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不说话,其他的几个人也都沉默着,殿内一片安静,这件事说对了还好,说错了那就是惹火陛下,脑袋不保。
    “汪广洋,你身为中书参政,那你就来说说好了。”看了眼站在李善长身后的汪广洋,老朱淡然道。
    其实事情就是要改变县下不是宗族的事情,把朝廷的权利好好的落实,后面这件事消耗物力和人力这些,陛下自然就会退却了。
    想到这里,汪广洋长出口气对老朱说道:“臣以为,此事目的虽然好,只是那些县下宗族那里,会有阻碍。”
    “汪参政,陛下面对百万元军都不畏惧,那些宗族,又有何惧。”杨宪一双眼睛盯着汪广洋。
    杨宪自知今日之事,必须要收拾那些宗族,他心里早就想好了站队,最重要的是他的目标。
    “你继续。”老朱突然轻飘飘的对汪广洋说出来这句。
    但汪广洋不敢懈怠,虽然皇帝语气平缓,但面前的陛下可不是好惹的,他向来说到做到,霸道专横的很。
    平日很多事找他们商量,实际就是走过场,拿定的主意是绝对不会改的,更是擅长揣摩人的心思。
    汪广洋小心翼翼的继续道:“回陛下,臣认为此事人力不足,应该把重心放在民生恢复上。”
    “额,陛下,臣有话说。”宋濂走到前面:“士绅宗族都是乡里有学之士,地方的人上人,宗族道德之事,臣认为朝廷不宜干涉,有损祖宗之法,三纲五常,这宗族皆自理靠伦理,伦理靠士绅宗族。”
    “章溢,你说。”
    “臣……认为待国土辽阔时,陛下采取在赋税、招兵募兵等皇权政策下,是肯定可实现的。”
    章溢说的话,老朱听的稀里糊涂,直接示意他停止,随后盯着李善长:“李相,咱想听听你的那些看法?”
    “臣以为,如今朝廷人才缺失不足,况且耗费银子,甚至可能是白白费力,毕竟有些地方不通教化不说,穷乡僻壤,十分闭塞,就算广开民智,也是有好有坏,实在是难以决断。”
    朱标也知道,如今限于落后的通讯手段和交通条件,皇权要想深入基层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除了收税、徭役等必须落实到底层个人身上的权力以外,其他权力确实很少直接落实百姓身上。
    “陛下,朝廷各地路途遥远,若是想直接管制乡里百姓,此事需要的马匹,人才,银钱也消耗甚大。”
    李善长又再次重申。
    这些事老朱在自己心里早就盘算过了,他今天更想借此事看看朱标会如何处置。
    “李相的话也有道理,咱的指令从南京发往各地少说也需数月。
    就算各地在城门贴个榜,但乡间有的百姓几年才进一次城,咱的指令看不到是常有的事。”
    李善长又道:“据老臣了解所知,乡、里,车马是进不去的,就算进去了,那些乡野粗民,不识字的也大有人在,传达需要的人力物力代价更是甚高。”
    朱标平静的听着,心里想着应对之策,如果当朝皇帝的个人性格很强,就能超越种种限制,甚至可出法理之外。
    如今开国才两年,所有的事都可以定个规矩,那士绅纳粮的事情他就听毛骧说过。
    那些人闹腾了几月,发现没人管后,自己也消停下来。更大的是因为读书识字的士绅,并不是那么团结,卖友求荣,讨好官府。
    都想靠着讨好在新朝分上一杯羹。
    当年秦始皇征调百万民夫,杨广修大运河,虽然这些人少数,但他相信老朱也可以。
    只是有些问题他需要想办法去解决。
    朱标上前说道:“父皇,当年秦修直道,连长城也可筑起,我们也可以修明直硬道,统一乡道,主修通往各府直道,缩短时间。
    不识字的,就按照大明周报的方式进行,在各地设皇明卫馆,由锦衣卫掌握,每日负责传送,至于乡里的基层官员,儿臣也已经想好了。”
    朱标设皇明卫馆。主要负责人是锦衣卫值守,与当地县官互不干涉,政令直通朝廷。
    直道修好,马车进行改造。之前的铁轮不适合泥路,直道可以用其他的东西。
    “你继续说。”老朱有些感兴趣的看着朱标。
    “乡里车马不能进,有政令下达时,那就由基层官员去执行,向大家宣传,等通往各府县直道建成之后,益处会更多,实行往后的一些事情,都可事半功倍。”
    李善长笑道:“殿下的想法虽然好,可是人员哪里来,银钱从哪里来呢?”
    “父皇可还记得我之前跟您说的那些志愿兵,以及那些因为年龄退下来的大明将士,等到今年九月时候,他们第一批便可退下,安排为基层官员。
    基层官员的职位也只由退下来的将士供职,有些地方民风比较的彪悍,将士都有习武基础,最为合适。
    闲暇无事时,让他们去耕种分给卫馆的皇庄。”
    “标儿这么说,有些道理。咱觉得甚好,李相你怎么看。”
    李善长被朱标这些话说的愣了半天,只好又道:“那银钱又该如何?从那里来?修路用的东西该从哪里来?”
    这些朱标早就已经想好。
    “草原来的青壮汉,以及那些女子都无事可做,还在看管中,儿臣想在南京,苏州,杭州,设置皇明织造局。
    在扬州等各府产盐之地,开办皇明盐场。江南茶场,山西各地可开办皇明矿场,都由朝廷把控,到时由儿臣挑选弟弟来控,那些废弃废石用来作为直道的修建。”
    “太子殿下,船厂造船虽然效果可观,但大明南水北陆之军校正在修建,哪里那么多的银子马匹。”
    “马匹虽然是通行必备,草原的马已经在北地,刘虎管理。这个不是问题。
    若是你们要问银子的事,此事孤来想办法。
    如今只需要父皇和李相你们点个头便好,修直道这事需要两三年来筹办,如今只是商议好,并不是立刻要办。
    等皇明各厂办起,银子自然也就来了,至于办厂的银子,孤会想办法,立军令状,请父皇定夺。”
    修直道,办卫馆,让皇权直接伸到乡野,这些事肯定得往后两三年才行。
    要是这两三年之内,能研制出抵水泥的东西来就最好了。等各厂掌控在朝廷手里,那些事情就可以慢慢化解。
    至于大明宝钞的改制,等后面稳定在说。
    “那科举之事?”宋濂又蹦出几句话来。
    “科举之事的考生自然要好好的去做,不过到时还要加一部分科技官。这件事请父皇定夺。”
    一直没说话的老朱看了眼杨宪和高启,说道:“你们认为太子的话如何?”
    “臣认为太子之言可行,杨宪自当竭尽全力。”杨宪声如洪钟。
    “好,高启,咱命你和宋濂筹备来年科举之事,可有异议?”
    “臣遵旨,无意见。”高启如实答道。
    “太子说的,咱觉得可行,不过此事还需要筹备。”老朱看向朱标说道:“筹办各厂的银子,再议。”
    汪广洋立刻跪下:“陛下,如今民生正在恢复,北方还需重视,皇明各厂不合适开办啊。”
    “汪广洋,既然你心系着北方之地,咱就让你出任陕西参政,即刻赴任。”
    听到陛下让自己去陕西,汪广洋道:“臣……遵旨。”
    朱标道:“北地需要恢复,儿臣愿让两名科技官跟随汪参政,助他一臂之力。”
    “你认为呢,李相?咱同意太子的做法,此事随后由工部户部上份奏疏。”
    “太子殿下英明,陛下英明,臣认为此事妥当。”李善长笑道,这些事太子殿下都给了应对之策,自己隔壁去触怒龙颜。
    皇权下乡不是几句话的事,需要几年甚至数年,开办各厂也需要可信人手。
    但只要今日通过提议,后面的事再难也要想,有些没考虑到的还要继续考虑。
    至于那些政事,朱标都交给了詹事府,他目前的目标就是赶紧搂银子,开办各厂。

章节目录


回到明朝当朱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会说话的眼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会说话的眼镜并收藏回到明朝当朱标最新章节