二、旗枪一、尖头扁担一,从小您就告诉过孩儿,戚少保在南方抗倭时的鸳鸯阵就是这样配置兵器的,孩儿怎敢看错。”
    听到这话,金福的祖父靠向了太师椅的后背,潜藏在心中数十年的回忆开始涌入脑海,甚至有些更是溢出了眼眶。
    年少时,他曾经见过戚继光,家中的长辈告诉他,那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为了赶走倭寇来到义乌组建了那支声名赫赫的戚家军。那时的他便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戚继光那样的英雄,即便不能如愿,也一定要在这样的英雄麾下为汉家天下而奋战。
    可是没等他成年,戚继光就去世了,此后便再没有出现过同他脑海中相仿佛的那等英雄的身影。直到今天,这天下被鞑子所占据,中国也将再一次亡于鞑虏,而他却只能留此耄耋之躯,等待着有一天能够有一个英雄出现,扭转这一切,就像他儿时记忆中的戚继光和年少是听说书先生所讲述的岳武穆那般。
    只是此时的金福并没有注意到这点,反而继续将话说了下去。“夏演楼家、倍磊陈家、还有枧畴杨家的人也都看见了,甚至孩儿还在营中听说这位明军大帅乃是戚家的半子。”
    金福的话刚刚自口中吐出,戚家半子的这个词立刻将金福的祖父从回忆中拉了回来,就连分散开来的焦距也重新聚合到了一起,甚至愈加的尖锐了起来。接下来,老人便又问了金福几个问题,可是他却始终无法确定这位明军大帅的身份。
    算了,既然能够把鸳鸯阵用到如此水平,想来不是和戚家有些关联,就是和当年修长城时留在北方的那些戚家军有关,而且他还姓陈……
    “这等事,倍磊陈家的人应该很是积极吧?”
    当年戚继光初到义乌招兵,便是在乡间颇有威望的倍磊陈氏家族的陈大成为其奔走,才鼓动了大批的义乌汉子加入戚继光的新军,无论是徘徊在老人心头的哪个可能,倍磊陈家都不可能对此坐视不理。
    “正是,陈家的人约我等明日下午到倍磊商议此事,听他们的意思是打算大干一场,重拾戚家军的荣光!”
    “原来如此。”

章节目录


永历四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张维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张维卿并收藏永历四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