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也要去海外?
    王宁安吓了一跳,他是想着把那几个老货赶出去的,毕竟海外情况凶险,像狄青这种乖孩子,到了外面,还不被欺负死,只有那帮老油条,才能所向睥睨,无往不利。
    “那啥……狄老哥,你凑什么热闹啊?参谋部可离不开你!”
    狄青摆摆手,“现在三军装备火器,已经用不到我了……让王韶接替我就行了。他文武双全,才思敏捷,远胜我百倍,只是资历稍微欠缺,不过他也历练了十年,又有开疆拓土之功,接我的位置绰绰有余。”狄青夸了王韶一顿,又把声音压低,“二郎,你们家的效用裁撤了,韩家赶到西夏了,孔家去了渤海,陛下连宗室都给赶出去了……算起来,我们狄家也是豪强啊,要是不走,留在京里头,被那么人盯着……说句心里话,我挺怕的。”
    看起来狄青是被以前的事情给弄出阴影了,总是疑神疑鬼。
    王宁安也无话可说。
    “狄老哥,你要是真想去海外,那就去渤海国吧!”
    王宁安想了半天,只有渤海经营熟了,移民也最多,又有折家军在,而且渤海国和契丹接壤,让狄青过去,正好能发展战斗力,日后灭契丹,正好能借助狄青的力量。
    如果把他放在别的地方,狄青太厚道了,还真不合适。
    “好,二郎让我去哪我就去哪,回头我拾掇一下,立刻就走。”
    狄青怎么如此着急啊?
    原来狄青家中是有不少部曲的。
    这帮老兄弟,从西北就陪着他出生入死,去岭南的时候,也是不离不弃……多少年下来,狄家差不多攒了800部曲。
    按照朝廷的规矩,武将家中,是不能超过500人的,实际上很多将门只有两三百部曲。
    狄青严重超编,不得不挂到儿子狄咏和狄谘的名下,勉强算过关了。
    可问题是王家的效用士都裁了,折家和种家也都交权了。算来算去,狄家成了部曲最多的了。
    狄青也不是没想过,直接都给裁了。
    可这帮老兄弟都胡子一把,除了打仗,也不会干别的,而且处了多年,感情又深,狄青是真不愿意和他们分开。
    这就看出来了,你想做一个好人,就难免有掣肘。
    正好,这一次要派人去海外,狄青琢磨着,他要是能当上总督,手下一堆官职,让老兄弟们也捞到一点好处,光宗耀祖,总算没白跟自己一场。在大宋没法给他们开小门,到了海外,还不是自己说了算吗!
    狄青准备妥当,直接辞了官职,和王韶交接之后,立刻前往沧州,准备前往渤海。
    到了港口之外,狄青才发现,人可是不少!
    除了他之外,还有至少十个豪族,另外还有一大批的被罢黜的官吏,他们都在这里等待,等待着新任的辽王一家!
    狄青作为总督,他也要了解一下,这帮人的情况。
    这一查可了不得,这十个豪族当中,最穷的一个,也有20万亩田,光是这十家,他们手里的田差不多就有800万亩。
    如果按照普通佃户一家10亩计算,就是80万家,如果是20亩,也有40万家!
    把他们迁走,有多少老百姓受惠!
    难怪王宁安要坚持迁居豪强呢!
    这帮人也太吓人了!
    要知道,豪强可不光是有钱那么简单,他们手上钱粮人丁,一样不缺,俨然小朝廷,土皇帝,光凭这一点,谁当皇帝都会不安的,区别是以往的皇帝不敢下手而已!
    又仔细了解一下,狄青更傻眼了。
    这几家豪族,其中有12个进士,分属8家,另外在官员之中,也有7个进士出身的……加起来一共19人,其余的读书人,更不知凡几。
    谁能想象,小小的码头,居然聚集了这么多的文人,如果算识字率,这一堆人绝对远远领先整个大宋!
    二郎啊,你是疯了吧!
    这可都是大宋的精华,你把这么多读书人,都弄到海外,大宋的事情,谁来负责啊?
    狄青百思不解,而这些文人凑在一起,也是没有半点好话,全都是痛骂王宁安,说他残害士人,罄竹难书,比起秦始皇,还要残暴……而且这帮人还写诗填词,变着法糟蹋王宁安……话里话外,也抱怨朝廷,说对他们不公平。
    狄青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给王宁安写了一封信,把看到的告诉了王宁安。
    ……
    “哈哈哈,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把这帮文人赶出去,怎么革新教育!”
    王宁安早就深思熟虑过了,从秦汉以来,历代都施行精英教育,也的确培养出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
    大宋的士人拿出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圣人道理,祖宗法度,说的天花乱坠,三天三夜都不重样。
    但为什么有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在原来的历史上,大宋还被欺负,甚至灭国呢?这些诗人词人,大学问家,怎么就没发挥一点作用呢?
    王宁安想了很久,有朝一日,突然想通了……这些文人是什么人啊?说穿了,不就是那些大师吗!而且是大师当中的大师!
    一样文辞华美,一样风流韵事,一样被世人传颂……可结果呢,到了国家危亡的时候,半点用处也没有!
    所以啊,教育也必须改革。
    不能搞精英教育,必须搞普通教育。
    蒸汽机出现了,大宋需要什么?
    需要熟练的工匠,需要遵守纪律的工人,需要管理工厂的人才,需要能写会算的……总而言之,就是不需要会吟风弄月的。
    可偏偏这些人又把持士林,占有了大量的教育资源。
    谁家有聪明的孩子,都争相送到各个书院……朝廷根本管不了。
    这就像后世一样,一面是专科学校,高级工人匮乏,一面是综合性大学人满为患,毕业了找不到工作。可偏偏有那么多人想不通,非要往大学里挤!
    王宁安算是深受其害,趁着这个机会,他尽量把传统士人往外面赶。
    然后在分田之后的各路,推行基础教育。
    所谓的基础教育,就是摒弃一切花哨的东西。
    重点是三样,一个是识字,一个是算学,一个是身体素质,中间夹杂一些德育和法令类的课程。
    学制三到五年,学成之后,就可以进入工厂工作。
    这一套东西,苏辙他们在兖州就试验过。
    非常成功。
    如今第一批的学生,才学了一年多,已经有好多人在纺织厂拿全额薪水了。
    年轻的工人,头脑灵活,他们提出了上百项的技术革新,有的是改进蒸汽机的,有的是改进生产线的……兖州的棉纱厂,产量相比去年,提升了两倍还多!
    事实证明,理工男还是靠谱儿的,只是他们不太会表达,功劳都被别人抢走了。
    王宁安计算过,文理科的比例,最好在8比2,或者9比1,理工类需要占据绝对的优势才行。
    早期的发明,还都是工匠弄出来的,他决定将培养的重点,从传统的士人,转向有用的工人。
    并且要求,每一个县,都要设置10所以上的学堂,而且将8岁以上未成年人的入学率纳入考成法。
    要达到8成以上,才算及格,如果能超过9成5,甚至达到百分之100,就可以根据情况高升。
    教育改革,必然伴随着考试方法的改革。
    前面说了,因为世家被拔除,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需要填补,地方衙门的官吏,需要大量补充……这一次需要补充的不是通过科举出来的士人精英,而是需要真正能去办事,能够和老百姓打交道,能完成朝廷的任务的小吏。
    而一般通过三五年学堂的通识教育,表现优异,就能胜任,也不需要学什么孔孟之道,更不需要学诗词歌赋……有人可能会说,这么一来,岂不是把天下的最好的文人都送出去了,留下来的只是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人才。
    他们能扛得起大宋的江山社稷吗?
    万一有一天,大宋要和殖民地竞争,这帮普通人,能打赢精英吗?
    哼哼!
    王宁安是充满了信心,论起精英教育,三哥算是不错的,可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本国消化不了,只能去给人家当码农,当打工仔……相比之下,三哥的邻居坚持搞普通教育,你可以想出一万条理由来批评,可问题是有效啊!
    世界工厂可不是吹出来的!
    珠玉在前,王宁安也想把大宋变成世界工厂,不能不学啊!
    ……
    他给狄青回了一封信,大略解释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派人送给狄青,伴随着信使,新任的辽王也出炉了。
    正是平阳君王赵允升的四子,赵曙的堂兄,赵宗惠,他被任命为辽王,出镇渤海国。
    另外韩国公赵宗礼被任命为韩王,负责高丽。
    燕国公赵宗保被认命为东海王,出使倭国。
    再加上去西夏的宁王赵允良,还有之前分封的赵宗景和赵从郁……一时间,诸王齐出。
    要知道,这些位王爷,可不是孤身一人,他们还带着庞大的家眷,还有王府的成员,赵家的子孙后代,一起向海外迁居。
    赵曙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昭示天下人,大宋的殖民时代开始了,而赵家的子孙,不会缺席这一次的殖民扩张!

章节目录


大宋将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青史尽成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青史尽成灰并收藏大宋将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